人类学概论第九章+游猎、游耕与游牧_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二、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环境决定论: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 环境决定论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 定性影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文化与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 环境的重要程度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则关注研究人 ) 类的行为模式。 类的行为模式。
21
随季节变换的迁移并非漫无目的 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 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寒冷季节 转至低洼背风的谷地 诸多文学作品充满诗意地将他们描绘为 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
22
(二)游牧模式与畜牧经验方式 1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1)水平移动(horizontal migration) )水平移动( ) (2)季节性移动 )季节性移动(transhumance)
5
(二)队群的特征 队群的特征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想有效采集植物和猎 捕动物, 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 捕动物,50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 生活。 生活。 为了将这些小群体与人类其他适应行为中的 各类群体单位分开, 各类群体单位分开,人类学家使用队群 (band)这个词指代该类合作生产与分享资 ) 源的族群。 源的族群。
27
1生态学的“10%规则” 生态学的“ 规则” 规则 2东非家畜联合体 东非家畜联合体
28
三、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游牧是人们以文化的力量对自然环境的 一种单纯的适应,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 一种单纯的适应 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 农耕则以生产力的稳定与地力的持久为 特色, 特色,而后者则有一种稳定的平衡
17
(二)生态人类学的人与环境关系论 生态人类学的人与环境关系论 拉帕波特和维达 人类学家应采纳生物学单位(比如种群、 人类学家应采纳生物学单位(比如种群、生 态系统等) 态系统等)作为研究单位 研究主题也可以用跨学科的术语表达 期望在生态学框架下,运用共同的分析单位、 期望在生态学框架下,运用共同的分析单位、 相似方法和共同范式, 相似方法和共同范式,促进群体研究和系统 分析, 分析,提高人类对于环境适应性的理解
18
四、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 南部海拔600米至1 800米的亚热带 米至 南部海拔 米至 山地和丘陵地区 刀耕火种是“ 刀耕火种是“他们适应利用森林环境和 森林资源的表现形式” 森林资源的表现形式”
19
第三节 游 牧
游牧生计方式 游牧生态学的解释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二、游耕 游耕
(一)游耕的特点和技术 游耕的特点和技术 游耕( ),俗称刀耕火种 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俗称刀耕火种 ), ),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 (slash and burn),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 ), 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刀耕”是相对于“锄耕” 犁耕”而言, “刀耕”是相对于“锄耕”和“犁耕”而言, 指用刀砍伐树木而非用刀耕作。 指用刀砍伐树木而非用刀耕作。游耕者使用 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如削尖的木棍、石锄、 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如削尖的木棍、石锄、 刀和斧等,以砍伐、 刀和斧等,以砍伐、火烧等方式清理自然植 再人工粗放撒种种植农作物一至三年, 被,再人工粗放撒种种植农作物一至三年, 随后游移到新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砍烧的种植 过程。 过程。
29
巴斯( 巴斯(Fredrik Barth): ) 系相邻族群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可以理解为小 生境( ),即 每一个) 生境(niche),即(每一个)“群体在整体 ), 环境中的位置, 环境中的位置,它与资源及与竞争者的关系 虽然两个群体能够共同使用同一区域,但是 虽然两个群体能够共同使用同一区域, 军事上更强大的群体可以使另一群体迁移他 处,后者不得不去适应另一套资源
3
万年前, 约1万年前,即地球上出现农业耕种和 万年前 家畜饲养之前,游荡的狩猎—采集者曾 家畜饲养之前,游荡的狩猎 采集者曾 广泛存在于除南极大陆之外的整个世界
4
20世纪 年代,国外人类学对世界上少数几 世纪60年代 世纪 年代, 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 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 如昆布须曼人( 如昆布须曼人(the Kung Bushman)爱斯基 ) 摩人(Eskimo)和澳洲土著( 摩人(Eskimo)和澳洲土著(Australian Aborigines) ) 中国人类学家也已经对仍卷入采集、 中国人类学家也已经对仍卷入采集、狩猎 含渔猎)生计活动(或部分活动) (含渔猎)生计活动(或部分活动)的赫哲 苦聪人(拉祜西)、 )、鄂温克人和鄂伦春 人、苦聪人(拉祜西)、鄂温克人和鄂伦春 人等发表了调研报告。 人等发表了调研报告。
11
所谓的文化生存是指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 环境的干预状态下, 环境的干预状态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 益。 与文化保护( 与文化保护(cultural preservation)的差别 )的差别: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强调的是该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 文化的生存及权益 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25
1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 (segmentary lineage system) ) 2哈萨克族的“阿乌勒” 哈萨克族的“阿乌勒”
26
(一)游牧方式生态评估 在干旱和寒冷地区, 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游牧生计方式拥有 农耕无法比拟的优点 : 可以通过家畜间接而充分地利用野生资 源 生存危险降低” “生存危险降低”
20
一、游牧生计方式
(一)游牧生计方式分布 在全球不同环境中, 在全球不同环境中,绝大多数牧人依赖 自然生长的草场提供生计基础, 自然生长的草场提供生计基础,放牧着 骆驼、绵羊、山羊、驯鹿、 牛、骆驼、绵羊、山羊、驯鹿、马、美 洲驼、南美羊驼、牦牛等各类群居动物, 洲驼、南美羊驼、牦牛等各类群居动物, 并依靠畜类提供的肉、 奶制品、 并依靠畜类提供的肉、奶、奶制品、毛 等产品维持生计和生活。 等产品维持生计和生活。
23
2畜牧经验方式 牧人们将劳动力投入到饲养、照料牲畜, 牧人们将劳动力投入到饲养、照料牲畜,并 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除放牧牲畜外, 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除放牧牲畜外, 牧人们加工制作奶、 血等各类畜产品, 牧人们加工制作奶、毛、血等各类畜产品, 或者利用牲畜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牧人们掌握保持畜种 比例、转场等行之有效的畜牧经验方式, 比例、转场等行之有效的畜牧经验方式,与 自身所处环境保持着适应关系
游猎、游耕与游牧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游猎 游猎 游耕 游耕 游牧 游牧
1
第一节 游 猎
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存问题 文化生存问题
2
一、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一)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 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包括捕猎和采集 (hunting and gathering)在一起的联 ) 合觅食方式, 合觅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 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 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移不定
30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队群?试总结游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点。 什么是队群?试总结游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点。 2谈谈游猎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生存问题。 谈谈游猎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生存问题。 3人类学如何重新认识游耕生计方式? 人类学如何重新认识游耕生计方式? 4谈谈中国境内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游耕类型。 谈谈中国境内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游耕类型。 5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什么是转场?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什么是转场? 6谈谈东非游牧畜群规模发展最大化的人类学解释。 谈谈东非游牧畜群规模发展最大化的人类学解释。 7举例说明农牧地区交接处的社会文化变迁状况。 举例说明农牧地区交接处的社会文化变迁状况。
9
(三)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要点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要点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解释要点可以概 括为: 括为: 第一, 第一,验证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调整适 应是否需要特定行为, 应是否需要特定行为,或者说人们的反 应是否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应是否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10
第二,提供一种包括三个步骤的方法: 第二,提供一种包括三个步骤的方法: (1)分析生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分析生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分析与具体生计技术配合的行为 ) 模式; 模式; (3)确定具体生计系统具有的行为模 ) 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其他因素
12
第二节 游 耕
小型园艺农业 游耕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
13
一、小型园艺农业
年前, 约12 000年前,中东美索不达米亚 年前 (Mesopotamia)已经出现以小麦和大 ) 麦为主的农作物 1997 亚洲、 1997,亚洲、非洲的农作发展时段几 乎与此同步。 乎与此同步。 生计方式的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生活和 技术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前发生过的变化。 技术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前发生过的变化。
6
队群规模随着食物、 队群规模随着食物、水流等可用资源数 量与状态而变化。 量与状态而变化。人口过多将导致资源 短缺,过少则会影响游猎和采集的收获。 短缺,过少则会影响游猎和采集的收获。 为了将队群人数控制在适当范围, 为了将队群人数控制在适当范围,一些 地区的人们采取队群分裂(fission)、 地区的人们采取队群分裂( )、 杀婴,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办法。 杀婴,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办法。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15
(二)游耕和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游耕和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1)游耕生活群体(村寨)规模扩大, )游耕生活群体(村寨)规模扩大, 定居时间更久; 定居时间更久; (2)家族和血亲群体更为明确土地占 ) 所有与让渡的规矩。 有、所有与让渡的规矩。
16
三、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 一
(一)重新认识游耕 重新认识游耕 康克林 游耕农业存在着复杂的农业体系, 游耕农业存在着复杂的农业体系,具有 完善的农艺管理, 完善的农艺管理,并且单位劳动力投入 能取得相当高的回报 游耕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林 地生态环境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地生态环境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8
(二)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 “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具有由地方的生态 适应和相似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而来的相似 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划归同一文化类型。 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划归同一文化类型。 后来的研究者将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理解为各 种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级别, 种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级别, 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互相作用有不同水平
24
(三)游牧组织 随季节而迁移的特性使牧人们必须精心计划, 随季节而迁移的特性使牧人们必须精心计划, 根据性别和年龄决定部分成员居留在定居点; 根据性别和年龄决定部分成员居留在定居点; 需要某些方式决定谁的牲畜可以在哪片草场 放牧, 放牧,即牲畜对于土地的使用权等问题 游牧生计方式的必要性,如迁移、游牧管理、 游牧生计方式的必要性,如迁移、游牧管理、 规范草场使用权等的需要, 规范草场使用权等的需要,决定了牧民们如 何组织自身
二、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环境决定论: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 环境决定论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 定性影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文化与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 环境的重要程度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则关注研究人 ) 类的行为模式。 类的行为模式。
21
随季节变换的迁移并非漫无目的 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 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寒冷季节 转至低洼背风的谷地 诸多文学作品充满诗意地将他们描绘为 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
22
(二)游牧模式与畜牧经验方式 1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1)水平移动(horizontal migration) )水平移动( ) (2)季节性移动 )季节性移动(transhumance)
5
(二)队群的特征 队群的特征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想有效采集植物和猎 捕动物, 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 捕动物,50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 生活。 生活。 为了将这些小群体与人类其他适应行为中的 各类群体单位分开, 各类群体单位分开,人类学家使用队群 (band)这个词指代该类合作生产与分享资 ) 源的族群。 源的族群。
27
1生态学的“10%规则” 生态学的“ 规则” 规则 2东非家畜联合体 东非家畜联合体
28
三、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游牧是人们以文化的力量对自然环境的 一种单纯的适应,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 一种单纯的适应 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 农耕则以生产力的稳定与地力的持久为 特色, 特色,而后者则有一种稳定的平衡
17
(二)生态人类学的人与环境关系论 生态人类学的人与环境关系论 拉帕波特和维达 人类学家应采纳生物学单位(比如种群、 人类学家应采纳生物学单位(比如种群、生 态系统等) 态系统等)作为研究单位 研究主题也可以用跨学科的术语表达 期望在生态学框架下,运用共同的分析单位、 期望在生态学框架下,运用共同的分析单位、 相似方法和共同范式, 相似方法和共同范式,促进群体研究和系统 分析, 分析,提高人类对于环境适应性的理解
18
四、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 南部海拔600米至1 800米的亚热带 米至 南部海拔 米至 山地和丘陵地区 刀耕火种是“ 刀耕火种是“他们适应利用森林环境和 森林资源的表现形式” 森林资源的表现形式”
19
第三节 游 牧
游牧生计方式 游牧生态学的解释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二、游耕 游耕
(一)游耕的特点和技术 游耕的特点和技术 游耕( ),俗称刀耕火种 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俗称刀耕火种 ), ),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 (slash and burn),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 ), 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刀耕”是相对于“锄耕” 犁耕”而言, “刀耕”是相对于“锄耕”和“犁耕”而言, 指用刀砍伐树木而非用刀耕作。 指用刀砍伐树木而非用刀耕作。游耕者使用 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如削尖的木棍、石锄、 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如削尖的木棍、石锄、 刀和斧等,以砍伐、 刀和斧等,以砍伐、火烧等方式清理自然植 再人工粗放撒种种植农作物一至三年, 被,再人工粗放撒种种植农作物一至三年, 随后游移到新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砍烧的种植 过程。 过程。
29
巴斯( 巴斯(Fredrik Barth): ) 系相邻族群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可以理解为小 生境( ),即 每一个) 生境(niche),即(每一个)“群体在整体 ), 环境中的位置, 环境中的位置,它与资源及与竞争者的关系 虽然两个群体能够共同使用同一区域,但是 虽然两个群体能够共同使用同一区域, 军事上更强大的群体可以使另一群体迁移他 处,后者不得不去适应另一套资源
3
万年前, 约1万年前,即地球上出现农业耕种和 万年前 家畜饲养之前,游荡的狩猎—采集者曾 家畜饲养之前,游荡的狩猎 采集者曾 广泛存在于除南极大陆之外的整个世界
4
20世纪 年代,国外人类学对世界上少数几 世纪60年代 世纪 年代, 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 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 如昆布须曼人( 如昆布须曼人(the Kung Bushman)爱斯基 ) 摩人(Eskimo)和澳洲土著( 摩人(Eskimo)和澳洲土著(Australian Aborigines) ) 中国人类学家也已经对仍卷入采集、 中国人类学家也已经对仍卷入采集、狩猎 含渔猎)生计活动(或部分活动) (含渔猎)生计活动(或部分活动)的赫哲 苦聪人(拉祜西)、 )、鄂温克人和鄂伦春 人、苦聪人(拉祜西)、鄂温克人和鄂伦春 人等发表了调研报告。 人等发表了调研报告。
11
所谓的文化生存是指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 环境的干预状态下, 环境的干预状态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 益。 与文化保护( 与文化保护(cultural preservation)的差别 )的差别: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强调的是该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 文化的生存及权益 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25
1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 (segmentary lineage system) ) 2哈萨克族的“阿乌勒” 哈萨克族的“阿乌勒”
26
(一)游牧方式生态评估 在干旱和寒冷地区, 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游牧生计方式拥有 农耕无法比拟的优点 : 可以通过家畜间接而充分地利用野生资 源 生存危险降低” “生存危险降低”
20
一、游牧生计方式
(一)游牧生计方式分布 在全球不同环境中, 在全球不同环境中,绝大多数牧人依赖 自然生长的草场提供生计基础, 自然生长的草场提供生计基础,放牧着 骆驼、绵羊、山羊、驯鹿、 牛、骆驼、绵羊、山羊、驯鹿、马、美 洲驼、南美羊驼、牦牛等各类群居动物, 洲驼、南美羊驼、牦牛等各类群居动物, 并依靠畜类提供的肉、 奶制品、 并依靠畜类提供的肉、奶、奶制品、毛 等产品维持生计和生活。 等产品维持生计和生活。
23
2畜牧经验方式 牧人们将劳动力投入到饲养、照料牲畜, 牧人们将劳动力投入到饲养、照料牲畜,并 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除放牧牲畜外, 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除放牧牲畜外, 牧人们加工制作奶、 血等各类畜产品, 牧人们加工制作奶、毛、血等各类畜产品, 或者利用牲畜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牧人们掌握保持畜种 比例、转场等行之有效的畜牧经验方式, 比例、转场等行之有效的畜牧经验方式,与 自身所处环境保持着适应关系
游猎、游耕与游牧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游猎 游猎 游耕 游耕 游牧 游牧
1
第一节 游 猎
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存问题 文化生存问题
2
一、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一)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 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包括捕猎和采集 (hunting and gathering)在一起的联 ) 合觅食方式, 合觅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 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 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移不定
30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队群?试总结游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点。 什么是队群?试总结游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点。 2谈谈游猎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生存问题。 谈谈游猎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生存问题。 3人类学如何重新认识游耕生计方式? 人类学如何重新认识游耕生计方式? 4谈谈中国境内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游耕类型。 谈谈中国境内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游耕类型。 5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什么是转场?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什么是转场? 6谈谈东非游牧畜群规模发展最大化的人类学解释。 谈谈东非游牧畜群规模发展最大化的人类学解释。 7举例说明农牧地区交接处的社会文化变迁状况。 举例说明农牧地区交接处的社会文化变迁状况。
9
(三)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要点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要点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解释要点可以概 括为: 括为: 第一, 第一,验证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调整适 应是否需要特定行为, 应是否需要特定行为,或者说人们的反 应是否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应是否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10
第二,提供一种包括三个步骤的方法: 第二,提供一种包括三个步骤的方法: (1)分析生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分析生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分析与具体生计技术配合的行为 ) 模式; 模式; (3)确定具体生计系统具有的行为模 ) 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其他因素
12
第二节 游 耕
小型园艺农业 游耕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
13
一、小型园艺农业
年前, 约12 000年前,中东美索不达米亚 年前 (Mesopotamia)已经出现以小麦和大 ) 麦为主的农作物 1997 亚洲、 1997,亚洲、非洲的农作发展时段几 乎与此同步。 乎与此同步。 生计方式的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生活和 技术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前发生过的变化。 技术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前发生过的变化。
6
队群规模随着食物、 队群规模随着食物、水流等可用资源数 量与状态而变化。 量与状态而变化。人口过多将导致资源 短缺,过少则会影响游猎和采集的收获。 短缺,过少则会影响游猎和采集的收获。 为了将队群人数控制在适当范围, 为了将队群人数控制在适当范围,一些 地区的人们采取队群分裂(fission)、 地区的人们采取队群分裂( )、 杀婴,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办法。 杀婴,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办法。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15
(二)游耕和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游耕和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1)游耕生活群体(村寨)规模扩大, )游耕生活群体(村寨)规模扩大, 定居时间更久; 定居时间更久; (2)家族和血亲群体更为明确土地占 ) 所有与让渡的规矩。 有、所有与让渡的规矩。
16
三、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 一
(一)重新认识游耕 重新认识游耕 康克林 游耕农业存在着复杂的农业体系, 游耕农业存在着复杂的农业体系,具有 完善的农艺管理, 完善的农艺管理,并且单位劳动力投入 能取得相当高的回报 游耕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林 地生态环境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地生态环境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8
(二)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 “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具有由地方的生态 适应和相似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而来的相似 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划归同一文化类型。 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划归同一文化类型。 后来的研究者将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理解为各 种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级别, 种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级别, 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互相作用有不同水平
24
(三)游牧组织 随季节而迁移的特性使牧人们必须精心计划, 随季节而迁移的特性使牧人们必须精心计划, 根据性别和年龄决定部分成员居留在定居点; 根据性别和年龄决定部分成员居留在定居点; 需要某些方式决定谁的牲畜可以在哪片草场 放牧, 放牧,即牲畜对于土地的使用权等问题 游牧生计方式的必要性,如迁移、游牧管理、 游牧生计方式的必要性,如迁移、游牧管理、 规范草场使用权等的需要, 规范草场使用权等的需要,决定了牧民们如 何组织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