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传染病

第十章传染病
第十章传染病

单选:

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菌痢的病理特点?

A 可造成肠腔狭窄

B 溃疡深浅不一

C 慢性增生性炎

D 粘膜表面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

E 有肉芽组织瘢痕

2、菌痢是什么性质的炎症?

A 浆液性炎

B 出血性炎

C 卡他性炎

D 纤维素性炎

E 增生性炎

3、下列哪项关于中毒性痢疾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肠道症状不明显

B、儿童多见

C、多有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D、全身症状明显

E、患者对细菌毒素反应强烈

4、下列哪项是中毒型菌痢最主要的临床特点?

A、常发生于老年人和小儿

B、常有毒力强的志贺氏菌引起

C、临床无明显的腹泻和脓血便

D、容易转为慢性菌痢

E、肠道症状明显

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菌痢的伪膜成分?

A、大量红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坏死上皮和腺体

D、大量纤维蛋白

E、细菌

6、下列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乙型脑炎是增殖性炎

B、菌痢是纤维素性炎

C、病毒性肝炎是变质性炎

D、伤寒是急性增生性炎

E、乙脑是变质性炎

7、下列哪项关于急性爆发性脑炎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

B、脑膜病变中

C、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DIC

D、由脑膜炎双球菌释放的大量内毒素所致

E、常伴有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功能衰竭

8、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错误的?

A、皮肤可有瘀点和瘀斑

B、脑膜刺激症

C、颅内压升高症状

D、脑脊液无明显改变

E、脑脊液中含糖量降低

9、华-佛综合症最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伤寒

B、尿毒症

C、中毒性痢疾

D、肾上腺肿瘤

E、爆发性脑脊髓膜炎

10、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的描述是正确的/

A、清亮液体

B、大量淋巴细胞

C、血性液体

D、大量纤维素

E、大量中性粒细胞

11、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

A、淋巴细胞血管套

B、蛛网膜下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

C、软化灶

D、胶质小结

E、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12、乙脑卫星现象是指下列哪种细胞围绕?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少突胶质细胞

E、小胶质细胞

13、在肠伤寒的潜伏期时,细菌一般停留在下列何处?

A、淋巴细胞

B、巨噬细胞

C、胆囊

D、肠道

E、肝脏

14、下列哪项是伤寒病变的突出表现?

A、肺

B、肝

C、肠

D、胆囊

E、回肠下段淋巴结

15、下列哪项是伤寒回肠淋巴滤泡肿胀的原因

A、淋巴细包增生

B、浆细胞增生

C、肉芽组织增生

D、巨噬细胞增生

E、液体渗出

16、下列哪项是肠伤寒所形成溃疡的特点

A、溃疡长轴与肠的长轴垂直

B、烧瓶口状溃疡

C、地图状溃疡

D、火山口状溃疡

E、溃疡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17、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阳性出现在病程的什么时候?

A、第一种以后

B、第二周以后

C、第三周以后

D、第四周以后

E、第五周以后

18、下列哪项是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A、外毒素

B、内毒素

C、Vi抗原

D、O”抗原

E、“H”抗原

19、典型的肠伤寒病变为4周,严重合并症易发生在什么时候?

A、第1周

B、第2周

C、第3周

D、第4周

E、第4周后

20、下列哪项疾病易发生肠穿孔而致死?

A、阿米巴病

B、结核

C、细菌性痢疾

D、伤寒

E、血吸虫病

21、下列哪项是结核的重要传染源?

A、浸润型肺结核

B、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C、结核球

D、结核性胸膜炎

E、局灶型肺结核

22、下列哪种病变易查见大量结核杆菌?

A、渗出性病变

B、结核球

C、干酪样坏死物

D、钙化灶

E、结核结节

23、下列哪项是导致肺组织严重破坏的继发性肺结核

A、结核球

B、局灶型肺结核

C、浸润型肺结核

D、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E、血源播散型肺结核

24、下列哪项是原发性肺结核的主要结局

A、大多数自然愈合

B、大多数通过血道播散

C、大多数通过支气管播散

D、大多数通过淋巴道播散

E、多数合并肺外器官结节

25、结核结节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类上皮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郎汉氏巨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6、下列哪项关于继发性肺结核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病程长

B、可形成纤维性空洞

C、肺见最常受累

D、新旧病变交替

E、淋巴道播散为主

27、结核病时发生的变态反应属于下列哪项?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Ⅰ型和Ⅱ型变态反应

E、Ⅳ型变态反应

28、下列关于结核病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可经呼吸道感染

B、与人有关的结核菌有人型和牛型

C、增生为主的病变见于抵抗力底下和菌量多

D、结节中有类上皮细胞

E、干酪样坏死物中多含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

29、下列哪项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是正确的?

A、仅见于儿童

B、病变常从肺的上叶下部近肺膜处开始

C、较易发生支气管播散

D、较易经血管在肺内播散

E、较易通过淋巴道播散

30、下列哪项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是错误的?

A、多见于儿童

B、病变从肺尖开始

C、病变可自然痊愈

D、结核菌可侵入淋巴管播散

E、原发综合症是其特点

31、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过敏反应

B、体液免疫

C、自身免疫

D、细胞免疫

E、以上都不是

32、当机体抵抗力低下而结核菌致病力增强时,可发生下列哪一项变化?

A、渗出物可经淋巴道吸收

B、干酪样坏死物可溶解液化排出形成空洞

C、小的坏死物可完全纤维化

D、坏死灶内有钙盐沉积

E、可形成结核球

33、下列哪项关于肠结核的描述是错误的?

A、绝大多数是继发于活动性肺结核

B、病变可发生于任何肠断,以回肠部位好发部位

C、形成的溃疡易引起穿孔

D、溃疡愈合因瘢痕收缩而引起狭窄

E、增生型者常使肠壁高度肥厚、肠腔狭窄

34、下列哪个部位结核常与男性不孕症有关

A、外生殖器

B、精囊结核

C、输精管结核

D、附睾结核

E、前列腺结核

35、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多见于下列哪个部位?

A、阴道

B、子宫颈

C、子宫内膜

D、输卵管

E、卵巢

36、下列哪项关于结核病转型愈合的描述是错误的?

A、吸收、消散

B、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病灶周围出现渗出

37、下列哪项不是原发性肺结核的特点?

A、机体缺乏对结核的免疫力

B、肺原发病灶位于肺尖

C、形成原发综合症

D、肺门淋巴结易受累

E、病灶位于肺上叶的下部或下叶的上部近肺膜处39、局灶型肺结核以下列哪种改变为主?

A、增生性病变

B、渗出性病变

C、变质性病变

D、渗出性病变及变质性病变

E、增生及变质变化

40、伤寒时血培养最易获得阳性结果是在肠道病变的哪个时期?

A、潜伏期

B、髓样肿胀期

C、坏死期

D、溃疡期

E、愈合期

41、临床上称为开放性肺结核的是下列哪项?

A、干酪性肺炎

B、浸润型肺结核

C、局灶型肺结核

D、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E、结核球

42、下列哪项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的叙述是正确的?

A、多发生在成人

B、多不经血道播散

C、病变以脑实质为突出,呈坏死性改变

D、脑底部有黄色、浑浊渗出物

E、脑膜病变不明显

43、下列哪项关于冷脓肿的描述是正确的?

A、骨结核时,病变累及周围软组织而形成的结核性脓肿

B、结核合并化脓性炎而形成

C、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组织化脓性炎

D、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组织化脓性炎

E、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引起的化脓性炎

44、中毒性菌痢最多见于哪种人群?

A、20—30

B、7——10岁儿童

C、2-7岁

D、40岁以上壮年人

E、中、老年人

答案:1、D 2、D 3、C 4、C 5、\ 6、

A 7、

B 8、D 9、E 10、E

11、B 12、13、C 14、E 15、D\16、

E 17、B 18、B 19、C 20、D

21、B 22、C 23、D 24、A 25、E\26、

E 27、E 28、C 29、B 30、B

31、D 32、33、C34、D 35、D\36、

E 37、B 38、B 39、40、B

41、D 42、D 43、44、C

多选题

1 下列哪些关于结核病干酪样坏死灶愈合方式的叙述是正确的?

A 吸收消散

B 周围有渗出

C 纤维化

D 纤维包膜

E 钙化

2 下列哪些是儿童肺结核的特点?

A 初次感染、缺乏免疫力

B 易于通过淋巴道播散

C 大多愈合

D 症状明显

E 易通过支气管、血道播散

3 浸润型肺结核病变继续发展可引起下列哪些病变?

A 干酪坏死灶扩大

B 结核性胸膜炎

C 干酪性肺炎

D 自发性气胸

E 原发性肺结核

4 下列哪些是结核病常见的播散途径?

A 接触

B 淋巴道

C 血道

D 泌尿道

E 呼吸道

5 下列哪些属于肺结核原发综合症的构成?

A 结核性胸膜炎

B 肺门淋巴结结核

C 结核病原发病灶

D 结核性淋巴管炎

E 结核球

6 下列哪些关于结核球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孤立形的干酪坏死灶

B 孤立形的增生性病灶

C 直径2厘米以上

D 病灶多为单个

E 周围纤维组织包绕

7 结核好转时刻出现下列哪些改变?

A 溶解吸收

B 坏死灶扩大

C 出现渗出性病变

D 纤维化、纤维包膜

E 钙化

8 下列哪些属于结核球的病变特点?

A 球形干酪样坏死灶

B 多为单个

C 直径0.5-1厘米

D 药物易于发挥作用

E 临床上多无症状

9 下列哪些关于局灶型肺结核的描述是正确的?

A 病变常位于肺尖下

B 一般约为0.5-1厘米大小

C 多数以增生性病变为主

D 病灶多在5厘米以上

E 病灶常通过血道、淋巴道播散

10 下列哪些关于结核球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已无恶化进展可能

B 常位于肺的中部

C 有纤维包膜

D 2-5厘米

E 以增生性变化为主

11 下列哪些是伤寒的常见并发症

A 肠出血

B 肠粘连

C 肠穿孔

D 中毒性心肌炎

E 支气管肺炎

12 下列哪些疾病经消化道传播?

A 病毒性肝炎

B 乙型脑炎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细菌性痢疾

E 伤寒

13 下列哪些疾病经呼吸道传播?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乙型脑炎

C 细菌性痢疾

D 阿米巴病

E 结核病

14 下列哪些是伤寒病的重要死亡原因?

A 肠出血

B 肠坏死

C 肠穿孔

D 败血症

E 肝脏损害

15 下列哪些部位可以发生纤维素性炎?

A 支气管

B 结肠

C 咽

D 肝脏

E 心脏

16 下列哪些是干酪样坏死的病理特点?

A 坏死彻底

B 脂质多

C 色淡黄

D 质均匀、细腻

E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17 急性菌痢时大肠粘膜可发生下列哪些改变?

A 渗出性炎

B 化脓性炎

C 纤维素性炎

D 出血性炎

E 卡他性炎

18 下列哪些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A 阻塞性脑积水

B 颅神经麻痹

C 蛛网膜下腔出血

D 脑底脉管炎

E 局限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19 下列哪些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变化?

A 细胞数升高

B 葡萄糖减少

C 蛋白减少

D 出现脓细胞

E 细菌培养(+)

20 下列哪些是急性肠阿米巴病溃疡的形态特点?

A 口小底宽

B 粘膜表面溃疡口较小

C 与其他溃疡相互沟通

D 周围炎症明显

E 为烧瓶状

21 艾滋病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传播?

A 输血

B 拥抱、握手

C 注射

D 公共洗浴、公共厕所

E 器官移植

22 些列哪些可以是构成结核性厚壁空洞的成分?

A 结核性肉芽组织

B 干酪样坏死物

C 增生的纤维组织

D 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

E 广泛的病灶周围炎答案:1、ACDE 2、AC 3、ABCD 4、BCE 5、BCD

6、ACDE

7、ADE

8、ABE

9、ABC 10、CD

11、ACDE 12、ADE 13、AE 14、ACD 15、ABCE

16、ABCDE 17、ACE 18、ABDE 19、ABDE 20、ABCE

21、ACE 22、ABCD

传染病 临床医学 第八版 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B A. 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C A. 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A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 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 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传染病科病历举例

传染病科病历举例(二) 三、传染病科病历兴趣例(二) 入院记录 徐建初,男性,43岁,已婚,浙江宁波籍,汉族,住上海市浙江路10号,现任金山石化总厂二分厂机械工。因寒战、发热3天,伴胸痛,咳嗽,于1991年8月19日急诊入院。 患者于8月16日浴后着凉,次晨感畏寒、战慄、发热,伴头痛、全身不适、肌肉疼痛、胸痛、咳嗽及轻度咽痛,无鼻塞、流涕。该厂医务室测体温38.50C,晚间腹痛,水泻3次,曾呕吐出筷子样粉红色虫子1条。来我院急诊。体温400c ,体检咽峡稍充血,两下肺可闻湿罗音,余无明显异常。查血像WBc15×109/L,N90%核左移,L10%,血沉300mm/h,尿蛋白+,RBC2-5/HP,X线胸片中下部有斑片状浸润阴影,经用青霉素治疗,留急诊室观察,24h体温不降,以发热待查,呼吸道感染收治入院。 有慢性咳嗽史15年,每年冬季明显,近两年有加重趋势,去年住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幼年曾患“麻疹”、“流腮”,8年前左下肢曾有“流火”发作。去冬12月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住市传染病医院治疗3月,痊愈出院,继续休息2月后上班,本次病前已恢复正常工作。无伤寒病史。过去按时预防接种,今春迄今因肝炎免除各种预防接种,上周曾出差皖北两天但未与特殊病人接触。无食前洗手习惯,生于宁波,18岁来上海。家中父、母、兄、弟、姐、妹共6人,均健康。 体格检查T39.50C,P94/min,R26/min ,BP15.5/9.3kPa。一般情况尚好,急性热病容,神志清,皮肤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约黄豆大数粒,质中,无触痛,可移动。头颅及五官无畸形,睑结膜有轻度充血及乳头增生,结膜无黄染,∣6牙后咬合面及内侧表面粗糙、有暗斑,牙龈无肿胀、溢脓,鼻窦区无压痛,咽部充血,扁桃体Ⅰ0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心界不扩大,心律齐,心率94/min,心尖部有Ⅰ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两肺呼吸运动减少,两肺反响增强,呼吸音减弱,两下肺可闻湿罗音,腹平软,未扪及包块。肝肋下恰及,质软,无触痛,脾未触及。脊柱与四肢关节运动无特殊,肋脊角无叩痛,双足趾间有落屑性皮损,肛缘6点处有黄豆大紫蓝色柔软突出物1个。左侧精索有花生粒大结节一个,伴轻度压痛,余无特殊。神经系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性反射。 检验及其他检查血像:WBC14.8×109/L,N88%,L12%,RBC4×1012/L,Hb125g/L.大便黄软,无粘液及脓血,镜检有受精蛔虫卵1-2/LP,尿液略黄,尿二胆O,糖O,蛋白(+),RBC1-3/LP。胸片双侧中下部有斑点状浸润阴影。 最后诊断(1991-8-27)初步诊断 1.军团菌病,肺炎型 1.细菌性肺炎 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支气管肺气肿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支气管肺炎、阻塞性肺气肿 3.班氏丝虫病3.肠道蛔虫症 4.肠道蛔虫病4.精索肉芽种,丝虫性?左侧 5.外痔5.外痔 6.沙眼,双,Ⅱ6.沙眼,双,Ⅱ 7.龋病7.足癣,双 8.足癣,双8.龋病 费雪汀费雪汀/雷习登 入院病历 姓名徐建初工作单位、职别金山石化总机械工 性别男地址上海市浙江路10号 年龄43岁入院日期1991-8-19 婚否已病史采取日期1991-8-19

第十八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习题

第十八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习题 一.单选题 1.下述何种病变为乙型脑炎所不具有 A.胶质细胞结节 B.噬神经细胞现象 C.袖套状浸润 D.软化灶 E.化脓灶 2.乙型脑炎病变中,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称为 A.噬神经细胞现象 B.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C.胶质细胞增生结节 D.袖套状浸润 E.以上都不是 3.乙型脑炎脑血管周围呈袖套状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 A.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B.胶质细胞,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胶质细胞 E.嗜中性粒细胞,胶质细胞 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最轻的部位是 A.间脑 B.大脑 C.中脑 D.小脑 E.脊髓 5.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中下列哪项明显增多,且具有诊断意义?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氯化物 E.糖 6.下述哪种细胞成分是结核结节所不具有的? A.郎罕氏巨细胞

B.类上皮细胞 C.淋巴细胞 D.泡沫细胞 E.巨噬细胞 7.结核结节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是 A.郎罕氏巨细胞 B.类上皮细胞 C.纤维母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8.肺结核原发病灶多位于 A.肺尖部 B.肺门部 C.肺下叶近膈面处 D.肺上叶下部和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E.以上都不对 9.关于继发性肺结核,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变多从肺尖部开始 B.病变多以增生为主,易局限化 C.致病菌多经血管和淋巴道扩散 D.病程长.新旧病变交杂 E.肺内未愈合的病变易沿支气管播散 10.关于原发性肺结核,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儿童多发 B.多经支气管蔓延 C.形成肺原发综合征 D.肺部结核病灶不易局限 E.多数随机体免疫力增强而自然痊愈 11.在原发性肺结核,大量结核杆菌在短时间内侵入肺静脉,可引起 A.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B.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C.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D.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E.肺外器官结核病

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题(题+答案)

传染病防治 第 1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 患者,男,67岁,因腹泻次,呕吐6次于2005年8月入院。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无发热。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体查:心肺未见异常。皮肤弹性轻度减底,眼窝稍下陷, 指纹稍皱。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血常规:血红蛋白158g/L,包细胞11.4×10/L,中性0.78,淋巴0.20。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2题。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病毒性胃肠炎 C.急性细菌性胃肠炎 D.霍乱 E.阿米巴痢疾 【正确答案】:D 第 2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 患者,男,67岁,因腹泻次,呕吐6次于2005年8月入院。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无发热。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体查:心肺未见异常。皮肤弹性轻度减底,眼窝稍下陷, 指纹稍皱。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血常规:血红蛋白158g/L,包细胞11.4×10/L,中性0.78,淋巴0.20。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2题。 在治疗一天后,出现咳血痰,气促,不能平卧,肺部大量水泡音,此时可能是: A.急性肺出血 B.并发性细菌性肺炎 C.急性左心衰竭 D.急性肺栓塞 E.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正确答案】:C 第 3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 男性,22岁,水样便1天入院,起病后无发热和里急后重,大便含少量粪质,每日10余次,无腹痛,4小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为连续性。拟诊为霍乱。 该患者临床病程属何期( ) A.休克期 B.恢复期 C.脱水期 D.吐泻期 E.潜伏期 【正确答案】:D 第 4题:案例分析题(本题2分) 患者,23岁,有国外旅游史,一天前出现腹部隐痛不适,排大便35次,每次量均较多,先为水样便,再转为洗肉水样大便,呕吐水样物10次,不伴恶心,无发热,无里急后重。体查:声音轻度嘶哑,眼窝明显下陷,皮肤褶皱恢复较慢。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3题。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 (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初次报告”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交医务部的疫情管理人员(双休日及节假日立即报告总值班)。 (2)订正报告 负责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裂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 (3)死亡报告 对已填写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自己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 住院期间诊断为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卡,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接诊医生要立即补填、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5)慢性传染病的报告 在作出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首次接诊时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再次复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且在同一年度内可不再进行报告。 (6)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 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必须符合法定时限(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2小时内、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方式和我院的有关规定。杜绝迟报、漏报、漏登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当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第十八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八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简称为慢性病,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CDC全国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关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在广义定义的基础上,可以预防的并造成显著的发病、死亡和费用负担的疾病。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骨质疏松症、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Alzheimer 病和铁超负荷(Iron Overload)。2001年我国第二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征文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等。归纳起来,慢性病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大多数病因不明,这些疾病的自然病程较长,即从接触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结局的过程长,造成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大,但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以糖尿病为例,1979年的患病率为1.01%,1994年达到2.50%,1995-1999年全国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3.62%,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6.28%。同时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WHO预测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死亡原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58%上升到79%,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慢性病的人群干预研究说明了慢性病的预防效果良好,美国通过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干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我国天津市慢性病干预的卫生经济学分析显示,干预的前两年投入大于收益,第三年开始收益大于投入,第四年成本效益为1:4.98,干预期间的综合成本效益为1:2.48。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干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对慢性病的干预理论和方法不熟悉,缺乏基于人群(社区)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干预计划,为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急需在人群(社区)中广泛开展慢性病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干预工作。

第十章:传染病

单选: 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菌痢的病理特点? A 可造成肠腔狭窄 B 溃疡深浅不一 C 慢性增生性炎 D 粘膜表面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 E 有肉芽组织瘢痕 2、菌痢是什么性质的炎症? A 浆液性炎 B 出血性炎 C 卡他性炎 D 纤维素性炎 E 增生性炎 3、下列哪项关于中毒性痢疾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肠道症状不明显 B、儿童多见 C、多有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D、全身症状明显 E、患者对细菌毒素反应强烈 4、下列哪项是中毒型菌痢最主要的临床特点? A、常发生于老年人和小儿 B、常有毒力强的志贺氏菌引起 C、临床无明显的腹泻和脓血便 D、容易转为慢性菌痢 E、肠道症状明显 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菌痢的伪膜成分? A、大量红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坏死上皮和腺体 D、大量纤维蛋白 E、细菌 6、下列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乙型脑炎是增殖性炎 B、菌痢是纤维素性炎 C、病毒性肝炎是变质性炎 D、伤寒是急性增生性炎 E、乙脑是变质性炎 7、下列哪项关于急性爆发性脑炎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 B、脑膜病变中 C、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DIC D、由脑膜炎双球菌释放的大量内毒素所致 E、常伴有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功能衰竭 8、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错误的? A、皮肤可有瘀点和瘀斑 B、脑膜刺激症 C、颅内压升高症状 D、脑脊液无明显改变 E、脑脊液中含糖量降低 9、华-佛综合症最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伤寒 B、尿毒症 C、中毒性痢疾 D、肾上腺肿瘤 E、爆发性脑脊髓膜炎 10、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的描述是正确的/ A、清亮液体 B、大量淋巴细胞 C、血性液体 D、大量纤维素 E、大量中性粒细胞 11、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 A、淋巴细胞血管套 B、蛛网膜下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 C、软化灶 D、胶质小结 E、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12、乙脑卫星现象是指下列哪种细胞围绕?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少突胶质细胞 E、小胶质细胞 13、在肠伤寒的潜伏期时,细菌一般停留在下列何处? A、淋巴细胞 B、巨噬细胞 C、胆囊 D、肠道 E、肝脏 14、下列哪项是伤寒病变的突出表现? A、肺 B、肝 C、肠 D、胆囊 E、回肠下段淋巴结 15、下列哪项是伤寒回肠淋巴滤泡肿胀的原因 A、淋巴细包增生 B、浆细胞增生 C、肉芽组织增生 D、巨噬细胞增生 E、液体渗出

外科完整病历范文(完整)

普外科大病历 姓名:恰马博住址:福贡县上帕镇木古甲村 性别:女工作单位:无 年龄:43岁入院日期:2013年10月21日11:20 婚否:已婚病史采集日期:2013年10月21日11:10 籍贯:怒江州福贡县病史记录日期:2013年10月21日14:50 民族:傈僳族病情叙述者:患者本人 主诉: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5月。 现病史:患者于今年1月初在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有一“蚕豆”大小之肿块,当时无任何不适感,并未引起重视,至今年5月初,自觉肿块较前明显增大,约有“核桃”大小。曾在外院诊断为“左乳房包块性质待查”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不佳,肿块继续增大,遂来我院门诊就医,B超提示:“左乳房均质性肿块,有恶变可能”。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患者无高热、午后低热,无胸痛及咳嗽,无乳头溢液及血性分泌物,无腹痛,腹泻及便秘,无明显消瘦,食欲及睡眠尚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血吸虫病、肺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按时接种疫苗;无重要皮肤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中毒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未去过外地,否认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无烟、酒嗜好。无食生鱼、生肉史。否认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肝炎、结核、麻风等传染病接触史。 月经史:13岁初潮,经期5到7天,周期28到30天,量中等无血块,无痛经,40岁绝经。 家族史:父因胃癌于1968年病故。母因“脑溢血于1976年逝世。有二弟二妹,均健在。女儿健在。否认家庭遗传病史。家庭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系统回顾 五官器:头部无疮疖及伤史。双眼视力尚可,无耳痛,外耳道流脓史。无慢性鼻塞及流脓性分泌物史。近年来常有右牙痛,无咽痛史。 呼吸系:无气喘,呼吸困难,长期咳嗽,咯痰及咯血史。无午后低热、胸痛史。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经典急性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题带答案

一、食物中毒类案例分析题 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基层报告,甲镇某中学有100多名学生出现以恶心、呕吐、腹泻等为主的胃肠道症状疫情。 问题1:根据病例临床症状,你认为必须考虑哪几类主要疾病?(ABCD) A.细菌 B.病毒 C.寄生虫 D.食物中毒 E.自然疫源性疾病 F.辐射 提示:县疾控中心派出专业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经调查,临床表现分布主要为腹泻(95%)、呕吐(60%)、恶心(58%)、腹痛(14%)、发热(9%),每日平均排便8-10次,稀水便;粪便常规检查未发现白细胞和红细胞。 问题2:根据上述调查,可排除的传染性病原为:(BCEF) A.霍乱弧菌 B.志贺氏菌 C.阿米巴原虫 D.产毒性大肠杆菌,即旅游者腹泻 E.侵袭性大肠杆菌,痢疾样腹泻 F.耶尔森菌,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 G.病毒性腹泻 问题3:采集现症病人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在送检粪便标本到实验室时还应附上哪些信息?(ABCDF)A.病人姓名或识别码 B.发病日期 C.采样日期 D.症状、体征 E.就诊日期 F.标本名称 提示:经调查,全校所有的班级都有病例,最多15人,最少5人;所有的学生、教师均在学校食堂用餐,饮用水为同一品牌的桶装矿泉水,教师中未发现病例,有同桌患病18.2%(33/181)、暴露于1米内呕吐物/粪便58.0%(105/181)和同室患病58.6%(106/181)。 问题4:本次暴发疫情则主要传播途径可能有哪些?(CD) A.食物源性 B.水源性 C.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多见 D.气溶胶传播 E.直接接触传播 F.虫媒传播 提示:经实验室检测,在采集的15份标本中有10份诺如病毒阳性。 问题5:本次疫情中下列哪些控制措施比较合理?(ACDEF) A.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B.对学校的室内室外环境进行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 C.出现腹泻、呕吐症状病人,疾病痊愈后72小时内暂时停止上课,留在家里休息。 D.加强健康教育,推广防病防治知识 E.加强学校的晨检制度。

-康复医学科病历书写要求

康复医学科病历书写要求 康复病例特点:康复病例是以残疾为中心的病例;是功能评定的病例;是综合评估的病例;是跨科性评估的病例。 住院病历内容包括:病案首页、出院记录、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录、病程记录、初、中、末康复评定(Team)会议记录、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脊髓损伤综合评定量表,家庭及社区康复计划书、入院告知单、病危(重)通知书、一般检查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医嘱单、体温单、治疗记录单、一般护理评估单、专科护理记录单、住院患者健康宣教单等。 1.基本要求: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医政发 [2010] 11号 2.主诉: 写明患者就诊时最突出的症状、功能障碍及其出现时间和近期情况,不需要用医学术语表述。 3.现病史: 应围绕主诉。叙述致残的原因、经过、演变、治疗过程及目前症状。 包括:(1)身体伤病发生的部位及造成功能障碍的部位、时间。 (2)功能障碍的内容、性质及程度。 (3)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 (4)以往诊治的情况,是否接受过康复医疗及治疗后的状况。 (5)一般情况:指患者发病后的精神状况、睡眠、食欲、体重等情况。 (6)简要描述发病以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描述,如:进食、穿衣、修饰、洗澡、二便控制、如厕、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情况。 4.既往史: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 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慢性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重点记录与现在病情发展有关的病史,特别要记录以下四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并注意病人对以往疾病压力的反应。 5.个人史、职业史 记录出生地及长期居留地,生活习惯及有无烟、酒、药物等嗜好,职业与工作条件及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冶游史。记录患者平素生活和工作环境、职业特点及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等内容。患者如果是脑瘫患儿,应记录患儿出生情况、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这部分执行的结果对于ICF的应用能提供资料。 6.心理史:目的是收集有关病人环境的信息来确定社会对疾病的影响。主要内容:以前是什么性格,是否有重大心理创伤史,病时性格如何,对康复知识有无认识,对身体康复的期望值如何。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doc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各科病历书写格式

各科病历书写格式 一、呼吸内科病历 1.现病史 (1)起病的时间及缓急。 (2)咳嗽:性质,发生与加剧的时间,气候变化对症状的影响,体位改变与咳嗽、咳痰的关系,持续的时间。 (3)咳痰:性质、24小时数量、粘稠度、颜色及气味。 (4)咯血:量和颜色,持续时间。 (5)呼吸困难:性质、程度及出现的时间。 (6)胸痛:部位、性质,与呼吸、咳嗽和体位的关系。 (7)有无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 2.过去史、个人史有无吸烟嗜好(吸烟的时间长短及每天几支)、过敏性疾病、结核病接触史和有害粉尘吸入史。 3.体格检查 (1)神志状态,有无鼻翼扇动、紫绀、端坐呼吸。 (2)皮肤有无皮下结节及红斑;浅表淋巴结,尤其是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压痛和粘连;有无杵状指(趾)。 (3)气管的位置,有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颈部软组织有无水肿、肿胀及皮下捻发感(音)。 (4)胸廓检查,肺及心脏的四诊(视、触、叩、听)检查。 (5)有无肝脾肿大。 二、消化内科病历 1.现病史 (1)食欲情况,有无吞咽困难(发生及持续时间,对流质和固体食物咽下反应,自觉咽下困难的部位,进展速度)。 (2)腹痛:部位、性质、发生时间,有无节律性、周期性和放射痛,缓解因素,疼痛与排便、体温、体位、黄疸及情绪的关系。 (3)恶心、呕吐:发生的时间、诱因、程度,与进食的关系;与其他症状或体征,如眩晕、头痛、腹痛、尿黄等的关系;呕吐物的性质、数量、颜色,和气味。 (4)呕血和便血:数量、颜色,有无伴发全身症状,并注意便血与粪便的关系。 (5)腹部肿块:发现时间、持续性或间断性、部位、质地、形状、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疼痛及移动性。 (6)大便:次数、性质、颜色和气味,有无里急后重。 (7)有无发热、体重减轻等。 2.过去史、个人史、家庭史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吸虫病、肝胆疾病、腹部手术史及术后情况,烟酒嗜好程度及年限;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肿瘤、遗传性疾病及肝炎等传染病史。3.体格检查 (1)皮肤、粘膜:有无黄染、色素沉着,有无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等肝病周围血管征和腹壁浅表静脉曲张,有无肝臭。 (2)有无腮腺,甲状腺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有无男子乳房发育及睾丸萎缩。 (3)腹部四诊(视、触、叩、听)检查。 (4)腹部肿块:部位、大小、质地、表面情况,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压痛,可否移动,与呼吸的关系。 (5)肛门指检。

第十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学习目标 . 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急性和慢性虫卵结节的概念、各型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艾滋病的病理特点及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 熟悉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肺结核及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及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异同。 . 了解伤寒与狂犬病的病理特点。 二、知识要点 (一)病毒性肝炎 . 病因及传播途径 由肝炎病毒引起,包括甲、乙、丙、丁、戊、庚等类型。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其他类型主要经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传播。 . 发病机制 不是很清楚,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有关。 .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属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肝细胞变性坏死主要表现为: ()肝细胞水肿和溶解坏死:肝细胞水肿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严重时呈气球样变;肝细胞溶解坏死可表现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大片坏死。 ()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变是指肝细胞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若进一步发展,细胞死亡,形成深红色均质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称为嗜酸性坏死(实质为肝细胞的凋亡)。 . 类型 ()急性普通型肝炎:病变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主要为散在的点状坏死)。 ()慢性普通型肝炎:①轻度慢性肝炎:坏死轻微,有点状坏死,偶见碎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完整。②中度慢性肝炎:坏死明显,除点状、带状坏死外,

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和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留。③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有严重碎片状坏死和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见肝细胞不规则再生,有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 ()重型肝炎:按病程经过分为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主要病变特点是肝组织大面积坏死。 (二)结核病 .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发病与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有关。 . 基本病理变化 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性变化。增生性变化中形成的结核结节为其特征性病变,是病理诊断本病的依据。 . 基本病变转归 ()转向愈合:通过吸收、纤维化、包裹、钙化等形式实现。 ()转向恶化:表现为病灶扩大、溶解播散等。 . 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多见于儿童。病变特点是形成原发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继发性肺结核: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再次感染多为内源性。病变复杂,类型多。 )局灶型肺结核:常为继发性肺结核开始阶段的类型。病灶多位于右肺尖下~处。 )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类型,属活动性肺结核。大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除病灶扩大外,常以形成薄壁空洞为病变特点。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以形成厚壁空洞为病变特点。晚期可发展为硬化型肺结核。 )干酪样肺炎:表现为小叶性或大叶性干酪样坏死性肺炎,现已少见。 )结核球:是指直径超过,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孤立的、境界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结核性胸膜炎:可发生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表现为渗出性或增生性

传染病案例分析题库范文

根据以下案例完成下列题目 湖南省某市妇幼保健院接诊一例“重症肺炎”病例。患者贺某基本情况:女,12岁,汉族,湘潭县某村人,初中一年级学生。10月8日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咽痛,于10月12日、13日到镇中心卫生院一门诊点就诊:12日就诊时体温39℃, 13日下午以“重症肺炎”入住镇中心卫生院(体温℃;血常规Hb:115g/L,RBC:×1012/L,WBC:×109/L,N:62%,L:38%),给予抗感染等住院治疗两天(用药具体不详),体温下降至℃。10月15日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黑褐色稀便,4~5次/天,精神反应差,气促明显,中心卫生院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于15日18时出院回家观察,10月16日因病情进一步加重,于上午9时入住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入院诊断: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早期)。 1 (单选)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5分) A、医院应组织本院专家进行会诊 B、若医院不能明确诊断,则应以“不明原因肺炎”进行网络直报 C、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应继续治疗,无需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D、医院在进行网络直报的同时,电话报告属地县区疾控中心、卫生行政部门 E、对镇中心卫生院进行调查,了解抗生素使用情况,综合分析。 正确答案:C 2 (单选) 所在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电话报告,下列哪些工作无需开展? (5分) A、立即赶赴该医院核实病例诊断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发病前外出史,接触发热病人、禽鸟和其他动物等有关情况 B、对与患者接触过的医护人员或病友、亲友进行样本采集 C、对与患者接触过的医护人员或病友、亲友,进行登记并医学观察 D、及时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请求协助调查处理。 E、指导医院对病例进行隔离、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标本采集等 正确答案:B 3 (单选) 若上述病例诊断为人禽流感病例,关于实验室检测标本叙述正确的是: (5分) A、在发病后2~6天采集咽、鼻、含(咽)漱液 B、重症病例采集病例2周内呼吸道抽取物、气管分泌物 C、采集发病后7天内急性期血清及发病后4~6周恢复期血清 D、死亡病例进行尸检标本解剖或穿刺采集 正确答案:D 案例分析2 根据下面案例完成下列题目 2004年10月3日某乡政府接到报告,M村有5名群众不明原因急性死亡。县委接到报告后,立即将此事转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州政府报告了疫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10月6日对病例情况进行了核实。该村从9月10日到10月6日,陆续死亡了7人,全部是发病3天后死亡。7名

皮肤科病历举例

皮肤科病历举例 入院记录 仇天柱。男性32岁,汉族,上海市人,上海羊毛衫五厂职工,现住上海市共和路7弄12号,于1991年5月19日因全身出现痒性红色皮疹10天、发热3天,入院诊断。 患者于今年4月11日因肺结核用链霉素、利福平治疗近一个月,5月9日躯干、四肢出现粟粒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胸背部皮诊互相融合成片,呈鲜红色,压之退色,双下肢较密集粟粒大小暗红色丘疹,压之不退色。自觉微痒。曾用扑尔敏及外用药(药名不详)疗效不明显。5月10日因受凉后出现咳嗽,用青霉素、SMZ治疗。5月15日面部出现红肿,不痛,微痒,同时伴有发热,39℃左右。发热持续,未用退热药物,且面部红肿逐渐加重,于5月19日来我院门诊拟诊药物入院治疗。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发病前后未进食鱼、虾、蟹等,未接触柏油及生漆等。 幼年无麻诊、水痘、猩红热、流腮等急性传染病史。否认伤寒、菌痢、肝炎病史。

1977年患肺结核至今未愈,否认咯血、气喘史。患足癣、甲癣5年余至今未愈。生于上海市,未到过外地。无烟酒啫好。23岁结婚,生一女,妻、女身体健康。父母健在。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尚好,体温38.2℃,脉搏100/min,血压17.3/11.2kPa(130/84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检查合作。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球运动良好,巩膜无黄染,耳鼻检查无异常发现,乳突部及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暗紫色,牙齿无缺失,咽部不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颈软,两侧对称,无静脉恕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无结节及杂音。无桶状胸,无胸壁静脉曲张。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右上肺可闻及管型呼吸音,心率100/min,律齐,各瓣音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A2>P2。腹壁无静脉曲张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肝下缘在肋缘下0.5cm质软,无压痛。脾未触及。肠鸣音存在。肝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脊柱无畸形,无压痛及叩击痛;四肢关节无红肿。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第十章传染病案例分析

第十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王某,男,40岁。发热、食欲减退10天。10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左右,伴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自认为“感冒”自服“康泰克”等药物,5天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但家属发现病人皮肤发黄,遂来院。护理体检:T37.4℃,,70次/分,R20次/分,BP110/70 mmHg。巩膜及皮肤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2cm,质软,压痛,表面光滑,脾未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34。大便、尿常规正常。肝功检查:ALT450U/L,血清抗HA V-IgM(+)。 问题: (1)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2)护理评估要点? 参考答案 (1)医疗诊断: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2)护理评估要点:①流行病学史及个体免疫情况,如肝炎密切接触史,血液或血制品应用史及肝炎疫苗接种情况等。②起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主要症状的特点(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③重点评估病人的体征:如黄疸、肝脾、有无腹水、肝掌、蜘蛛痣,与慢性肝炎鉴别。④病人出现的心理反应,社会支持系统对肝炎的认识及对病人的关心程度。⑤肝功检查和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监测,了解肝功情况和肝炎的类型。 案例二 王某,男,40岁。不明原因发热、消瘦、乏力3个月,腹泻20余天。病人于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不规则发热,全身乏力,体重逐渐减轻10千克。近20天出现发热、腹胀、腹泻。过去曾有不洁性生活史。护理体检:T38℃,P125次/分,R23 次/分,BP110/70 mmHg。慢性消耗病容,手指、足趾有甲癣,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个淋巴结,直径1.2cm左右,无压痛。心率125次/分,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右肋下3cm,脾未及。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6.0×109/L,中性0.78,淋巴细胞0.22。免疫学检查:CD4+/CD8=比值0.5,血清学检查:抗HIV(+);尿常规:尿蛋白(+)。大便常规:粘液(+),脓细胞少许。 问题: (1)本病的医疗诊断? (2)该病晚期常可累及的脏器及表现? (3)心理护理要点。 参考答案 (1)本病医疗诊断:艾滋病(晚期)。

案例分析题(传染病防制科)

案例1:2009年3月20日-4月5日,某县疾控中心陆续接到疫情报告,该县数所学校中岀现学生甲肝病例,截至4月5日累计报告115例,疾控中心遂展开调査,发现该县自2009 年起某供餐公司开始向全县学校供应早餐。 问题: 1.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査准备?(3分) 2.这次疫情应该采集哪些样品,如何采集和储运?(3分) 3.为控制这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4分) 参考答案: 1.调查准备:(1)组织有流行病学、临床、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的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泄调査计划;(2)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须购置的器材、设备、药品、试剂、交通费用等:(3)物资准备:所用调査表格、让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他所用物品及交通、后勤等。 2.样品的采集:(1)血(血淸学特异诊断指标抗-HAVIgM.根据需要做部分生化指标ALT、AST 等):(2)外环境卫生学指标(水、食物、涂抹等)。样品采集和储运:采集操作及容器应注意无菌操作,血样品需及时分离血淸冷藏(短期保存)或冷冻(长期保存)。 3.预防控制措施:(1)供餐公司在未查淸病因前应停止供餐,对其人员进行体检,加强卫生监督:(2)开展卫生宣教(对象:学生、家长、学校方而,送餐公司等):(3)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疫源地处理(病家、学校):随时及终末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搞好食品卫生、个人卫生:(5)学生中接种甲肝疫苗;(6)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续发。 案例2:2009年5月15 B,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电话报告,称5月份辖区某托幼机构岀现大呈:胆道蛔虫病患儿,截至15日已累计病例36例,接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安排了疫情调査和处理。 问题: 1.本次疫情的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分) 2.控制本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4分) 3.调査报告应包括哪几部分?(3分) 参考答案: 1.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査方法、调査内容、抽样方法、调查对象、检验方法。 2.防治措施:(1)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防止食入感染性虫卵;(2) 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3)改善环境卫生,减轻外环境中蛔虫卵的污染。(4)集体驱虫:宜在冬季(感染季节后)并应在次年3月对虫卵阳性者再进行驱虫。 3.调查报告:(1)调查背景(2)调查目的(3)调查方法与内容(4)调査对象的选取(5)实验室检测(6)结果分析(7)措施与建议 案例3:2005年11月15日,某县卫生院收治1例重症肺炎病例,该患者于11月11日上午出现双下肢酸痛、发热、畏寒、恶心等症状,由同村村医给予抗感染治疗2天,随后症状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