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数量论的渊源与发展
纲要
一、货币数量论概述
1、货币数量论内容
2、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二、早期货币数量论
博丹——提出
休谟——最有影响
李嘉图
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评价
三、近代货币数量论
费雪方程式
马歇尔——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四、现代货币学派
弗里德曼
(红色的为我们重点讲述内容)
一、货币数量论概述
1、货币数量论内容
定义:是一种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主要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

核心内容:货币的数量决定市场的价格水平。

货币数量多了,物价就上升;货币数量少了,物价就下降。

马克思的批评:不是货币数量来决定价格,而是货币本身的价值(黄金)与商品(斧头)本身的价值“等价交换”。

2、发展阶段与主要代表人物
16世纪,创始人法国重商主义,J·博丹;
18世纪货币数量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
19世纪的货币数量理论,比较著名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19世纪40年代“通货论争”中通货主义的代表人物奥维尔斯顿对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修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货币数量论得到长足发展,英国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现金余额的观点,其门徒庇古提出剑桥方程式;
同一时期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对交易方程式及统计资料进行验证,利用方程式解释货币购买力的原因;
同一时期瑞典经济学家克尼特·维克塞尔提出积累过程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使货币数量论的势头减弱;
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是费里德曼基于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二、早期货币数量论
1、博丹——提出
1)经济背景: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

而以马勒斯特卢亚为代表的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垄断及对外贸易。

博丹对其提出反驳,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

2)博丹货币数量论主要观点:金银价值与一般商品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价值就会被低估;而其价值被低估,则与
其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上涨;
博丹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做了论述:他指出商品的供求关系对价格会产生影响。

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没有考虑到某些东西高涨到通常价格以上的情况,如发生饥荒时的粮食,战时的军械,冬季的木材等。

2、休谟——最有影响
1)提出的背景:
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是作为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武器提出来的。

首先,休谟倡导人性论,他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私人占有制度都归结为人类自然本性的结果,认为追
求私利只要不威胁“公益”就不必加以限制。

只是为了不使“自私”和“贪欲”同“公益”发生冲突,
才有必要把私人利益的追求限制在对私人占有不构成威胁的范围之内。

其次,时代的需要,主要是反对重商主义的需要。

当时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的鼎盛时期,产业革命即将发生,英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商业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迫切要求克服重商主义体系的束缚,大力开展自由贸易。

休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适应了这种需要,贯串于休谟的这些经济论文中的,是他的货币数量论。

这种理论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当时在实践上却具有反对重商主义的进步意义。

再次,从历史背景看,休漠提出他的货币数量论,是由于对美洲矿山发现以来随着金属货币量的增加而发生的商品价格的提高作了表面的、片面的考察。

十六、十七世纪,由于美洲金银矿的发现以及开采金银矿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银产量剧增,价值降低。

十八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黄金平均产量比十八世纪头三十年增加一倍,比十七世纪增加两倍。

价值大为降低的金银涌进欧洲,使得物价普遍高涨。

这种情况使人们产生了错觉,似乎物价高涨是由于充当流通手段的金银愈益增多。

2)主要内容
A.货币在数量上不仅包括金属货币,还包括象征性的货币,如银行券和政府发行的各种有价证券
B.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若商品增加,价格就下降;货币增加,价格就上涨。

反之亦然C.影响商品价格的货币数量,不是指一国货币的绝对数量,而是指在流通界流通的货币数量,即货币总量减去贮藏货币的差额。

同样,影响物价的商品数是指上市或行将上市的商品数,即物品总量与自我消费和仓库贮存部分的差额。

D.货币对价格的影响有一个时滞现象存在。

因为数量增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只有当货币流通到全国并使人们感受到金银数量的增加,才能发挥作用。

E.货币数量变动能够影响物价,但他所影响的只是商品的绝对价格,而不能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将休谟的流通理论归结为以下三条原理:一、一国中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二、一国中流通着的货币代表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

按照代表即货币的数量增加的比例,每个代表所代表的被代表物就有多有少:三、如果商品增加,商品的价格就降低,或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如果货币增加,那末,相反地,商品的价格就提高,货币的价值就降低。

3)现实意义
A.从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的情况中看到,商品价格上涨虽然是金银增加的必然后果,但它不是紧跟着金银的增加而发生的,而是要在一段时间之后,即等到货币流通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都感受到这种影响时才会出现。

他认为,在这一期间,由于金银的增加,欧洲各国的工业部有发展。

他说:“自从美洲发现了金银矿,不光矿主,连欧洲各国的生产情绪都普遍高涨;这种劲头的形成,除了别的原因,把它归之于金银的增加,是不过分的。

”;“追溯货币在全体国民中流通的过程是很容易的,我们将看到:货币在提高劳动价格之前,必然首先刺激每个人的勤勉心。

”这就是说,贵金属的贬值要经历一个商品价格逐渐平衡的漫长过程,直到最后才影响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在这种影响发生以前,必然首先刺激人们的“生产情绪”,也就是激励工业家和商人发展工商业的“勤勉心”,使他们在贵金属贬值过程中靠牺牲工人得到更多的利润。

马克思肯定了休漠的这个“发现”的正确性,同时也指出,休谟将贵金属的任何增加都同它的贬值混为一谈(这是由于他不了解贵金属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因而不能深入地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在货币材料的价值既定的情况下,贵金属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影响和怎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B.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具有反对重商主义的进步意义,从他对于晚期重商主义的中心学说贸易差额论的批判中可以明已地看出。

贸易差额论基于金银是一国真正的财富的观点,主张一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使出口超过进口,获得顺差,以使更多的金银流入本国。

在《论货币》、《论贸易平衡》等文中,休谟从自己的流通理论出发,研究了一国贸易平衡、货币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考察了货币和商品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的社会影响,批判了贸易差额论者的观点。

他认为,第一,“货币⋯⋯只是人们约定用以便利商品交换的一种工具。

它不是贸易机器上的齿轮,而是一种使齿轮的转动更加平滑自如的润滑油”;而“劳动产品的储备⋯⋯乃是一切实力和财富的根本”,“臣民,只要拥有大量的商品,就是富裕幸福的;⋯⋯与贵金属之多寡无关”。

从这里可以看到,第二他对于货币职能和财富内容的认识,远比贸易差
额论者深刻。

,商品的价格总是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因此,“如果我们单就一个国家来看,那未,用来计算或用来代表商品的铸币不论多少,都不会产生任何好的或坏的影响”:但是,“货币一多,百物腾贵,这是亦步亦趋、形影不离地伴随着老牌商业的一,种不利情况;而较穷的国家却可以在一切国外市场上,以低于较富国家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限制了老牌商业在各国的活动范围。

”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物价上涨对国内和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同,货币过乡不利于同外国的竞争,因而贸易差额论者单纯追逐货币是错误的。

第三,担心贸易会使金银大量外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毫无根据的记忧。

担心钱币会离开一个有人力有工业的国家,就象担心所有的泉温和江河会干涸一样。


3、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说
1)有关背景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李嘉图生活的时代是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一表现也体现在对待货币流通问题上,资产阶级要求废除“谷物条例”,稳定货币流通。

这样的客观形势推动李嘉图去研究当时的现实经济问题。

其次,受其他经济学家的影响。

他研究经济学是从1799年阅读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的,继承了斯密的见解。

另外还受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等的影响。

第三,是因为他具有经济活动的实际知识。

他较长时期在证券交易所工作,在商场中从事买卖活动,使他熟悉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

2)主要观点
A.把劳动价值论推广到金银的价值决定上面,认为黄金和白银同其他商品一样,有其内在价值。

B.在关于货币数量和商品价格关系问题上,完全赞同支持货币数量论观点,并粗略描绘出了货币数量论的关系式(MV=PT)
C.关于纸币,他认为:a.以纸币代替黄金就是以最廉价的媒介代替最昂贵的媒介;b.当一种通货完全有纸币构成,而这种纸币的价值与其所代表的黄金价值相等时,这种通货就处于最完善的状态;C.发行纸币时,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限制数量这一原则。

他认为,纸币是根据金属货币的同一原则流通的,在商品交易量不变的前提下,纸币量增加,流通媒介的价值会低落下去,而货币价格则会相应的上涨。

3)评价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是比较含混的,既有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也有非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在货币的本质问题上也表现出摇摆不定性。

4、对早起货币数量论的评价——有价值的贡献
作为一种对现代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有突出贡献的货币学说,它的一些观点是值得后人关注的。

主要有:
1)货币数量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并且是反方向变动的因果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货币流通速度规律,特别是对纸币流通速度规律的揭示;
2)货币数量与物价变动并不一定同比例变化,两者在数量上可能存在某些差别;
3)从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到市场物价的上升或下降,有一个中间传递过程存在(如坎蒂龙、休谟的学说)
4)正确区分了一国货币总量与流通中货币量的区别,以及一国商品总量与待交换商品数量的区别(休谟、孟德斯鸠等)5)看到了货币自身的供求对货币价值的影响
一些不足之处:1)只看到现象,没有做本质的分析
2)在分析货币流通问题时,只注意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而忽略了货币其他职能
3)使“商品不带价格、金银不带价值进入流通过程”。

事实上,商品和货币在进入流通过程之前就已经具有价值,到流通领域后再根据其供求关系修正其价格
4)不能正确区分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纸币的关系以及这三者流通规律之间的差别,错误的把三种货币和三种规律都划等号。

三、近代货币数量论
近代西方货币数量论除了注重对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关系的质的认定外,还注重对它们关系的量的分析。

1、费雪方程式
1)提出背景
A、重述和更正旧有的货币数量原理,并利用历史事实与历史资料加以证明。

他认为,货币数量论原理自从成为政治争论上的问题以来,时常被视作谬误而遭人抛弃,这就有必要将货币数量原理重新介绍于社会。

另一方面,在历史上由洛克,休谟,穆勒等人相继提出和阐述的货币数量理论则又比较粗糙,分析也不很深入,因此他认为:需要的是忠实的将此种可敬佩的原理重新考核,加以更正,而不必将它废除。


B 、他所面临的时代需要利用货币数量论来说明和解决近代的物价上涨问题。

他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物价时常变动,世界多次蒙受其害。

由不固定的货币标准所引发的流弊,在现代文明必须预防的经济上的流弊中实为最严重的,求解这种困难的方法,确是世界各国重要的实在问题。

“在这方面,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正确说明货币数量理论,正确说明一般物价上涨的原因;二是广泛宣传货币数量论及其所包括的事实,惟其如此,才可能避免,至少是减少因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损失
C、为了反驳货币数量理论的反对派。

费雪时代,有不少学者反对货币数量论,认为物价虽以货币计算,但完全不由货币决定,“物价应被视为货币变动的原因,不应该被视为结果“。

费雪认为这些观点现在急需加以研究和批判。

2)具体观点及数量方程式
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 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
MV=PT
费希尔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费雪认为,在P、T、M1、M2、V1、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稳定的情况下,P 不能不受M的影响。

他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

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短变动。

在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对地会大于M的增加。

利率的变动会滞后于物价变动,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

而实际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3)后人对其评价:
积极意义:费雪是第一个对货币数量论作出系统阐述的人。

他的贡献体现在,用一个数学方程式把直接影响物价变化的各个因素归纳在一起,将货币数量论更为严谨的表达出来,后人称为费雪方程式。

他将各个变量进一步赋予特定的内容,阐明了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因果关系,将恒等式上升到一种理论。

问题:费雪的货币数量论粗看挺精密,分析的也很细致,不少枝枝叶叶问题也都涉及到了,但实际上里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并且他的货币数量论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没有很大发展,。

内容几乎都是传统的,形式上基本上继承了纽科姆和甘末尔的做法,两个方面都没有太大创新,最多是一个综合前人观点的集大成者。

就分析方法而言,费雪有很大的漏洞,
费雪的分析实际上作了自我否定。

他说货币数量论只有在固定时期才是精密和绝对的真理,而在过渡时期则是非精密非绝对的。

但费雪同时也承认,物价波动是常有的事情,当它趋于自动更正时又会有新的变动出现,使他不能恢复原状,所以过“渡时期是常例,而固定时期是变例“。

这表明费雪承认了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数量论是不能成立的费雪在分析中所得到的某些结论也是武断的,不符合实际的。

如他所指称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与货币数量变动并无明显关系,交易量的变化也与货币数量的变动没有任何关系等观点都是明显不成立的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只注意到货币的交易功能,但几乎全然忽视了货币的贮藏功能。

他只看到了货币的交易动机,而忽视了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等。

2、马歇尔——庇古(剑桥方程式)
在费雪发展他的货币数量论观点的同时 ,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也在研究同样的问题 , 并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1)马歇尔的货币数量学说
马歇尔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

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
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

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例。

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雪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

2)庇古的剑桥方程式
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M=kPy ,(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

这其实是马歇尔货币数量论的数学化。

庇古提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

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

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

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变动。

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格;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入货币的需求。

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

3)对现金余额方程式的评价:
A.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直接继承的是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但二者之间还有两点小的差别:
(1)马歇尔的理论只述于文字。

而庇古则用符号,用方程式来表示。

(2)马歇尔的现金余额中没有包括银行存款,而庇古在方程式拓展分析中把它也包括进去了。

B.开创了四种分析货币需求的方法
①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②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③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④从货币供给需求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C.庇古的分析虽然建立在马歇尔的理论基础上,但他对货币数量说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不但用数学公式解释了现金余额说,并较多地注重了人们的持币行为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还把银行存款引入了余额说,使之扩大为广义货币余额说。

D.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为研究货币需求理论开辟了新思路。

视货币为许多有价资产中的一种并以效用观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余额的需求,使得对货币需要的分析成为一般需求理论对某一特殊问题的应用。

这为后来的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职能,侧重于收入y的需求。

第二,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

费雪方程式强调经济制度和货币流通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费雪方程式侧重于货币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侧重于货币存量分析;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

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

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存在满足程度的问题;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又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约。

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

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式是从微观角度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货币流量和存量的角度出发,以两种完全相反的逻辑体系推导出了在数学上一致的方程,各自独立证明了货币的数量中性,两者相互补充,使得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成为确定。

四、现代货币数量论(可简要提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