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悲惨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摘要: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以文学的手法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两种宗教信仰的矛盾。
但是莎士比亚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在其作品中也体现了他本人的宗教立场,他颂扬基督教,却无情地批判了犹太教,体现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激烈宗教冲突。
作品既表现出了对犹太人的歧视,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状况。
关键词:夏洛克宗教冲突悲惨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
他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都是当时最杰出的作品。
他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更是人人皆知的讽刺性喜剧,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巅峰之作。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品:爱情和友谊最终战胜了贪婪和冷酷,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恶的夏洛克最终受到了惩治。
但是,笔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作品时,却发现这部作品其实是对当时犹太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写照,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犹太人在精神和肉体层面都遭受着歧视和压迫的悲惨命运。
《威尼斯商人》是在1596至1597年之间完成的,恰好在1594年,英国发生了“洛佩兹事件”。
洛佩兹是一个犹太人,他被指控通过投毒的方式谋杀了伊丽莎白女王,并且最终判决谋杀成立,当年就被处以绞刑。
这件事情在整个英伦三岛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反
响,诱发了反犹浪潮。
祸不单行,有一部叫做《马尔他的犹太人》的戏剧恰好此时也正在英国公演,就像一个恶毒的预言一样,这部戏剧就是围绕一个犹太人来展开的,他也像洛佩兹一样,企图通过投毒的方式来毒杀别人。
因为正好迎合了反犹浪潮,这部戏剧在英国的公演取得了极大成功,创下了很高的连续上演记录,实际上为反犹浪潮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就是《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大背景,由此不难推测,《威尼斯商人》也应该是在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来丑化犹太人的。
实际上,自从中世纪以来,犹太人的命运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整个欧洲范围内反犹势力横行,反犹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达到顶峰:东征战士的神圣使命就是扫除前往耶路撒冷朝圣途中的一切障碍,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属于他们的圣殿;这实际上就是一场宗教战争,犹太人也被深深卷入其中。
大约在15世纪,欧洲的西班牙发生了一起针对犹太人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约有三万左右的犹太人因为不愿改变自身信仰皈依基督教而被西班牙当局活活烧死,而且大批犹太人还被下令赶出了西班牙。
所以可以看出,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一直以基督教为正统,积极加强遏制异教,对犹太教的遏制也包含其中,就是为了消除对基督教的冲击和影响,因而具有经商天赋的犹太人在这一时期一直面临着宗教、经济乃至更严厉残酷手段的迫害。
深入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7世纪之前,犹太人主要流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新兴城市,威尼斯就是其中之一,犹太人通过
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在意大利经济繁荣发展的浪潮中慢慢崛起,分布在各个商业领域中,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得游刃有余,涌现出了一批资产者乃至富翁,正是由于犹太人在当地的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发展,威尼斯成为了欧洲范围内的商业重镇和贸易中心。
然而,从16世纪中叶开始,在意大利范围内,随着反犹潮流的快速蔓延,这个曾经的犹太人的生活天堂却演变成了实施迫害政策的模范区。
作品中的代表人物夏洛克,就是这批新兴犹太人中的一员,他像很多犹太人一样发了财,却成为很多基督教徒妒忌的对象,所以莎士比亚塑造这个人物作为文学原型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正如上文所说,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夏洛克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异教徒和犹太商人被莎士比亚通过文学渲染手段推到了世人面前,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宗教虔诚和商人本色成为了一种“无耻行径”。
这部作品展示了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在这个舞台的背后,实际上表现的是宗教冲突的悲剧,不管是绅士还是小丑,也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其实都只不过是这场宗教冲突宏大背景下的小小角色而已。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莎士比亚原有的思路对作品的剧情作一下系统地梳理,并且从另外的角度来阐释一下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一借贷
作品中讲述的故事及其发展都缘于借贷这一关键事件。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他的朋友马萨尼奥向鲍西娅求婚,自己作保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且要还利息。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
这不仅是人之常情,而且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也是光明正大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在犹太人和基督徒都奉为经典的《圣经》中有一种说法:“兄弟借钱不取利”,但“兄弟”一词对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对犹太人来说,放贷的对象如果是外邦人,当然也包括基督徒,那么是可以进行取利的,这也是犹太教规所允许的;但是对于基督徒而言,向已经是或即将成为基督徒的人进行放贷获利则是不允许的。
由此便预埋了冲突的爆发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因为是为了朋友的急需,借贷还利相当于破例;但在夏洛克看来就不是这样,夏洛克作为一名犹太人,有着自身传统的观念,他在告知安东尼奥收取利息的理由时引用了《圣经》中雅各和拉班的故事,雅各实际上就是犹太人的先祖,上帝跟雅各立了约,雅各也是按照约定得到了自己的报酬,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作为一名传统的犹太人,夏洛克认为,按照契约收取利息的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犹太人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有犹太人都是以客民的身份散居在欧洲各个国家,而且随着反犹浪潮的此起彼伏,犹太人不得不经常处于流浪状态,流浪过程中每到一处,都必须要跟当地人来做生意,通过做生意,犹太人手中积聚了大量的财富,财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给犹太人带来安全感,所以犹太人重视财富,夏洛克也不例外。
这其实就是导致夏洛克坚持不要钱而要割“一磅肉”进行报复的深层次原因,他认为安东尼奥没有借贷获利是与犹太教规不符的,而且影响了市场行情,影响了自身的获利,是需要找机会进行报复的。
所以,借贷这个事情看似简单,其实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犹太人和基督徒在意识和认知层面的不可调和,并由此引发了尖锐宗教冲突的故事情节发展。
二立约
犹太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这种选民身份最早的体现就是上帝与亚伯拉罕曾经立约:上帝答应亚伯拉罕把迦南整个地区赏赐给你和你的子孙,但是我也要和你的后代立约,我必须要成为他们供奉的神,他们要必须世代遵守和我的立约。
后来,这种契约精神又因为“摩西十诫”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夏洛克作为一名传统的犹太人,这种契约的观念也是深入骨髓的。
在安东尼奥立下借据后,夏洛克很得意地带有讽刺意味地问道:“我记得好像您借钱是从来不讲利息的?”然后又讲了雅各替他的舅父拉班牧羊的故事,这里包含着深层次的含义:首先,你的习惯是不讲利息,我同样也可以不讲利息;其次,可以用“按约应得的报酬”来代替利息,但是这种报酬可以是别的东西。
这种文学手法的铺垫其实也体现了一种人与人打交道时的老谋深算。
大家都说夏洛克总是惟利是图,但这回却完全相反,他慷慨地说:“您现在需要多少钱,我就如数提供给您多少钱,并且绝对不要您一个子儿的利息。
”并且提出找一个公证人,“不妨开个玩笑,在约里载明要是您不能按照约中所规定的条件,在什么日子,什么地点还给我一笔什么数目的钱,就得随我的意思,在您身上的任何部分割下整整一磅白肉作为处罚。
”夏洛克虽然明确提出不要利息,但
却通过这种处罚措施来达成一种很高明的报复手段。
正如他所说:“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对于夏洛克来说,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犹太商人,好不容易等来了这个机会,钱是次要的,一定要通过这种合理又合法的手段来找回自己曾经丢失的尊严!这是一个用“约”的形式来进行报复的完美计划。
不要利息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用一磅肉来作为补偿。
在约的问题上,夏洛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用犹太教的民事法规向基督教的世俗约定提出挑战,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这确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三履约
不幸被夏洛克料中,安东尼奥的船只果然失事了,由此进入了作品剧情发展的高潮。
对于夏洛克这个犹太商人而言,虽然女儿携钱私奔绝对不是什么体面的事,但也远比不上履约重要,因为报复计划终于有希望成功了,一旦成功就能够争得更大的体面,这是夏洛克所梦想的,“……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教徒,那基督教徒会怎样表现他的宽容呢?……你们已经把残暴的手段教给了我,我就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手段来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回敬给你们。
”这是埋藏在犹太人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情感发泄,在没有履约之前已经无法压制,也隐约体现出了一点
“已经得手”的自鸣得意。
这位倔强的犹太人“宁可取安东尼奥身上的肉,也不愿收受比他的欠款多二十倍的钱”,即使面对强势的基督权威也义无反顾。
法律就像是高悬于城市邦国上空的利剑,是契约和权威的象征,夏洛克对此其实是充满了希望的,他感觉报复计划就要成功了,所以他慷慨激昂,“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就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律就等于一张空文!”然而,在鲍西娅的精心策划引导下,法律真的成了一纸空文:虽然的确有约在先,但“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注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按约去拿一磅肉,但是在你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教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都是要全部充公的。
”
四判决
精明的夏洛克,也是可怜的夏洛克,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赢回属于自己的尊严,他确实得意的有些早了,虽然有法律和约书的保证,但是又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呢?犹太人是弱势群体,是异邦人,是注定要受到压迫和歧视的,夏洛克只能接受败诉的残酷事实,接受基督当局的最终宣判:“第一,他必须立即改信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了以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
”
从最终的判决结果来看,其实第一条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品结局的点睛之笔,很好地体现出了宗教冲突这一主题。
夏洛克是可悲的,他依照自己的信仰和方式行事,却在基督社会中遭受到不公
正的待遇,奋起反抗失败的结果却是被迫改变信仰,这就充分表现了犹太人的不幸所在。
在基督徒看来,犹太人都是为了财富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而且很多犹太人也确实拥有大量财富,所以他们就非常痛恨犹太人,并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排挤。
基督徒历来也在精神层面看不起犹太人,夏洛克就经常被安东尼奥和他的朋友不够尊重地称为“犹太人”,在夏洛克答应借钱给安东尼奥后,安东尼奥说:“这犹太人快要变做基督徒了,他的心肠变得好多啦”。
所以,在基督徒的眼中,犹太人根本就是贪婪、恶毒和吝啬的象征,犹太人的意识形态根本不为基督徒所认可,犹太人总是被他们所仇视。
站在犹太人的角度来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所难免,虽然报复最终还是失败,但是却深刻体现了在整个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和世俗王权对犹太人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最终迫使很多犹太人违背了自己的信仰而皈依基督教。
夏洛克这个文学原型就是当时欧洲社会中万千犹太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大幕已经落下,全剧最终在基督徒们的皆大欢喜中收场。
然而对于犹太人来说,这就像是漫长悲剧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这样的屈辱也只不过是整个民族两千多年来流亡和寄居生活的一个缩影。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以文学的手法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两种宗教信仰的矛盾,但是莎士比亚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在其作品中也体现了他本人的宗教立场,他颂扬基督教,却无情地批判了犹太教,体现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激烈宗教冲突,作品既表现出了对犹太人的歧视,同时也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当时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 谢宇、薛初晴:《英国文学名著便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赵霞,女,1975—,内蒙古包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