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完善的表现: • 考试科目有五十多种,以进士和明 经两科最重要; • 为科举制的完善作出突出贡献的帝 王有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人。
何谓“进士”?
• 进士重诗赋,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 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 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
何谓“明经”?
• 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 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 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 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 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 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
张之洞
袁世凯
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 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时问:1904年7月4日 地点:故宫保和殿 考题:策题四道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 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 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 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 ,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 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 ,复设孝兼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 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 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升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 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 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凭才 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 廷。
(1)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2)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科”指考试科目; ”举”指选举人才,
”科举制度”即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 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 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 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 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 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 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 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 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 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 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 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扩大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 名称状元
状 元 卷
一个读书人从童生到生员(秀才)要经过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级考试;考中生员后,还要经过乡试、 会试和殿试更为高级的司级考试。有人统计,从童生 到状元要经过数十次的具体考试。
“天下英雄尽入吾 彀(gòu)中!”
据史书记载,唐 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 而出,大喜道:“天 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 中矣!”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 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 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 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 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 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 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 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 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 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 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 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 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3.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4.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6.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 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 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 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 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 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 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 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 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乡试发榜
八股文体
• • • • • • • •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 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 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 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 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 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 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 通经致用。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 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而被取消,考试 内容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 变换不定。
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 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 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 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 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 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 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 为最多。
清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三年大比” 制度
•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 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 称“秋闱”, •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 称“春闱” •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科举制度产生之前是如何选官的?
周朝:世官制,官员由贵族世代传袭,对象主要
是大夫以上的官职。
两汉:察举制,察举的主要标准是道德行为。
被举荐的人,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根据对策 的高下不同,区别授予官职。乡举里选, 察举制在东汉的演变,注重孝廉一科。察举 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定士人,为吏
开设武举和殿试
(
生 员 , 童俗 试称 秀 才
举 人 , 第 一 乡 名 试 称 “ 解 元 ” )
(
贡 士 , 第 一 会名 试称 “ 会 元 ” )
(
进 士 , 第 一 殿名 试称 “ 状 元 ”
( )
)
贡院考场
应试场面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
纪晓岚
欧阳修 颜真卿
王安石
蔡元培
寇准
司马光
汤显祖
徐光启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
王昌龄 陈子昂 王维 岑参
张九龄
柳宗元 韩愈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2、 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 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 事业的发展。
3、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 造就一批诗人,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4、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 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 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 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创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 开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考试的内容
主要流程: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BACK
告示
元朝 -- 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 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 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 人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 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 《元史· 选举志》、《续通考· 选举》等书的记载 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 1135人。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 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 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主要操作程序: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 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 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明朝 -- 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 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 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 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 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 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 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 试,通过科举做官。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 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末代状元
刘春霖
张 謇
部选拔官员提供依据。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基本条件: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文帝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 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
科举制诞生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 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 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 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 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 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 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 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 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 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 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 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自丙 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 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第二阶段: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
•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 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 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 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 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 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 紧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 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科举制度的终结
科举制度的废除分为两个阶段 : • 第一阶段:逐步减少科举中 额
• 第二阶段: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
第一阶段:逐步减少科举中额
• 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 程,先是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 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 考试。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 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 科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