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活力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出适应性行为的障碍。它一般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素导致有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

记得鲁迅曾说过:“同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智力残疾儿童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可以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掌握在家长和老师的手里。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由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所实施的教育。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他会把父母作为榜样,模仿家长的言行,并通过观察家长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感情,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在此过程中,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五岁前的教育占整个教育的90%”,强调家庭教育是孩子的个性发展、智力发展、心理定向行为习惯的形成的奠基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拾了一分钱,如果母亲说:“好孩子,留着买糖吃”或“拾物要交给老师”两种处理方法,在儿童心灵上种下的“种子”是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的作用常常是学校教育所不能起到的,所以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力量。

一、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意义

1.家庭教育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早期经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很多研究表明,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早期经验造成的,如缺少母爱、缺乏社会性交往等。这些问题需要父母的努力。这就需要父母

不仅提供孩子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要提供儿童健康成长的早期经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对自己的智力落后孩子过分关心,时刻担心他们到社会上会被别人歧视,因此从不让孩子出门,也不带孩子到处去玩耍;还有的家长害怕周围人知道家中有残疾孩子,就把孩子藏起来,不让孩子接触外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由于生活面过于狭窄,接触不到足够的事物,认识能力有限,交往能力缺乏,自我生活能力以及智力、语言的发展都更加落后。

2.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家庭是孩子学习做人、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句话就道出了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品性的影响。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最亲密、最信任、最具有权威的人物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智力落后儿童应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表率,给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教养子女,做他们的表率,使他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可以对儿童的缺陷进行早期补偿和矫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形象地说过:“假如一个人在17岁的时候,智力是100的话,那么在四岁以前已经完成了50﹪;4~8岁又完成了30﹪;剩下的在以后的岁月里完成。”布卢姆的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早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一定要提早介入,实施早期教育,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智力落后对儿童身心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地开发儿童的智力,使儿童的感官动作、自理能力、情绪、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等等,都得到充分发展。早期教育的内容较多,简要地介绍一些,比如: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衣着、进食、用厕、睡眠、安全等能力。

二、实施家庭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慈爱原则。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的精心照顾和保护上,另一方面更表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上。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说是理智的慈爱。正确的爱应该是有爱有教的,对孩子的人格要尊重,生活上要照顾,适当的物质要求要满足,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对孩子还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孩子尽可能自理、自立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爱、理智的爱,孩子才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2.坚持原则。智力落后儿童感知事物的能力差、注意力分散、记忆能力低、学习动机缺乏、失败的期望值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时候要比常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各种缺陷的补偿和矫正工作需要长时间地、反复地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家庭教育,贵在坚持。从智力落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即使是重度的智力落后儿童,也完全可以取得应有的进步。

3.实践原则。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家庭生活的需要,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要活动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时借鉴。通过实际活动、实际操作,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加深儿童对知识和技能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榜样原则。智力落后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学龄前阶段尤其如此。这就要求父母要随时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不是说在平时注意一点就行了,而要求父母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

求自己,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5.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正面引导和激励孩子,启发孩子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孩子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优点、长处、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文明行为。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父母注意以下问题:(1)要用积极、正面的例子来教育孩子。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思维单纯,对事物的理解不灵活,不善于从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反而还有可能模仿坏的行为。所以在对待智力落后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时候,除了合理的批评和劝告外,更重要的是告诉什么才是好的行为,鼓励孩子以好的行为要求自己。(2)对孩子要多加表扬与肯定。从每个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这就要求家长做有心人,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进步,任何鼓励和表扬都会使他们在精神得到愉快、满足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进他们克服困难、克服缺点的勇气。

6.合作原则。智力落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和相互配合,其中学校教育是主导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从属性的、合作性的。家长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担。

三、家庭教育要结合家庭生活的特点来展开

1.教育孩子面对现实,树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果家中不幸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父母的伤心和难过是可以想象的。一般情况下,父母的内心会经历一段痛苦、挣扎的心理变化过程:很多家长当知道孩子是弱智儿时,刚开始时不相信这个事实的发生,否认之后,就将自己封锁起来,不愿别人谈论这件事,也不愿与别人交往。可是当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后,内心会气愤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