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参考示例:
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教学目标: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业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讲评一列,大约6-7位同学,尽可能涵盖全面,指导大家倾听的同时,参照老师的讲评,批改、纠正、补充自己的答案。
摆事实(举例论证)讲道理(引用论证)
对比
事实论据(正面反面)道理论据(正面反面)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来自百度文库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五、板书设计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5)(13)
(1)(6)-(12)
思路明晰灵活有序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明晰论证方法,探索客观事物的有趣经历的分享
明确: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3)(但是因为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儒家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评分标准:
1、知道了什么知识?2分
2、我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经过、结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给出标准,请同学评价。
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其实,讲道理可以正反对比,举事例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
三、交流作业(2)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示例三:
第4段.举例论证。
时间:有一天;人物:王阳明;地点:在院子里;起因:《大学》上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常说“经历才能懂得,经历本身就是财富”的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然而,只有做了,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更丰富。
五、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经懂得,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做一个知行合一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七、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地点:美国大学;
事件:发现埋头读书对研究没有任何的帮助,对实际的需要也无任何的帮助。
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示例六:
正反对比论证
第7段:只能……不是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对比(但是)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布置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没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7)(告诉我们只能不能)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因为)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经过:格竹;结果:失败。
引用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根据《大学》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头痛以致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举例论证。
举研究竹子,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
示例五:
第12段。举例论证。
时间: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人物:我(丁肇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抽象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
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
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习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ng)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子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12)(在这方面有……的经验为证)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这意义希望应该)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参考示例:
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教学目标: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业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讲评一列,大约6-7位同学,尽可能涵盖全面,指导大家倾听的同时,参照老师的讲评,批改、纠正、补充自己的答案。
摆事实(举例论证)讲道理(引用论证)
对比
事实论据(正面反面)道理论据(正面反面)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来自百度文库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五、板书设计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5)(13)
(1)(6)-(12)
思路明晰灵活有序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明晰论证方法,探索客观事物的有趣经历的分享
明确: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3)(但是因为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儒家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评分标准:
1、知道了什么知识?2分
2、我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经过、结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给出标准,请同学评价。
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其实,讲道理可以正反对比,举事例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
三、交流作业(2)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示例三:
第4段.举例论证。
时间:有一天;人物:王阳明;地点:在院子里;起因:《大学》上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常说“经历才能懂得,经历本身就是财富”的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然而,只有做了,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更丰富。
五、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经懂得,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做一个知行合一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七、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地点:美国大学;
事件:发现埋头读书对研究没有任何的帮助,对实际的需要也无任何的帮助。
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示例六:
正反对比论证
第7段:只能……不是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对比(但是)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布置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没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7)(告诉我们只能不能)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因为)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经过:格竹;结果:失败。
引用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根据《大学》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头痛以致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举例论证。
举研究竹子,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
示例五:
第12段。举例论证。
时间: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人物:我(丁肇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抽象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
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
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习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ng)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子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12)(在这方面有……的经验为证)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这意义希望应该)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