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不管是在改革开放的昨天,还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农村教育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小学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的实现专业成长,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就成为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于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键词 (1)
目录 (2)
一、重新定位农村小学教师角色 (3)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3)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3)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3)
(一)探究准备 (3)
(二)探究构建 (4)
(三)探究深化 (5)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5)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5)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6)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6)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7)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7)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7)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 (7)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8)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8)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8)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8)
参考文献 (9)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
不管是在改革开放的昨天,还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农村教育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目前,农村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