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女性高跟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与哀愁的辩证
――论民国时期女性高跟鞋的伦理二维性
惠云召
摘要:高跟鞋,对于女性,甚至对于男性来说,无论是民国时期的,还是现代的,本质上,二者之间除了作工和材料的应用上稍有差别之外,其余没有多大区别,甚至有时候,民国时期的高跟鞋与现代相比还很新潮。因此,如果就集中于去翻开历史来讨论二者的物质和人工的区别,对现代理论研究及指导实践工作而言,几乎徒劳,其重要之处是要以“高跟鞋”作为一个时期女性心理及社会地位的代称,来研究民国时期女性高跟鞋背后所折射出的伦理关系。因此,本文将研究的主题定格于道德伦理范畴之内,以民国时期女性着高跟鞋的事实为引子,去谈计“鞋前”与“鞋后”的辩证关系,以此引申到伦理领域求得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的影子。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高跟鞋伦理
正文
据资料记载,在民国时期,大多数在社会上很名望或名噪一时的女性多喜穿高跟鞋,如“大上海的头牌交际花唐瑛最喜欢穿着旗袍高跟鞋,奔往百乐门跳舞,在那妖娆的转身中,隐藏了多少背后的付出”,其实质集中体现于一个信息的传输,即高跟鞋,在民国时期其在女性群体中所要体现的不仅仅是美、性和情感,其更具伦理的二维性,其第一位体现于女性对美的追求,即男权主导下对于女体审视的价值取向以及高跟鞋的背后,女性对一种心理平衡的渴望,即主导社会均衡点的寻求。第二维集中于女性欲望达成后表现在伦理道德范畴内的歪曲。这两维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形象地表示,即题目所说“美丽与哀愁”的辩证。
一、美的追求与哀愁的统一
20世纪初,女性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逐渐由传统向现代开放型转变,也包括女性对于性的解放的极度渴望以及社会地位的巩固与提升。但最主要的也是能大行社会道德观层面上的是女性对于美的高
度追求和自我欣赏。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对女体审视的价值取向在伦理领域的集中
对女体审视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安全感与时尚的融合”、“经济与文化的刺激”、“女性解放与性引申的合力”、“对社会地位提升的渴望”四个不同的层面,这四个层面又分别属伦理领域,且其集中体现了人的欲望在道德范畴之内的不同层次的结合性。因此,对于美的追忆求与时代道德伦理的统一就民国时期的女性的高跟鞋为出发点来计论而言,从以上四方面作为切入点更具合理性。
1、安全感与时尚的融合
即然领袖们也需要穿高跟鞋,那么,对于一个普通女性来说,也是必然,而在当时,女人的高跟鞋鞋根的高度与其欲望几乎成正比,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台湾明性小S曾在电视节目上说:“没穿高跟鞋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可见,女人的安全感来源除了家庭、金钱,还有高跟鞋。也可以说,高跟鞋在当时确实给“女性带来了快捷和廉价的心理慰藉”。1我们追溯到民国时期,那时候的中国大多数女性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于男性在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依赖,因此,在经济、社会地位无法很明显独立的情况下,只有从心理上诉求于高人一点才得以从其自身心理上求得一点点看似与那个时代相符的所谓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是女性对于自身所能以肢体体现出来的诱惑于男性的“色”的不自信。也是对其自身能力的一种否定。
从媒体的角度出发,对于女性这一安全感的追求,以民国时的《大公报》的宣传和影响力最可推崇。其主要是从文化方面来展现女性对地反缠足的渴望以及对于高跟鞋这一替代品的热衷。同时,《大公报》也致力于对女性头饰、脚饰等美的认知,从侧面促使当时女性对于高跟鞋的心理认同及对自我美的体现。鞋与服装是配套而行的,《大公报》的编者专门曾为女性朋友们开设了一个取名为“海上新装”的不定期专栏,用于刊发上海名媛、交际花、模特的时装图片,其中以1927年7月11日的图片人物唐瑛最具展现欲,其一时成为北方都市摩登女郎流行的模板。2当时服装与高跟鞋相映衬,初显“上海中西女塾,衣著华丽。”3并且,当时“《大公报》上充斥着关于穿高跟鞋是美是丑的讨论。但各种时尚图片
1李光斗,《经济景气的“高跟鞋效应”》《经济》,[J]2012(3)
2图片,《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7年7月11日
所表现的是:腿上穿丝袜,足下着高跟鞋,成为发性颇为时髦而普遍的打扮。”4其原文上有这样的段话,“近日最流行的新装,随时变化,可是高跟鞋总是离不掉的,最时髦的,似乎是不可缺少的点缀。”5由此可见,在当时,高跟鞋的日益风行,已俨然成为民国时期都市女性的新宠。
2、经济与文化的刺激
在民国时期,高跟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中国,当时,其是代表时尚的一部分,充分展示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水准,加之高跟鞋独特的设计,让一个女人从外表形态上看来有挺胸翘的特征,反应其精神、生活和工作的面貌,也代表了当时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好坏,反映当时所处时代经济的强弱水平,在当时的上海,高跟鞋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贵族和歌妓,且多直接选用的是国外的产品,但这又受到本国一些传统思想持有者的妇女的偏见与抵制,因而,此后一段时期,女性们追求美的天性被受压抑。当时,国民经济还不够发达,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争宠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因为高跟鞋本身就是一件经由设计师手中造出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不只表现于意识形态之中,而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制造商和设计师可因此而发财,女人们可因此而或得社会主宰者的亲近,因此,高跟鞋在民国时期对于中国大多数爱美的女性来说,是一种以公益和经济目的相结合的,认识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又是传统封建思想与现代思想解放的辩证统一。
高跟鞋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其也属商品范畴,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有一定的作用,或其在经济大趋势下的表现也值得去考查。“2011年底美国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公司发布了最新的一项调查分析:美国经济的增长曲线和女性高跟鞋的高度相关,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还是女性高跟鞋跟高最高之际;而随着经济的复苏,女性高跟鞋的高度也会下降,人们管这叫“高跟鞋效应”。经济越萧条,女性越需要让自己傲首挺胸找回自信;经济繁荣、职场升温,女性则要穿回平底鞋,和男性一样打拼。”6
从文化方面来说,民国时期中国女性一直在美与合适之间寻找着均衡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刚刚受到冲击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与当时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以
4辛太甲、侯杰、习晓敏《大公报》与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研究,南方论坛,2008(5)
5《几种脚上的装饰》,《大公报·妇女与家庭》,[J]1928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