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先锋—安瑟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院哲学先锋——安瑟伦
摘要: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与公元前五、四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和十七、八世纪的西方近代哲学一道,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代。

在十一世纪经院哲学的开创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安瑟伦、阿伯拉尔,以及圣维克多学派等,而其中最典型的是安瑟伦,他被尊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经院哲学之父”。

而安瑟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和关于救赎论的“补赎说”,他的思想学说给当时哲学和神学开辟了新的取向,①本文尝试从安瑟伦在哲学和神学领域的思想贡献来认识这位基督教哲学家。

关键词:经院神学、安瑟伦、信仰寻求理解
十一世纪,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当时传统的教会制度出现了许多弊端,开始出现一批利用辩证法解释神学的哲学家,即用理性的方法去证明宗教信仰,以兰弗郎克、贝伦加尔为代表,而安瑟伦正是兰弗郎克的学生与继承人。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103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奥斯塔的贵族家庭。

少年弃家后,进入法国贝克的本笃修道院任修道院学校,从一名世俗学生直到后来成为为该修道院的院长,并使得该修道院学校迅速成为当时欧洲的神学研究中心,1093年被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1494年被封为圣徒,1702年被封为教会博士。

在修道院任修道院学校讲学期间,他有著作《论语法》、《独白与论道篇》、《论真理》、《论选择自由》、《论魔鬼的堕落》、《论协调》等,记录了他卓著的教学成果,在他任大主教期间,著有《上帝何以成为人》、《论三位一体的信仰》等。


一、哲学家安瑟伦——本体论论证
圣安瑟伦成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发明了有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来主张上帝概念的存在并证明上帝的客观存在。

④对于中世纪的思想家来说,上帝是一切问题得以展开的起点,也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终点。

而本体论论证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出现
①冈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166页。

②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233。

③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234页。

④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508页。

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由于这一论证形式的先验性,即不借助于其它条件,直接从上帝的概念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康德称之为本体论论证。

安瑟伦关于此证明主要集中在《独白篇》和《论道篇》中,前一篇又称为《沉思信仰之根据的范例》,后一篇又称为《信仰寻求理解》。

《独白》的中心思想和目的并不好奇地探讨对上帝的奥秘,而是使信仰悟出它自己的道理。

①并且以理性作为工具,通过理性的力量而不是通过圣经的权威来讨论上帝的本质,它是从我们所确知的事实开始,然后推论作为这些事实之根据的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由于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善的东西,那么,必然存在着这样一样东西,通过它,一切善的东西才成其为善。

“所有其他的善的东西都是通过一个不是它们自身的另外的东西而成为善,唯有那个东西是通过自身而成为善。

但是,任何通过他物而善的东西都不等于或大于那通过自身而善的东西。

因此,唯有通过自身而善的才是至善者。

这至善者是如此地超越于其他善者之上,以至于没有与之相等者,更没有比他更高者。

但是,至善者也就是至大者。

因此,存在着至善、至大者,他也就是万有中的至高者。

”②
这一证明与后来托马斯的证明同为后天证明,即从确知的经验事实出发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不同的是,托马斯的证明是从结果到其原因的证明,主要借用的亚理士多德的哲学;而安瑟伦的证明是从事实出发,而寻求事实之根据,主要借用的是柏拉图的哲学:一切被称为Ⅹ的东西,都是因为分有了Ⅹ本身(即作为理念或原型的Ⅹ),并且根据分有的程度而在等级上不同。

这与安瑟伦本人深受奥古斯丁的影响,而奥古斯丁又深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说《独白篇》中的论证是属于后天证明,那么《论道篇》就是一个先天的证明,即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论到上帝的存在,这一论证可以简化为一个三段论:(1)上帝是那不能被构想出比祂还更伟大的事物 (这是一个在哲学上最有名的对上帝的定义);(2)最伟大的事物必定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真实之中;(3)上帝是完美的,若是上帝没有存在,那上帝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法国僧侣高尼罗用海岛例子来反驳安瑟伦的论证。

他说,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
①冈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157页。

②安瑟伦,《安瑟伦著作选》,129-131页。

③罗素,《西方哲学史》,510页。

④安瑟伦,《安瑟伦著作选》,267页。

实际存在是两码事,例如,传说在大海的某个地方有一个谁也没去过的无与伦比的美丽海岛,这一海岛可以在想象中存在,但不一定真的存在。

安瑟伦针对高尼罗的论文,他写了反驳,他争辩说,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实际存在确实是两码事,观念的完满性不包含真实存在性,然而,这原则不适用于“无法设想有比之更为伟大的存在者”的观念,因为这个观念不同于“最完美的海岛”之类的观念,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出一个比之更完满的其他东西。

①而这一争论反映到哲学史上对观念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直到今天仍然十分有争议,虽然如此,安瑟伦所提出对于信仰理性的论证却为哲学上认识论的方法开创了一条的新的道路。

二、神学家安瑟伦——补赎说
安瑟伦关于上帝本体论论证虽然在以理性为主的哲学思想上有相当大的突破,但事实上对于本身有坚定信仰又不在意所谓理性逻辑的人来说,这种论证只能作为一种繁锁的甚至多余的辩解,因此争议很大,然而他“补赎说”在神学思想上却得到多数的认可。

奥尔森说:“对于基督教神学,安瑟伦的贡献是提出一个全新的救赎模式,并说明这个救赎模式如何使神与人类复和。

”②
从神学的角度看,基督论一直是基督教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关于基督论争议最多的便是神为什么必须透过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来拯救我们?为什么他不干脆宣布赦免人的罪就好了?这正是安瑟伦的中心议题,安瑟伦对此问题的回答十分富有启发性,而且极具重要性,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补赎说。

1098年安瑟伦写下了他划时代的著作《上帝何以化身为人》,在那里,他提出并完整论述了救赎理论。

全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由安瑟伦本人与一位叫波梭的人进行对话,波梭提问,安瑟伦回答。

他论证的步骤如下:
首先,救赎的前提是人有罪,安瑟伦认为,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理性受造物,理应完全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如果人不能顺从上帝的意志,他就是窃取了上帝应有的荣耀;而在万有的秩序中,最不能忍受的是受造物攫取造物主的尊严,并且没有将他所夺去的东西归还。

只要人还没有把从上帝那里窃走的东西归还给上帝,他就是有罪的,显然人
①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244页。

②奥尔森著,《基督教思想史》,338页。

都是有罪的。

其次,既然上帝是无比仁慈的,如果无条件地赦免了罪,就会混淆义人和罪人的区别,破坏世界的整个秩序,同时也与上帝所制定的赏罚律相冲突。

世人既然冒犯了上帝,上帝为了维持其尊严与统治,要么对世人施以惩罚,要么必须获得适当的补偿,上帝选择了后者——获得补偿的方法。

第三,那能够给出这样的补偿者必定是一位除了上帝之外比一切都更伟大者,所以,除了上帝自己以外,没有谁能偿还这样的罪债。

但是,另一方面,上帝因为不是人,而唯有有罪的人是应当进行补赎的,因此,补赎者必须同时既是神,又是人。

即赎罪的事情唯有上帝有能力做,而唯有人才应当做,因此,必须有一位神-人才能完成此事。

这位神-人照他应该的那样对上帝完全服从,把他自己的生命自愿献给了上帝,他便是基督。

因此安瑟伦指出,道成肉身乃是救赎世人的公义方法,神必须以人的样式来到我们当中,以基督的顺服补偿了我们的不顺服。

正因为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他便有能力为罪人付上必要的赔偿,使人仍有享受永生的可能性。


显然,安瑟伦的解释别具时代意义,从神学思想史而言,从大贵格利到安瑟伦的五百年中间,神学上对于赎罪论的贡献无几,安瑟伦提出的系统性的救赎论具有创见性,他开创了赎罪论教义历史的新纪元。

冈察雷斯指出:虽然后来中世纪神学家并未照单全收,但他们大多数是根据安瑟伦的思想,来解释基督的工作。


三、哲学与神学——信仰寻求理解
哲学与宗教不同之处乃是在于:哲学讨论问题的基础在于理性,而宗教讨论问题的基础则在于信仰。

但是安瑟伦却偏偏将两者都运用起来,他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安瑟伦的本意是“不是以圣经、教会权威或教会教导为依据,而是以必然性的理性认识,即其所谓的必然性理由的强制性力量为基础的。

”③因此他的本体论论证也“把基督摆在一边,似乎对他一无所知”,沿着纯思想的道路前进,以柏拉图——新柏拉图——奥
①安瑟伦,《安瑟伦著作选》,111页。

②冈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165页。

③安瑟伦,《安瑟伦著作选》,独白篇与论道篇序。

古斯丁的世界观为哲学前提。

安瑟伦这样做的企图是,想通过理性的方式去与理性的非基督徒明证,使他们能不在理性上找信仰的漏洞,并且希望用这种方式使得基督徒更理解信仰,即“我知所信”。

正如在他的《上帝何以成为人》中波梭提问的基础是:“我来此的目的不是要你解除我在信仰上的疑惑,而是要你向我指出我之所以确信如此的根据。

”①仍然充分显示了奥古斯丁主义传统的“信仰寻求理解”的根本精神。

安瑟伦一方面相信信仰所坚持的与被必然理性所证明的是同等的,即他自信于真正理性所证明出的东西不会与信仰矛盾,但另一方面,他也并不否认逻辑推理可以达到与信仰不相符合的结论。

②因此,他也考虑到两个问题:一,当辩证法结论与信仰不符合时,如何判断是非?二,如何能防止辩证法与信仰发生矛盾?对于两者的回答,安瑟伦的态度都很恭谨,第一个问题,他说:以权威意见为标准;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是“信仰寻求理解”,即他知道必然理性与信仰是同等的,但是作为人的理性,达不到必然理性,因此,只有通过信仰去理解。

因此,他提出信仰和理性同等重要:信仰是理解的出发点,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理解;另一方面,有了信仰,不一定总会有理解,理解不会因信仰而自发产生,而是理性积极寻求的产物。

他还接着指出,信仰之所以寻求理解,并不出于某种逻辑必然性,而是出自对上帝的热爱。

随着理解的深化,对上帝的爱与崇敬之情也会更深。

基于此,安瑟伦在逻辑推理中,常插入虔诚的祈祷,他的理性也是富有感情色彩的。

总之,安瑟伦的“信仰寻求理解”一直伴他渡过了一生,他的本体论论证和补赎说都是其的理论实践,在他开辟的经院哲学的道路之后就迎来了十二、三世纪如火如荼的经院哲学时期。

参考书目:
1、安瑟伦著,(涂世华译),《安瑟伦著作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3
2、[美]奥尔森著,(吴瑞诚,徐成德译),《基督教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美]胡斯都.L.冈察雷斯著,(陈泽民等译),《基督教思想史》,南京:译林出版
①安瑟伦,《安瑟伦著作选》,6页
②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234页
社,2008.6
4、[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10
5、赵敦华著,《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