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危害的客观评价及其有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非洲猪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对猪只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
本文通过分析非洲猪瘟流行的原因、疫情传播途径、防控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流行病。
文章从病毒特点出发,剖析非洲猪瘟的传播规律和特点,通过国内外疫情对比分析,对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展望未来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及这一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保障猪只的健康与生产安全。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原因、疫情传播途径、防控策略、病毒特点、国内外疫情对比分析、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价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病害,对猪只造成严重影响,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动物传染病。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我国多地爆发,给养猪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造成了威胁。
深入研究非洲猪瘟的流行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猪只健康和维护养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非洲猪瘟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宿主动物的免疫力、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
为了更好地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挑战,掌握其传播规律和病毒特点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非洲猪瘟的疫情状况和防控措施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防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和水平。
1.2 研究目的非洲猪瘟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非洲猪瘟流行原因的分析,疫情传播途径的探讨,以及防控策略的讨论,探讨非洲猪瘟疫情的解决之道。
通过深入研究非洲猪瘟,我们旨在为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猪群健康、维护养猪业稳定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群的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研究非洲猪瘟的流行原因及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非洲猪瘟的流行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疫情,保护猪群健康。
再谈猪瘟的危害及防制
场居多, 综合防疫做得不够 , 使得猪瘟的发生率又有 以猪瘟 为主 的混合 感染居 多 20  ̄20 年 7 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 05 06 月, 所增高, 再度成为威胁养猪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
病原学说有多种, 但不可否认 , 猪瘟在“ 无名高热” 这 场瘟 疫 中扮演 着重 要角 色 。王先 明等 [报 道 ,0 1 2 ] 2 0 11 先 天性持续 性 感 染导 致仔 猪 出现 免疫 耐 受 的 . 20 0 6年 5月份 以来 , 在东南 及 中南 一些 省份 发生 现 象广 泛存 在 的猪群高热病 , 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 但 20  ̄20 00 0 6年 间 , 者 多次 参 加 省 农 业 厅 ( 笔 农 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 , 相当数量的发病猪 业 部 )学 院等部 门联合 开展 的科技下 乡及科 技推广 、 群症 状及 剖检 都 十分 典 型 。刘 文 峰 等[ 报 道 ,05 3 ] 20 与培训活动, 相继走访过省 内外许多养猪密集的地 年对 江西 省 63 病 猪 2 5例 7种猪 病 进行 相 应 的抗 原 区 。在 与猪场人 员接触 中, 常会被 问到 同一 问题 : 时 检测 , 结果 显示 猪 瘟 免疫 的合 格 率 为 5. , 于 38 低 为什么仔猪注射猪瘟 疫苗后, 不产生抗体或抗体产 繁殖障碍类传染病的合格率, 阳性率 为 4 . 。王 24 生水 平非 常低 , 近 于零 ?且 经县 、 等部 门检测 , 接 市 克领[等 20  ̄20 年 7月 , 河南省各 地 、 ] 03 04 对 山西 、 结果相 同 。通 过对 这些 猪 场 的走 访 , 在排 除疫 苗质 安徽等省的 14 份血清检查 , 03 猪瘟免疫平均合格率 量低劣、 使用方法不当、 用量过少等 因素的前提下 , 为 6 . , 中规 模化 猪 场 的合格 率 为 7. , 67 其 12 小 对母 猪进行抗 体检测 , 发现母 猪猪瘟 抗体偏 低 , 遂认 型猪场 的合格 率 为 5. , 上 述 数 据 可 以看 出, 06 从 为是 由于母猪 持续 性 感 染导 致仔 猪 出现 免疫 耐受 。 猪瘟仍是 当前危 害养 猪业最 为严重 的传染病 。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
非洲猪瘟的明显特征是高热、呕吐、腹泻、流涎、消瘦、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发绀、出血点出现在皮下组织和内脏表面等症状。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造成了猪只的死亡和跨境传播,还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 经济影响:非洲猪瘟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整个养猪业的发展。
由于猪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猪肉供应的减少,市场价格上涨。
由于疫情的爆发,养猪场的关闭和隔离也导致了养殖户的损失。
在疫情的控制期间,养猪业的生产能力减弱,产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 社会影响:猪肉是国人饮食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之一,而非洲猪瘟的蔓延导致了猪肉供应量的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也大幅上涨。
猪肉的市场短缺给了养猪业和相关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非洲猪瘟的爆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猪只贸易也有所受限,影响了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
3. 生态影响:非洲猪瘟不仅对猪只本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危害。
随着疫情的蔓延,大量的猪只被宰杀,猪只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导致了环境的污染。
疫情的爆发也对野生动物构成了威胁,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1. 加强监管:对于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兽医部门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对养猪业的监管,健全健康动物监测防控体系,建立监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严格执行。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养殖户的自查和报病报验意识,增强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非洲猪瘟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提高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预警能力和自我防控意识。
3. 严格防疫措施:健全养猪场的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养猪场的防疫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
在疫情高发期,养猪场要做好封闭式管理,加强对人员、车辆和物资的管控,避免外来病原体的传播。
非洲猪瘟防控的基本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的基本措施一、我国首次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需要高度关注1、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危害已在全球养猪业搅起血雨腥风的非洲猪瘟,病程极短、死亡率极高,已对发病国家的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
2、非洲猪瘟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或者污染物或被感染的蜱叮咬后而感染,潜伏期为15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重点防控的外来病。
3、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持续流行,之前国内尚未有病例报告。
4、我国报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据农业农村部新闻网站通报,这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
截至2018年8月3日15时,疫点913头生猪全部扑杀和无害化。
5、我国第二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在郑州双汇2018年8月16日,一份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封锁非洲猪瘟疫区的命令在网络上传播。
根据封锁令显示,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检测确认,河南省郑州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场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鹤丽镇交易市场运到的260头生猪中有30头死亡原因为非洲猪瘟疫情。
6、我国第三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在江苏连云港据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2018年8月19日发布,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
从2018年8月15日起,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某养殖场的生猪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截至目前,发病615头,死亡88头。
2018年8月19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该起疫情为非洲猪瘟疫情。
第四起疫情出现在浙江乐清……可能还有非洲猪疫情将会发生……7、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得到完全有效控制为防止疫情蔓延,自2018年8月16日起,将郑州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厂划定为疫点并实施封锁,封锁时间为6周。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 原因、影响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原因、影响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常常导致养猪业遭受巨大损失。
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的疫情有所爆发,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探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控措施。
一、疫情爆发的原因1.1 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只、野猪与养猪场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感染性病毒存在的肉制品和饲料传播。
由于病毒传播途径多样,易感猪群之间的传播快速,因此疫情迅速蔓延。
1.2 交易活动和国际贸易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与交易活动和国际贸易密切相关。
通过国际航空运输和海运等方式进行的跨国交易,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
此外,跨国养猪企业之间频繁的合作和养猪品种的进口也成为病毒传播的风险来源。
1.3 卫生措施不严格卫生措施不严格是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某些地区,由于监管不力或监管体系不完善,养猪场的防疫措施未能得到有效执行,造成病毒的滋生和蔓延。
二、疫情爆发的影响2.1 经济影响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许多养猪场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扑杀和清洁处理,导致猪肉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此外,疫情还给养猪产业链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了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等相关产业。
2.2 农村社会稳定养猪业在许多农村地区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
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许多农户的经济来源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少养猪户面临经济困境。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计,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治安风险。
三、防控措施3.1 减少传播途径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需要加强对养猪行业的监管,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野生猪的管理,防止其与养猪场产生接触。
此外,对肉制品和饲料的出口入境进行严格检疫,降低传播风险。
3.2 加强养猪场卫生措施养猪场应加强卫生措施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员工熟悉相关防疫要求,并严格执行。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师宗县饲草饲料工作站 655700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猪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也极大的刺激了养猪行业的发展。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各类疫病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时会给养殖人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而非洲猪瘟这种疾病,作为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疫病,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养猪行业都有着重大影响。
为此,本文将基于非洲猪瘟病的起源与发展,着重分析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全面提高防疫意识、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有效控制传染源这几点有效的防控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现状;防控措施;主要特点现阶段,在部分地区,非洲猪瘟也叫作非洲猪瘟疫病,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结果表明,这种传染性疾病具有急性、热性、高接触性等特点,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具有100%的传播率与死亡率。
因此目前动物卫生组织已经针对这种疾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自2018年以后,非洲猪瘟在我国蔓延至许多省份,尽管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显示,这种疾病并不会对人类造成较大危害,但是从大范围角度来看,依旧没有一个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止非洲猪瘟的发病与扩散,这种病毒只要在某个区域出现之后,就会给当地以及附近的养猪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至关重要。
1.非洲猪瘟的起源与发展从非洲猪瘟这一名称上来看不难猜出,这种疾病源自于非洲,而后从非洲逐渐开始向着世界范围内更宽广的区域蔓延。
非洲猪瘟首次被发现是在坦桑尼亚地区,于1914年首次发生,而首次报道有关非洲猪瘟新闻则是在东非肯尼亚地区,于1912年进行了公开报道,而后到1957年之后,非洲猪瘟陆续传播到了葡萄牙、南美洲等多个地区,直至2007年以前,非洲猪瘟疫病开始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在2017年过后,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又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非洲猪瘟疫病,并且于2018年开始逐渐蔓延到非洲地区以及我国的多个省份。
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
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有所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猪肉产量5 794万t ,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 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年末生猪存栏43 422万头,下降4.1%。
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全年猪价持续低迷,生猪养殖行业严重亏损。
非洲猪瘟流行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偏重发生,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特别是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实际危害与影响呈加重态势。
很显然,生猪产能(猪肉产量、出栏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匿”现象值得全行业思考。
1 2023年重要猪病流行情况1.1 非洲猪瘟1.1.1 疫情发生与流行加重2023年,非洲猪瘟(ASF )发生与流行重于2022年,疫情呈现返弹和加剧态势。
据诸多方面的信息,自2023年10月以来许多地区呈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规模化和大型养殖企业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杨汉春,周 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猪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为零报告,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值得重视。
不上报疫情和不管控疫情不仅无益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
1.1.2 非洲猪瘟病毒I 型/II 型重组毒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数据显示,除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Ⅱ型野毒株及其低毒力变异、重组毒株而外,2023年出现基因I 型与基因II 型的重组新毒株,该毒株呈现致病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流行地区较广,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大幅增加。
由此提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 型/基因II 型重组毒株的污染已比较严重。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无疑造成了临床疫情和病型的复杂性,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洲猪瘟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混合感染的存在加大了生猪养殖场对临床疫情监测与识别、实验室诊断与检测的难度。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
由于其传播迅速,致病率高,病死率近100%,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非洲猪瘟的防治成为了养猪业的重要工作。
一、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提高警惕要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监测,提高兽医和养猪户的警惕意识。
对于因非洲猪瘟死亡的猪只,要及时进行严格的隔离、灭尸处理和消毒工作,防止病毒传播。
养猪户要加强猪群管理,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温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严格管控交通和运输加强对猪只及其制品的进出口监管,严格管控交通运输。
对于疫区猪肉及其制品要实施封锁,严禁流通;对于非疫区猪肉及其制品要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病毒输入。
加强对国内外疫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三、加强养猪场内外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养猪场内外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养猪场的清洁卫生。
要做好污水处理和粪便清理工作,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
实行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病毒通过人员传播。
四、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猪场自身防疫能力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猪场自身防疫能力。
养猪户要做好猪只的防疫接种工作,加强疫病防范意识,及时对猪只进行消毒、灭蠓和驱除害虫等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
做好病死猪的安全处理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猪户的防控意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提高养猪户的防控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养猪户普及非洲猪瘟的防治知识,提高养猪户的防控意识。
加强与养猪户的沟通,指导养猪户做好防疫工作,共同参与防治工作。
非洲猪瘟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兽医和养猪户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测和提高警惕、严格管控交通和运输、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自身防疫能力和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来有效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非洲猪瘟的防治工作能够取得成功,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NO ,网址y PIG S TO DAY▲!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 )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体内外器官广泛出血、梗死、坏死等病变。
传播快、流行广,危害极大,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要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一、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危害猪瘟是我国四大A 类动物疫病之一,至今已流行了70多年,我国于1956年提出了猪瘟的消灭计划,到现在50年了,猪瘟仍在我国不间断地流行,每年各地仍有猪瘟多点散发,死亡率约占总养猪量的5%~10%。
根据初步测算,猪瘟每年给我国养猪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特别是近20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我国猪瘟是长期持续存在并多点散发,临床上呈现了非典型及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持续感染型猪瘟及免疫失败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猪瘟的防控效果,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根据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猪瘟病毒病原学特点,实施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猪瘟控制与净化措施势在必行。
二、我国目前猪瘟的流行现状与临床特点1.流行范围广全国范围。
根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瘟参考实验室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猪瘟野毒的平均带毒率为11.58%,带毒范围一般为3%~30%,最高者可达33%以上。
同时,还对我国15个省、市、区39个规模猪场26418头种公母猪进行了猪瘟检测,共检出3215头带毒猪,各场带毒范围为5%~30.76%,平均阳性率高达12.17%,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2.多呈散发流行在一些大中型养猪场时而也有发生,损失仍十分严重。
3.发病年龄小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
4.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性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猪往往外表健康,但可将病毒传给仔猪。
据中监所对广东、福建、吉林等省5个猪场检测发现的32头无临床症状持续感染带毒的怀孕母猪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发现:3头带毒母猪流产的仔猪中随机抽查97头仔猪有94头带毒,总带毒率96.7%,窝带毒率60%~100%,它们是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总结9篇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总结9篇第1篇示例: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对猪群造成严重破坏,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近年来,为了有效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我国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接下来就从防控政策、疫情监测、养殖管理和宣传教育四个方面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进行总结。
一、防控政策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强调了非洲猪瘟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养猪业的监管和管理。
各级政府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也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国家还加大了非洲猪瘟防控方面的经费投入,为防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疫情监测针对非洲猪瘟的疫情监测工作十分重要。
各级兽医部门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做到了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还制定了相关的疫情监测计划,对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三、养殖管理在猪的养殖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防控非洲猪瘟。
养殖户要加强对猪只的日常管理和检疫,做好疫苗接种,严格控制猪只的流动和交易。
加强对猪只进出口的监管,并对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的渠道进行有效封闭,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
四、宣传教育开展对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
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应对非洲猪瘟的能力。
宣传教育工作的加强,为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还需继续加强,在政策、疫情监测、养殖管理和宣传教育等方面都需要持续投入和努力。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2篇示例:近年来,非洲猪瘟在我国的多个地区爆发,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各级部门和养殖户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面就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的疾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感染后会导致猪只高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对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和养殖业者都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尽可能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和危害。
本文将从疫病的基本情况、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基本情况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传播给猪类,包括野猪和家猪等,但并不会感染人类。
非洲猪瘟的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扩散传播,给养猪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目前,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疫情仍在持续扩散中,对于疫情的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二、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病毒携带者(包括感染病毒的猪只和野生动物等)直接接触健康猪只而传播。
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2. 间接接触:非洲猪瘟的病毒可以在猪圈、畜舍、道路、工具、饲料、水源等物品表面存活一定时间,因此这些间接接触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3. 空气传播:病毒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密集饲养场所疫情更容易蔓延。
4. 野生动物传播:野猪、野鼠、鸽子、鸭子等均为非洲猪瘟的携带者,它们可以通过粪便、口水等途径传播病毒。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化,因此在防控工作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1. 消毒防疫:定期对猪场的各项设施(包括猪圈、饮水设施、饲料槽、地面、墙壁等)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留时间,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 严格隔离:对疑似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确保不和健康猪只接触。
对于疫区的猪只,采取集中隔离、集中治疗的方式,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范围。
3. 报告制度: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报告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疫情控制。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封锁和隔离:在发现疫情后,立即封锁和隔离疫区,防止病毒传播到其他地区。
封锁和隔离区域的养猪场,限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
2. 提高养殖场的卫生水平: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包括定期清洁消毒猪舍、设备和周边环境。
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病毒彻底被杀死。
3.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疫区内外的交通运输管控,防止病毒通过人员、车辆和物品的传播。
确保养殖场内外的生物安全措施到位,如设立洗车消毒点、消毒隧道等,提供严格的入场检疫和出场检疫。
4. 防止野生动物传播:野生动物可能是非洲猪瘟的潜在携带者,要采取措施阻止野猪和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区。
修建养殖场周边的围栏,设立监测点,及时发现并处理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
5. 加强养殖场员工的培训:在非洲猪瘟的防治过程中,员工是首要的传播者,他们需要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遵守卫生规定,减少疫情的发生。
6. 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治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情况,可以采取计划免疫或紧急疫苗接种措施。
通过疫苗接种,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7. 临床诊断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定期对养殖场进行临床诊断和监测。
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控制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避免瘟疫扩散。
8. 废弃物处理:对疫区内的死猪、病死猪和各类排泄物进行正确的处理。
合理运输、堆肥或焚烧废弃物,避免将疫情扩散到其他地区。
9. 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跨国传播的疾病,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防控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防治非洲猪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封锁隔离、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生物安全、防止野生动物传播、员工培训、疫苗接种、临床诊断和监测、废弃物处理以及国际合作等。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健康养殖·防控畜牧业环境 2020.2360摘 要: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两年多来,对我国整个生猪养殖及相关产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本身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生猪一旦患病则极易在短时间内死亡,非洲猪瘟病毒看不见,摸不着,稍不注意,它就会入侵猪圈或猪场,而感染全圈或全场生猪,由此会给广大养殖户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是当前广大养猪人和防疫人最难解决的问题。
本人作为基层一线动物防疫人员,针对实践中防控非洲猪瘟的经验,浅谈几点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引言非洲猪瘟传染性极强,其产生与非洲猪瘟病毒(ASFV)有关,所有种类和年龄的家猪和野猪都会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皮肤充血和脏器(淋巴结、脾脏、肾脏等)出血。
该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临床上尚无有效疫苗防治和治疗方法,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由此会直接影响整个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1 非洲猪瘟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畏热,经长时间高温消毒,就可以使病毒灭活,当前市面上大多数消毒剂都可以轻松消灭非洲猪瘟病毒。
1.2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感染家猪和野猪,没有特定年龄的易感猪群,不分年龄都可感染,耐受性强,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途径隐蔽。
一旦传入,很难真正做到有效控制直至彻底根除,非洲猪瘟病毒不易空气传播,它本身不会飞、不会跑,要进入猪体,只有通过能移动的人和动物将病毒从外带进猪场或猪圈,被猪吃进或粘附在猪的鼻或眼粘膜中进入猪体而发病。
2 非洲猪瘟发病症状非洲猪瘟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而且具有较长的潜伏期,给非洲猪瘟的预防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该病发病时间短,发病迅猛,临床上可分成多种症状,其中最急性死亡率可高达100%。
患病的猪只体温迅速飙升,达到将近42℃,同时出现呼吸费劲、心跳加快等反应,部分病猪会出现咳嗽症状,眼部会分泌粘性物,在淋巴结、胃肠粘膜等处会有出血症状。
我国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强毒株多为急性型 ,在 自然条件 下 ,猪强毒通过 口、鼻 、 接触 、生殖 器官以及各种 胃肠外 的方 法感 染 ,侵入猪体后 ,首 先在扁桃 体的隐窝上皮细胞 内增殖 ,因此 ,扁桃体是猪瘟病毒 最初定位 和入 侵器官 ,通过淋 巴管从扁桃体转 移到桃体区域的 淋 巴结 ,病毒 在局部的淋 巴结复制 。病猪 的血 液和组织 中含有
型 转为非典 型,并 出现 了亚 临床 感染 、带毒 母猪综合征 和新生仔猪先 天性 感染等 流行 新特点。在加 大免疫密度 ,超量 、超前免 疫 ,
增加 免疫次数 的情况下 ,仍 不能有效控制猪 瘟的流行 ,这 些现 象已引起 学术界的广泛 关注及 兽 医行政 管理 、防疫部 门的 高度 重视 。 本 文对近 些年 来我 国猪 瘟的流行特点 以及防制 策略进行 以下阐述 ,以此 为猪 瘟的防治提供 建议 和参 考。
我 国猪瘟 流行 特 点及 防治措 施 王 强
我 国猪瘟流行特 点及 防治措 施
王 强
( 榆 树 市黑 林 镇 畜牧 工作 站 , 吉林 榆 树 1 3 0 4 0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近年 来,猪 瘟的流行发 生 了较大 变化 ,从频发 的大流行转 变为周期性 、波浪式 的地 区散发性 流行 ,临床 症状和 病理变化 由典
关 键 词 :猪 瘟 ;流 行 特 点 ;防 控
中图分类 号 :¥ 8 2 8
文献标识码 :A
猪瘟 ( C l a s s i c a l s w i n e f e v e r ,C S F) 是 由猪瘟病毒 ( C l a s s i c a l s w i n e f e v e r v i r u s ,C S F  ̄)引起的一种 以高热 、急性 出血和高死 亡率为特征 的烈性 、接触性 传染病 ,遍及全世界 , 对养猪 业危 害极大 ,一旦暴发将会造成严 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 , 猪瘟 也是 严 重影响我 国养猪业发展 的重要 疫病之一。虽然现在许多 国家 已经 针对该病施行 了控制和根 除措施 ,但因为养猪业 的集约化 和生猪及其产 品贸易的全球化 ,C S F 仍 然对世界养猪业构成很 大威胁。所 以,无论是 出于动物福利还是经济利益考虑 ,猪瘟 都是 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 的重要传染病 。 1流行特点 当前猪瘟 流行情况 由大规模 暴发转 向地 区性 、温 和性 、周 期性 、散发形式 ,不再呈现 流行 性发生 ,多局限于一个猪 群或 某个 猪场 ,由一般猪群转 向重点发生在繁殖母猪 的隐性感染 、 潜伏 性感 染和仔猪经胎盘感染 ,出现了非典型猪瘟和繁殖 障碍 型猪瘟 。流行 速度 缓慢 ,症状 不 十分典 型 ,一 年 四季均 可发 生 ,发病多见 3月龄 以下 的仔猪 ,特别是断奶前后 的仔猪 。全 国所 有省市 、自治 区均有猪瘟 流行发生 ,尤其 以中、东 、南部 的发病率 较高 。其流行范 围广 的重要 原因是生猪及猪 肉产 品的 频繁运输 和市场交易 ,以及缺乏有效 的运输和市场检疫 ,大约 有5 0 % 的猪瘟是 由新 购入 的仔 猪发病引起的 。 2致病机理 发病机理 即动物机体 与致病 因子相互斗争的过程 ,与机体 的状态 和病毒的毒力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猪群预防接种弱毒苗 的广泛 实施 ,绝大多数猪只获得 了不 同程 度抗猪瘟抗体 ,在免 疫 的压力下出现了动物抗病力增强及病 原变异 、毒力减弱等 , 使猪 群被 感染时发病机理表现 出强 、中 、低毒株各 自具有不 同 特点 。
“后非洲猪瘟时代”防控对策的思考
“后非洲猪瘟时代”防控对策的思考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猪类疫病危害。
2018年,中国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猪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消费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猪肉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成为了猪肉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加强猪场管理非洲猪瘟是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在猪体内无复苏期,导致感染后几乎100%致死。
因此,保证猪场卫生、加强猪舍消毒、精细化饲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起到减少病毒感染和向周围环境传播的效果。
此外,猪场需有专业的防控人员,定期进行病区隔离,确保病猪得到及时治疗和异常猪得到及时排查。
因此,在后非洲猪瘟时代,要加强对猪场的管理,规范养殖流程,提高猪场防疫能力。
二、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在猪肉行业产业链中,除养猪场外还包括运输、屠宰、肉品销售等环节。
非洲猪瘟可能从猪场进入猪肉销售环节,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疫情监测和报告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非洲猪瘟的检测技术要始终与时俱进,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被感染的猪只并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开展疫情管控和送出指引,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三、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一个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因此,在后非洲猪瘟时代,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资源分享,加强与各国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为有效控制非洲猪瘟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四、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必要手段。
目前,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仍是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科研力度,提高疫苗和诊断检测技术的水平。
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猪场运行与疫情监测,构筑起更先进和完善的猪类疫情防控体系,切实避免同类疫情的再次扩散。
总之,在后非洲猪瘟时代,加强猪场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这四大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
非洲猪瘟防控12项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12项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和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以下是12项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1. 强化养猪场管理:养猪场应加强对猪只的管理,注意猪群的密度和卫生条件。
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确保场内环境卫生。
2. 严格监测和检测:建立非洲猪瘟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实施合理的交通管控:控制猪只的交通流动,限制动物交易市场的运营,并加强对车辆、人员等的进出检疫监管。
4. 加强入口动物和禁猪产品检验:对进口的猪及猪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和检疫,杜绝非洲猪瘟病毒的输入。
5. 加强养殖区域的封控:对疫情爆发地区进行封控措施,限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防止病毒的蔓延。
6. 完善扑灭病毒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包括病毒扑灭方案、紧急疫苗供应等方面的措施。
7. 提高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8. 建立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及时处理和销毁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避免病毒扩散。
9. 健全疫区边界隔离措施:建立疫区与非疫区的边界隔离体系,严格限制人员、物资和动物的流动。
10. 强化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和报告,确保病例能够及时上报,便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1.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共享防控经验和科研成果。
12. 积极推进疫苗研发和应用:加大对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疫苗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猪只的免疫能力。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养猪场管理、严格监测和检测、合理的交通管控等措施,我们有信心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蔓延,保护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浅谈
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浅谈随着人们对猪肉需求的增加,规模养猪场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养猪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非洲猪瘟的防控成为养猪业的头等大事。
本文将就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进行深入浅出地探讨。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猪只。
该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爆发,将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规模养猪场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和生产。
规模养猪场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通过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温测量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猪只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疾控部门,做好疾病溯源和防控工作。
规模养猪场应加强疾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猪场工作人员进行疾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规模养猪场还应加强猪只运输和交易的监管。
严格执行猪只进出场登记制度,确保猪只交易的合法合规,避免疫情通过猪只交易传播。
规模养猪场还应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
在非洲猪瘟疫情高发季节,规模养猪场应提前做好疫情防控预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详细的防控措施,确保一旦疫情爆发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规模养猪场还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定期对养猪场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猪只生活场所的清洁卫生,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对于规模养猪场来说,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疾病防控知识培训、加强猪只运输和交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和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产,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养猪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产,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赢非洲猪瘟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洲猪瘟对猪肉加工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非洲猪瘟对猪肉加工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已成为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中的一大威胁。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对猪群健康和猪肉加工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对猪肉加工行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非洲猪瘟对猪肉加工行业的影响1. 生猪供应减少:由于非洲猪瘟的传播迅速和高致死率,在感染区域内大量的生猪被扑杀,导致生猪供应减少。
这会直接导致猪肉加工行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供应量下降,进而影响到猪肉行业的正常运转。
2. 猪肉价格上涨: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生猪供应减少,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需失衡。
供应量下降会导致价格上涨,这对猪肉加工行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猪肉价格上涨也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 猪肉进出口受限:在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地区,其它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猪肉进口实施严格限制甚至禁止。
这会对与感染地区进行进出口贸易的猪肉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贸易壁垒和损失,特别是那些高度依赖进出口的企业。
4. 厂区封锁和消毒要求加强:鉴于非洲猪瘟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政府可能会要求加强对猪肉加工企业的厂区封锁和消毒要求。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了障碍。
二、应对措施1.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危害防控:猪肉加工企业应与相关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危害防控工作。
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控制措施。
2.提高生猪饲养环境管理水平:健康的生猪群是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
加强生猪饲养环境管理,确保猪场的卫生环境、饲养条件和生物安全措施的合理设置,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3.加强员工培训和消毒工作:猪肉加工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预防知识。
同时,加强厂区内的消毒工作,确保生产设施和环境的卫生。
4.增加进口多元化和扩大出口市场:为了降低非洲猪瘟对猪肉加工行业的冲击,企业可以考虑增加猪肉进口的多元化,降低对感染疫区国家的依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危害的客观评价及其有效防治措施冷和平1,2,温育铭1,曾俊霞3,钟超武1(1.珠海市那洲猪场,广东珠海519085;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3.珠海市安富来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公司,广东珠海519080)摘要:虽然近年我国猪瘟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实际危害,可能并不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认为那么严重。
由于临床大量误诊,人为夸大了其危害的严重性。
我国猪瘟蔓延的原因,不会是疫苗的质量问题,更不可能是病毒的基因变异,根本上还是生产操作的问题:注射操作不到位,乳前免疫的不恰当使用,小猪初免时间过早,不重视对免疫抗体进行监测,使猪群缺乏对猪瘟应有的免疫力。
生产上,只要抓好免疫注射,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保证猪只达到一定的抗体滴度和群体达到一定的抗体合格率,虽然仍有可能因带毒猪的存在而出现猪瘟散发病例,但绝对不用担心猪瘟的大规模流行。
关键词:猪瘟乳前免疫综合防治免疫程序近几年来,猪瘟已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话题。
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猪瘟”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年,我国各类学术期刊、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共刊载猪瘟有关文章293篇,猪瘟病例报告约40例;2003年,分别是468篇和约65例;而到2008年,文章总数已经爆增至819篇,病便报告总数超过110例。
2007年,中国兽药监察所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1]发现:我国猪瘟野毒平均带毒率高达11.58%(3%-30%);15个省、市、区39个规模猪场26418头种公母猪中,猪瘟带毒3215头,带毒率12.17%(5%-30.76%)。
以致有学者[2]认为:猪瘟至今仍是我国发病最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传染病。
因病死亡猪总数中,1/3是由猪瘟引起。
我国周泰冲、袁庆志等于1956年研制成功的中国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迄今国际公认最理想的猪瘟疫苗,不但对控制我国猪瘟流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对全球猪瘟的预防和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个最早研制出国际最成功疫苗的国家,在经过五十多年后,有的国家已经依靠这种疫苗消灭了猪瘟的情况下,猪瘟却一直蔓延不断,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1 关于对我国猪瘟流行现状的客观评价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实际危害,可能并不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由于临床经常可观察到(特别是猪场爆发某种疫病时)猪瘟症状和病变,加上实验室诊断大量假阳性的存在,很容易使我们把其他疾病,误诊为猪瘟。
2006年初夏,笔者所在猪场不幸爆发“无名高热症”,当时很多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猪瘟都非常相似:畏寒打堆,又拉又喘,黄色水样腹泻(如图1)。
解剖病猪,经常见到肠内膜密布Φ3-4mm圆形、乳白色、火山样突出的结节性肠炎病灶,自结肠到直肠,越往后越密集(如图2)。
肾脏针尖状出血,典型的“麻雀肾”(如图3)也很常见。
脾脏边缘梗死(如图4)。
张开病猪口腔,很多都能看到扁桃体和后咽峡不规则但界限明显的坏死区。
但临床防控的结果,证实并不是猪瘟[3]。
2007年底至2008年中,邻近我场的另一规模化猪场,再次爆发“无名高热症”,其流行特征、症状和病变,与我场2006年的情况非常相似。
该场所见的猪瘟病变,比我场当时所见还典型,能观察到回盲口扣状肿现象(如图5)。
开始一度也认为是猪瘟,但按猪瘟防治了近半年,不见任何成效。
后经证实,也不是猪瘟,而是PCV-2并发链球菌爆发流行。
2008年1月,珠海某个体户新投产的一规模猪场爆发一种以母猪散发性厌食、腹泻和小猪爆发性水样拉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性。
邀请某资深专家到场诊治,该专家以小猪普遍存在腹股沟淋巴结淤血变黑症状为依据,确诊为猪瘟。
后经刘康华等[4]试验验证,这极可能也是一场把传染性胃肠炎视为猪瘟的误诊。
小猪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实际上是注射铁剂所引起(如图6)。
仅以临床症状和病变为依据对猪瘟作出的诊断,结果很不可靠。
依靠科学仪器作出的实验室诊断,也不是100%准确。
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我国猪瘟带毒率作出的判断,结果迥异。
2006年,温富勇等[5]应用猪瘟病原ELISA检测方法对北京5个规模猪场和6家小型养殖户进行检测,检出的猪瘟带毒率仅为0.8%(1/119);2007年,中国兽药监察所应用荧光抗体法,检出的我国猪瘟野毒平均带毒率却高达11.58%。
2001年,我场和邻近另一个规模猪场因怀疑猪瘟流行,母猪活体采扁桃腺送国家某权威机构作荧光抗体检测,发现近20%种猪猪瘟阳性。
遵从国内某著名专家意见,执行猪瘟净化计划:种猪全群活体采扁桃腺作荧光抗体检测,阳性者一律扑杀。
经过三轮检测和三轮扑杀,先后共扑杀种猪130多头(另一猪场扑杀160多头),很多重胎母猪甚至临产母猪都在扑杀之列,疫情并无明显好转。
在逐轮检测过程中,发现很多上轮检测阴性的种猪,下轮检测变为阳性,而一些上轮检测阳性的种猪,下一轮检测却又变为阴性。
其结果反复不定,很多种猪都被误杀,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
至今公认比较准确的猪瘟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荧光抗体法、RT-PCR和夹心ELISA。
其中,RT-PCR的检出率高、准确性好,是最理想的方法。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存在很多明显缺陷,其特异性差,容易出现假阳性[6]。
然而,就算RT-PCR阳性,也只能是确诊猪瘟病原存在,并不表示猪瘟一定致病。
在自然界,带毒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亿,但真正的乙型肝炎患者,只是其中极少部分。
2 我国猪瘟蔓延不止的原因分析对于我国猪瘟蔓延不断的原因,有人把它归因于疫苗质量,这点很值得商榷。
我国猪瘟疫苗的质量,是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1958年,潘季章[7]分别用有热反应和无热反应免之脾、肺、肝制成疫苗免疫猪,再对免疫猪注射石门系猪瘟强毒,结果三种疫苗的保护率都达到100%(4/4)。
1989年,成都药械厂对其研制的猪瘟细胞苗免疫力测定也显示:对家兔毒价5万倍的疫苗,1万倍和2万倍稀释免疫猪,攻击强毒100%保护,且免疫期长达一年以上[8]。
图1 疑似猪瘟的发病猪图2 结节性肠炎图3 麻雀肾图4 脾脏边缘梗死图5 回盲口扣状肿图6注射铁剂后的小猪腹股沟淋巴还有人把它归因于猪瘟病毒的变异,这更难令人置信。
诚然,近期HCV流行株,的确与古典HCV存在较大差异,其核酸同源性只有82.2%-84.3%[9]。
但事实已经证明[2]:我国现用的C株疫苗,对预防现今流行的猪瘟病毒,仍具良好效果。
自人类发现病毒至今,几百年间,各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都一直非常稳定,还从未出现过哪种病毒因基因变异而致疫苗免疫失败的先例。
基因突变产生病毒血清型差异的现象,绝不会那么频繁。
以笔者20多年从事养猪技术工作的经验,以及近几年参加广东十多个猪场会诊的体会,对我国猪瘟蔓延问题,认为存在如下几种原因:2.1 注射操作不规范猪瘟免疫,注射操作是关键。
在一些注射操作不到位的猪场,一年四季各种疫病流行不断,令人防不胜防。
以笔者亲自管理的珠海某猪场、2008年7月才开始与某公司合作经营的恩平某猪场和兼任技术顾问的广州某猪场为例,这三个猪场执行统一的免疫程序,使用同一厂家的疫苗,并于今年2月同时进行猪瘟抗体ELISA检测。
结果珠海场抗体OD均值0.5953(0.30以下阴性,0.30-0.40可疑阳性,0.40以上阳性),合格率96.00%(24/25),方差0.0209;广州场依次是0.6314, 96.00%(24/25,1头可疑)和0.0241;而恩平场却只有0.5106, 65.00%(13/20)和0.0972。
经双样本方差分析F-检验,恩平场与珠海和广州场都存在极显著差异。
下针狠,推药快,拔针急,是很多防疫员注射操作的通病。
有的防疫员热衷于打飞针,手抓一把注射器,追着猪只满栏跑。
有的猪场选用的注射针头过短过粗:种猪和中大猪选用25mm x 16#针头,小猪选用15mm x 12#(甚至10mm x 12#)针头。
这些常见现象,都是猪场免疫注射工作的大忌。
2.2 免疫程序不科学2.2.1 乳前免疫的不恰当应用造成免疫耐受个体出现自赖秀穗(台湾)和Goieheieier(法国)1979年报道乳前免疫可使小猪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主动免疫抗体并可获得对猪瘟的终生保护以来,乳前免疫就一直在我国被奉为受猪瘟污染猪场或地区控制猪瘟流行的法宝。
虽然养猪发达国家大部分学者都对乳前免疫持怀疑态度[10],但我国学术界却一直视若无睹。
有关乳前免疫的文献,99%以上都是对乳前免疫的肯定。
对于临床大量乳前免疫的失败,则简单地把它归因于未按严格的技术操作去落实。
最近,樊福好[11]从理论角度提到:乳前免疫可能诱发小猪免疫耐受。
早在2006年,我场在对一批小猪猪瘟抗体进行跟踪时,就曾发现过乳前免疫小猪母源抗体消退快,而主动免疫抗体却一直无法有效上升的现象。
2008底至2009年初,我场又重新设计并完成了一次猪瘟乳前免疫试验。
因篇幅限制,试验步骤和详细数据,笔者将在博士论文另具报告。
该试验得出的三个结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乳前免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乳前免疫的确存在诱发小猪免疫耐受的可能。
该试验仅初步证实免疫耐受现象的可能存在,但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
(2)乳前免疫对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有限。
经乳前免疫的20头小猪7日龄母源抗体OD均值(0.7641),仅比未经乳前免疫39头小猪(0.7772)下降0.0131,降幅1.68%。
(3)通过吸食初乳,小猪可获得与母猪几乎等同的抗猪瘟病毒能力,且小猪母源抗体与母猪抗体显著相关。
8头母猪产前抗体OD均值0.7836,其所产39头小猪(每窝5头,1头无数据)7d母源抗体OD均值0.7772,两者仅差0.0064,统计差异不显著。
母猪抗体与小猪7d母源抗体OD值相关系数r=0.4101。
这三个结论,虽然仍不能确证乳前免疫是否诱发小猪免疫耐受,但却能充分否定超前免疫的必要性:(1)乳前免疫小猪群体二免后至三免前(35-70日龄),比正常免疫小猪群体(35日龄初免)在相应阶段抗体合格率低,离散度大,增加了小猪在这一阶段感染猪瘟野毒的风险;(2)初生小猪经过吸食初乳,足以获得对猪瘟强毒的免疫力,而且直到35日龄,仍能维持较高滴度(39头小猪OD均值0.6427)和合格率(100%)。
只要加强母猪免疫,提高母猪抗体滴度,初生小猪完全不用担心猪瘟野毒感染问题。
乳前免疫除了增加无谓的工作量,对猪瘟防疫别无他益。
2.2.2 初免时间过早在加大猪瘟免疫剂量的情况下,小猪母源抗体高,衰退缓慢,是很多猪场都存在的现象。
2008年,张新成等[12]对北京地区三个(甲、乙、丙)规模化猪场小猪不同日龄母源抗体ELISA跟踪检测时,发现丙猪场小猪母源抗体到42日龄时,合格率仍高达100%(70%±20%,40%以上阳性),乙猪场小猪42日龄合格率也高达88.6%(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