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的再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的再配置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1-127-03

摘要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对司法权的非合理配置,是造成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不足、法院中立地位弱化的主要根源。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审前司法权配置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弊端,提出通过建立司法令状制度实现对我国刑事审前司法权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审前程序司法权配置司法令状

最近发生的“躲猫猫”事件引起了社会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存在的超期羁押以及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问题的关注和热议。以此为序,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权力机关应如何行使职权,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如何确立等问题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的配置已不适应目前刑事司法的发展。刑事审前阶段在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刑事诉讼中真正决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命运的程序不是审判,而是审前程序。刑事审前程序,在我国是“指人民法院开庭审判前的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诸阶段,即所谓的‘大审前程序’”。而审前程序中司法权的配置,是指在审前程序中,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所享有的职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审前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权利与追诉机关的职权处于相对立的关系,前者处于弱势地位,直接受追诉机关职权

的影响。因此,审前司法权配置合理与否便构成了公检法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社会公众与司法权威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配置之现状

在刑事审前程序中,刑事强制措施担负着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职能,其能够有效保证被追诉者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不毁灭、伪造、隐匿证据和不继续犯罪,然而,若权力运行不当也有可能严重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相对被追诉人而言,是一种强制性的处分。如何科学设定并准确运用这些强制性处分一直是法治国家不懈探索的课题。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的配置相当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的。因此,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配置的现状主要就表现为刑事强制措施的运行现状,可归纳为两点: (一)追诉方具有适用强制性处分之决定权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刑事侦查阶段的强制措施,如拘留、逮捕、搜查、扣押等依法可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追诉机关自行决定并加以实施。其中,公安机关有权自行决定除逮捕之外的其他刑事强制措施,检察机关有权自行决定上述所有的刑事强制措施。法律虽然也赋予了人民法院对逮捕的决定权,但并未规定人民法院对追诉方决定或实施强制措施的处分行为进行控制的职权。因此,在我国,追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不受追诉机关以外的司法主体的任何制约。

(二)法院对侦查权监督与制约之缺失

如上所述,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追诉机关具有采取强制措施的广

泛权力,并且不受第三方的制约。法律虽然在提起公诉之后、开庭审判之前设置了庭前审查程序,但是该庭前审查却基本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虽然有效的避免了庭审流于形式的弊端,却直接导致了庭前审查功能的弱化:庭前审查程序对追诉方的

抑制力度己经不再像先前那么大,符合法定起诉程序的公诉必然会导致开庭审判,提起公诉在程序效力上己经基本上接近“有诉必审”,追诉方在侦查阶段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的强制性处分直至进入审判的最后一刻,亦未得到任何的制约。

综上所述,在我国追诉机关具有决定实施强制措施、且不受中立的司法机构审查制约的广泛权力,这与正当程序的要求明显相悖,

为此,对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如何对司法权进行重新配置具有紧

迫性与必要性。

二、我国目前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配置存在的弊端

(一)审前程序中控辩双方的平衡被严重破坏

目前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的司法权配置呈现出向控方“一边倒”式的倾斜。这种倾斜造成控、辩双方在刑事审前阶段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以致于在其后的庭审程序中,即使控、辩双方无论再如何“平等武装”亦无法挽回双方力量上的差距。因此,控、辩双方在“起跑线”上的“武器不对等”,使得控、辩平衡的刑事诉讼对抗模式从《刑事诉讼法》改革后,反而丧失了设置初期盼的目的。(二)人民法院的中立地位被弱化

中立性是程序正义的基础,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依法作出的

裁判是否公正并能为社会所信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院不偏不倚,居中裁判的超然性地位。刑事程序性裁判的公正,也要求“对存在

于刑事诉讼中的一切程序性争议和重大程序性问题给予不偏不倚

而目及时的裁决和判断”。然而,根据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司法权的配置现状,人民法院在侦查阶段对追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没有控

制的职权,在庭前审查程序中对追诉机关已采取的强制措施亦没有

审查的权力,却根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77条享有逮捕的决定权,这无疑会引发法院是否与追诉机关处于“统一战线”的困惑,从而

弱化乃至动摇法院的中立地位,这都将不利于法院树立司法权威,

甚至影响法治的进程。

(三)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无法有效保障

刑事强制措施对被追诉人而言是一种强制性的处分,其适用是以

限制或者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为代价的, 因此必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侵犯。然而,出于有效控制

犯罪和实现保护绝大多数公民人权的目的,法治国家普遍容忍刑事

强制措施对被追诉人的侵犯,但同时会对这种职权的行使加以限制, 保证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必须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以防止追诉机

关因滥用强制措施而侵犯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决定权被广泛的赋予了追诉机关,在事前和事后亦不需要法

院批准、审查。在此情况下,追诉机关基于自身犯罪控制职能的需要,必然将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被追

诉人在刑事审前程序中缺乏中立的第三方的保护,又缺乏有效的救济,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建立司法令状制度,重新配置刑事审前司法权

(一)司法权再配置之预期目标

目前,我国刑事审前司法权的配置严重倾向于追诉方,法院的中

立地位受到置疑,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追诉方的强制性处分

权力极易被滥用,被追诉方的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的保障,法院的司

法权威被弱化,积病若长,必将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审前司法权的重新配置已势在必行。

对重新配置审前司法权的指导思想而言,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两点原则:一是必须对现行司法权配置的不足进行全面的矫正;二

是要综合考虑,并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免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

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因此,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重置后的审前司法权应当达到如下目标:(1)法院在审前程序中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2)追诉机关的强制处分权被有效限制;(3)被追诉人的合法权

益得到有效保障,且在受到非法侵犯时能够得到高效性救济;四、司法权的具体配置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

(二)司法权再配置之理想途径,建立司法令状制度

司法令状制度,是指通过司法令状的方式实施法律上的强制处分,并对利害关系人给予适当的司法救济的程序法制度。司法令状制度体现了司法审查的原则,并将“政府与人民之间具有先法意义的‘政治关系’纳入了‘技术化’的程序处理系统,以规范侦查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