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周秀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有着深刻严肃的主题,在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走进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充分感受他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2.理解并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值日报告。

2、同学们喜欢上语文课吗?为什么不喜欢呢?但语文课能让我们深入学习民族语言,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相信今天我们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家会从作者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更能从中深受启示。

二、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前置自学。

1、指名简介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教师补充

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士。他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和《柏林之围》成为爱国主义名篇。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2、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词语读的好:(3)①郝(hǎo)叟②膝(xī)③懊悔(huǐ)

④钥匙(shi)⑤帖(tiè)⑥惩(chénɡ)⑦强(qiǎnɡ)⑧踱步(duó)

诧异chà:觉得意外和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

宛转:形容(歌声.鸣声)抑扬动听。现常用作“婉转”。

惨白:(面容)苍白。

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惩罚chéng:严厉的处罚。

踱duó:漫步行走。

祈祷qí dǎo:愿意是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喧闹xuān:喧哗热闹。

督学dū:旧时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3.了解小说常识。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分析本文的要素

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展示交流。

1.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两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是故事的序幕。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

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端。写学校不同往日的景像,进一步造成悬念,为下文撟詈笠豢螖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是情节的发展。前面的伏笔揭晓,韩麦尔的性格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是情节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是小说主题的升华和结晶。(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二、深入课文,整体感知。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在“最后一课”中学生和老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找出相关句子,说一说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韩麦尔先生又有什么变化,他是怎样一个人?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所有奇数小组为研讨小弗郎士,所有偶数小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

(一)走进小弗郎士

A、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