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E、辩证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B、C、D、E )
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E、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A、B)
A、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而且是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主观与客体的关系
E、主体与客观的关系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不同表现在(A、B、C)
A、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C、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E、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A、B、C、D、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C、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E、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真理是客观的,这是说(A、D)
A、真理从内容上说是客观的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真理从形式上说是客观的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E、认识真理是物质性的活动
7、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B、C、D、E)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C、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以下关于哲学中的“价值”范畴及其特性的阐述,正确的有(A、B、C、D、E )
A、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客观性
D、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E、价值具有多维性
9、任何真理都是(A、B、C、E)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C、具体真理
D、不可能向谬误转化的
E、从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
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B、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C、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D、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E、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认识的摹写性
11、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
由于它艳丽的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不敢吃。
16世纪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莎白。
从此在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有谁敢吃它一口。
过了差不多200年,法国的一位画家冒着风险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
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它含着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名声大振,广为传播。
这个故事包含的哲理是(A、B、D、E)
A、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无限的过程
C、人的正确认识经过一次飞跃不行,经过两次飞跃才能达到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E、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
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却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A、B、C、E)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D、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E、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少走弯路
1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个论断揭示了(A、B、C、D、E)
A、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科学的认识规律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C、D )
A、是主张意识决定物质的错误观点
B、是只承认理性认识的教条主义的主张
C、说明了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D、体现了正确的理论对革命运动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E、强调了实践必须依赖理论
15、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有(A、B、C、E)
A、“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B、“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D、“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是真理”
E、“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1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17、真理向谬误的转化,具体表现为(D、E)
A、人类并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B、真理与谬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是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C、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之间既贯穿着斗争性,又具有统一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E、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孤立其中某一个原理,它就会变成谬误
18、马克思主义是(C、D)
A、相对真理
B、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人类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
E、无所不能的真理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体现在(C、D)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必然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
E、理性认识产生感性认识
20、辩证的认识运动包括两次飞跃它们是(A、D)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
C、从实践到新的实践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E、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
二、辨析题:
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错误。
其错误在于:(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
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
(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
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
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
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解决。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惟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
正确。
(1)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只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那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只要它再度进入了原有的条件或范围,也就从错误恢复为真理。
(2)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仍然照搬老一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原则当作现实,都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全面的。
作为全面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之中。
如果把其中一个原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关系,或者把它们彼此对立起来,它也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
从以上对真理和谬误二者间的相互转化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了。
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正确反映世界,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它是以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只有这样的认识论,才能称得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绝对真理是不包含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包含有错误的真理。
错误。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2)真理的绝对性也称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真理的相对性也称相对真理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因而总是近似的、相对的。
(4)任何真理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而包含有错误的认识就是谬误,而不是真理。
三、综合分析题:
1、分析题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
”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 1认为有两个知识的来源,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材料 3继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多以知指导行,即行—一知—一行。
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2、分析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 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 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来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
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
摘自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3、分析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所进行的巨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推动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和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才铸就了一个闪光的年代。
创新,已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请结合哲学有关原理来分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此认识离不开实践;它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
(2)理论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完成新的飞跃的,同时又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推进历史变革中显示强大的活力和威力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注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3)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用来解决时代提出的任务的;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天经地义的历史使命。
现实的实际迫切需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上有新的发展。
(4)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
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4、论述题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参考答案】
(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又应当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或符合,又会变得不统一、不符合,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想认识落后于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超越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左”的冒险主义的错误。
5、论述题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
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
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
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6、论述题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参考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①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
②绝对真理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