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青海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青海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摘要】:青海历史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青海地区自然灾害史料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青海东、西部地区历史灾害的诸多特点,并考察了历史时期青海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历史时期青海自然灾害与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字】:历史时期青海自然灾害
Natural disasters in Qinghai and its influence in historical Abstract: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history of Qinghai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on the green Haiti district natural disasters of review, summed up the Qinghai East, West historical disasters
Many of the featur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in Qinghai area in histo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e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disasters in Qinghai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period of history。
Keywords: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Qinghai
前言: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比较关注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我国灾荒史研究中也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危害性做了大量研究。其中,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关系是灾荒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今后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和需要拓展的领域。西北地区在灾害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具有鲜明特色,西北灾荒史和西北开发史研究也取得诸多成果。深入研究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灾害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问题既是灾荒史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当前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青海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自然灾害多发性,但相关记载却较少,尤其是青海西部地区灾害史料极其缺乏,因此对其灾害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问题的
研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之一。青海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自然结构和地理条件极其严酷和特殊,孕育了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变化频率高、幅度大、突发性强等特征,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此外,青海由于受自然环境、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自然灾害的承受力较弱,青海地区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对社会的安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历代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害。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青海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以期对当今青海地区灾害防治以及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有所启示。
一青海自然灾害发生的环境基础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之一。青海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干旱,自然结构和地理条件极其严酷和特殊,孕育了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加之,历史上当地居民不当的生产活动,由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致使的荒漠化加剧效果突出,诱使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灾害频发。青海东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属于东南季风能影响到的最西界,其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敏感性,呈现出以水、旱、雹、霜为主的自然灾害存在着多样性、增长性、连续性、伴生性的特点;青海西部则因其属于干旱区及高原高寒地区,地理条件及农业类型自有其独特之处,呈现出以地震、雪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则更具突发性和严重性。1.1 青海灾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受海拔高度的巨大影响,气候寒冷、干旱、多风,土壤层薄、土壤砂质含量大。深处青藏高原腹地,地质构造复杂。由于高原地势起伏较大,气候环境复杂多变。青海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高原地形阻隔,降水稀少,且年蒸发量大。高原地形、寒冷的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共同构建了青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基础。自然结构和地理条件的严酷与特殊,孕育了该地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再加上历史上当地居民的一系列不当的生产活动诱使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尤其是由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致使的荒漠化加剧效果突出。青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仍。
1.1.1高原地形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 公里,南北宽约800 公里,阿尔金山、祁连山及其北昆仑山及其友脉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积石山)亘贯其中,唐古拉山障其南。绝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山地,一般为海拔2,500—4,
500 米。最低的河谷地区也在海拔1,600 米以上。除了东部的黄河、湟水、大通河三大谷地之外,北部有青海湖盆地,西部有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农业区,虽面积所占比例很小,但是生产能力和经济形势变化却历来都左右着整个青海地区社会的发展趋势。青海西部、南部的草原,呈连续性带状分布,植物群落生长丰富,但草地的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植被生长缓慢,覆盖率低。植被一旦遭到破坏,砂砾外露,在干旱大风的作用下,在集中降水的冲刷下,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农田和草场沙化。
1.1.2 寒冷气候条件
青海虽处于暖温带纬度,但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巨大影响,形成以寒冷、干旱、多风为特点的高原大陆气候。由于地势高,四周多山,西北为沙漠,故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寒夏凉,变化无常,而冬夏多大风,夏季风力尤猛。在柴达木沙漠中,气候干燥,东面除东北部的日月山外,没有大山阻挡,每年2—4 月西北风劲吹之时,尘沙障天。沙暴长趋而东,故青海湖之南,日月山之西,以及黄河东西两岸,都有沙漠,并且越来越大。年平均气温-5 度—-8 度,一月为-18 度—-20 度,七月为 5 度—21 度。日温差也很大,中午和夜间相差可达30 度以上。从地区来说,北部的祁连山南侧和西部的可可西里山东侧气温偏低,东部河谷地带较暖。在柴达木盆地,夏季气候干燥,日中炎热如火,夜有黑霜、冰雹。八月即雪,冰期很长,全省无霜期很短,大部分地区不足30 天,柴达木盆地为40 天左右,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可达90 天左右,西、南部高原地区几乎没有无霜期。
1.1.,3 水资源分布不均
青海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高原地形阻隔,降水稀少。全省年降水量在17—733毫米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不同地区降水量相差悬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