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新闻与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舆论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舆论的基本要素
舆论的主体——公众: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群
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现代社会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大众传媒
3.舆论的个性特点
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自始至终都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舆论客体的多元以及舆论本体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评价性:舆论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主观倾向。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是社会控制的有利形式之一。

这种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包括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监督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包括: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2.舆论的作用: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大多数时候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
化剂,但有时也扮演不光彩的绊脚石角色。

换言之,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和间接、长期和短期。

3.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提高舆论质量得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避免信息失真、信息不全造成的判断失误。

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三.媒体与舆论
(一)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舆论形成过程:问题提出、社会讨论、社会协调、公开表达。

2.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媒介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媒介设置的议题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为题。

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3)引导舆论:
A.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B.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是媒介对舆论最积极的作用方式,是其强大影响力最鲜明的体现。

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

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

3.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1)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实质:是为分散的利益群体建立公开的、通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在分化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群体间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即共同利
益所在,为新的社会整合铺平道路。

(2)舆论引导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
A.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B.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舆论;C.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D.有利于认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E.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3)舆论引导总目标:在基本原则指导下,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4)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A.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B.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C.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D.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二)新闻媒介与舆论监督
1.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国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

舆论监督所体现的是一种公众意志,所以它所实施的社会监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
(1)社会监视功能: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2)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

(3)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从社会控制类型看,舆论监督是一种积极性控制,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

(4)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

(5)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其一,舆论监督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是积极主动,随时随地的。

其二,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

其三,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

3.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舆论中心。

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新闻、宣传政策为主要运作方式,它以不可替代的优势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
(1)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广泛、适时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

新闻传播媒介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新闻媒介为社会公众针对当前现实问题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公开论坛。

(3)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

新闻舆论监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讨论,吸引公众的关心参与。

4.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

建国以后,我们党关于在新闻媒介上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是舆论监督概念的另一种表述。

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

在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各种手段中,新闻批评是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1.新闻批评的概念
新闻批评,是以新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

它所显示的是一种社会批判功能,这种社会批判功能是舆论监督存在的社会价值之一。

在新闻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批评承担了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社会批评任务。

2.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特点
(1)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

(2)新闻媒介所处的特殊地位,赋予新闻批评以极大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巨大影响力。

(3)新闻媒介的中介功能和“把关人”作用,使新闻批评这种舆论形式在
整体上具有可控性,便于良性运作。

一旦发现偏差,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4)新闻批评主要针对工作中的失误、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以报道事实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的最大优势。

(5)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公众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这是其他监督形式难以做到的。

(6)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这与其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截然不同。

新闻批评更多的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为社会公众深恶痛绝的、具体的社会问题。

所以,这种监督更实际、更尖锐,更能收到普遍公认的社会效果。

(7)我国新闻事业的新闻批评,不是为了“扬名”、“求利”,也不仅是为了揭丑。

开展新闻批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使我们的事业健康地发展。

3.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
在运用新闻批评时,必须把握好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保障新闻批评能够取得积极、良性的舆论监督效果。

(1)我党关于开展新闻批评的一贯主张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和开展新闻批评目的的论述。

开展新闻批评时把握正确的方向:首先要区分正确的、建设性的批评和错误的,破坏性的批评。

区分两类不同的新闻批评之后,在支持正确的新闻批评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

关于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

实事求是是保证开展正确的新闻批评的根本原则。

开展新闻批评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

(2)新闻批评原则的现实定位
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关系十分密切,新闻批评也存在舆论导向问题。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应有的大局意识,追求监督的实际效果,是新闻批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A.开展新闻批评,进行舆论监督,首先要有大局意识。

B.开展新闻批评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负责,要有一种使命感。

C.开展新闻批评,要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不能
为批评而批评。

D.开展新闻批评,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

E.开展新闻批评,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

F.开展新闻批评,必须注重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禁止有偿新闻,自觉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

新闻批评的客观公正,首先来自于批评者自己的严格自律。

4.新闻批评原则的基本要求
事实确凿。

新闻批评的威力和效果,首先在于对事实作真实、准确的报道。

观点正确。

用事实说话依然是新闻批评表达立场、观点的最重要方式。

公正平衡。

这里强调的公正平衡,是指新闻批评要注意立场的公正无私和操作的平衡适度。

批评者要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尊重批评的权力,尊重被批评者的合法权益。

遵纪守法。

新闻批评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新闻批评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