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爱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word版本

最新爱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word版本
最新爱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word版本

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光阴不负卿。如果您要问我2017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您,这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了心理C证的培训课程。作为一名民办教师,我为能在深圳工作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在这里,我们常常可以享受教育部门赋予老师的高端精神食粮。身为教育人,我们是幸福的。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对身体健康较为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容易忽视。实际上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要身体健康,心理也应该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还应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这个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

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高度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不少人们却因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合力作用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连我们的部分中小学生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表现在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处理等。任性、偏激、冷漠、孤僻、自私、嫉妒、自卑。。。。。。有调查数据反映,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出现在多达30%的身上。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不但危害了家庭,也危害了社会。学生轻生自杀、校园欺凌这类事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西安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药家鑫杀人案惨痛教训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警示。由此可见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心理学个词语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也许我们会自问,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彩田学校的曹建安老师的课上这样告诉我们:心理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的知识、情绪、意志、个性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和人的发展应以尊重和理解为手段,由内向外。在期望与美好的现实面前,我们常有这样的叹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错,没有一个做老师的不希望自己所教的孩子都是身心完全健康的,事实上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身边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说每个老师从教中都会遇到那么几个特殊的孩子。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记不得是哪位授课老师说,教育就是关系学,关系大于教育,我们老师每天走进学校面临的就是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关系处理的好否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按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可是我们发现,要想改变孩子是非常困难的。很喜欢蒋平老师

的那句话:改变别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改变自己,真的。。。。。。

老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有更好的应对和处理问题的策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应列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中之重,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的心理变化,而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应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是一项行为影响行为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我们自身索赔掌握的科学认知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丰富的情感,以旺盛的精力,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所以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很有必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用系统的观念看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系统内的关系问题。孩子成长中只要有一个因子或多个因子出现问题,会使系统内的其它因子也出现相关的问题。一个人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人的,其实是很多人的问题。造成学生出现出现的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仍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他反映了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和关系深远的影响着一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重要的需求,成长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

2018年版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总结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面对新时期学习及社会阅历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社会上已广为人知的一种科学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正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我校今年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从领导到教师都在日常的工作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观念发生变化: 以前,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很少听到过“心理健康”、“心理辅导”这样的词,随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进行,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现在社会高速发展,由于学习、升学、家庭、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使得教师提高了认识,意识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有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有一句古老的箴言这样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效果,是由心发出。”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话。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师生心情舒畅,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教师心理健康得到丰富: 通过近段时间的培训,使教师了解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一起探讨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如何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培训中,教师们一起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常见到心理问题及其调试方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 3、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 在教学中,全校所有班级都不定期地开设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针对我校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入学就安排了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学生早恋等问题、完善性格、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学会学习等内容。所有这些班级的上课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穿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这种灵活机动的内容安排形式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问题,有助于他们自己解决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困惑,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实行了任课教师走近学生制,家访制,加强了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与老师建立的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在课后师生间的咨询性质的交流得以实现,并把很多学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 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2、儿童心理变化的七忌 一忌无注意力。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 二忌无毅力。要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 三忌无适应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四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五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六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炼。 七忌无独立生活能力。要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卫生的关健。 3、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读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有感 读了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一书,我从中受益很多。我也深深感觉到作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素质,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亲密了,你无论是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学生都能理解老师的用意是为学生好,这样也就都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沟通需要真正的平等,师生平等对话能化解师生间的壁垒。一方面教师在交流互动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做到生生平等。老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流互动的“贵族”,另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流互动的“奴隶”。要实现师生平等,老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要实现生生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对学生的偏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平等对待学生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受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总之,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构建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最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02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03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 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提升教师心理素养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2418715.html, 提升教师心理素养的策略 作者:冯张荣 来源:《教育》2013年第34期 学校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在和学生的各种交往中,无时不影响学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是可以效仿的榜样,具有无可置疑的威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无可取代的影响,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必然构成影响学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 为教师搭建学习培训的舞台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要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把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学校通过问卷、谈话、比较等方式,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了解到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加大对教师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各种培训,多次聘请省、市心理咨询与辅导专家来校为班主任、骨干教师作讲座,组织有效的集体心理辅导。鼓励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员资格考试。同时,学校派骨干教师去外地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和专题培训会议。回校后,把培训的内容传达给其他教师,带动全校教师。此外,学校通过校园网、QQ群向教师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知识,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关注自身心理状况,学会一些调节情绪、自我疏导和自我训练的方法。此外,学校还针对适应期、过渡期、骨干期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措施。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尤为关注。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忽视了。这也不能怪大家,很多家长都不懂得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能有什么心理问题啊?其实,据心理学家们统计: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少儿时期的一些经历有关。因此,心理学家呼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小抓起。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从幼儿阶段到青少年阶段逐步发展成型的,假如我们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心理问题,任由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或是心理问题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当的亲子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点:一种叫做“树大自然直”的放任式,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管教,自己长大就是了;一种叫做“有钱走遍天下”的溺爱式,父母认为自己赚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了责任,只要有钱孩子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一种叫做“棍棒之下出才子”的严厉式,孩子只有严厉管教,才会有出息。在这些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容易出心里问题。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懂,应该交由老师来处理。其实不然,孩子在校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和孩子在家庭社会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来比,太少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才能做好。很多问题的产生还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句话说得好:“儿时,父亲是山;成长中,师友是山;工作中,伙伴是山。”父母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在学生诸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心理素质在人才的成长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们都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了心理素质上,近年来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如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对某些重要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条件。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

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健康与否要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然而,不能否认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自私、嫉妒、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和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而非静止不动的。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就是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通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兼职)是位于最前沿的骨干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开展和考核由学校德育处管理。其主要职责为: 一、结合学校的管理目标、德育工作计划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小结 1、工作计划的制定 开学前一周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工作计划,交由学校德育处修改通过。 2、工作计划的实施 按照计划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环节实施,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 3、工作小结 每学期结束前一周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结,交由学校德育处审阅存档。 二、帮助全校学生完善发展心理素质,纠正个性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解决人际交往、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有条理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常规教育

1、每学年第一个月内利用班会课对新生进行心理评估和测试,完成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两个月内完成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的教学建议,并向德育处、班主任、学科教师沟通。 2、承担和开设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备有详细的专题活动教案,参与教导处的阶段性教案常规检查和随堂听课。 3、主持和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心理服务工作。 (1)、每天中午定时开放心理辅导室半小时,指导学生放松、音乐欣赏、图书阅览等心理自助活动。 (2)、通过预约制度,在每天放学后接待来自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个别辅导。每次辅导控制在半小时内。 (3)、对于同质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如学习困难、情绪焦虑等,组织心理社团,每月一次利用同伴间心理互助的形式开展专题训练。 (4)、严谨完成各项原始资料的记录,做好心理辅导室业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为各级相关检查提供档案资料。每学期结束前一周由教导处检查。 4、能鉴别和筛选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如神经症、精神病,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没有能力解决的个案,要按规定及时转介到高一级心理咨询或治疗部门。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需要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 青少年是发展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要想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了解他,才能帮助他。 学生成长的很快,转眼就长高,长大了,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或教育方法不对,师生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精力与时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陪伴,需要指导,需要有人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兴冲冲想跟教师谈一些事情,但教师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叫学生等会儿再说,或者学生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没想到教师一听就发火、责骂,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每当学生跟做教师的你说话时,你尽可能要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听学生说话,让学生觉得教师很在意听他说话,学生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 如教师经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教师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走进学生的世界,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学生,尝试着不去随意批评学生,只要教师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学生,学生就会很乐意和教师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非梦想,学生也能顺利迈进向成功之路。 二、留心学生的心理求助信号 尽管为人教师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由于受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少部分青少年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了解有关儿童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会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儿童心理求助信号。这些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活着没有意思,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方面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份活跃,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强迫行为。三是生理方面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但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自己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而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三、给学生更多的爱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爱”的营养缺乏,他就不能或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教师要从小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学生说话,如果教师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感到很孤独。仔细倾听学生的诉说并回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加深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信赖和安全感,注意学生讲话的内容,并表达教师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学生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要公正的评价学生,有一些教师喜欢这样说:“你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培养

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敢于冒险与探索、善于竞争与合作、富于创造与创新等品质已经成为新时期人才素养的重要因子;而以上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现不少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部分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学校教育中有只抓文化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象,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等等。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对其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必须长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并以此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 1、心理健康的涵义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结合自身的研究,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王玲则将心理健康具体归纳为以下八个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2、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从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角度出发,心理健康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自信心、毅力、勇气、克制忍耐力、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开拓进取、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精神。显然,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人才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心理健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素质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对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葛尔曼博士曾指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智商)至多占20%,其他因素占80%以上。这里其他因素包括心理健康素质、社会背景、运气、机遇、健康状况等。但社会背景、运气、机遇等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因此,更具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是“心理健康素质”。另据有关调查,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包括企业中

教师心理健康习题

教师心理健康习题

1、标志一个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个体乃至大众的() A.心理状况 B.智力状况 C.健康状况 D.工作状况 2、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 A.目标 B.手段 C.方法 D.依据 3、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 A.生理条件 B.心理条件 C.家庭条件 D.社会条件 4、自我意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 A.唯一标准 B.客观标准 C.先决条件 D.核心标准 5、心理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不同的满足,他们能过一种() A.紧张的生活 B.平淡的生活 C.平衡的生活 D.快乐的生活 6、世界卫生组织的简称是(A.)。 A. WHO B. WHS C. WHY D. WHJ 7、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定绝对的心理健康标准() A.很难 B.很容易 C.比较困难 D.比较容易 8、下列表述哪一项不符合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B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C有痛苦感,心理常常感到难受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9、下列表述哪一项不属于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的特点() A.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B.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C.在别人中间总是受欢迎的 D.与家人的关系时好时坏 10、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A.统计常模 B.道德规范 C.生活适应 D.临床诊断 1、下列表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理解有误的是() A.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B.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 D.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对其工作对象的称呼不恰当的是() A.来访者 B.求助者 C.求询者 D.病人 3、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人被称为() A.心理咨询师 B.心理治疗师 C.心理医生 D.辅导员或心理教师 4、心理治疗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良好的() A.治疗关系 B.辅导关系 C.咨询关系 D.朋友关系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四者之间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渗透性,又具有() A.相同性 B.协调性 C.对立性 D.差异性 6、就工作对象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以哪部分学生为主() A.正常学生 B.优秀学生 C.问题学生 D.异常学生 7、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其工作对象被称为来访者或求助者、求询者,主要是指在适应和发展方面有某些心理困扰或轻、中度心理障碍的() A.异常人 B.病人 C.正常人 D.好人 8、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因此人们有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称为() A.学校心理咨询 B.学校心理学 C. 学校心理辅导 D.学校健康辅导 9、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

主题班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主题班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一]、活动课题:优点“轰炸” [二]、活动目标:学生通过活动,寻找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解决如何与人共处,团结合作的问题。 [三]、活动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看你们这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就如同一朵朵盛开的童子面茶花,如果你肯笑一笑,相信这朵花会开得更灿烂、绚丽,不信,你试试看! 好美!真心希望你们天天快乐,笑口常开! 可是,在咱班有不少同学有他们内心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大多来自于同学间的相处,有的甚至提出要求调换同桌、小组、宿舍。那么同学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才能消除烦恼,使自己快乐起来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来解决的问题。 二、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散文,看看能否从中受点启发。 (展示课件1)学会欣赏一棵树 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提问:1、同学们,这段话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它? 2、从这段散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欣赏,欣赏又有何作用呢?我再请你们观赏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示课件2) 《山羊和骆驼的故事》(略) 师提问:看了这段故事,你有何收获,能否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生答略) 四、所以,教师希望你们首先要学会欣赏他人,那到底应该如何欣赏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几种行为,请同学们谈谈你怎样欣赏他们。(展示课件3) (1)小刚趁同桌不注意,悄悄地取走了她放在书包里的十元钱后听老师分析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他又悄悄地将钱放回原处。(生答略) 师点评:欣赏也是有原则的,小刚偷拿加别人的钱,这种行为极不道德,我们不能欣赏;小刚通过自我教育,知错改错,这一点值得我们欣赏。 (2)考试卷发下来了,欣欣得了“优”,他十分开心,而丽丽呢,只得了个“良”,她十分难过,伤心地哭了。(师问:你欣赏谁?欣赏他哪一点?) 哭过这后,丽丽擦去脸上的泪水,面对自己做错的题,她重新思索,实在弄不明白的,她又去请教欣欣,欣欣呢,也没嘲笑丽丽,而是耐心地为她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丽丽真正明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发展的协调状态。心理卫生就是利用人类已经发现的身体和心理规律,运用预防、锻炼、治疗等手段,维护健康、保护生命为人类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工作过程。心理素质就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心理教育是利用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和塑造学生的各类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标准应当是卫生学角度的标;隹,心理素质标准应当是教育学角度的标准,心理学可以分别制定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在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测验的编制和具体测量中,要以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为依据,分别编制心理健康测验和心理素质测验。在心理健康卫生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分别建立工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应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其主要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其主要问题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心理健康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什么?目前关于这些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身的人性观、价值观、文化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综合各观点,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前者是社会取向,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与其所生存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的比照来判断;社会成员中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正常的,偏离这一范围则被视为异常。强调心理的社会适应性。 后者是个体取向,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最佳的、完美的、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注重个体内在天性的发展程度。这两种取向都采用的是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即认为心理健康是全或无的问题:若心理不是健康的,那么就是心理不健康。 (2)状态与过程。前者认为心理健康主要体现为一种状态,是稳定的、较持久的、固定下来的人格特征;后者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一种过程,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二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系谱,没有明确的分界。很少有人是完全健康的或完全不健康的。 (3)众数与精英。前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标准应是一般性标准;后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品质的最完美状态,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 (4)发展性与生存性。前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着眼于个体的生存,强调无条件的适应环境顺从社会主流文化,类似于心理健康的社会取向;后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发展性的、动态的,呈现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状态。它是着眼于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强调对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与高峰体验的追求。 (5)心理症状与心理健康问题。有些人认为有心理症状就是心理不健康,没有心理症状就是心理健康。 不同的群体有其不同的具体化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至今仍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遵循一般人所必备的心理健康品质,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当然,在这一点上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作为心理机能已基本成熟的成人群体来讲,教师与其他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是一样的。带上职业的色彩,未免易与职业的素质要求相混淆,从而使得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心理健康无法区分开。因而在现实上就易体现为把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同于心理不健康问题。如有学者将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健全的教育意志、沉着冷静的自制力等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