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治疗进展方案

合集下载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如果踝关节骨折后不能得到稳定的解剖复位,则要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2、手术时机及术前处理:闭合性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应在伤后6~8小时之内进行,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软组织水肿,体查患者时可以发现小腿正常皮纹消失,表皮发亮,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

此时就应延迟手术至伤后1-2周,皮肤重新出现皱褶等消肿迹象出现时。

3、手术操作:麻醉采用腰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也可以采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体位为仰卧位或侧卧位。

首先应重建腓骨的解剖结构以提供支撑,再处理内踝和后踝4。

4、术后处理:术后患肢抬高,踝关节90°中立位石膏或支具固定,冰敷和足泵对消肿有一定作用。

3天左右疼痛减轻后开始进行足趾的主动功能锻炼。

踝关节骨折诊疗方案

踝关节骨折诊疗方案

踝关节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有明显受伤史(2)踝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踝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病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骨折分型Lauge-Hansen 分型是踝关节骨折最为经典的分型方法,将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相结合,对韧带结构损伤程度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旋前外旋型2.旋后外旋型、3.旋后内收型4.旋前外展型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为屈戌关节,是极为灵活的关节。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主要由间接暴力引起,常发生在体育锻炼、剧烈劳动等情况,以青壮年多件,踝关节骨折后常留有各种并发症,如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从而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软组织粘连、行走疼痛等。

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为早期活动提供可靠稳定性。

对不稳定性的踝关节骨折及不能达到解剖复位的踝关节骨折我们一般采取手术治疗。

在围手术期内中药的使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患者关节骨折早期往往伴随着较为严重的肿胀,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张力性水泡等。

理论上踝关节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应在6-8小时内,此时软组织肿胀为血肿而非水肿。

但在临床上来看,大多数病人都未能在6-8小时内手术,多为5-7天。

但延期治疗是否影响效果现在还有争议。

故控制及改善水肿在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内尤为重要。

二、治疗方案(一)、术前治疗方案:1.手法复位、固定。

对于新鲜踝关节骨折的患者,早期手法复位、固定,能很好的缓解疼痛,有利控制肿胀情况。

2. 外固定:石膏固定,树脂石膏等: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肿胀不甚者以夹板固定,注意衬垫的安放,有些需要超关节固定,注意预防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症。

踝关节骨折治疗进展讲解

踝关节骨折治疗进展讲解

虫堡剑笾苤查婴!生i旦筮!堡鲞筮!翅g!也』堕!坐!:丛盟!塑!,Y!!:丝:盟!:!踝关节骨折治疗进展姜保国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发生率居关节内骨折的首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交通的繁杂,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踝关节骨折及周围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

现阐述如下。

1踝关节骨折诊断以往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仅依靠踝关节的正侧位和踝穴位x线片来进行。

下列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运用能够获得更准确的诊断。

1.1外旋侧位投照时,小腿外旋50。

左右,摄侧位x线片,可较好显示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程度。

1.2MRI检查MRI在诊断踝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能准确地诊断出隐性骨折和骨挫伤。

检查时强调采用薄层摄影(层厚3~5mm)。

MRI对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检出率最高(90%~100%),而对于跟腓韧带和三角韧带的检出率相对较低㈨1。

1.3CT检查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准确地显示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为临床医师制定术前计划提供参考。

1.4快速成型技术(rapidpmtotyping,RP)RP的基本步骤是通过计算机专用软件对三维重建cT扫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信息逐层进行转换,变成数控加工命令,控制机床依次逐层加工制作内、外部三维结构完全仿真的生物模型。

该技术的出现更增加了直观和准确性,有利于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节省手术时间∞j。

2踝关节骨折治疗2.1内踝骨折作者单位:lO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姜保国,Email:ji∞ghaogIlo@vipsina.com)万方数据・专家论坛・复位良好可以考虑透视下经皮操作,以2枚4.0mm空心钉固定。

对于有移位的内踝骨折应尽早行切开复位,可用2枚4.0mm拉力螺钉垂直于骨折线方向固定内踝,较小的骨折块可用1枚加压螺钉及1枚克氏针固定或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

经验交流261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杨 斌南部县中医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拒不完全统计,骨折之中较为多见的便是踝部骨折,其不仅仅在运动之中容易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十分常见。

患者出现踝部骨折,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间接性的暴力而导致的,例如出现内翻、外翻或者外旋等等情况。

而依照患者暴力作用下的实际大小、方向以及受伤时候,患者足部的位置,都会出现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骨折情况。

作为负重关节,踝关节出现骨折情况下,其都为关节内骨折,如果没有妥善恢复,便十分容易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伤处会感到十分僵硬、疼痛难忍,走路也会出现阻碍。

因此患者在出现踝关节骨折时,需要加强关注,及时进行治疗。

一、踝关节骨折的类别 1、外旋型当小腿保持不动,而逐步大力度向外旋或者是足部保持不动,但是小腿大力与暴力向内侧旋转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外旋型骨折。

受伤后踝关节肿胀,用手指去轻轻按压疼痛明显,自主活动与被动活动关节受限,踝关节呈外旋畸形,足部向外翻,外旋时疼痛加剧。

2、外翻型踝关节骨折受伤后踝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踝关节呈外翻畸形。

检查足部让病人向外翻踝关节时疼痛加剧。

多数是因为突发的暴力使足强力外翻动,而造成踝部外翻型骨折。

在从高处跃下脚着地时容易发生。

3、内翻型。

受伤后踝关节出现肿胀,压痛,活动受限明显。

踝关节从外观就可以看出内翻畸形,让病人自主或被动将踝关节进行内翻时疼痛加剧。

当患者在跑动,高处跳下或其它运动负重时,强大暴力突然将足踝强力向内翻动,可造成踝部内翻型骨折。

4、垂直压缩型伤后踝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当人体从高处跌落,足底着地时没有明显的向外侧或向内侧移动重力,力线重心全部作用在足底部,就可以引起垂直压缩型骨折。

当从高处跌落或跳下,踝关节与小腿处于90度左右位置时。

可引起径骨下端骨折,严重时呈粉碎骨折。

如果踝关节处于被伸拉时。

可引起胫骨前缘骨折及距骨向前脱位。

5、直接暴力型。

受伤后踝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或为开放性骨折。

踝关节骨折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踝关节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为关节内骨折。

若治疗方案不合理,易引起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如:踝部疼痛等,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因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伤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恢复,并发症减少具有明确价值。

近年来,中医综合疗法凭借自身对踝关节骨折独特见解,凭借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效果优良等优势广泛用于临床。

现将踝关节骨折的中医为综合疗法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中医综合疗法;研究进展人体众多承重关节中,踝关节占据重要位置。

踝关节由两部分组成,即:距骨、胫腓骨下段,主要与足踝部进行屈伸活动有关[1]。

踝关节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病率较高,多因骨质疏松、直/间接暴力所致,对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影响较大[2]。

当前,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其治疗原理较统一,即:踝关节跟着面恢复正常,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

对于未合并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可予以中医综合疗法。

中医综合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优良,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1中医固定治疗1.1夹板固定夹板固定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案,通常使用硬纸、竹子、杉树皮等作为夹板材料来源,其中由杉树皮制成的杉树皮夹板,具有可塑性强、透气性强、柔韧性强和生物力学强度高等优势,现已广泛用于骨科骨折疾病治疗中。

曾志奎[4]指出,杉树皮夹板不仅能保持骨折对位对线,避免复位后再移位,而且杉树皮夹板还具有较好的弹性,可对骨折产生连续性固定力,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的顺利进行。

董婷[5]在研究表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联合基础上,使用夹板规定,效果较为满意。

1.2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方式,取决于患者伤情,其中移位骨折患者,应在手法复位后,使用“U”型外固定治疗,以促进膝部、脚趾活动;无移位骨折患者,可直接开展小腿石膏外固定治疗。

何亚标[6]在研究中,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U”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优良率达94%。

踝关节骨折诊断治疗的进展

踝关节骨折诊断治疗的进展

踝关节骨折诊断治疗的进展【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多层CT三维重建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形成,属于屈戊关节,关节面之间紧密接合,以屈伸活动为主要功能,是将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重形式的重要关节。

踝关节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是骨科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3.92%[1],其发病率占各个关节内骨折的首位。

且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踝穴完整性受到明显的破坏。

诊断主要靠X线片、CT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在治疗上应以良好的解剖复位及韧带修复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基础,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合理地选择非手术和各种手术治疗方案。

对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ORIF较非手术疗法有着更好的长期疗效[2]。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较为复杂,本文重点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手段及治疗进展等问题作一综述。

踝关节骨折诊断及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主要靠X线片、CT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X线平片仍然是临床上作为诊断踝关节骨折的主要的检查方法,可分为前后位、侧位及踝穴位三种片位。

Brage等[3]经对比研究发现,踝关节骨折诊断过程中只采用侧位和踝穴位两种片位与同时采用三种片位相比,具有相同的可靠性,故提出可只用两种片位。

平片所获得的影像是重叠的二维图像,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关节及细小骨折的表现较差,容易出现误漏诊,也不能够精确测量骨折片的大小及骨折端分离的距离[4]。

磁共振成像(MRI)在检查骨、韧带和肌健损伤时非常有价值的。

钱明珠等[5]对35例踝关节创伤的MRI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发现磁共振成像具有非侵袭性,评价快速、无放射损伤等优点,能有效地检出隐性骨折、骨挫伤,对多种踝关节韧带及肌腱损伤的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踝关节韧带众多,进行MRI检查时,其断面方向最好与韧带的长轴平行,这样才能更完整、更全面地显示韧带的附着点、走行及方向,便于对韧带进行精确完整的观察、评估和对比。

踝关节骨折后肿胀的治疗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后肿胀的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踝关节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屈伸活动是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活动的同时将机体的负重形式由垂直柱转化为弓状平面[1]。

踝关节骨折为常见骨折,骨折后肿胀常常较为严重,目前对于骨折后肿胀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踝关节骨折后肿胀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肿胀;中西医;中药外敷1背景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是人体最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

踝关节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其易受的暴力方式,即间接暴力,容易造成踝部扭伤,从而发生踝关节骨折。

据统计,踝关节骨折的发病率位于各关节内骨折的首位[2,3]。

踝关节骨折作为骨科常见的损伤,约占胫腓骨骨折的46.7%,占全身骨折的7.6%。

许多研究报道几十年来踝关节骨折发病率不断升高,主要原因包括参加运动的人增多和人口老龄化。

踝关节骨折在需要住院治疗的骨折中排第2。

踝关节属于典型的“皮包骨”,关节周围软组织薄弱,外力在造成踝关节骨折的同时也会损伤局部软组织,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微血栓形成、静脉瘀滞,从而出现局部肿胀。

在踝关节骨折中,旋后外旋型IV度损伤暴力较大,骨折后软组织损伤严重,肿胀明显,处理不当易导致张力性水泡、软组织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筋膜室综合症等情况。

目前,旋后外旋型IV度踝关节骨折多采取手术治疗,以复位骨折,恢复关节面,稳定骨结构,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但患肢肿胀、软组织条件不佳等问题对于早期实施手术造成一定的阻碍。

踝关节骨折后肿胀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成为延长术前准备的主要原因。

2骨折后肿胀的发生机制目前认为骨折后肿胀主要由于局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局部的组织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产生微循环障碍;同时骨折创伤可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多种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在骨折局部大量聚集,释放大量蛋白酶类物质、炎性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引发局部微小动静脉、血管前括约肌及毛细血管的持续痉挛,静脉及淋巴系统回流受阻,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水、电解质及蛋白等进入组织间隙引起肢体肿胀。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探究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探究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探究踝关节骨折指的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踝关节骨骼、软组织受到损伤的一种疾病,是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治疗时选择手术方式是比较突出的,那么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如何呢?1、手术治疗方式: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另一种是关节镜下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开放手术主要包括皮肤切口、软组织撕裂、骨折型态的矫正、内固定、软组织修复等步骤。

关节镜治疗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发展,代替了传统的开放手术。

相比传统手术,关节镜手术方法并不需要大量的皮肤切口,直接进入腔道用电视摄像技术,可视化探查和治疗骨折和韧带损伤等病变。

2、临床应用效果:(1)手术创伤较小:肯定的是与早期手术相比,开放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要大,长时间佩戴石膏,造成关节僵硬度大,肌肉萎缩等问题。

(2)术后恢复快:关节镜下手术避免了开放手术后需要大量石膏固定的问题,关节镜手术术后早期就可以进行关节主动运动,恢复率快。

(3)手术精准度高:关节镜手术可直接观察损伤的情况,可以精准恢复骨骼形态,停留时间较短,尽早恢复关节运动功能。

(4)预后良好:适应症条件合适的病人可以通过关节镜术后恢复较好,远期效果好,但对于需要复杂的内固定,以及大块骨造成的关节升高或关节稳定性较差的情况或许不适宜那么使用。

总的来说,针对不同类型的踝关节骨折,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不一样手术方式都有不错的效果,关节镜手术以其精准、短期内快速、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等特点,后期康复方面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令业余和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为自由,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术后患者可减轻不必要的痛苦及康复费用。

踝关节骨折康复方案

踝关节骨折康复方案

踝关节骨折康复方案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康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阶段。

合理的康复方案能够加快康复进程,提高康复质量。

本文将为您介绍踝关节骨折康复方案。

康复时间踝关节骨折的康复时间因伤情而异,大约需要6个月至一年左右。

康复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

康复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恢复关节活动度•恢复肌肉力量和灵敏度•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重建日常生活的功能康复阶段第一阶段(2-4周)•控制疼痛和肿胀:应用冰敷和压迫,提高受伤部位的位置,减轻疼痛和肿胀。

•恢复关节活动度: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维持关节的灵活性,预防术后并发症。

•增强肌肉力量:进行踝、腿部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

•保持关节的稳定性:使用支具或保护装置,防止关节移位。

第二阶段(4-8周)•逐渐增加负重和活动强度:进行轻度步行、平衡感训练、二维维运动和阻力训练等,提高运动强度,适应正常步态。

•继续进行肌肉锻炼:进行踝、腿部肌肉的强化训练,加强肌肉力量。

•保持关节的稳定性:逐渐减少支具或保护装置的使用,让肌肉更好地发挥作用。

•加强平衡和协调:练习单腿站立、半蹲、伸展等,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

第三阶段(8-12周)•增加运动负荷:增加运动量和强度,进行高强度运动,恢复正常的踩踏运动。

•继续进行肌肉锻炼:加强踝、腿部肌肉的训练,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提高协调性和平衡感:进行反应训练、单腿跳跃和平板支撑等,提高协调性和平衡感。

•准备返回日常活动:模拟日常生活的运动,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注意事项•康复中应遵医嘱进行康复。

•康复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地负载受创的区域。

•康复过程中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不应急于求成。

•康复过程中应保持高度的信心和耐心,对长时间恢复心理要有准备。

•康复后,一定要避免再次受伤,注意足部保护。

结论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康复方案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

在恰当的阶段进行恢复性训练,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效果。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探究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探究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探究踝关节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关节之一,它连接了下腿和脚部,对于人体的支撑和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踝关节也是比较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尤其是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是指在踝关节处发生骨折,该损伤通常由于扭伤、摔倒或重型撞击而造成。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方式,本文将对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一、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手术,另一种是关节镜下手术。

1. 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手术:这是目前治疗踝关节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在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开放性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骨头复位,然后通过内固定的方式固定住骨折的部位,通常使用金属板和螺钉进行固定。

这种手术方式可以确保骨折部位的准确复位,同时固定的效果也比较好,能够更快地进行康复训练。

开放性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创伤,术后可能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恢复和康复训练。

2. 关节镜下手术:这种手术方式是通过关节镜的方式进行治疗。

医生会先通过小切口将关节镜插入到踝关节内部,然后通过关节镜进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

这种手术方式相比于开放性手术来说,创伤更小,恢复时间也相对更短。

由于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同时受伤者的骨折类型和状态也要符合关节镜手术的适用条件。

二、临床应用效果探究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下面将分别从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1. 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2. 关节镜下手术的应用效果关节镜下手术是一种创伤比较小、恢复时间相对短的踝关节骨折治疗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手术的创伤比较小,关节镜手术可以通过较小的切口和操作空间进行治疗,这对于受伤者的术后恢复和康复也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是手术的成功率比较高,关节镜手术虽然操作空间较小,但医生可以通过关节镜对骨折进行准确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及方法,很顺畅!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及方法,很顺畅!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及方法,很顺畅!来源:骨科文献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目的是重建正常的关节解剖关系。

对于稳定骨折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

如果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风险很大,对于不稳定骨折或潜在不稳定骨折也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类型的损伤仍主张手术治疗。

有一种简单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分类方案是:将踝关节想象成一圈环绕距骨的支持结构(图1),支持结构可为韧带或骨骼。

仅导致环形支持结构某一部位破损的损伤属于稳定伤,可以采用非手术疗法;环形支持结构至少有两处破损时为不稳定损伤,需要手术治疗。

图1 踝关节可以想象为距骨周围的一个支撑结构环(A)。

如果环在一个部位断裂(B),损伤是稳定的,一般可以非手术治疗。

如果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断裂(C),则说明损伤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

骨折或韧带破裂构成环内骨折。

一治疗原则01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初步处理踝关节骨折脱位后,如果全身情况允许,应尽早治疗,以便及时复位。

一旦因故暂不能立即手术者,要做初步闭合复位,不然严重移位的骨片会压迫皮肤、产生水疱甚至引起皮肤坏死,从而继发感染而影响手术。

02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

这就要求良好的骨折复位,促进韧带愈合。

治疗措施应是最简单、损伤最小且能维持复位的方法。

一般Ⅰ度、Ⅱ度损伤,保守治疗和手术内固定的治疗结果是相同的。

而对于Ⅲ度和Ⅳ度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治疗的结果优于闭合复位。

踝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是优是劣随复位好坏而异。

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应尽量使外踝解剖复位。

一般出现以下情况必须手术治疗:(1)闭合复位后距骨及外踝向外移位超过2mm;(2)闭合复位后距骨与内踝的间隙超过3~4mm;(3)胫骨后唇骨折片超过关节面1/4~1/3,闭合复位后关节面不平整,距骨向后脱位。

二治疗方法01保守治疗对于Ⅰ度、Ⅱ度骨折,应首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多数病例结果相当满意。

在做闭合复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损伤后应尽早复位,争取在损伤后几小时内实施。

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研究进展标签: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进展;综述踝关节既有负重功能,又是人体在运动时变化最复杂的合力中枢。

踝部骨折也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

当踝关节发生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时,如果治疗不符合踝关节功能解剖特点,会对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1踝关节骨折的骨折分型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分型,目前临床中公认和最常用分型有3种:Lauge-Hansen(L-H)分型、Danis-Weber分型、Ashurst-Bromer分型。

在众多关于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的报道中,以采用Lauge-Hansen(L-H)分型指导手法复位治疗的居多。

Lauge-Hansen(L-H)分型是1950年丹麦的Lauge-Hansen[1~2]通过尸体实验研究了踝关节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创伤病理后提出的分型方法。

该法按受伤时患足所处的位置、导致足损伤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骨和韧带损伤的程度分类,能较清晰的表达出受伤时足的姿势,外力的方向及韧带损伤和骨折间的关系,对临床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技巧的应用起指导作用。

而Ashurst-Bromer 分型是按照病因即受伤时外力的性质进行分类,此分类不能很好地反映踝关节损伤的情况及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较难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

Danis-Weber分类法则是从病理解剖方面,根据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下胫腓联合的相应关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B、C 3型。

此分类法比较适用于手术治疗,但完全忽略内侧结构损伤的生物力学重要性[3],不能根据生物力学原则对骨折进行区别。

2踝关节骨折的治疗2.1对骨折解剖是否解剖对位问题的研究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踝关节功能,不一定要骨折解剖学对位。

Federiei等[4]曾对各种类型的踝关节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制动的保守疗法,发现尽管只有32.4%的病例得到解剖复位,但优良率仍达到77%,该结果与手术治疗满意率相近。

Bauer长期观察143例经手法复位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平均随访29 a,82%X线片上无骨性关节炎,83%亦无临床症状,故其认为不是所有踝关节骨折均要解剖学对位。

后踝骨折的诊疗新进展

后踝骨折的诊疗新进展

后踝骨折的诊疗新进展
前言
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且好发于青壮年。

后踝骨折发生比例各家报道不一,占踝关节骨折总数的10%~44%。

后踝骨折的分型主要依据CT横断面上的骨折线方向及骨折块的形态进行后踝骨折的分型。

后踝骨折生物力学的研究主要在关节面应力大小及分布、关节接触面积、骨折块的稳定性等方面。

对于后踝骨折手术内固定的指征以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依然存在争议。

多数学者倾向以后踝骨折块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手术。

常见内固定包括钢板和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

有研究证明,骨折块越大,其内固定(钢板或螺钉)后抵抗垂直剪力的能力越低,且螺钉固定组明显低于钢板固定组。

螺钉更适合较小骨折块的固定,而当骨折块较大时应该优先选择钢板固定(buttress钢板)。

以下是王医生关于后踝骨折诊疗新进展的精美PPT,敬请分享:
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或文献,仅为便于同行理解、交流、学习之用,请勿转作它用!2、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留言指正!。

踝关节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踝关节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踝关节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一、临床指南1.评估骨折类型:踝关节骨折分为内踝骨折、外踝骨折和踝关节骨折三种类型,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来确定骨折类型。

2.评估骨折严重程度:根据骨折的移位、关节面的损伤和伴随的软组织损伤来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

关节内骨折、明显移位骨折以及骨折伴有血管或神经损伤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非移位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如石膏固定和物理治疗。

移位骨折和重度骨折则需要手术干预。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修复骨折。

复位骨折时应注意关节面的复位,复位后使用内固定物(如钢板和螺钉)将骨折部位固定。

手术后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5.保守治疗:对于非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6.康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关节活动、肌力锻炼、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二、诊疗常规1.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疼痛部位的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骨折类型。

2.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

3.血液检查:对于复杂骨折或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进行血液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4.手术治疗:对于移位性和重度骨折,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复位并固定骨折。

5.术后康复治疗:手术后需早期开始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6.镇痛治疗:针对患者的疼痛症状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7.功能评估:通过功能评估来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和骨折愈合情况。

总结起来,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包括评估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手术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旨在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踝关节骨折诊治方案

踝关节骨折诊治方案

踝关节骨折诊治方案诊断踝关节骨折是指发生在踝关节周围的骨折,它是一种常见的骨折,通常由于外力作用引起。

场合包括。

1.高空坠落2.摔倒3.撞击4.运动伤害常见的症状包括急性疼痛、肿胀、挫伤和淤血。

踝关节骨折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定,包括物理检查、X射线检查和MRI检查。

X射线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种类和位置,MRI检查则可以帮助确定软组织的伤害程度。

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旨在恢复关节稳定性、提高功能和减轻疼痛。

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按摩和物理治疗。

在骨折发生后的前24-48小时内,冰敷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按摩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提高踝关节的功能和减轻疼痛。

休息是必须的。

通常会在少于六周的时间内照顾到闭合性骨折(软组织连续性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骨折发生)和稳定性的骨折。

这通常需要托底,羊绒削减或石膏。

手术治疗如果骨坏死或骨折不自然愈合,必须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能涉及将锁定板置入骨中,有时需要骨灰质,以使骨头说明。

这是以内部固定(即手术过程中骨折部分操作物的位置和定位)的方式恢复骨折部位。

特殊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骨折,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疗,如下:1.穿过骨折的肌腱破裂的情况需要肌腱修复手术。

2.距离踝节片间区域出现损伤的情况需要经过关节半脱位手术。

3.吐温骨震颤(Tillaux,Volkmann,Triplane等)通常需要固定治疗。

康复手术后恢复期固定时间半年到一年或更长,以恢复走路,跑步,体力活动等活动。

恢复期内需要做以下措施:1.短期内开展肌肉按摩2.动态平衡训练3.关节活动功能锻炼随着康复的进行,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正常功能和活动能力。

结论踝关节骨折已经成为了普遍健康问题,需要精心诊断和恰当治疗以提高康复效果。

相应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通过适当的康复措施和物理治疗来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

患者应该在进行康复时充分配合医生的指导,遵从指令,加快恢复速度。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疗有助于达到解剖 复位 , 同时清 除血肿及关 节 内骨和 软
骨碎片 , 清除嵌入 骨折处 的软组 织 , 利 于骨折愈 合 、 减少 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 有助于减少外 固定 时 间, 利于早期 活 动; 有助于同时修复韧带损伤和其他损伤 。 手术治疗可以使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稳定其正 常 解剖结构 , 利于软 组织 良好愈合 , 减少感 染可能 ] 。手术 治疗重点在于恢 复踝穴正 常解 剖关 系。术 后重建 的踝 穴 轮廓是否完 整 、 关 节 面是 否平 滑 , 不 仅会 影 响踝 关 节 活 动, 而且是 预测是否发 生创伤性 关节炎 的标志l 1 。内踝 骨折 、 腓骨 骨折或 外踝 骨折 复位不 理想及 下胫腓联 合分 离未复位固定 , 均为引起踝穴增宽 的重要原 因, 进而造成 踝关节侧方不稳定 并减 弱对距 骨背伸 的制约 作用 , 导致 前后不稳定l _ 。早 期临床上将踝关节骨折之 内踝骨折处 ] 理视为重点 , 强调恢复 内踝与距 骨解 剖关系 , 认为这样 能 取得 良好疗效 , 然而临床研究证实并 非如此 , 切断三角韧 带或 内踝并 不造 成 明显 的旋转 和外 翻不 稳定 。2 0世纪 7 O年代 以来 , 外踝生 理功能研 究显示 外踝 是踝关 节骨折 治疗的关 键 , 腓骨短缩 、 外移 和外旋对距骨关 节面均有影 响, 其中以短缩影 响最 大 , 短缩上移 后必 然使踝 穴增 宽 , 最终导致踝关节 不稳 、 创伤性关节 炎发生 ; 腓 骨外移或短 缩2 > 2 i n o 或外旋≥5 t 。 , 关节接触面积可明显减少 , 从 而造 成关节内应力分布异常_ 1 。异常的应力分布可能会促使 软骨细胞 表型丧失 , 致使 软骨 细胞功 能形态 逐渐发 生改
个 亚 组 。 ] 。

踝关节骨折治疗策略

踝关节骨折治疗策略

踝关节骨折治疗策略一、手术适应证移位超过1mm的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什么是不稳定?如何确认?二、手术时机选择1.受伤6-8小时内无明显下肢肿胀者或有开放性伤口的病人,急诊进行手术。

2.受伤时间超过8h并有明显肿胀者,应先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并临时石膏固定、患肢RICE治疗,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3.中西医结合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作用三、外踝骨折的处理1.腓骨骨折固定方式:3.5mm钢板、拉力螺钉、可吸收钉、克氏针张力带等。

考虑问题:中上段骨折是否处理?钢板?克氏针?旷置?关键看腓骨长度旋转是否纠正,直接影响下胫腓联合是否稳定。

2.腓骨长度和旋转的恢复术中判断:患侧X线透视、距小腿角是否恢复、必要时双侧对比四、内踝骨折的处理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可吸收螺钉、钢板固定注意:1.骨折线在内踝上方(胫距关节面顶部以上)呈矢状面垂直向下,骨折块较大,如行前述方向固定可能会导致骨折向上移位。

2.螺钉方向应以平行胫距关节面为宜或行钢板固定以增加稳定性。

五、后踝骨折手术适应证六、后Pilon骨折七、合并后踝骨折手术体位选择1.漂浮体位,先侧卧处理外踝和后踝,再仰卧处理内踝。

2.俯卧位,同时处理后踝和内踝。

优势:后踝显露与固定视野好;弊端:外踝与内踝处理较不方便3.仰卧位,4字后内侧切口处理后踝八、术中判断后踝骨块复位1、外旋50°侧位,避开腓骨钢板遮挡2、术中CT应用3、关节镜检查4、腓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踝复位固定后再行腓骨钢板固定九、后踝骨块内植物选择1.接骨板优势:生物力学强度;弊端:剥离范围大,肌腱粘连,注意马缰绳畸形的防治。

2.螺钉十、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治疗(一)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1.X线检查胫腓间隙在前后位X片上>5mm,踝关节内侧间隙在踝穴位>4mm,但X线诊断可靠性差,与健侧对照。

2.三维CT、MRI有重要诊断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王国利李成才摘要:踝关节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包括单踝骨折,双踝骨折,三踝骨折和腓骨骨折。

骨折分型包括Ashhurs分型、Danis-Weber分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AO分型、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应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重点应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

应先固定腓骨,后固定后踝和内踝,最后固定下胫腓。

手术时机可以在伤后6—8h,也可延至伤后3-14d。

腓骨远端骨折的固定可选用单枚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外侧中和(保护)钢板或后侧抗滑钢板。

内踝、后踝的内固定建议使用克氏钟张力带,螺钉、空心钉或可吸收螺钉。

下胫腓的功能是防止距骨过度外旋、外展,对维持踝关节的功能极为重要。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否固定应术中根据Cotton 试验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来决定。

固定方法包括螺钉固定、胫腓钩固定、钩板、钢丝捆扎带以及韧带重建等。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分型;内固定;下胫腓联合Abstract: The ankle fractures clinical less common, including single ankle fractures, double ankle fractures, three ankle fractures and fibula fractures.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including Ashhurs , Danis-Weber and AO based on Danis-Weber, Lauge-Hansen . Ankle fractures作者单位: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骨科should emphasize anatomical reattachment, strong fixed. Can tak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and surgery.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key should be restored ankle acupuncture point the normal anatomy. Operation should be fixed first fibula and posterior malleolar and medial malleolar , finally fixed The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union. The operation time can hurt in 6-8 h, also can be extended to 3 to 14 d after injury. Fibular end fractures fixed can choose single pieces screw,Kirschner tension band, and lateral neutralization (protection) steel plate or Sliding resistance back plate. medial malleolar and posterior malleolar, fixation suggest using Kirschner tension band, screw, cannulated screws or can absorb the screws. The function of the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union is to prevent the talus excessive spin and outreach, to maintain the function of the ankle is very important. The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union damage whether fixed should intraoperative according to Cotton test judgment the stability of the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union will decide. Fixed methods including screws, tibial phil hooks, hook board, steel wire strapping belt and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etc.Keywords: ankle fractures; classification; Internalfixation; The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union踝关节骨折临床上较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9%,发生率居关节内骨折首位[1]。

包括单踝骨折,双踝骨折,三踝骨折和腓骨骨折。

复位要求高,如不能有效的复位固定和重建稳定的踝穴,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目前大多倾向手术治疗,以求得良好的疗效。

1、骨折分型1.1 Danis-Weber分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AO 分型[2、3]根据损伤后腓骨骨折线的位置分型,侧重点是对外踝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认识。

Danis-Weber分型根据腓骨、外踝骨折的水平位置与胫距关节面的关系分为A、B、C 型。

外踝骨折水平位置越高,下胫腓韧带损伤越严重,踝穴不稳定因素越大。

Danis-Weber分型强调腓骨骨折水平高低决定下胫腓韧带损伤的程度,由此推测踝穴不稳的程度,作为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但对内侧结构损伤的生物力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AO学会基于AO内固定原则采纳了这一分型标准,并将其进行了细化和扩展,共分为3型9组27个亚组。

1.2 Lauge-Hansen分型[4] 是经典的、目前应用于临床最为广泛的分型。

根据损伤机制分型,能够较为清晰地表达出受伤时足的姿势、外力的方向及韧带损伤和骨折间的关系,强调骨折的同时也注意韧带的损伤以及骨折与韧带的关系,阐明了骨折的过程,从而正确估计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分为旋前外旋、旋前外展、旋后外旋、旋后内收4型。

但较为复杂,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Ashhurs分型没有考虑到外伤时的体位、姿势等复合因素,对韧带损伤造成的下胫腓分离未予重视,目前很少应用于临床。

踝关节骨折分型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但是再经典的分型标准也无法涵盖千变万化的创伤类型。

目前,基于三维图像为导向的个体化方案选择的理念正在逐步行成中。

2、手术治疗原则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上,腓骨拮抗距骨外移,后踝拮抗距骨后移,内踝深部的三角韧带拮抗距骨外旋。

若关节内骨折面积超过1/4即可出现踝关节不稳[5]。

诸多学者基于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及临床实践提出治疗踝关节骨折应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6、7、8、9]。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根据不同分型和分级,可能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单踝骨折或骨折移位较小或虽移位较大但经手法复位位置满意的患者。

如Danis-Weber分型中的A 型或Lauge-Hansen分型中各型的Ⅰ度患者。

对于双踝以上的骨折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10]。

(1)能达到解剖复位,同时清除血肿及关节内骨和软骨碎片,清除嵌入骨折处的软组织,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创伤性关节炎。

(2)减少固定时间,有利于早期活动。

(3)同时修复韧带损伤和其它损伤。

手术治疗的重点应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

早期在踝关节骨折中内踝骨折的处理被视为重点,强调恢复内踝与距骨的解剖关系,认为这样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但临床证实并非如此。

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研究外踝的生理功能,认为外踝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

腓骨的短缩、外移和外旋对距骨关节面均有影响。

其中以短缩影响最大,短缩上移后必然使踝穴增宽,最终导致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腓骨外移或短缩超过2㎜,或外旋大于等于5度,关节接触面积可明显减少,从而造成关节内应力分布异常,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1],切断三角韧带或内踝,不造成明显的旋转和外翻不稳定。

因此重点应放在外踝的复位与固定。

如果外踝轻度上移,侧方或旋转移位,即可引起距骨的倾斜和移位。

距骨移位1mm,胫距关节面接触减少42%[12],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显著增加。

有最新报道显示,胫距接触面积虽然有一些基本特点,但不同个体的变异程度还是十分显著地[13]。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很有必要地,做到诊疗的个体化。

对于外踝骨折的治疗观点:恢复腓骨解剖长度,避免上移,恢复腓骨干轴线与外踝轴线10°-15°夹角。

外踝及腓骨骨折后易发生短缩上移,加上外踝的侧方及旋转移位,踝穴势必增宽,使距骨在踝穴内失去稳定而跟随外踝发生移位和倾斜[14]。

腓骨短缩、距骨发生外移并外翻,内踝及胫距关节面内侧半的踝关节间隙变大,而外踝及胫距关节面外侧半间隙变小,这种趋势随腓骨短缩的程度增加而更明显。

因此,对于外踝及腓骨骨折应恢复其长度和准确的解剖位置。

后踝与外踝通过下胫腓后韧带紧密相连,多数情况下常与外踝同时复位。

但合并距骨脱位的患者通常后踝骨折块较大,且移位明显。

后踝骨折块如小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4,一般不会引起距骨脱位。

对于后踝骨折块占关节面大于1/3或1/4,需要内固定。

如果后踝骨块累及关节面小于1/4,此时胫骨前部的关节面大,足以提供稳定的负重面,并且距骨能保持在正确位置,因此不需要内固定[15]。

但对于侧位片小于1/4的后踝骨折,若有距骨脱位倾向,亦应固定。

有研究显示,约20%的患者在外踝复位后后踝仍不能复位。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踝长度恢复,仍可能导致距骨持续性半脱位。

而且,由于外踝复位后对胫距关节面的挤压作用,甚至可能加重距骨脱位,从而减少了距骨关节的接触面,容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13]。

对于内踝骨折,此骨折多向下移位,手法复位时三角韧带、筋膜多嵌插在骨折端,骨折愈合多纤维愈合再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长,不愈合约5%,应手术治疗,减少治疗时间及不愈合率。

下胫腓的功能是防止距骨过度外旋、外展,对维持踝关节的功能极为重要。

足背伸时距骨的外翻可导致下胫腓联合的损伤。

距骨较宽的前部进入关节窝时可使损伤波及到下胫腓联合。

典型的损伤为下胫腓前韧带首先破裂,接着是骨间韧带,而下胫腓后韧带保持完好[16]。

下胫腓联合的损伤可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外踝韧带损伤同时发生,且在损伤严重时可发生腓骨远端移位[17]。

若踝关节内外侧结构通过内固定能获得稳定,下胫腓联合即可获得满意固定。

而腓骨骨折线在踝关节水平间隙上方3-4.5cm以上时,即使将内外侧结构通过内固定进行固定,也不能获得满意的稳定,此时应对下胫腓联合进行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