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 结合的杂交技术。
经过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如NC膜) 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
44
絮状沉淀
液相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凝胶扩散沉淀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血清免疫电泳
凝胶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免疫印迹等
45
(一)液相沉淀反应 1、絮状沉淀试验
操作步骤: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 为最适比例管。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敏感度较低,目前 多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分子基础:Ag-AD
HVR-Ab 空间结构高度互补
VH和VL各具三个HVR与AD互补
免疫学检测中常用已知Ag 检测未知Ab ,反之亦然。 意义 相对性:当抗原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结构的AD时 (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16
(二)比例性 (proportionality)
指抗原抗体的量比关系,即只有当抗原抗
7
抗原 抗体
高度互补(epitope-HVR)
紧密接触
异性相吸
结合力
带电离子 分子极化
静电引力 范德华引力
作用最小
形成氢键 最具特异性 氢键引力
形成疏水基团 作用最大 疏水作用力
抗 原 抗 体 结 合
8
比例合适
可见反应
1.静电引力
指带电离子基团(如:—NH3+和 —COO-) 之间的引力,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后,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的小槽,加入抗血清,
进行双向扩散。沉淀线的特点显示病人血清与正
常人血清存在的差异,即血清蛋白组分的缺少或
增加。
54
55
(2)火箭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技术又称作单向电泳扩散免疫沉 淀试验,它是由单向扩散发展起来的一项定 量技术,实质上是加速度的单向扩散。
56
(3)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分子量在20万以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
散,所受阻力甚小。
二者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最适比例处发生沉淀,
此沉淀物因颗粒较大而不扩散,故形成沉淀带。
49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示意图
50
(2)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是在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打数
个小孔,在相邻的两孔内分别放入抗原和抗体材 料。当抗原和抗体向四周凝胶中扩散,在两孔间 可出现沉淀线,本法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或 定量检测,或用于两种抗原材料的抗原相关性分
可见反应阶段 数分~数小时 肉眼可见
24
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电解质
作用:中和胶体表面电荷,破坏水化层, 使Ag-Ab聚集。 常用:0.85% 生理盐水,PBS、Ca2+、 Mg2+等。 盐析(salting)即电解质浓度过高引起的非 特异性蛋白质沉淀。
25
(二)酸碱度
• Ag、Ab多为蛋白质,具两性电离特性,有其故 有的pI , pH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Ag、Ab反应。 • 一般:pH6~8为宜。 • 注意:自凝现象——即pH达到或接近颗粒性抗
+++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 型 实验技术 检测方法 敏感度 液相沉淀试验 观察沉淀、检测浊度 +,++++ 琼脂凝胶扩散 观察扫描沉淀线或环 + 凝胶电泳技术 或峰或弧 ++ 直接凝集试验 用裸眼、放大镜或显 + 间接凝集试验 微镜观察红细胞或胶 ++ 凝集抑制试验 乳等颗粒和各种凝集
表
协同凝集试验 现象 +++ 补体参与反应 补体溶血试验 以裸眼或光电比色仪 抗球蛋白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中和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感染性丧失 +++ 毒素中和试验 外毒素毒性丢失 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检测荧光现象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酶标免疫技术 检测酶底物显色 发光免疫技术 测定发光强度 生物素-亲合素技术 结合其它标记技术 金标免疫技术 检测金颗粒沉淀
9
2.范德华力
分子间(或原子间)相互接近,分子极化产生 引力,其作用取决于分子空间构型,如:凹槽与凸 起互补,抗原与抗体,酶与底物。能量小于静电引 力。
10
(3)氢键结合力
指供氢体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之间的引力—“氢
键桥梁” ,能量大于范德华引力。
11
4.疏水作用力
指疏水基团间排斥水分子,相互聚集的力。作
K值越大,亲和力越高,与抗原的结合越牢固
14
亲合力(avidity)
指整个抗体分子与抗原之间结合的强度
“all points-------all points”
与抗体的结合价直接相关。亲合力高,与抗原结合牢固不 易解离。
15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specificity)
概念: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起反应
一般可溶性Ag稀释 Ag ,颗粒性Ag,稀 Ab 释 。
22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
1. Ag + Ab
一定条件 解离
(动态平衡) Ag —Ab
动态平衡公式:
[Ag] + [Ab]
K1 K2
[Ag-Ab]
K1:结合常数;K2:解离常数
23
(四)阶段性
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 数秒~数分钟, 肉眼不可见
原的pI时,引起的抗原非特异性自身凝集现象。
酸凝——pH过低时造成的蛋白质自凝现象。
26
(三)温度—影响反应速度
一般:15~40 ℃为宜,最适温度:37℃,
过高(>56℃ ): Ag-Ab解离,Ag、Ab变性,
补体失活。 冷凝集试验:
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常 含有较高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简称冷凝集素,它能与患者自
19
二者比例合适:
网格学说(图)
网格学说
抗体的两个Fab段分别 结合两个Ag分子,相互 交叉结合连接成巨大的 网格状立体聚合物, (可见)。
20
Ab/Ag过剩 过剩方的结合价得不到饱和,大多数游离存在,只 形成小分子复合物(不可见)。
21
确定
Ag/Ab
的浓度非常重要,即在实验
中需对Ag/Ab进行适当的 稀释 ,调整二 者的比例,产生可见反应。 低 一般原则:固定 含量( Ag/Ab )的浓 度,稀释 高 含量的 (Ab / Ag)。
身红细胞或“O”型人红细胞于4℃条件下发生凝集,在37℃时
32以上,一次检查凝集价>1:64或动态检查升高4倍以上时,
又呈可逆性完全散开。发病后第二周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达1:
有诊断意义。
27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评价标准
• Specificity(特异):检测信号针对性和排 他性 • Sensitivity(灵敏):可测出的最低含量 • Simplicity(简便):操作是否方便 • Safety(安全):是否有污染,对操作者的 伤害 • Saving(节约):性能/价格比
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定量检测 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 50%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凝集反应方法简便,敏感性高,临床应用广泛。
33
3、凝集反应的分类
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34
(一)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35
1、玻片凝集试验
体的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1929年Heidelberger以固定Ab量逐渐增加Ag量 的试验发现带现象。 1977年Green把此现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括前后带现象。指免疫检测中由于
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
性的现象。
17
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示意图
18
46
2、环状沉淀试验
操作步骤:
(1) 用毛细滴管吸取抗血清加于沉淀管(5×50mm)底部, 避免产生气泡。 (2) 将抗原溶液沿管壁缓缓叠加于抗血清液面上,形成清晰 的交界面。 (3) 置沉淀管于室温下使其反应,1~5min内在两界面间呈现 乳白色沉淀环为阳性。30min仍无沉淀环出现则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试验。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 (诊断炭疽的Ascoli实验、细菌分型、血迹鉴定)。
47
3、 凝胶扩散沉淀
凝胶扩散沉淀是指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介质中自由扩
散形成浓度梯度,抗原与抗体在比例合适的扩散部
位相遇形成沉淀线的反应。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稀酰胺
凝胶等。 最常用的方法为: ①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②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48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原理:1%~2%的琼脂凝胶形成网状构架,空隙中 是98%-99%的电解质溶液。 凝胶网孔较大,允许分子量在20万以下甚至更大些 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绝大多数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
用力最强,占总结合力的50%。
12
结合力的大小
表示
亲和力 (affinity)
亲合力 (avidity)
13
亲和力(affinity):
一个抗体结合点与一个抗原表位间的结合强度。
“(single point- single point )”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表示:K=K1/K2 即:结合常数/解离常数
++ +++ + ++ ++++ ++++ ++++ ++++ ++++ 30 ++++
第二节
常见免疫检测方法
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与相应抗体,在适 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肉 眼可见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1
32
2、凝集反应的用途
(1)定性检测
1、带现象:在抗原抗体反应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或 抗原过量,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形成 的沉淀物少,不出现可见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 2、等价带:抗原抗体反应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 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 带。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 而多。
3、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体量过剩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4、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原量过剩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第十三章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1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 立这些技术的制备方法。
分为: 免疫检测技术(血清学技术) 细胞免疫技术 免疫制备技术
2
血清学技术的类型
(பைடு நூலகம்疫检测技术)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3
细胞免疫技术
• 指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各种检测技术,包括对免 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功能分析。
5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特点
杀菌、溶菌、调理、中和毒素 体内
免疫病理损伤—超敏反应、免疫性疾病等
体外:凝集、沉淀、溶细胞、中和毒素、补体结合等 又称:serological reaction血清学实验
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基本原理:
特异性(epitope----HVR)
结合力(4种)
可见性(凝集、沉淀、溶血等)
36
2、试管凝集试验
37
(二)间接凝集试验 indirect agglutination
38
已知抗原检测抗体 已知抗体检测抗原
正向 反向
39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40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41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42
4、协同凝集反应(coaggoltination)
43
二、免疫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病毒抗原、细胞裂解液 或组织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 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沉淀反应。
E玫瑰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分离与检测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T细胞亚群检测技术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细胞毒性T细胞试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白细胞介素测定 干扰素测定
细胞因子测定
体内细胞免疫试验
皮肤试验
4
免疫制备技术
• 指制备与免疫检测有关的各种试剂,包括 抗原制备、抗体制备及抗体标记等技术。
抗原制备
抗体制备
抗体和细胞因子纯化 淋巴细胞制备 抗体标记与致敏
28
免疫检验技术发展进程的主要阶段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反应 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29
反应类型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析。
51
52
3、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两大优点:一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 二是将某些蛋白组分利用其带电荷的不同
而将其分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以此作更细微的
分析。
免疫电泳包括:血清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火箭
电泳、免疫印迹等
53
(1)血清免疫电泳
将抗原混合物(病人血清)在凝胶中用电泳分离
经过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如NC膜) 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
44
絮状沉淀
液相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凝胶扩散沉淀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血清免疫电泳
凝胶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免疫印迹等
45
(一)液相沉淀反应 1、絮状沉淀试验
操作步骤: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 为最适比例管。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敏感度较低,目前 多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分子基础:Ag-AD
HVR-Ab 空间结构高度互补
VH和VL各具三个HVR与AD互补
免疫学检测中常用已知Ag 检测未知Ab ,反之亦然。 意义 相对性:当抗原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结构的AD时 (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16
(二)比例性 (proportionality)
指抗原抗体的量比关系,即只有当抗原抗
7
抗原 抗体
高度互补(epitope-HVR)
紧密接触
异性相吸
结合力
带电离子 分子极化
静电引力 范德华引力
作用最小
形成氢键 最具特异性 氢键引力
形成疏水基团 作用最大 疏水作用力
抗 原 抗 体 结 合
8
比例合适
可见反应
1.静电引力
指带电离子基团(如:—NH3+和 —COO-) 之间的引力,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后,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的小槽,加入抗血清,
进行双向扩散。沉淀线的特点显示病人血清与正
常人血清存在的差异,即血清蛋白组分的缺少或
增加。
54
55
(2)火箭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技术又称作单向电泳扩散免疫沉 淀试验,它是由单向扩散发展起来的一项定 量技术,实质上是加速度的单向扩散。
56
(3)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分子量在20万以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
散,所受阻力甚小。
二者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最适比例处发生沉淀,
此沉淀物因颗粒较大而不扩散,故形成沉淀带。
49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示意图
50
(2)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是在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打数
个小孔,在相邻的两孔内分别放入抗原和抗体材 料。当抗原和抗体向四周凝胶中扩散,在两孔间 可出现沉淀线,本法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或 定量检测,或用于两种抗原材料的抗原相关性分
可见反应阶段 数分~数小时 肉眼可见
24
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电解质
作用:中和胶体表面电荷,破坏水化层, 使Ag-Ab聚集。 常用:0.85% 生理盐水,PBS、Ca2+、 Mg2+等。 盐析(salting)即电解质浓度过高引起的非 特异性蛋白质沉淀。
25
(二)酸碱度
• Ag、Ab多为蛋白质,具两性电离特性,有其故 有的pI , pH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Ag、Ab反应。 • 一般:pH6~8为宜。 • 注意:自凝现象——即pH达到或接近颗粒性抗
+++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 型 实验技术 检测方法 敏感度 液相沉淀试验 观察沉淀、检测浊度 +,++++ 琼脂凝胶扩散 观察扫描沉淀线或环 + 凝胶电泳技术 或峰或弧 ++ 直接凝集试验 用裸眼、放大镜或显 + 间接凝集试验 微镜观察红细胞或胶 ++ 凝集抑制试验 乳等颗粒和各种凝集
表
协同凝集试验 现象 +++ 补体参与反应 补体溶血试验 以裸眼或光电比色仪 抗球蛋白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中和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感染性丧失 +++ 毒素中和试验 外毒素毒性丢失 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检测荧光现象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酶标免疫技术 检测酶底物显色 发光免疫技术 测定发光强度 生物素-亲合素技术 结合其它标记技术 金标免疫技术 检测金颗粒沉淀
9
2.范德华力
分子间(或原子间)相互接近,分子极化产生 引力,其作用取决于分子空间构型,如:凹槽与凸 起互补,抗原与抗体,酶与底物。能量小于静电引 力。
10
(3)氢键结合力
指供氢体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之间的引力—“氢
键桥梁” ,能量大于范德华引力。
11
4.疏水作用力
指疏水基团间排斥水分子,相互聚集的力。作
K值越大,亲和力越高,与抗原的结合越牢固
14
亲合力(avidity)
指整个抗体分子与抗原之间结合的强度
“all points-------all points”
与抗体的结合价直接相关。亲合力高,与抗原结合牢固不 易解离。
15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specificity)
概念: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起反应
一般可溶性Ag稀释 Ag ,颗粒性Ag,稀 Ab 释 。
22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
1. Ag + Ab
一定条件 解离
(动态平衡) Ag —Ab
动态平衡公式:
[Ag] + [Ab]
K1 K2
[Ag-Ab]
K1:结合常数;K2:解离常数
23
(四)阶段性
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 数秒~数分钟, 肉眼不可见
原的pI时,引起的抗原非特异性自身凝集现象。
酸凝——pH过低时造成的蛋白质自凝现象。
26
(三)温度—影响反应速度
一般:15~40 ℃为宜,最适温度:37℃,
过高(>56℃ ): Ag-Ab解离,Ag、Ab变性,
补体失活。 冷凝集试验:
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常 含有较高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简称冷凝集素,它能与患者自
19
二者比例合适:
网格学说(图)
网格学说
抗体的两个Fab段分别 结合两个Ag分子,相互 交叉结合连接成巨大的 网格状立体聚合物, (可见)。
20
Ab/Ag过剩 过剩方的结合价得不到饱和,大多数游离存在,只 形成小分子复合物(不可见)。
21
确定
Ag/Ab
的浓度非常重要,即在实验
中需对Ag/Ab进行适当的 稀释 ,调整二 者的比例,产生可见反应。 低 一般原则:固定 含量( Ag/Ab )的浓 度,稀释 高 含量的 (Ab / Ag)。
身红细胞或“O”型人红细胞于4℃条件下发生凝集,在37℃时
32以上,一次检查凝集价>1:64或动态检查升高4倍以上时,
又呈可逆性完全散开。发病后第二周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达1:
有诊断意义。
27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评价标准
• Specificity(特异):检测信号针对性和排 他性 • Sensitivity(灵敏):可测出的最低含量 • Simplicity(简便):操作是否方便 • Safety(安全):是否有污染,对操作者的 伤害 • Saving(节约):性能/价格比
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定量检测 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 50%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凝集反应方法简便,敏感性高,临床应用广泛。
33
3、凝集反应的分类
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34
(一)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35
1、玻片凝集试验
体的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1929年Heidelberger以固定Ab量逐渐增加Ag量 的试验发现带现象。 1977年Green把此现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括前后带现象。指免疫检测中由于
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
性的现象。
17
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示意图
18
46
2、环状沉淀试验
操作步骤:
(1) 用毛细滴管吸取抗血清加于沉淀管(5×50mm)底部, 避免产生气泡。 (2) 将抗原溶液沿管壁缓缓叠加于抗血清液面上,形成清晰 的交界面。 (3) 置沉淀管于室温下使其反应,1~5min内在两界面间呈现 乳白色沉淀环为阳性。30min仍无沉淀环出现则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试验。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 (诊断炭疽的Ascoli实验、细菌分型、血迹鉴定)。
47
3、 凝胶扩散沉淀
凝胶扩散沉淀是指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介质中自由扩
散形成浓度梯度,抗原与抗体在比例合适的扩散部
位相遇形成沉淀线的反应。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稀酰胺
凝胶等。 最常用的方法为: ①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②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48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原理:1%~2%的琼脂凝胶形成网状构架,空隙中 是98%-99%的电解质溶液。 凝胶网孔较大,允许分子量在20万以下甚至更大些 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绝大多数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
用力最强,占总结合力的50%。
12
结合力的大小
表示
亲和力 (affinity)
亲合力 (avidity)
13
亲和力(affinity):
一个抗体结合点与一个抗原表位间的结合强度。
“(single point- single point )”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表示:K=K1/K2 即:结合常数/解离常数
++ +++ + ++ ++++ ++++ ++++ ++++ ++++ 30 ++++
第二节
常见免疫检测方法
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与相应抗体,在适 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肉 眼可见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1
32
2、凝集反应的用途
(1)定性检测
1、带现象:在抗原抗体反应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或 抗原过量,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形成 的沉淀物少,不出现可见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 2、等价带:抗原抗体反应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 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 带。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 而多。
3、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体量过剩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4、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原量过剩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第十三章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1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 立这些技术的制备方法。
分为: 免疫检测技术(血清学技术) 细胞免疫技术 免疫制备技术
2
血清学技术的类型
(பைடு நூலகம்疫检测技术)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3
细胞免疫技术
• 指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各种检测技术,包括对免 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功能分析。
5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特点
杀菌、溶菌、调理、中和毒素 体内
免疫病理损伤—超敏反应、免疫性疾病等
体外:凝集、沉淀、溶细胞、中和毒素、补体结合等 又称:serological reaction血清学实验
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基本原理:
特异性(epitope----HVR)
结合力(4种)
可见性(凝集、沉淀、溶血等)
36
2、试管凝集试验
37
(二)间接凝集试验 indirect agglutination
38
已知抗原检测抗体 已知抗体检测抗原
正向 反向
39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40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41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42
4、协同凝集反应(coaggoltination)
43
二、免疫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病毒抗原、细胞裂解液 或组织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 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沉淀反应。
E玫瑰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分离与检测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T细胞亚群检测技术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细胞毒性T细胞试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白细胞介素测定 干扰素测定
细胞因子测定
体内细胞免疫试验
皮肤试验
4
免疫制备技术
• 指制备与免疫检测有关的各种试剂,包括 抗原制备、抗体制备及抗体标记等技术。
抗原制备
抗体制备
抗体和细胞因子纯化 淋巴细胞制备 抗体标记与致敏
28
免疫检验技术发展进程的主要阶段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反应 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29
反应类型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析。
51
52
3、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两大优点:一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 二是将某些蛋白组分利用其带电荷的不同
而将其分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以此作更细微的
分析。
免疫电泳包括:血清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火箭
电泳、免疫印迹等
53
(1)血清免疫电泳
将抗原混合物(病人血清)在凝胶中用电泳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