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的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的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
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筋膜间隔区综合征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时,引起疼痛。 (2)发生在掌侧时,组织紧张,前臂
掌侧有压痛,屈拇及屈指肌无力,被动伸 拇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 的皮肤感觉丧失。
2.小腿各间隔区 (1)前侧间隔区内有伸趾肌、伸踝肌、 腓深神经。当间隔区内压力上升时,除小 腿前侧有组织紧
内科学疾病部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部位。上臂间区及髂腰肌间隙偶有发生。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压力上升后,可以
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的改变,时间过久, 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 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然而 它的诊断常极不容易,虽然组织肿胀和肌 肉缺血可以产生疼痛,但受伤的肢体有骨 折时,也会发生剧痛,这就容
内科学疾病部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所支配的肢体末端 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功能完 全丧失,则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如不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理继 续发展,肌肉神经干等相继坏死,故晚期 体征主要有肢体挛缩畸形及神经干损伤两 个方面。在前臂,屈侧肌肉挛缩较伸侧为 严重,故呈屈腕、屈指畸形,尺神经
内科学疾病部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为肢体血运未受障碍,而不考虑间隔区综 合征已经形成。检查时,受累的间隔区可 有明显的肿胀、发红和压痛,不应误认为 蜂窝织炎或栓塞性静脉炎。肢体的神经检 查很重要,要详查皮肤感觉,特别是怀疑 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压力增高的间隔区内 的肌肉由于缺血,它的主动活动无力,而 被动活动时则可引起疼痛。如在
内科学疾病部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观察和护理
2023-10-30
目录
• 概述 • 观察和评估 • 护理干预 • 治疗策略 •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研究和发展方向
01
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又称小腿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于外伤、挤压、 炎症等因素导致小腿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 期综合征。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体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典型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肌肉 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坏死和神经损伤。
发病原因和机制
发病原因
主要由于外伤、挤压、炎症等因素导致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 高,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肌肉和神经的缺血性损伤。
发病机制
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 合征,主要由于外伤、挤压、炎症等因素导致骨筋膜室内的 压力升高,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肌肉和神经的缺血性损伤。
对症处理
根据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抗 生素预防感染等。
06
研究和发展方向
当前研究进展和成果
诊断方法的改进
目前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诊 断主要依赖于临床检查和影像 学检查,研究正在探索更准确 、快速的诊断方法,如生物标
志物、基因检测等。
手术治疗的研究
手术是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 症的主要方式,研究正在探索 更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和技 巧,以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
坏死组织清除术
如有坏死肌肉应彻底清除,肌腱 、神经和血管也应尽量保留。
术后处理
术后用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屈曲位3 周,拆除缝线后再行功能锻炼。
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
在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应 尽早开始主动活动踝关节 和膝关节,练习股四头肌 收缩。
小腿筋膜室综合症
小 结
由于筋膜室综合征的 后果十分严重,早诊断早 治疗为唯一避免此种后果 的方法。故宁可过早切开, 不可延误。 间室内压很难大于动 脉收缩压,远端动脉血流 不至终端,足背动脉可有 可无。
最敏感的临床特征——剧 烈疼痛 早期的体征——肿胀,疼 痛,压痛,主被动活动受 限
手术指证:
1.肿胀明显; 2.剧烈疼痛; 3.筋膜间隙张力大、压痛; 4.被动牵拉疼痛; 5.有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6.压力大于30mmhg; 。
筋膜间隙测压在早期诊 断中具有重要性 正常压力在10mmhg以下, 10~30mmhg即为增高, 超出30mmhg为明显增高。
治
疗
1.保守治疗:制动,抬高 患肢,消肿。 2.手术治疗:单切口筋膜 切开术(腓骨头下端至 外踝上4cm); 双切口筋膜切开术(腓 骨干与胫骨嵴中间,胫 骨后缘后方2cm处加
病
理
皮肤、神经干与肌 肉对缺血的耐受性不同 肌肉最短,约完全 缺血4h即发生坏死;神 经干较敏感,30min即 出现功能障碍,缺血1224h致永久性功能丧失; 皮肤耐受性最强,一般 无坏死
小腿解剖结构
临床表现
1.症状:疼痛,呈进行性
加重,固定或处理后疼痛无 减轻;
活动障碍,主动活动障碍, 被动活动时严重疼痛。
2.体征:肿胀为早期体征,
明显时可见水疱; 压痛 肌腹处明显压痛是 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 要体征; 晚期体征主要有肢体挛缩 畸形及神经干损伤,多呈 固定马蹄内翻畸形。
诊 断
早期诊断的依据: 1.挤压伤病史,肿胀明显伴 剧痛;2.筋膜间隙触之压力增 高,压痛明显;3.肌肉活动受限, 足趾背屈及跖屈障碍;4.被动 牵拉足趾背屈跖屈引起疼痛; 5.感觉障碍早于运动障碍。 具备2,3,4三项可确诊。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
”说明早在公元7世纪中医对此证的病机“荣卫不通”及临床表现“痹而不仁”已有所认识。
[病因病机]筋膜间隔区是由肌间隔、筋膜隔、骨膜、深筋膜与骨等构成(图5-15)。
上臂和大腿的筋膜较薄而富有弹性,且肌肉丰厚又为单骨,故上臂和大腿受压后不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前臂和小腿为双骨)筋膜厚韧而缺乏弹性,且有骨间膜,致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不能向外扩张,因此前臂和小腿受压后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间隔区内的组织主要是肌肉,血管神经穿行其中,在正堂情况下,筋膜间隔区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组织压或肌内压。
当间隔区内的容积突然减少(外部受压)或内容物突然增大(组织肿胀或血肿),则组织压急剧上升,致使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遭受挤压。
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1.肢体外部受压肢体骨折脱位后,石膏、夹板、胶布、绷带等固定包扎过紧过久;车祸,房屋或矿井倒塌,肢体被重物挤压;昏迷或麻醉时,肢体长时间受自身体重压迫等,均可使筋膜间隔区容积变小,引起局部组织缺血而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2.肢体内部组织肿胀闭合性骨折严重移位或形成巨大血肿,肢体挫伤,毒蛇或虫兽伤害,针刺或药物注射,剧烈体育运动或长途步行,均可使肢体内组织肿胀,导致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
3.血管受损主干动脉损伤、痉挛、梗塞和血栓形成等致使远端筋膜间隔区内的组织缺血、渗出、水肿,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而发生间隔区综合征。
若主干动静脉同时受伤,可诱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血循环障碍,肌肉因缺血而产生类组胺物质,从而使毛细血管扩大,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和液体渗人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肌内压更为增高,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表5-1),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即产生“痹而不仁”的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就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与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得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得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多见于前臂掌侧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得并发症之一,对患者与医生都构成严重得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得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得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得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得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得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她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得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得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得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得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得畸形——爪形手、爪形足、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得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
肌筋膜间隔综合征,容易忽略的诊断结论
肌筋膜间隔综合征,容易忽略的诊断结论概述•肌间隔综合征(muscle compartment syndrome)又称肌筋膜间隔综合征。
•四肢肌肉血管、神经均位于封闭的、缺乏扩张性的骨骼与筋膜的间隙之中,当创伤、占位性病变等引起间隙内容体积增大,或间隙外病变压迫使之间隙变小,均造成间隙内压升高,动脉缺血和静脉回流障碍的恶性循环,使肌肉、神经变性坏死,功能丧失,严重者因大范围坏死引起休克、肾衰而死亡。
病因引起肌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原因很多,使间隙区容量缩小者见于筋膜损伤后加压闭合,外包扎石膏夹板等过紧,局部加压用力过大等;造成间隔区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原因见于:①出血如外伤后或凝血机制紊乱疾病;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缺血后肿胀操练过度、骨折创伤、烧伤、药物毒品刺激、手术后等;③毛细血管压增高如静脉阻塞、肌肉肥大;④其他如输液或输血外渗、感染、肾病综合征等。
危险因素:•年龄;虽然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病,但30岁以下的男女运动员中最为常见。
•运动类型;重复性活动,如跑步会增加患病风险。
•过度训练;过于频繁的锻炼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受压的部位和结构不同而不一样,故有不同的病名,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筋膜间隔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神经卡压综合征、狭窄性腱鞘炎等。
早起为局部表现;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疼痛加剧,进行性肿胀、功能障碍如肌瘫、感觉障碍、局部皮肤苍白变暗红、远端脉搏逐渐消失。
在肌肉缺血较久出现广泛坏死时,才有全身症状,如高体温、快脉率、低血压,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压痛严重。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但须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影像学表现▍影像表现患肢软组织肿胀明显,局部呈水肿表现,外伤者可发现骨折等,慢性患者可作血管造影发现局部动脉狭窄闭塞。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英文名:compartmentsyndrome,别名:间隔综合征;筋膜间隙综合征。
筋膜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syndrome,CS)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
小腿创伤性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病因很多,胫骨骨折最常见。
早期诊断极其重要,对临床表现缺乏经验或对此症不完全了解,混淆不可靠的临床体征,延误诊断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方法,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仍是骨科急待总结提高的问题。
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
血循毒毒蛇咬伤后,由于蛇毒的作用引起组织出血、渗出、水肿,引发筋膜室内压异常增高,当室内组织压力超过30mmHg时,分布于肌肉的小动脉即可闭塞,肌肉缺血肿胀,静脉回流障碍,渗出增多,发生蛇伤筋膜间隔综合征,并最终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常导致严重的肢体残废,甚至截肢。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早期白细胞正常,稍后病情加重,可有白细胞升高。
1.压力测定组织内压测定可显示肌间隙内压力可从正常的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图1)。
此种压力表明需及早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
2.其他 MR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有助于判定。
并应注意与小腿动脉及神经损伤相鉴别。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又构成其发病因素之一,并可相互影响形成恶势循环。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
避免此种后果的惟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筋膜间隙综合征本身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疗,不可拖延。
肌间隔综合征
筋膜间隔综合症(compattment syndromeCS),常见于小腿、前臂、手及臀部。
多因外伤骨折,长时间的压迫缺血或剧烈运动后引起。
近来有不少报道、发病原因特殊,并有医源性者,发病部位也不限于上述数处。
今结合我院病例,讨论如下。
一、筋膜间隔综合症的病因CS的发病多为严重外伤,亦有闭合性粉碎性骨折、石膏固定过紧等原因造成。
过去认为开放性外伤,血液外流,间隔区中组织压增高不多,不致发生CS。
近见多篇报告,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后发生CS。
Blick(1986)报道180例198处开放性胫骨骨折,有16例18处发生CS。
Delee及Stiehl(1971)报告104处开放性胫骨骨折有6处发生结论小腿肌间隔综合征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效果好,相反会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肌间隔综合征(1)肢体的挤压伤: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迫,例如地震时建筑物倒塌压砸于肢体上,醉酒、CO中毒等昏迷病人,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很常见的是股骨干骨折、股骨挤压伤。
(2)肢体血管创伤:肢体主要血管创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4小时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区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症。
例如股动脉或胭动脉损伤,在4小时以后修复血管,可能发生小腿筋膜问区综合征。
肢体创伤出血,在急救时上止血带时间较长,例如2~3小时,肢体尚未坏死,除去止血带之后,肢体反应性肿胀严重者,在下肢可发生小腿筋膜间综合征。
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处压迫、刺激或损伤肱动脉,导致痉挛或血流淤滞,致前臂肌肉缺血,发生Volkmann挛缩。
(3)肢体骨折内出血:出血流入筋膜间区内,由于筋膜问区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瘀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处理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处理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各种损伤因素造成骨筋膜室区内组织压力升高,导致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筋膜间区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一)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1)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Ⅱ~Ⅲ度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二)中医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记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
”提出了“荣卫不通”的病机和“痹而不仁”的症候。
二、临床表现1.病史有挤压伤、火器伤、止血带时间过长、严重四肢骨折、断肢再植后、石膏外固定、不适当的小夹板固定等病史。
2.症状与体征(1)局部:①肿胀疼痛,早期以肢体局部症状为主,以肢体张力性肿胀、疼痛难忍,肌腹压痛和手或足趾活动的牵拉性疼痛;②感觉异常为肢体远端感觉明显减退,麻木,严重者感觉消失,其中两点分辨觉部消失和轻触觉异常较早出现,有诊断意义;③肢体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异常:其表现为皮肤紫绀及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④肌力变化:早期肌力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被动屈伸患肢可引起肌肉剧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概括为“5P征”,即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无脉(Pulseless);肌肉瘫痪(Paralysis)。
(2)全身:出现发热、口渴、躁动甚至休克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1、骨筋膜容积剧减
A敷料包扎过紧:四肢损伤或骨折应用绷带 石膏或小夹板后,随着患肢创伤性水肿的 发展,使原松紧适宜的包扎物变得过紧而 形成压迫。
B严重的局部压迫:在地震或建筑物倒塌, 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或者昏迷、安眠 药过量、酗酒等原因致肢体长时间被压在 身下。
2、骨筋膜室的内容物体积剧增 A任何原因致肌肉缺血后,发生缺血、水肿
1、改善血循环:如解除所有外固定及其敷料。
2.切开减压:此为最有效的方法。在时间上,越早效果
越好,越晚效果越差。目的是解除间隔区内高压,打断缺 血-水肿恶性循环链,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大动静脉的 压差,恢复动脉的血运,消除缺血状态。
3、防治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4、中医中药治疗:如服用四物汤、复元活血汤、 理筋手法、练功疗法
1、尽量彻底清除坏死组 织,消灭感染灶;
2、切口不可加压包扎;
3、换药时切口创面可用 凡士林纱布、生理盐水 纱布覆盖;
4、严格无菌操作,预防 破伤风及气性坏疽;
5、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 颜色,及时送检和选用 合适的抗生素。
1、护理目标 2、护理措施 3、护理评价 4、健康教育
2、缺血性挛缩
较短时间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 后大部分肌肉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因瘢痕挛 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如: 爪形手、爪形足。
3、缺血坏死严重(坏疽)
时间长、大范围的组织缺血,使大量肌肉 坏死或肢体坏疽而无法修复,导致截肢, 伸直进一步引起全身不良反应而危及生命。
的恶性循环。
B挫伤、挤压伤等损伤性室内肌肉严重水肿。 C小腿的剧烈运动和过渡疲劳的长途跋涉。 D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引起的
骨筋膜室内大血肿。
E毒蛇、毒虫咬伤而引起的严重水肿。
小腿筋膜室综合征原因、症状及治疗
小腿筋膜室综合征原因、症状及治疗
1.常见原因
身体的所有肌肉都被分组到解剖结构筋膜室中,每个筋膜室都被一层称为筋膜的软组织所包裹。
在这些紧凑的筋膜室中,肌肉在剧烈的运动中会膨胀扩大,压迫到自身的血液供应,危及肌肉组织的活性。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长跑运动员或需要长时间跑步的运动员身上。
2.识别方法
和其他小腿病症不一样,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更加广泛。
通常情况下,在运动的高峰期,受影响的肌肉筋膜室会出现疼痛、肿胀和敏感。
症状通常在训练过程中变得更糟,训练后消退。
诊断这种病症的最准确方法是在运动期间在局部麻醉的条件下测量筋膜室的压力。
3.治疗方法
如果休息和调整活动来避免下肢受力都不能缓解症状,可能需要做小手术来释放累及的筋膜室周围的绷紧筋膜(筋膜切开术)。
4.重返体育运动
手术后,运动员通常逐渐恢复体育运动,在手术后4~6个月达到恢复的顶点。
运动员通常可以在手术后2周开始下肢训练。
采取保守治疗方法时,在进行重复性跨步(比如在跑步机上跑步)时疼痛几乎消失之前,运动员应避免跑步或全面参与体育运动。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科普宣传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早期可吞咽止痛药物 减轻疼痛,但长期疼痛加重后常常造成 患者无法正常行动。
症状
症状
剧烈的下肢疼痛,形似腿部痉 挛。 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疼痛加 剧。
症状
肌肉松弛和舒适感在静止和活动后仍无 法体验。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通过手术 治疗,包括开放性和腔镜手术 。
非手术治疗包括自我管理方法 ,如减少活动量、使用冰敷、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经皮电刺 激以及骨科理疗等治疗措施。
治疗方案
患者应遵守医生的建议,通过多学科合 作来达到最佳的疗效。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 疲劳引起的损伤。 平时应注意肌肉的热身和舒备,避免外伤。
筋膜间隔区综 合征科普宣传
目录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 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什么是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
疾病,也被称为腿与股沟痛综
合征或还击痛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于下肢 过度活动、劳累、外伤等原因 引起肌肉和腱鞘水肿压迫筋膜 间隔,引起肌群因缺血和缺氧 出现极度的疼痛。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皮下深部筋膜进行性坏死性感染、身痛、颈肩痛、关节疼痛、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筋膜疼痛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病一般均比较迅速,严重者大约24h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
肢体损伤后一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加重而不缓解。
由于该肌肉损伤肿胀,主动活动发生障碍。
2.体征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重要体征。
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
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
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通过筋膜间隔区的动脉干供养的肢体末端,颜色大都正常,微血管充盈时间基本正常,但脉搏常减弱或摸不清。
神经干对缺血的反应很敏感,缺血短时间即可出现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所支配的肢体末端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功能完全丧失,则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如不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理继续发展,肌肉神经干等相继坏死,故晚期体征主要有肢体挛缩畸形及神经干损伤两个方面。
在前臂,屈侧肌肉挛缩较伸侧为严重,故呈屈腕、屈指畸形,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之手内肌与指感觉麻痹。
在小腿,其后侧肌群肌肉丰富,挛缩程度远较胫前肌组为严重,故多呈现固定马蹄内翻畸形。
如仅后深间隔的趾屈总肌、长屈肌等挛缩,则为屈趾屈畸形。
由于胫后浅间隔的小腿三头肌并未挛缩,无马蹄畸形,当足下垂时,足趾可以伸直,而于踝背屈时,则屈屈趾畸形出现,被动不能伸直足趾。
胫后神经走行于胫后深间隔中,当其坏死时,足底感觉丧失,足内肌麻痹。
腓深神经在胫前间隔区,坏死时,伸踝伸趾麻痹。
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走行于小腿深筋膜之外,一般均无坏死,支配区之感觉存在。
浅谈小腿筋膜间隙(室)综合征
浅谈小腿筋膜间隙(室)综合征小腿作为人体远端肢体,是一个特别容易受伤的部位。
日常被床角,桌角,台阶碰伤小腿的意外,屡见不鲜!!大多数这种外伤我们很容易忽视,很少有人重视小腿外伤后的青紫和肿胀。
我在临床中碰到了不少因为小腿碰伤后导致的筋膜间隙(室)综合征的患者。
部分患者还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也有因此导致死亡的病例。
下面我就小腿外伤后导致的筋膜间隙(室)综合征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个同学的岳父,锻炼时被锻炼器械碰伤了小腿前外侧,皮肤出现擦伤和水疱,同学看了觉得问题不大,就送到换药中心进行换药。
换药过程中发现患者皮肤有水疱,患侧足部被动活动时小腿疼痛的症状,同学找我看看。
我过去一看老人创面皮肤已经发黑,周边有水疱。
活动其足部时,小腿疼痛明显。
我判断患者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其皮下或者肌肉组织一定有问题。
建议手术探查。
两天后,术中探查发现小腿的前间室肿胀,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部分坏死,为其做了间室开放和坏死肌肉清除后,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
和同学开玩笑说,继续耽误下去就要出现大问题了。
为什么简单的一个碰伤导致如此严重的问题?这就要介绍一下小腿的简单解剖。
小腿一共有11条肌肉(10条主要的肌肉),分为3个群:前群;外侧群;后群。
其中后群又分为浅,深两层。
每个群被小腿的筋膜限制在一个间室内。
这样就形成了4个间室:分别是前间室,外侧间室,后浅间室,后深间室。
间室分布如下图:图一:小腿的四个肌肉间室(前间室;外侧间室;后浅间室;后深间室)由于后小腿筋膜比较致密,间室的空间相对有限,一旦外伤导致其内的组织过度肿胀,就会导致间室压力骤增,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静水压(30mmHg)后,就会导致肌肉缺血坏死溶解,继而发生严重的肌红蛋白入血,肌红蛋白分子量比较大,会堵塞肾小管,进而导致肾衰,患者很快出现无尿,离子紊乱。
严重的可以很快导致死亡。
小腿发生碰撞,外伤后一旦被动牵拉足部出现严重的疼痛(比较早出现的症状),或者出现受伤远端5P征(麻木,无脉,苍白,疼痛,感觉异常),很可能就是发生了筋膜间隙(室)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剧烈疼痛、肢体肿胀、感觉异常和 运动功能障碍。
疼痛通常与肢体活动有关,并且在休息时也可能 感到疼痛加剧。
什么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筋膜间隔综合征。
急性多由外伤引起,慢性则多见于运动损伤。
为什么要重视筋膜间隔区综合 征的护理?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包 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NSAIDs、阿片类药物等。
如何进行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护理? 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肢体功能训练计划,逐 步增加活动强度。
可结合物理治疗师进行专业指导。
何时需要转诊?
何时需要转诊? 病情加重
如出现剧烈疼痛、肢体无法活动等情况,应 及时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科学的护理方案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缩 短住院时间。
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手段。
如何进行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 护理?
如何进行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护理? 评估
定期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估,包括疼痛评 分和肢体功能评估。
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估有助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病情变化。
如何进行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护理? 疼痛管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相关知 识,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
包括疼痛管理、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
护理人员的角色和责任 团队合作
与医生、物理治疗师及其他护理人员密切合作, 共同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
通过团队合作提高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的角色和责任 持续学习
护理人员应持续更新相关知识,参加培训和学习 ,提高专业能力。
定期参加医院举办的科普讲座和培训课程。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症状,尤其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早期症状,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有什么表现?得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会怎样?以及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有哪些并发病症,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常见症状:
关节疼痛、乏力、头痛
*一、局部症状:
①疼痛:剧烈疼痛可视为该综合征的最早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诉。
②肤温升高:皮肤略红,肤温稍高。
③肿胀:早期并不显著,但患部有严重压痛,并可感到局部组织张力增高。
④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消失。
⑤肌力变化:肌力初则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
⑥患肢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发病时可在其远侧摸清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
若任其发展,肌内
压继续升高,远侧脉搏也将逐渐微弱,肢体苍白或紫绀,直至无脉。
2.全身症状:
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在已发生肌肉坏死的情况下才出现。
*以上是对于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并发症,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常见并发症: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症状,筋膜间
隔区综合征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筋膜间隙综合征是四肢损伤常见并发病,一旦发生需及时正确处理,否则后遗功能障碍,后果严重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Top]病因: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有:1.肢体的挤压伤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迫,例如地震时建筑物倒塌压砸于肢体上,醉酒、CO中毒等昏迷病人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血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2.肢体血管损伤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4h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症。
例如股动脉或腘动脉损伤,在4h以后修复血管,可能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
肢体创伤出血,在急救时上止血带时间较长,例如2~3h,肢体尚未坏死,除去止血带之后,肢体反应性肿胀严重者,在下肢可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
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处压迫、刺激或损伤肱动脉,导致痉挛或血流淤滞,致前臂肌肉缺血,发生Volkmann挛缩,亦是筋膜间隙综合征之一种。
3.肢体骨折内出血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4.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不少文献报道,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亦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可发生本征。
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
5.髂腰肌出血因外伤或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6.其他截石位手术时,两小腿置于托架上,小腿三头肌受压超过5h,也可致本征。
Macintosh报道5例,术后出现小腿后筋膜间隙综合征。
前臂及手部输液渗出,也可致手筋膜间隙综合征。
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应该如何诊断?[Top]诊断: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病一般均比较迅速,严重者大约24h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
肢体损伤后一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加重而不缓解。
由于该肌肉损伤肿胀,主动活动发生障碍。
2.体征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重要体征。
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
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
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通过筋膜间隔区的动脉干供养的肢体末端,颜色大都正常,微血管充盈时间基本正常,但脉搏常减弱或摸不清。
神经干对缺血的反应很敏感,缺血短时间即可出现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所支配的肢体末端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功能完全丧失,则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如不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理继续发展,肌肉神经干等相继坏死,故晚期体征主要有肢体挛缩畸形及神经干损伤两个方面。
在前臂,屈侧肌肉挛缩较伸侧为严重,故呈屈腕、屈指畸形,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之手内肌与指感觉麻痹。
在小腿,其后侧肌群肌肉丰富,挛缩程度远较胫前肌组为严重,故多呈现固定马蹄内翻畸形。
如仅后深间隔的趾屈总肌、长屈肌等挛缩,则为屈趾屈畸形。
由于胫后浅间隔的小腿三头肌并未挛缩,无马蹄畸形,当足下垂时,足趾可以伸直,而于踝背屈时,则屈屈趾畸形出现,被动不能伸直足趾。
胫后神经走行于胫后深间隔中,当其坏死时,足底感觉丧失,足内肌麻痹。
腓深神经在胫前间隔区,坏死时,伸踝伸趾麻痹。
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走行于小腿深筋膜之外,一般均无坏死,支配区之感觉存在。
3.好发部位筋膜间隙综合征在上肢最好发生于前臂掌侧及背侧筋膜间隙;下肢好发生于胫后深间隙及胫前间隙,其次为胫后浅间隙。
前臂桡侧肱桡肌间隙及小腿外侧、腓骨肌间隙,虽然也位于前臂及小腿,但其间隙的骨壁仅是单骨(桡骨或腓骨),而不是骨间膜及双骨,因而该间隙也具有相对的可扩展性,发生在该间隙的筋膜间隙综合征较少。
手内骨间肌间隙也是可以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部位。
上臂间区及髂腰肌间隙偶有发生。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的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
然而它的诊断常极不容易,虽然组织肿胀和肌肉缺血可以产生疼痛,但受伤的肢体有骨折时,也会发生剧痛,这就容易掩盖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疼痛,使之漏诊。
有时或误诊为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腱鞘炎、蜂窝织炎或深部静脉炎等。
尤应注意的是,当组织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虽然能使小动脉关闭,但或许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而受累肢体远端的动脉仍可能触到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也可能存在,致被误认为肢体血运未受障碍,而不考虑间隔区综合征已经形成。
检查时,受累的间隔区可有明显的肿胀、发红和压痛,不应误认为蜂窝织炎或栓塞性静脉炎。
肢体的神经检查很重要,要详查皮肤感觉,特别是怀疑受累神经的分布区。
压力增高的间隔区内的肌肉由于缺血,它的主动活动无力,而被动活动时则可引起疼痛。
如在胫前肌综合征时,被动屈曲足趾,可引起胫前肌及伸趾肌肌腹部位的剧烈疼痛,这种所谓“被动牵拉试验”,对于早期诊断间隔区综合征有很大帮助。
根据临床观察的结果,各个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后的检查所见如下:1.前臂间隔区(1)发生在背侧时,局部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及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时,引起疼痛。
(2)发生在掌侧时,组织紧张,前臂掌侧有压痛,屈拇及屈指肌无力,被动伸拇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
2.小腿各间隔区(1)前侧间隔区内有伸趾肌、伸踝肌、腓深神经。
当间隔区内压力上升时,除小腿前侧有组织紧张及压痛外(有时红肿),可有腓神经深支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伸趾肌及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趾引起疼痛。
(2)外侧间隔区内有腓骨肌群,腓浅神经。
此间隙受压,则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肤感觉消失。
内翻足部时引起疼痛,局部皮肤紧张及压痛表现在小腿外侧腓骨处,但在临床上此间隙受压少见,出现上述体征时,首先要考虑到腓总神经损伤。
(3)小腿后侧间隔区内有比目鱼肌、腓肠肌。
此间隙受压多见于股动、静脉或腘动、静脉损伤而仅修复动脉者。
体征表现为强直性马蹄足畸形,背屈踝关节时引起上述肌肉的疼痛,小腿后方有肿胀及压痛。
(4)中间间隔区内有屈趾肌、肌后肌、肌后动脉、胫后神经。
此间隙受压则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
胫后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
在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组织紧张,并有压痛。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病人,其体温可能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也可能增快,但不一定说明病人有感染。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为一种发展性疾患,刚发生时可能症状不明显,遇到可疑情况,应密切观察,多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Top]鉴别诊断:目前暂无相关资料诊断: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病一般均比较迅速,严重者大约24h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
肢体损伤后一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加重而不缓解。
由于该肌肉损伤肿胀,主动活动发生障碍。
2.体征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重要体征。
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
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
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通过筋膜间隔区的动脉干供养的肢体末端,颜色大都正常,微血管充盈时间基本正常,但脉搏常减弱或摸不清。
神经干对缺血的反应很敏感,缺血短时间即可出现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所支配的肢体末端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功能完全丧失,则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如不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理继续发展,肌肉神经干等相继坏死,故晚期体征主要有肢体挛缩畸形及神经干损伤两个方面。
在前臂,屈侧肌肉挛缩较伸侧为严重,故呈屈腕、屈指畸形,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之手内肌与指感觉麻痹。
在小腿,其后侧肌群肌肉丰富,挛缩程度远较胫前肌组为严重,故多呈现固定马蹄内翻畸形。
如仅后深间隔的趾屈总肌、长屈肌等挛缩,则为屈趾屈畸形。
由于胫后浅间隔的小腿三头肌并未挛缩,无马蹄畸形,当足下垂时,足趾可以伸直,而于踝背屈时,则屈屈趾畸形出现,被动不能伸直足趾。
胫后神经走行于胫后深间隔中,当其坏死时,足底感觉丧失,足内肌麻痹。
腓深神经在胫前间隔区,坏死时,伸踝伸趾麻痹。
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走行于小腿深筋膜之外,一般均无坏死,支配区之感觉存在。
3.好发部位筋膜间隙综合征在上肢最好发生于前臂掌侧及背侧筋膜间隙;下肢好发生于胫后深间隙及胫前间隙,其次为胫后浅间隙。
前臂桡侧肱桡肌间隙及小腿外侧、腓骨肌间隙,虽然也位于前臂及小腿,但其间隙的骨壁仅是单骨(桡骨或腓骨),而不是骨间膜及双骨,因而该间隙也具有相对的可扩展性,发生在该间隙的筋膜间隙综合征较少。
手内骨间肌间隙也是可以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部位。
上臂间区及髂腰肌间隙偶有发生。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的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
然而它的诊断常极不容易,虽然组织肿胀和肌肉缺血可以产生疼痛,但受伤的肢体有骨折时,也会发生剧痛,这就容易掩盖了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疼痛,使之漏诊。
有时或误诊为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腱鞘炎、蜂窝织炎或深部静脉炎等。
尤应注意的是,当组织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虽然能使小动脉关闭,但或许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而受累肢体远端的动脉仍可能触到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也可能存在,致被误认为肢体血运未受障碍,而不考虑间隔区综合征已经形成。
检查时,受累的间隔区可有明显的肿胀、发红和压痛,不应误认为蜂窝织炎或栓塞性静脉炎。
肢体的神经检查很重要,要详查皮肤感觉,特别是怀疑受累神经的分布区。
压力增高的间隔区内的肌肉由于缺血,它的主动活动无力,而被动活动时则可引起疼痛。
如在胫前肌综合征时,被动屈曲足趾,可引起胫前肌及伸趾肌肌腹部位的剧烈疼痛,这种所谓“被动牵拉试验”,对于早期诊断间隔区综合征有很大帮助。
根据临床观察的结果,各个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后的检查所见如下:1.前臂间隔区(1)发生在背侧时,局部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及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时,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