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随、
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明清之 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 2.“诸子百家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 的总称。代表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 共十家。
▪ 3.子学的特点。首先,子学各派具有共同的理性 特征。诸子百家以积极有为的学术态度宣告了先 秦理性精神的诞生;其次,子学各派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实用性。诸子之学都能自觉地 寻求治国平天下的方案。
▪ 2.心性论问题 ▪ 心性论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理学家对人性来源的探讨,和他们的本论有密切 性联系。 ▪ 3.认识论问题
▪ 理学家都很重视认识问题,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 理论。王守仁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 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 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 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 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 能算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主
张“有”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
说和“以无为本”说,认为“有”是自生自化 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根据。
▪ 4.东晋玄学:东晋玄学与佛学合流时期。两晋 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的乘空宗思
想又与老庄玄学思想类似,一个讲“空”,一 个讲“无”。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七讲:学术文化——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 回顾,《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 1.学即学问,术即方法。凡属系统化、专门化
的定型知识都可称为学术。学术,主要是指学
术思想,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的实践活 动中获得的价值性和观念性的思维成果。
▪ 吕思勉先生:“吾国学术,大约可分七期:先 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
▪ 魏晋玄学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探讨世界本体的 问题,这使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 “有”只能依赖于本体“无”才能存在。郭象 既反对“无中生有”说,亦反对有必“以无为体” 说,主张有之自生说,并认为“有”是各个独自 存在的,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他 们所探讨的正是宇宙存在的本原或根据的问题。
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
出意”的方法。
▪ 这种方法三种观点。一是荀粲的“言不出意” 论。认为理之微处,不是物象能够表现出来的,
儒家经典都是圣人之秕糠。二是王弼的“得意
忘言”论。强调认识问题主要是把握义理,而
不必执著言象。三是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 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是魏晋玄学“言意之 辩”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不仅奠定了玄学
第二节:学术文化——宋明理学
▪ 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至唐宋之际又发生了一 大变化,形成了新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 理学,并一直持续到明清之际。宋明理学要解 决的,一是儒学内部的问题,即要否定和超越 汉唐时期的经学形态;二是要对抗外来的思想 文化,即要否定和超越印度佛教所宣扬的思想 价值。这两个任务基本是由理学思潮完成的。
于是王弼、何晏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思想。 ▪ 围绕着上述新思想和新方法,玄学还提出了一
系列抽象的概念了,如本末、体用、有无、动
静等。尽管有些概念以前的哲学家也使用过, 但是魏晋玄学给它以新的含义。
▪ (二)玄学对传统的批判、解放思想产生影响
▪ 两汉封建专制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通过经学确立了一整套封建的纲常名教和统治 秩序,它既是现实政治的原则,也是统治思想 和伦理规范,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身心自由。
▪ 4.阴阳家学派提倡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及 历史。相生: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 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 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 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金需要隐 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 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 (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 出来,所以水生木。
▪ (二)理学的作用和影响 ▪ 理学是中国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它持续时间长,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很 大。理学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 方面。
▪ 1.重建礼治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 ▪ 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一,便是在新的哲学基
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理学家们立足于“理” 本体说,对礼治展开了新的阐述。理学家们对“ 礼”的重新阐释,使“礼”在以“理”为最高范 畴的伦常系统中获得至关重要的地位,“礼”的 权威性与普遍尽然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认。 ▪ 理学家们不尽高扬礼在宇宙大系统中的位置,还 对现实的礼义秩序也加以构画。其总体特征便是 在人伦关系中强制以“理”为依据的尊卑名分。 ▪ 2.理学重内圣之学对传统文化心理产生影响 ▪ 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又一深刻影响,是将传统的“ 内圣”之学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从而造成中国
化,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儒学也受到沉
重的打击。
▪ 其次,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 展的产物。两汉时代除官方儒学外,民间道家思
想也有很大发展。
▪ 第三,魏晋玄学是汉末魏初的清淡直接演变的产 物,所以玄学被称为谈玄(清淡老庄)或“玄
淡”。汉末魏初的清淡,一般偏重于与人物品质
有关的才性问题(才能与禀性)的讨论。
论,称为“清淡”,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 2.竹林玄学:竹林玄学以“竹林七贤”中的阮 籍和嵇康为代表,第二阶段。民间:阮籍、嵇
康(广陵散,聂政刺韩)崇尚自然,认为“自
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
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 3.西晋玄学:西晋玄学是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代表人物是郭象。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
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汉武帝时,突出儒 家文化的地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为核心。首 先,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大一统”的思想 ,为封建集权专制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 董仲舒创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从而为 封建专制政体和政治伦理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
▪ (二)理学的演变 ▪ 北宋理学:北宋是理学形成时期,各学派已初步
建立各自的体系,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北宋五子”
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 二、理学的基本内容 ▪ 在理学演变的各个阶段,一方面保持着它作为时
代思潮所具有的总的思想取向,另一方面又各自
具有相对不同的理论内涵。
▪ (一)理学的主体思想 ▪ 理学内部比较复杂,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派别。 ▪ 1.本体论问题 ▪ 本体论即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理学家对这个问
▪ 玄学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表现在它以非凡的气概, 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角 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 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会伴随 着一种新的哲学方法。魏晋玄学讨论“本末有 无”问题,就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玄学方法,
天地万物有名有形,而有名有形的东西自身不
能是其存在的根据,故必求之于无名无形之域,
第一节:学术文化——魏晋玄学
▪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 思想解放Leabharlann Baidu学术繁荣的时期,学术从理论、观 念以及方法上一改两汉经学陈腐、僵化、唯我 独尊的学术风气。形成了多种思想、多种流派 争奇斗艳、交相辉映的学术氛围。以综合道、 儒为主兴起的“玄学”,取代了经学思潮。
▪ 一 、玄学的兴起和演变 ▪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
▪ 一、理学的形成和演变 ▪ 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
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 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 (一)理学的形成 ▪ 理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唐末农民大
起义,摧毁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势力,经过 五代十国短暂的战乱时期,北宋王朝重新建立 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于是社会经济
经义,代替繁琐两汉经学的哲学思潮。“玄” 之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 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 (一)玄学的兴起 ▪ 玄学在魏晋时期产生并发展为主流思潮,有着深
刻的社会、政治与思想根源。
▪ 首先,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 了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激
题各有不同回答,但是都否定有上帝一类人格神
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 张载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论哲学 ,认为太虚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程颢、程颐 两人建立了“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 性的理是世界本原,但理并不是虚空,而是实有 其理。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以太极之理为宇宙本体,太极是“有理”和“ 无形”的统一,而不是纯粹的虚无。陆九渊、王 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
开始得到发展。 ▪ 理学的形成也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
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儒学缺乏 佛、道那样严整细密的思辨理论体系,尤其是 宇宙论和认识论的理论体系,这使它在与佛、 道的论战中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力不能支。 ▪ 重建儒学理论中,道家和道教的宇宙生成模式, 佛教的思想哲学以及释、老关于个体修炼的思 想方法,都为理学的建立提供借鉴。
▪ 人们不仅摆脱封建礼法的束缚之后意识到了个 体存在的价值,更从连绵不断的攻伐杀戮中悟 到了生命的可贵,于是便超然物外,借助于老 庄哲学开始了对理想人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无论是“竹林七贤”的虚无放浪,还是“列 子·杨朱”的及时行乐,这就是魏晋玄学的主 旨,这就是那个时代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意义 所在。
▪ 二、玄学的基本内容 ▪ 玄学思想虽然继承了先秦的老庄哲学,但与老
庄哲学又不尽相同。它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儒 道兼综”。
▪ (一)研究对象:“三玄”为主 ▪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三部著作,称其为“三玄”,是因它们含有非 常深奥的学问。玄学家们的玄学思想主要就是 通过对这三部著作的注释与阐释表现出来的, 当时的玄学家无一不从事三玄之学的研究。 ▪ (二)核心问题:辩证“有无” ▪ 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 论的中心课题,出现了王弼“贵无说”和裴頠 的“崇有论”对立,随之又出现了郭象的“独 化论”。所谓“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亦 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 ▪ (三)基本内容:探究世界本体
▪ 相克: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 树木(有矿的土地不长草);木克土,因为树根
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
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土克水,因为土能
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克火,因为火遇
水便熄灭;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 5.经学,即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两汉经学
▪ (四)学术目的:解决名教(即儒家礼教)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先秦的老庄学以崇尚自然, 反对名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玄学的老庄学, 除了阮籍、嵇康之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 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
▪ (五)学术方法:得意忘言 ▪ 玄学的主要代表王弼、郭象等针对汉儒烦琐的
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
的本体论,而且对当时的佛教,以至中国古代
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都有影响。
▪ (六)思维方式:辨名析理 ▪ 魏晋玄学家非常重名理之辩,“名”指概念,
“理”指概念内涵,因此,玄学思维很善于作概 念的分析与推理。王弼、郭象研究问题都强调辨 名析理。玄学的思辨性很强,辨析名理成为玄学 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三、玄学的影响 ▪ 魏晋玄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 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 时期,并对佛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影响。 ▪ (一)玄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对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二)玄学的发展阶段 ▪ 玄学思潮的发展,与魏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发
展有着密切关系。玄学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
段。
▪ 1.正始玄学:正始玄学常被称为“正始之音” (曹芳八岁登基),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属玄学的开创时期。政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何
晏与王弼。何晏、王弼等玄学家还承袭东汉清
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
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明清之 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 2.“诸子百家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 的总称。代表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 共十家。
▪ 3.子学的特点。首先,子学各派具有共同的理性 特征。诸子百家以积极有为的学术态度宣告了先 秦理性精神的诞生;其次,子学各派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实用性。诸子之学都能自觉地 寻求治国平天下的方案。
▪ 2.心性论问题 ▪ 心性论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理学家对人性来源的探讨,和他们的本论有密切 性联系。 ▪ 3.认识论问题
▪ 理学家都很重视认识问题,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 理论。王守仁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 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 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 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 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 能算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主
张“有”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
说和“以无为本”说,认为“有”是自生自化 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根据。
▪ 4.东晋玄学:东晋玄学与佛学合流时期。两晋 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的乘空宗思
想又与老庄玄学思想类似,一个讲“空”,一 个讲“无”。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七讲:学术文化——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 回顾,《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 1.学即学问,术即方法。凡属系统化、专门化
的定型知识都可称为学术。学术,主要是指学
术思想,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的实践活 动中获得的价值性和观念性的思维成果。
▪ 吕思勉先生:“吾国学术,大约可分七期:先 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
▪ 魏晋玄学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探讨世界本体的 问题,这使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 “有”只能依赖于本体“无”才能存在。郭象 既反对“无中生有”说,亦反对有必“以无为体” 说,主张有之自生说,并认为“有”是各个独自 存在的,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他 们所探讨的正是宇宙存在的本原或根据的问题。
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
出意”的方法。
▪ 这种方法三种观点。一是荀粲的“言不出意” 论。认为理之微处,不是物象能够表现出来的,
儒家经典都是圣人之秕糠。二是王弼的“得意
忘言”论。强调认识问题主要是把握义理,而
不必执著言象。三是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 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是魏晋玄学“言意之 辩”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不仅奠定了玄学
第二节:学术文化——宋明理学
▪ 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至唐宋之际又发生了一 大变化,形成了新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 理学,并一直持续到明清之际。宋明理学要解 决的,一是儒学内部的问题,即要否定和超越 汉唐时期的经学形态;二是要对抗外来的思想 文化,即要否定和超越印度佛教所宣扬的思想 价值。这两个任务基本是由理学思潮完成的。
于是王弼、何晏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思想。 ▪ 围绕着上述新思想和新方法,玄学还提出了一
系列抽象的概念了,如本末、体用、有无、动
静等。尽管有些概念以前的哲学家也使用过, 但是魏晋玄学给它以新的含义。
▪ (二)玄学对传统的批判、解放思想产生影响
▪ 两汉封建专制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通过经学确立了一整套封建的纲常名教和统治 秩序,它既是现实政治的原则,也是统治思想 和伦理规范,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身心自由。
▪ 4.阴阳家学派提倡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及 历史。相生: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 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 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 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金需要隐 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 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 (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 出来,所以水生木。
▪ (二)理学的作用和影响 ▪ 理学是中国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它持续时间长,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很 大。理学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 方面。
▪ 1.重建礼治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 ▪ 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一,便是在新的哲学基
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理学家们立足于“理” 本体说,对礼治展开了新的阐述。理学家们对“ 礼”的重新阐释,使“礼”在以“理”为最高范 畴的伦常系统中获得至关重要的地位,“礼”的 权威性与普遍尽然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认。 ▪ 理学家们不尽高扬礼在宇宙大系统中的位置,还 对现实的礼义秩序也加以构画。其总体特征便是 在人伦关系中强制以“理”为依据的尊卑名分。 ▪ 2.理学重内圣之学对传统文化心理产生影响 ▪ 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又一深刻影响,是将传统的“ 内圣”之学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从而造成中国
化,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儒学也受到沉
重的打击。
▪ 其次,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 展的产物。两汉时代除官方儒学外,民间道家思
想也有很大发展。
▪ 第三,魏晋玄学是汉末魏初的清淡直接演变的产 物,所以玄学被称为谈玄(清淡老庄)或“玄
淡”。汉末魏初的清淡,一般偏重于与人物品质
有关的才性问题(才能与禀性)的讨论。
论,称为“清淡”,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 2.竹林玄学:竹林玄学以“竹林七贤”中的阮 籍和嵇康为代表,第二阶段。民间:阮籍、嵇
康(广陵散,聂政刺韩)崇尚自然,认为“自
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
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 3.西晋玄学:西晋玄学是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代表人物是郭象。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
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汉武帝时,突出儒 家文化的地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为核心。首 先,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大一统”的思想 ,为封建集权专制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 董仲舒创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从而为 封建专制政体和政治伦理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
▪ (二)理学的演变 ▪ 北宋理学:北宋是理学形成时期,各学派已初步
建立各自的体系,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北宋五子”
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 二、理学的基本内容 ▪ 在理学演变的各个阶段,一方面保持着它作为时
代思潮所具有的总的思想取向,另一方面又各自
具有相对不同的理论内涵。
▪ (一)理学的主体思想 ▪ 理学内部比较复杂,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派别。 ▪ 1.本体论问题 ▪ 本体论即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理学家对这个问
▪ 玄学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表现在它以非凡的气概, 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角 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 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会伴随 着一种新的哲学方法。魏晋玄学讨论“本末有 无”问题,就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玄学方法,
天地万物有名有形,而有名有形的东西自身不
能是其存在的根据,故必求之于无名无形之域,
第一节:学术文化——魏晋玄学
▪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 思想解放Leabharlann Baidu学术繁荣的时期,学术从理论、观 念以及方法上一改两汉经学陈腐、僵化、唯我 独尊的学术风气。形成了多种思想、多种流派 争奇斗艳、交相辉映的学术氛围。以综合道、 儒为主兴起的“玄学”,取代了经学思潮。
▪ 一 、玄学的兴起和演变 ▪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
▪ 一、理学的形成和演变 ▪ 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
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 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 (一)理学的形成 ▪ 理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唐末农民大
起义,摧毁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势力,经过 五代十国短暂的战乱时期,北宋王朝重新建立 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于是社会经济
经义,代替繁琐两汉经学的哲学思潮。“玄” 之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 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 (一)玄学的兴起 ▪ 玄学在魏晋时期产生并发展为主流思潮,有着深
刻的社会、政治与思想根源。
▪ 首先,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 了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激
题各有不同回答,但是都否定有上帝一类人格神
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 张载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论哲学 ,认为太虚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程颢、程颐 两人建立了“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 性的理是世界本原,但理并不是虚空,而是实有 其理。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以太极之理为宇宙本体,太极是“有理”和“ 无形”的统一,而不是纯粹的虚无。陆九渊、王 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
开始得到发展。 ▪ 理学的形成也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
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儒学缺乏 佛、道那样严整细密的思辨理论体系,尤其是 宇宙论和认识论的理论体系,这使它在与佛、 道的论战中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力不能支。 ▪ 重建儒学理论中,道家和道教的宇宙生成模式, 佛教的思想哲学以及释、老关于个体修炼的思 想方法,都为理学的建立提供借鉴。
▪ 人们不仅摆脱封建礼法的束缚之后意识到了个 体存在的价值,更从连绵不断的攻伐杀戮中悟 到了生命的可贵,于是便超然物外,借助于老 庄哲学开始了对理想人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无论是“竹林七贤”的虚无放浪,还是“列 子·杨朱”的及时行乐,这就是魏晋玄学的主 旨,这就是那个时代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意义 所在。
▪ 二、玄学的基本内容 ▪ 玄学思想虽然继承了先秦的老庄哲学,但与老
庄哲学又不尽相同。它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儒 道兼综”。
▪ (一)研究对象:“三玄”为主 ▪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三部著作,称其为“三玄”,是因它们含有非 常深奥的学问。玄学家们的玄学思想主要就是 通过对这三部著作的注释与阐释表现出来的, 当时的玄学家无一不从事三玄之学的研究。 ▪ (二)核心问题:辩证“有无” ▪ 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 论的中心课题,出现了王弼“贵无说”和裴頠 的“崇有论”对立,随之又出现了郭象的“独 化论”。所谓“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亦 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 ▪ (三)基本内容:探究世界本体
▪ 相克: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 树木(有矿的土地不长草);木克土,因为树根
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
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土克水,因为土能
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克火,因为火遇
水便熄灭;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 5.经学,即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两汉经学
▪ (四)学术目的:解决名教(即儒家礼教)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先秦的老庄学以崇尚自然, 反对名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玄学的老庄学, 除了阮籍、嵇康之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 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
▪ (五)学术方法:得意忘言 ▪ 玄学的主要代表王弼、郭象等针对汉儒烦琐的
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
的本体论,而且对当时的佛教,以至中国古代
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都有影响。
▪ (六)思维方式:辨名析理 ▪ 魏晋玄学家非常重名理之辩,“名”指概念,
“理”指概念内涵,因此,玄学思维很善于作概 念的分析与推理。王弼、郭象研究问题都强调辨 名析理。玄学的思辨性很强,辨析名理成为玄学 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三、玄学的影响 ▪ 魏晋玄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 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 时期,并对佛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影响。 ▪ (一)玄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 对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二)玄学的发展阶段 ▪ 玄学思潮的发展,与魏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发
展有着密切关系。玄学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
段。
▪ 1.正始玄学:正始玄学常被称为“正始之音” (曹芳八岁登基),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属玄学的开创时期。政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何
晏与王弼。何晏、王弼等玄学家还承袭东汉清
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