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三元交互决定论

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

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总之,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性的一种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

班卡拉认为,个体在活动中是通过四个方面的信息来获得或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的成功经验,实践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乐观积极的自己肯定信念能创造积极情感,消极情绪会产生挫败感,所以要变消极情感为乐观心态。由此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是可以通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来培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直面困难而不是逃避,在一次次迎难而上来证明自己的坚强,使自己的自我效能得到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在施为视角(an agentic perspective)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适应和自我变化。施为指的是人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能和生活环境

1.基于施为概念的社会认知理论

人类施为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1)意图性(intentionality)

人的意图包括行动计划和和实现这些计划的战略。

(2)通过前瞻行为所产生的施为的临时延展性

不单单指对未来的计划,而是指人们为自己设定目标并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而有目的地指导和激发自己努力。

施为者不仅具有计划和事前思考的机能,而且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施为者依照个人的标准,通过自我反应性影响(self-reactive influence),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

人一般做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情,而避免去做招致责难的事情。人不仅是施为主体,同时也是自我机能的检验者。他们通过对机能的自我感知,思考自己的效能、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以及自己所追求的意义何在,然后在必要时做出合理的纠正。

社会认知理论并不认同个人施为和脱离人类活动的社会结构之

间的二元论。

人类机能已经深深扎根于社会体系之中。因此,个人施为是在覆盖广泛的社会框架影响下的关系网中发生作用的。在这些施为过程中,人建立了用来组织、引导和规范人类活动的社会体系。社会体系的种种实践,反过来限制和提供个人发展和作用的资源和机会。正是由于个人施为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社会认知理论并不认同个人施为和脱离人类活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二元论。

2.社会榜样作用的中心化

在榜样作用在中,人们通过学习榜样,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榜样作用已被中心化并具有广泛性,

但是在其过程方面,却一直乏人问津,直到1994年米勒和多拉德(Miller and Dollard)出版了《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才认可了榜样作用。但是,他们只把这些现象看做是辨

别学习的一个特例。

榜样提供了一个社会途径,而观察者做出对等反应,这种强化作用增强了模仿榜样的倾向。

社会榜样作用需通过以下四个具体过程发生作用,包括注意过程、表象过程、演化转换过程以及动机过程(Bandura,1971)。

类化模仿是由社会信念和期望的结果所控制的,而不是由深度的强化作用决定的(Bandura and Barab,1971)。当榜样行为的功能性

价值完全不同的时候,儿童常常会忠实地模仿给他奖励的女性的行为,而很快忽略不给他奖励的男性的行为。当奖励的榜样行为的可辨性不同的时候,儿童选择可分辨的、有奖励的反应行为,停止模仿可分辨的、无奖励的言语反射。但是,对于那些不能明显与其他有奖励组别区别开的行为,儿童还是会去模仿。

双认识体系(Anderson,1980)结合了陈述性知识和体现于任务决策规则中的程序性知识,这一体系在解决转换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事实性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进行解释研究,可以帮助解决简单行为的认识问题。但是,在练习熟练运用复杂动作的时候,程序性知识是不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自我调节和纠正反馈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知识结构被转换为熟练应用。(例如,如果只给一个不会滑

雪的人提供学习滑雪的材料,以及一套完整的滑雪程序规则,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