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际吸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加科布)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黄光国) 需求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杨国枢) 责任 人情 利害 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阎云翔)
(四)关系的发展 1、社会交换 2、自我表露 3、关系的发展
1、社会交换
• 相似吸引与互补吸引是否矛盾? • (1)相似是更基本的导致人际吸引的因素 • (2)有时二者是协同的,很多时候导致互 补吸引的是以基本方面的相似为基础的。 • (3)相似性在关系发展的早期很重要,而 互补性在关系发展的后期比较重要。
(四)异性吸引 一种普遍的人类社会心理现象。 异性之间关系的发展阶段:“两小无 猜”——“楚河汉界”——“异性相吸” 影响因素: 性爱 心理:异性相悦、精神互慰、个性互补
第四章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人际吸引 二、思考题 1、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2、怎样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三)互动式吸引 启示: 寻求同类意识 使用同意策略 心理换位
(三)互动式吸引 4. 互补(互补性吸引):互补性吸引是 指交往双方在需求利益、能力特长、性格 气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相辅相成而形成的 人际吸引。 “刚柔相济”
(三)互动式吸引 突出互补因素 要注重不同性别、年龄、气质、性格、 能力、学识、经验的搭配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遵循的是自利的原则,以成本最小,收 益最大,确保交换的结果是正收益。 交换的可以是信息、金钱、地位、 情感、服务、物品
2、自我表露
界定: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 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如何看待隐私 隐秘情感、个人独处、人际亲密行为、 私人通信、个人信息、个人心理偏好
影响人的寂寞感的因素
A、婚姻与经济状况 B、年龄因素 C、人格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形成机理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 的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心理现象。 其喜欢程度有所不同:友谊和爱情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
–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 – 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喜欢的相互性,即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 人。
(四)人际魅力中的 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患难见真情,雪中送炭 2.地利:环境、场合 3.人和:针对不同的人采取的不同策略 对老人:懂礼貌、恭敬 对孩子:平等、和蔼 对男士:豪爽、大度 对女士:有爱心、有绅士风度
(五)关系退化的原因
•空间上的分离 •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 •逐渐不喜欢对方人格上的某些特点 •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 •妒忌或批评 •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 •泄密 •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 •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 •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
•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 引。 • 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 的人呆 在一起;脾气急噪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温 和的人呆在一起,从而使双方关系更为协调,各 人的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各得其所。因为 人们都有一种自我完善的倾向(Buss,1984)。
2、克拉克与米尔斯模式
交换关系
注重公平
共享关系
注重对方的需求
帮助对方之后,希望对方立即有所 帮助对方之后,并不希望对 回报 方立即有所回报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回报,会产生被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回报,也 剥削的感觉 不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 关注对方对于双方关系做了什么贡 不会很在意对方对于双方关 献 系做了什么贡献 一般不会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感到 会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感到 心情愉快 心情愉快
(三)互动式吸引 2. 互酬 “互惠主义”_双方都有收获:物质、心 理和精神
(三)互动式吸引 3. 类似(相似性吸引)“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 相互吸引的因素: 信念与态度 志趣与爱好 背景与经历
• 在相似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态度因素。人们喜欢 一起工作的人同时更喜欢那些态度相似的人。对 社会的重大事件的看法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 更加融洽,即志同道合。 • 研究表明好朋友之间对重要的价值对象,都有类 似的态度。纽科姆的研究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 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 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点越是相 似的人,相互吸引力越大。 • 在已婚的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相似程度越大,生 活就越幸福,离异的可能就越小,各自性格改变 的程度也越少
(二)诱发性吸引
男性吸引人的个性品质:勇敢、坚韧、 有创造力、胸怀宽广、不拘小节、理智、 正直、有责任感等。 女性吸引人的个性品质:温柔、体贴、 善良、有同情心、善解人意、为人随和、 值得信赖、活泼开朗等
(三)互动式吸引 人际吸引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1. 对等 “喜欢喜欢自己的人”
(三)互动式吸引 启示: 先喜欢、肯定、接纳别人 学会赞美别人 不要责怪、抱怨 付出真诚 雪中送炭
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2、得失原则
– 阿伦森等的研究证明,喜欢不仅与报答的量相关,更重要的是与 报答的递增性与递减性相关。
3、联结原则
–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 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三)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1、费斯克模式
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 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 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 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3、关系的发展 (1)勒温格关系发展理论 第一步:单向注意阶段 第二步:表面接触阶段 第三步:相互卷入
(2)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一)情境式吸引 1. 时间条件——时机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一)情境式吸引 2. 空间距离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一)情境式吸引 3. 环境氛围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一)情境式吸引 4. 面临共同挑战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二)诱发性吸引
指个体特质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 外表(外貌式吸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与“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晕轮效应 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长得漂亮 气质、风度、修养
1)距离的远近。 人与人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越容易形成 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丁格等人曾以统一楼房 的家庭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彼此的情况。调 查结果表明,同住一楼房里的邻居,地理位置 越近,越容易建立友谊关系,住在同一层楼房 上的人比住在不同层次的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 大。
邻近性的力量:偶然的接触可能产生吸引
(四)异性吸引
启示:
树立正确观念、积极主动、相互尊重、相互宽容、 把握好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三、人际吸引提升源自文库巧
(一)充分开发自身资源 1.注意个人卫生 2.穿着搭配 3.仪态
(二)合理地接近他人,增加与人交往的机 会
(三)管理好自己的第一印象 1. 第一印象50%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 体态、气质、神情、衣着等。 2. 约40%的内容与声音,语调、语气、 语速、节奏等。
•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的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 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之间。 • 克克霍夫(Kerckhoff,1962)等人的研究表明对 于短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 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亲密的关系的 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 • 因此克克霍夫提出择偶的过滤假说,两个不相识 的男女结合成为终身的伴侣,必须经过几道过滤 关卡。
• 邻近性为何会有如此功效:重复接触
对一个新刺激的重复接触通常 会迅速提高对这种刺激的正面评价。 若初始印象消极,重复接触不仅 不会提升好感,反而会导致更加厌恶。
2)交往的频率。 一般来说,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 就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因为 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 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 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来说,地理距离 和交往的频率在形成人际关系的初 期起着重要作用。但西方社会心理 学过于夸大交往频率对于形成人际 关系的作用,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计 算交往的次数,而忽略人们之间交 往的内容,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第四章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核 心问题。
第四章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形成机理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三、人际吸引提升技巧
1、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1)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 要的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 快感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
(二)诱发性吸引
2. 才能 “有实力才有魅力”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二)诱发性吸引
2. 才能 启示: 提高和增强自己的才能与学识。 谦逊、率真、自然。 不要太锋芒毕露,注意策略 。
(二)诱发性吸引
3. 性格品质(个人品质吸引)
来自性格品质的吸引力比外貌更持久、 深刻、稳定。 最吸引人的个性品质:信任、忠诚、 热情、支持、帮助、幽默、宽容等。
为什么外表吸引如此重要?
• 以进化的观点来说男人被赋予关注未来伴侣年轻、健 康以及美貌的繁衍意识。对于女人,生殖成功更多地 取决于对资源的关注。 • 从文化学的角度,媒体关于女性年轻美丽与男性年长 富有重要性宣传的影响。 • 外表包括:相貌、体形(对肥胖的偏见)、饮食、名 字(独特的名字产生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