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马未都,你就读懂了半部中国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马未都,你就读懂了半部中国历史……

本文已获授权,来源公众号:听明明吹牛皮(ID:niupimingming)作者:牛皮明明二十年前,马未都以一己之力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全国共有2000多家私人博物馆,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不花国家一分钱的博物馆。

从一开始,马未都把博物馆的门票设计成六张书签,二十年内,没有一个人往地上扔过一张门票。马未都公开宣称:我要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此话一出,惊骇世人,博物馆里随便随便挑一件东西出来,就价值几千万,说捐就捐了!马未都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马未都创办博物馆,只想把中国文物展现给这个世界看,让我们了解过去。

如果没有这些文物,中国人拿什么去向全世界说我们曾经拥有过灿烂的文化?1

马未都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墙上贴着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严肃了还能活泼,这不是扯淡嘛。

马未都隐隐感觉,这不是他要的人生。1966年,马未都小学四年级,恰逢文革,无学可上,只好辍学。从此一生行走

江湖,个人履历学历那一栏永远都是小学四年级。三年后,马未都14岁,父亲带着他去了东北空军五七干校,五七干校用废置的机场改建而成,马未都全家四口与另外一家三口,分了一间房。

由于革命需要,硬生生挤成了一家人。到东北后,天寒地冻,马未都常常挨饿。有一天傍晚,父亲带着马未都来到一个废弃的房子,支上炉子,拢上柴,安上锅,神神秘秘从大衣口袋里掏出几大把黄豆。父亲小心翼翼炒着黄豆,马未都饿着肚子眼巴巴看着,直掉口水。

黄豆炒好了,父亲端着铁锅,突然手松了一下,黄豆一粒不剩全部扣入火中,噼里啪啦,烧成焦黑。父亲出生武行,年轻时和日本人拼过刺刀,从未怂过。但只为一锅黄豆,父亲难过至极,一语不发、几欲落泪。多年后,马未都在一次演讲中,讲述父亲当时的内心愧疚。马未都话未说完,观众潸然泪下。那是一代人饥饿的记忆,也是一代人的难过。在五七干校那段日子,马未都邻居有本《红楼梦》,他借去读,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读到黛玉死去,宝玉出家,窗外已是北风呼啸。他抱着书,感觉文学这东西像炸弹一样在他心里炸开。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那天以后,马未都嗜书成癖,只要带字的纸,抓着就要读得一点不剩。

一次在村里看见有人拿书糊墙,就跟那人说:您这书,给我

看看吧?那人看他诚恳,就给了,马未都拿过来一翻,是本小说,但前几十页没了,后几十页也没了,他照样津津有味看了一路。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马未都父亲

2

世界有多复杂,人便有多寂寞,人生有多少种,书便有多少页。马未都读书入痴入魔,在书里阅览了人间,读懂了人性。有思想的人都很寂寞,幸好还有好书可以读。

马未都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常用读书来安慰自己,读着读着便从书中走出一个新的自己来。1975年底,马未都返京,被分配到航天无人部当铣床铣工。凡有时间,便泡到图书馆,如一根草药泡入酒中,书就是马未都全部的酒。

80年代初,文学热,全国三个青年,两个半搞创作。

马未都身高一米八,体重就100来斤。因为人瘦毛长,故取笔名瘦马。1981年,马未都26岁。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那年代,爱情是个稀缺品,人见人爱。

文学被禁锢十余年后,刚刚开闸放水,全民沸腾。

当年《中国青年报》的发行量500万份,每人传阅10次,阅读累积5000万人次。马未都的《今夜月儿圆》就成了最顶级的爆款。马未都从此一炮而红,从小学四年级辍学的

小青年,一把逆袭成了全国最知名的大作家。大火之后,读者来信雪片般从祖国大地扑面而来。

马未都第一天收到了几十封,“瘦马”趴下来写了一天回信。第二天,马未都打开家门,邮局直接拉来一卡车读者来信。太可怕了!马未都后来说:当时,我想一封封回信的,后来我发现,这根本无法完成,因为光看信都要用掉半年时间。马未都彻底感觉自己红了,走在首都的马路上,他脚下生风,眯着小眼,十分迷醉。马未都淘来的一张旧照片,把自己身着中山装的旧照PS上去了。3

马未都的传奇人生是从这篇小说开始的。几日后,《青年文学》主编陈洁东上门找他,甩他一篇稿子,问:这,你能改吗?马未都一下午改好了。陈洁东一看,特别满意,撂话:你来杂志社当编辑吧,60块钱工资。第二天,马未都去编辑部正式上班,北京的风吹着他26岁的脸。

到了编辑部,他傻了,原来和他当同事的,不是大作家,就是大记者、大编辑,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小学没毕业的白丁。马未都的虽然学历最低,但眼力却是最好,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稿子都是从他手里过的,他沙里淘金淘出一大堆好作家。有一天,有人告诉马未都,说有个叫王朔的小孩想见他。

那时候王朔是个愣头青,圆头圆脑,羞涩腼腆,还说话脸红,马未都问:你的稿子呢?王朔把自己写的《橡皮人》拿给

马未都,马未都翻开,开头第一句写的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马未都眼前一亮,翻了几页,发现这小说真好。但杂志社的其他编辑看了,都说:怎么能如此赤裸?肯定不能发表。为发这篇小说,马未都跟那些老编辑拍了桌子:谁说不能发表,我偏要发表。结果《橡皮人》发表后,王朔红遍全国,引领整个80年代。王朔后来说自己和马未都的结识,就像光和光打招呼,在最黑的地方见。马未都和王朔是精神上的理想主义者,内心永远不认同这个世界,却伸着脖子向世界的尽头眺望。敢于对抗所有人,敢于把梦做到底,敢于把人做到极致。马未都和王朔

4

在北京城,马未都有一大堆不正经的朋友,最著名的是王朔和冯小刚,几个人去找海岩蹭吃蹭喝。海岩不姓海,姓侣,在昆仑饭店当大经理,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穿西装皮鞋走道的稀有物种。马未都几个人得闲就去昆仑饭店,见到海岩就喊:哎呦喂,侣总,侣总,您吃了没?海岩够意思,一看就懂了,安排一桌好菜,等吃完了就跑过来签单。酒足饭饱,几个人腻在昆仑饭店游泳池里。整个游泳池,来来回回就他们几个男的,一个女人都没有,寡淡得不行。

他们腻在那儿神侃,聊剧本,结果游了大半年,水都游脏了,一个剧本都没写出来。海岩1988年,30岁的马未都认识了74岁的大收藏家王世襄。没事就往王世襄家里跑,听王老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