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

合集下载

师说逐句翻译

师说逐句翻译
不齿”其前:边能副够词加表“所加”强,语构成气“,×真×是所不。齿”。如:“世人所
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欤后:边一语般气不词接东,西表,达假如感要叹接,就相必须当在于所“接东啊西”前。加
“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不译耻文”:后巫边医可,直乐接师接,东各西类,工构匠成,“是不士耻大×夫×们”所,看如不“起不旳耻,下目问前”。 他们旳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论述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1、从师旳原因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旳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顶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惑 1 :疑惑
➢从:动词,跟从,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惑 2 :疑难旳问题
➢解:处理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旳问 题,终归不能处理。
1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1 :介词,在。 ➢闻:懂得,懂得。 ➢固:原来 ➢乎 2 :作“于”用,比旳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贤:胜过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么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韩愈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书

韩愈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书

韩愈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书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大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诗歌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涉猎了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代表作品有《昌黎先生集》、《韩文公集》等。

韩愈出生于河北昌黎(今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祖籍潞州东平(今山西省阳泉市属)。

韩愈的父亲是唐代官吏,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不仅学习了儒家经典,还涉猎了佛教、道教等多种思想,对于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

在文学上,韩愈的成就尤为突出。

他的诗歌宏扬正气,尽显忠诚和正义之心,被誉为“唐诗北门四大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洛阳女儿行》、《山中与幽人对酌》、《滕王阁序》等。

《洛阳女儿行》以其唯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洛阳女儿的风采和美丽形象,被誉为唐代女性之典范。

《山中与幽人对酌》则讲述了韩愈与友人在山中品酒的故事,是一篇以异乡为背景,表达心灵自由的诗篇。

《滕王阁序》是韩愈最为著名的文章之一,查当时森行于世,官场黑暗腐败,通往积弊的险象环生,韩愈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批判和改革思想,反映了他保持正义、清明之心的精神特质。

除了在文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韩愈还在其他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例如,在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他也都有过深入思考和实践。

例如,他曾经反对唐代官方的“新语”政策,主张恢复古文字,维护古代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共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还参与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和教育的相应方案,并在此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韩愈作品丰富,代表作品除了上述的几篇和《昌黎先生集》、《韩文公集》等。

其中,《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部诗词文集,涵盖了他下至少年时代所写的诗文,总共有40余万言,是唐代最大的一部诗文集,也是文献资料方面的重要书籍。

而《韩文公集》则集中收录了韩愈的散文、诗歌等多个方面的作品,篇幅达50卷,包括了他从中年至晚年的创作中的佳作。

总体而言,韩愈是唐代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在诗歌、文学等领域展现了出色的天才,同时也对于政治、教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

韩愈
15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是韩愈提出的关于作家生平际遇与创作之 间的关系的见解。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 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 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 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认为,人们创作文学作 品,发而为言辞,是因为其心中郁结着不平,或处于 不合理的社会地位,或遭遇不公平的生活境遇,是有 所不平而鸣。他指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作者所处的 社会环境、自身遭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百世师
苏轼的《韩文公庙碑》是应潮州知府的请求而作的, 苏轼很重视这篇碑文的写作,与那位知府信件往来讨 论了好几次。据说,在起笔处很费斟酌,多种方案他 都不满意。最后忽然想出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 一言而为天下法”,接下去全篇一挥而就。韩愈其实 不是“匹夫”,但为了强调韩愈的价值是在他的文章, 在他的文章所表达的人生理念,而并不在于他担任过 的官职和他建立的事功,所以故意先说他是“匹夫”, 这就不但歌颂了韩愈,而且体现了苏轼的价值观。
18
6
古文
古文,指用文言所写的散文。源于韩愈、柳宗元。他 们在倡导“古文运动”时,称秦汉之散文为古文,作 为散文革新的目标,用以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绮丽、 颓靡的骈文。此后,古文遂成为散文之专称,成为与 时文(骈文、唐宋律赋、明清八股)相对立之概念。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 文,不但反对八股文,也反对一切用文言写的古文, 古文乃有相对于白话文的意义。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韩 氏先世居河北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韩愈出身于小官 吏家庭,3岁父母双亡,是兄嫂把他抚养大的。贞元八年 (792)中进士,贞元十八年(802),经人推荐,进入 官场。元和初年(806)和元和七年(812),先后两次 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因有战功,任刑部侍 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 潮州刺史。穆宗即位(821),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祭酒, 又转为兵部侍郎。长庆二年(822),任礼部侍郎、京兆 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病逝,享年56岁。

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

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

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韩愈的诗作也取得很大成就。

他不拘泥于李杜,而是有所革新与创造,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

但是对于韩愈的个人,各位小伙伴又有着怎样的了解呢?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介绍,解开他的祖籍在昌黎县之谜。

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2000年初,笔者查阅《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应劭(汉献帝时泰山太守,约卒于汉献帝建安九年以前)曰今昌黎”。

《读史方舆纪要》:“渝水源出塞外废瑞州境,东南流至联峰山西,又南入海”。

也即汉交黎县又称昌黎即今北戴河集发观光园所在的西古城村,渝水即今戴河恰于其南入海。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若汉之昌黎乃交黎县……晋武帝咸宁二年,分昌黎、辽东、元菟、带方、乐浪郡国五置平州,治昌黎,即汉交黎县”。

可见,汉、晋时期的交黎县、昌黎郡和平州都是今北戴河西古城村。

又查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魏并柳城、昌黎、棘城于龙城而立昌黎为郡……即燕之旧都龙城,此又一昌黎也”。

“旧志云:昌黎在静安……静安有一碑,自叙其地为慕容都”。

也即东晋慕容皝所建的前燕国都龙城和北魏昌黎郡都是今昌黎靖安镇。

而慕容皝在龙城西北所建的龙翔寺也在今昌黎靖安镇西北10里朱各庄镇孙庄村龙山上的龙山小学院内,不仅明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都有记载,笔者还在其龙山小学院内龙翔寺遗址上找到清代记载这里就是慕容皝观黑白二龙所建龙翔寺的石碑。

《辽史地理志》也记载在今昌黎靖安镇所设的营州邻海军广宁县说:“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

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

元魏立营州……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

金代因广宁县与广宁府重而改广宁县为昌黎县沿用至今。

可见,汉柳城、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都是今昌黎靖安镇,而并不是今辽宁朝阳。

朝阳只叫黄龙城,而并不叫龙城。

所以,2005年评选出的2004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将辽宁朝阳黄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称为是什么“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也是错误的。

韩愈小传

韩愈小传

韩愈小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

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有《昌黎先生集》。

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简称《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首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子。

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骊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

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于表现力,风格雄辩恣肆,气势磅礴,成为中古以来文章之典范。

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喜欢生新出奇。

他说自己是"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这意思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把写诗放在复兴儒学、倡导古文之后以外,或许还有游戏文字之意。

所以他写诗不愿意四平八稳,而喜欢谐谑诡异,显示才学。

他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

韩愈韩昌黎的由来

韩愈韩昌黎的由来

韩愈韩昌黎的由来韩愈,大伙儿都叫他韩昌黎,这背后啊,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咱们今天就一块儿来捋捋。

首先,得说说韩愈这个人,那可是唐朝的大文豪,学问深似海,文章写得那叫一个顶呱呱。

他在朝堂上也是敢言敢谏,铁骨铮铮,跟那些个只会拍马屁的官员可不一样。

老百姓都爱戴他,文人也都敬重他,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这可是多大的面子啊!那么,“韩昌黎”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咱们得从韩愈的祖籍说起。

韩愈的老家,就在昌黎县,那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古时候的人讲究个落叶归根,韩愈虽然走南闯北,但心里头一直惦记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所以,人们就亲切地称他为“韩昌黎”,既是对他老家的一种认可,也是对他本人的一种尊称。

说起来,这个称呼还挺有讲究的。

在古时候,文人墨客都喜欢用个雅号或者别称,一来显得有文化,二来也图个吉利。

韩愈的“韩昌黎”就是这样,既包含了他的祖籍信息,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某个人是“某某地方的名人”,一听就让人觉得这个人有来头,有故事。

不过,这“韩昌黎”的称呼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地域标签,它还跟韩愈的为人处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韩愈这人,性格刚直,不畏强权,就像昌黎县那座巍峨的大山一样,屹立不倒。

他写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肺腑,就像昌黎县的清泉一样,清澈见底,直抵人心。

所以,人们称他为“韩昌黎”,也是对他性格和才华的一种赞美和肯定。

再来说说韩愈在历史上的地位吧。

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就是要用先秦两汉的散文来取代当时流行的骈文,让文章回归到质朴、自然、实用的轨道上来。

这一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而且啊,韩愈还是个热心肠的人。

他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奔波劳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和弟子。

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说啊,韩愈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那么简单,他还是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作者信息拓展】南粤先贤韩愈

【作者信息拓展】南粤先贤韩愈

“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解苦” “得官即办兴国事,失位不失爱民心”
• 唐朝任用官吏有一定的标准,其中应有就有“四 善二十七最”的要求,所谓“四善”,是指德、 慎、公、勤,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若、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 • 考察韩愈一生行状,不论是任朝廷大员抑或贬为 地方官佐,他都恪守着这些品德标准,始终勤修 德政,廉洁奉公,爱民若赤。 • 韩愈许多深得民心的主张,都不止停留在诗章里 或口头上,而是身体力行,力创政绩,这是普通 百姓衡量一个官员好坏优劣最直观的标准,是韩 愈深得民心的原因。
佛骨事件貶赴潮州
公元八一九年(唐朝元和十四年),韓 愈因措辭尖銳激烈,上表諫唐憲宗不要迎 佛骨,同時建議僧人還俗,從事稼穡。觸 怒了龍顏,唐憲宗便要韓愈以死抵罪。幸 得賢相裴度和崔群為之求恕陳情,才使他 僥倖免於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然而在攜家眷赴潮州途中,他的小女兒不 堪顛沛之苦,因病而死。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苏轼在庙碑中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 也有所为。”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 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 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 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 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 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 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
一、驱鳄鱼、为民除害
• 通过祭祀的形式,宣读《鳄鱼文》作 了驱鳄动员,客观上起到凝聚民心、 消除民惧的作用, • “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与鳄鱼 从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愈认为治理潮州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 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 • 一方面,韩愈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举荐地方俊彦 赵德等主持州学,为兴学育才建设了一支相对稳 定、坚强有力的教育队伍和师资力量,使地方文 教事业不因州郡官调迁而发生变动,开潮州教育 之先风; • 另一方面,则大力兴办乡校,这是一项使兴学政 策得以持续贯彻的战略选择。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一、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

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

”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

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

“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

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

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

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韩愈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的生平与创作简介韩愈的生平与创作简介韩愈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

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

”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

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

“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

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

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

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

十年谋官,两月即贬。

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

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

韩愈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韩愈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韩愈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 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人物生平困苦童年大历三年 768年),韩愈出生。

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

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

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大历十二年( 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

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科举之路贞元二年( 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

其间韩愈赴河中府( 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

是年,韩愈在长安落地,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

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

此间,韩愈得到了马燧的帮助,后曾作 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 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五年( 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 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

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 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 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

韩愈

韩愈
师 说 韩 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经天纬地曰“ ),又称韩文公 又称韩文公, 文(经天纬地曰“文”),又称韩文公,他幼年 丧母,靠兄嫂养大成人。刻苦自学, 岁中进士 岁中进士, 丧母,靠兄嫂养大成人。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 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京兆尹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酒、京兆尹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官至吏部侍 又称“韩吏部” 唐代散文家,诗人, 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 八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 八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 文集》 宋朝的苏东坡在文中盛赞韩愈 宋朝的苏东坡在文中盛赞韩愈“ 文集》.宋朝的苏东坡在文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 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 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 前两句就韩愈的文学成就而言,后两句写的是韩 帅,前两句就韩愈的文学成就而言 后两句写的是韩 前两句就韩愈的文学成就而言 愈在仕途上的一件大作为,突显出韩愈耿直不惧的 愈在仕途上的一件大作为 突显出韩愈耿直不惧的 个性 。
五、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 文言中, 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吾从而师之” 就有“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 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 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 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 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 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孔子 郯子、苌弘、师襄、 孔子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且庸人尚 且庸人尚羞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登泰山而 登泰山而小 4.登泰山而小天下 5.邑人 邑人奇 稍稍宾客 均为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粪土当年万户侯 6.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1、韩愈(768年-824年,唐代宗大历三年至穆宗长庆四年,年五十六),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散文,诗,均有名。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2、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韩愈简介

韩愈简介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

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简介

韩愈简介

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贾岛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韩愈的生平故事

韩愈的生平故事

韩愈的生平故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一、艰难求学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唐代文学家。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1、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2、读书像品酒到了洛阳以后,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

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

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

介绍韩愈

介绍韩愈

韩愈(768~824年)(戊申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中文名:韩愈国籍:唐朝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代表作品:《韩昌黎集》主要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序文:《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传记文:《毛颖传》、《流子厚墓铭志》。

成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名言:事业无穷年。

——韩愈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韩愈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韩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韩愈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奇险诗派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

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官场经历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历史上韩愈的简介

历史上韩愈的简介

历史上韩愈的简介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以及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韩愈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韩愈的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的故事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文学常识

韩愈文学常识

韩愈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扩展资料: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

韩愈

韩愈韩愈(768年-824年,唐代宗大历三年至穆宗长庆四年,年五十六),字退之,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1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
韩愈的诗作也取得很大成就。

他不拘泥于李杜,而是有所革新与创造,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

但是对于韩愈的个人,各位小伙伴又有着怎样的了解呢?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介绍,解开他的祖籍在昌黎县之谜。

韩愈的祖籍是昌黎县吗2000年初,笔者查阅《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应劭(汉献帝时泰山太守,约卒于汉献帝建安九年以前)曰今昌黎”。

《读史方舆纪要》:“渝水源出塞外废瑞州境,东南流至联峰山西,又南入海”。

也即汉交黎县又称昌黎即今北戴河集发观光园所在的西古城村,渝水即今戴河恰于其南入海。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若汉之昌黎乃交黎县……晋武帝咸宁二年,分昌黎、辽东、元菟、带方、乐浪郡国五置平州,治昌黎,即汉交黎县”。

可见,汉、晋时期的交黎县、昌黎郡和平州都是今北戴河西古城村。

又查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魏并柳城、昌黎、棘城于龙城而立昌黎为郡……即燕之旧都龙城,此又一昌黎也”。

“旧志云:昌黎在静安……静安有一碑,自叙其地为慕容都”。

也即东晋慕容皝所建的前燕国都龙城和北魏昌黎郡都是今昌黎靖安镇。

而慕容皝在龙城西北所建的龙翔寺也在今昌黎靖安镇西北10里朱各庄镇孙庄村龙山上的龙山小学院内,不仅明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都有记载,笔者还在其龙山小学院内龙翔寺遗址上找到清代记载这里就是慕容皝观黑白二龙所建龙翔寺的石碑。

《辽史地理志》也记载在今昌黎靖安镇所设的营州邻海军广宁县说:“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

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

元魏立营州……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

金代因广宁县与广宁府重而改广宁县为昌黎县沿用至今。

可见,汉柳城、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都是今昌黎靖安镇,而并不是今辽宁朝阳。

朝阳只叫黄龙城,而并不叫龙城。

所以,2005年评选出的2004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将辽宁朝阳黄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称为是什么“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也是错误的。

因为朝阳只是黄龙城,而并不是龙城,真正的龙城是今昌黎靖安镇。

而明代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也记载着说:“韩愈:
昌黎人……自其曾祖任曹州司马,因家于河阳……今昌黎县有韩氏祖坟及文公祠……宋元丰七年诏封昌黎伯,特庙祀”。

明代翟銮、江瑞态在昌黎县城内的韩文公祠碑记中也都清楚地记载着说:“韩子之先,自晋历唐,咸居于是”。

“昌黎本源地也,高祖以上实葬于斯”。

明末范志完还在昌黎县城东北的西五峰山又修建一座韩文公祠。

以上记载和遗址都充分说明汉、晋昌黎郡即今北戴河西古城村;南北朝北魏昌黎郡即今昌黎靖安镇。

今昌黎县城正在这相距仅百里远的汉晋、南北朝两个昌黎郡中间,正是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昌黎郡地。

而韩愈高祖以上也都生活并安葬于今昌黎、也即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昌黎郡地。

因此韩愈才自称是“昌黎韩愈”,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也正是今昌黎。

2000年4月24日,笔者给中共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和昌黎县委、县政府写了考察报告,市书记、市长等多位领导都作出批示部署论证研讨。

6月25日,笔者又去昌黎考察靖安镇汉柳城、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古城遗址。

26日,在昌黎县文保所,又巧逢荒佃庄乡韩营村主任韩英利,说他们村80%都是韩愈后代,村中有祖坟碑文,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第七次重修的《韩氏家谱》。

并说他已向县有关部门反映三年了没人承认,说是假的。

我问了他家谱中所记内容,他所答不仅与我所查上述记载相符,而且还更详细!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本真正的《韩氏家谱》,韩营村也可能正是韩愈后裔大型群体。

于是立即向市、县有关部门反映,并带他去秦皇岛市文物处对家谱进行鉴定,又带他到秦皇岛日报社给报社领导看。

7月6日,笔者与秦皇岛日报记者等一起到韩营村采访,7月7日便见诸报端,一时间众说纷纭!
家谱中详细记载韩愈祖先自汉弓高壮侯韩颓当所封“营陵”之地即今昌黎县地:“邑西南五里为文公先世葬地,旧有石坊今废。

然土阜若丘山者一尚存,或谓即壮侯藏魄处”。

并记载到弓高侯五世孙东汉陇西太守韩寻、韩愈五世祖北魏金部尚书韩均、高祖雅州都督韩睃也都居住并安葬在今昌黎。

自其曾祖韩仁泰任曹州司马又携家眷离开今昌黎辗转于山东、河南等地,到韩愈孙韩绾又回今昌黎守祖墓并传嗣到现在。

还记载宋元丰七年封韩愈为昌黎伯,以韩愈九世孙韩元亨奉祀于昌黎,世爵博士。

明洪武四年,诏复建文公祠于昌黎,授文公十九世孙韩夔锦衣郎奉祀。

明崇祯十四年,范志完建西五峰山韩文公祠,提请文公二十八代孙韩法祖为奉祀正儒士,世袭,主奉祀。

并在《先代遗迹》栏中记载着:“韩氏祖墓:城西南五里,文公高祖以上之葬地。

韩昌黎书院:静安社南,旧刻有符读书诗。

符:文公子小字。

莲花池:静安堡南,即公书院处。

韩文公祠:宋元丰七年建,明洪武四年重建于城东北隅。

西五峰韩文公祠:城北十五里,督师范公志完建。

‘夷齐读书处’石刻:在城西书院山,系公遗笔”。

并在家谱序言中也考证“汉昌黎即今昌黎”。

《韩氏家谱》的及时面世向世人揭示了韩愈祖祖孙孙在今昌黎也即古昌黎郡之地世代繁衍生息的清晰脉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新华社等也都播发了消息。

2000年11月4日,笔者论文《韩愈郡望谈》在中共秦皇岛市委范怀良秘书长支持下在秦皇岛日报发表。

同月,国家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吸收这些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此问题作出重大修改,明确诠释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2001年1月18日,笔者又提出成立秦皇岛市韩愈研究会的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又作出成立研究会“以昌黎为主筹备”的批示部署。

2002年12月18日,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在昌黎正式成立,笔者也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并先后召开两次研讨会。

笔者在《河北地方志》所发论文《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河北昌黎》也获2002~2003年度秦皇岛市“五个一工程”奖。

但因现在研讨论证力度还很弱,范围也较小,还没能从理论上让世人真正都弄懂事情的来龙去脉。

以致使诬称韩愈是因未能免除六朝“门阀制度”陋俗、为“求仕”而“冒认”昌黎棘城同姓望族而自称“昌黎韩愈”的错误说法仍在继续泛滥,使韩愈至今仍在蒙受着巨大的不白之冤!
如今,真相已经大白,韩愈也应该能“魂归故里”了。

而韩愈生于修武、葬于修武也都有史志记载,河南孟县“韩愈墓”却无史志记载和可信物证等问题也已日益为世人所渐知和关注!因此,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河北昌黎和生于修武、葬于修武等史实也应该都为世人所周知,并为祖国史学研究和开发旅游事业千秋万代地发扬光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