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

我国公共政策学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兴起的原因: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②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公共政策学的定义

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共政策学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了一个新的公共部门管理的知识框架,适应了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提升决策和执行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之后,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十分迅速。

二、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回顾过去30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开创、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这一过程,大体上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政策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把政策及其运行规律作为一门科学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的事。那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敞开了国门,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学科也开始相继传入我国,公共政策学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日益明确,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经过充分酝酿,1992年10月,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策科学研究分会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来自中央11个部门和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70余人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成立大会,大会决定以“联络、组织、交流、倡导”为活动方式,积极推动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工作。

三、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在理论工作者、政策决策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几项成就:

第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其

次是随着公共政策学传入我国,开始从政策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二,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一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少数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公共政策学的课程。9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逐步扎根,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三支队伍。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目前,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学学术团体有两个,即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如黑龙江省政策科学学会、广东省政策科学研究会等。

四、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忽视了大众的利益

公共政策必须坚持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必须符合利益普惠原则。利益普惠主要是指,公共政策由其性质所决定,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政策问题源于社会公共问题,社会公共问题是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具有“公共性”,必须坚持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从公共政策的本质来看,公共政策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分配,因而其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这一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具有“公共性”,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但,现今公共政策很少能反映大众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大众的积极拥护,造成公共政策的失败。

(二)公共政策信息渠道不畅通

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收集和处理与公共问题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收集、甄别、选择、综合的过程。

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由于信息本身的局限以及处理信息人员的自身局限可能使公共政策背离公共利益。首先,信息的传递途径和收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问题。在我国,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一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共政策制定机构得到的信息大部分是从下面的基层组织那里来的,而有些基层领导为了个人的所谓“政绩”编造不符合事实的“数字”,片面夸大成绩,掩盖缺点和不足。这些数字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制定机构对现实情况的判断,致使公共政策难以如实地反映公共利益。其次,公民个人和利益团体的利益表达途径不够完

备和通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收集。有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排斥、阻挠公民个人与利益团体通过正常途径反映对政策的意见;利益表达途径不完备、制度化薄弱;许多途径仅仅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辅助手段而存在,实施起来不得力,这些都影响到信息的真实、准确以及完整性。再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传输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技术上受到局限的公共政策制定机构就无法迅速、完整、准确地得到与公共问题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如果对信息进行甄别、选择、综合的过程不符合专业化、科学化的原则,也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

五、结束语

我国的公共政策研究过分强调公共政策的技术性,而对其价值取向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制度安排,要更多体现出追求社会公平、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可见,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是政策科学的基础问题,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为弥补目前学术界过分强调技术层面分析的局限性,研究公共政策的方法需要从事实和价值分离转向事实和价值相结合。在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引导下,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双重困境的反思下,我国公共政策领域在酝酿新的变革,使公共政策公平性逐步回归与强化。我们要及时跟踪掌握其他国家在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那些在其他国家得以实施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消化和吸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力保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