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与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建议与要求一、实施
⏹教育部今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标志着对工科及工程师的重视
已紧迫提到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中
⏹教育部表示:将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
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

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高校方面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将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
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教育部还将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
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2010级纺织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改革纺织工程平台课和专业课课程体系
⏹编写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改革专业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
⏹增加投入,完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改革是实验室管理模式
⏹实行一年的企业实践计划
⏹与企业签订实践协议
⏹聘请企业工程专家参与工程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指导
⏹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
⏹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
⏹实施虚拟工厂建设探索
二、建议与要求
(一)师资队伍的非工化问题突出
⏹一方面:高校工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非工化”问题突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
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了解不够。

⏹另一方面:企业界优秀工程师难有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参与指导学生工程训练
更少
——调查发现:100%的企业认为工科学生不应该取消企业实践环节
——但由于种种原因:47%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69%的企业没有接受过大学生实习
建议:
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将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利用教师卓越中心,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化训练与培养
(二)形成工程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高校工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非工化”问题突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缺
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了解不够。

⏹另一方面:企业界优秀工程师难有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参与指导学生工程训练
更少
——调查发现:100%的企业认为工科学生不应该取消企业实践环节
——但由于种种原因:47%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69%的企业没有接受过大学生实习。

大学生到企业实践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企业不配合支持,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很难落到实处。

建议:
⏹为了有效实施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
为联合培养单位。

国家一定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行政的或税收的政策),使企业真正把接受大学生实践看作是自己的义务。

⏹建立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要出台相应的高校用人制度,便于聘用一批
富有实践经验的产业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

教师要到企业去任
职、挂职、兼职强化教师工程能力。

形成一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明确工程教育的地位,加大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
⏹随着高校的扩容、新小区的建设,原有攻克院校的以学生实习为使命的校内实习工
厂已经不复存在。

⏹政府应加大对工程教育的投入,引入评价指标。

检查并落实校内实习环节所必须的
条件是提高教学内涵和质量很重要的基础硬件。

⏹学校应处理好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学科建设的总体框架
下,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教育平台。

(四)加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生均教学投入学生一年的工厂实践增大了日常教育经费的支出,如:
⏹企业指导教师的聘用经费增加
⏹教师加强对工厂实践学生的管理得差旅费用的增加
⏹学生去工厂实践费用的增加
因此:要加大试点专业的生均投入
(五)分层次管理纺织工程教育
⏹工程技术人才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技工、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那么
工程教育应当分层培养不同层次的工程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标准
(六)实施注册工程师管理手段
⏹规定工程师必须接受的理论学习和工程训练,通过注册理论和实践的考试,保
证工程师真正掌握要求的内容。

——对于工程师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对工程师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已有注册会计师等,但大多数工科专业没有该项制度,希望能有行业组织牵头
在各工科专业实施该项制度。

必将对工程师的培养和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七)优先获得“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项目”
谢春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