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之斯大林经济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列宁认为, 市场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从列宁的立场后退, 他不顾苏联的实际, 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 坚持 产品经济观, 致力于工业和农业间不经过商业这个中介人进行直接交 换, 一步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 “ 产品经济观, 即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市场 的调节作用的观点, 一直居主导地位, 从而也就成为斯大林计划经济体 制的理论基础, 成为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难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 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2、新经济政策 面对战后国内爆发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及时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经验教训,分析论证了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要想把俄国的宗法的、小 商品经济生产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还缺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因 此必须有“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即新经济政策实施。 内容: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 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工业: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 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 织合营股份公司 ;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 ;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 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商业:废除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分配制度: 废止平 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按照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多种分配形式,
该时期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探讨,是 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规律性和苏维埃俄国具体历史条件为 依据的,解决了俄国从落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问题,如 道路、步骤、方式和政策等。 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列宁在新经济 政策中关于资本主义形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 制作用发展问题的阐述,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总的来说是正 确的,大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其与苏联现实情况相结合时,出现了问 题。 理论方面: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不仅 有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而且有某种照搬的缺陷。 实践方面: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斯大林对本国的实际的把握也 还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 所以,除了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的逼迫,促使斯大林背离布哈林方 案选择斯大林模式的另一方面原因还有其教条主义及个人主观方面的因 素。
苏联模式之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定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 是社会 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 这 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 即社会 主义的共性, 又反映了在苏联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 义的特殊形式, 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苏联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模式——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布哈林方案”主张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 共同 发 展, 通过市场关系促进经济周转, 通过合作制改造小农, 用经济手段进行阶 级斗争, 向民主化的“公社国家”迈进, 反对超越现阶段的急于求成。 “布哈林方案”符合新经济政策内涵, 但没有付诸实施。
斯大林背离布哈林方案的原因
二、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严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 包围和国际反攻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各资 本主义国家为转移危机,欧洲和远东成为战争策源地。这种浓重的持续 的反共战争威胁的国际形势势必对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国 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既然战争迫在眉睫,要备战和进行战争,那就必须要求全党和全国 人民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高度统一起来,就要求高度集中地统一运用 使用国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高度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和军事工业,并使其他一切领域和部门都予以配合。
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一、布哈林方案 布哈林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看法是: 俄国因其落后因此要走 一条迂回曲折、和平进化、民主法制和漫长渐进之路。 布哈林认为, 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形式”, 而要经历 一 个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 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还存在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还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还存在改造农 民的任务。 • 1、允许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 2、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 3、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 布哈林认为, 俄国社会主义应该走和平进化之路: 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不应该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刀光剑影和粗暴的强制, 而应该在 和平、温和、自然的氛围中有机进化, 在经济竞争中用社会主义逐步 取代资本主义。 • 走民主法制之路。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可从以下几点: 第一, 通过文化革命创造政治民主的必要前提。 第二, 使经济合理化, 为政治民主打下基础。 第三, 改变苏维埃政权的形式和无产阶级统治的方法, 使其更好地为政 治民主服务 • 布哈林设想的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漫长渐进之路。尽管布哈林也 曾强调速度问题: “现在我们和我们邻近的资本主义敌人同时在增长,在 这种情况下, 关于发展速度问题, 即关于我国发展快慢的问题具有特殊 的意义。”但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时间和速度问题。
ຫໍສະໝຸດ Baidu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后续改革
经济体制的斯大林模式早在战后初期就应该进行改革, 但是,斯大林把 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 认为二战的胜利是这一 体制的胜利, 没有意识到应该改革, 当时苏联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也阻碍 着改革。 赫鲁晓夫为了推行改革, 需要对斯大林的遗产有个清楚地认识:先要站 稳脚跟, 掌握权力; 必须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通过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的揭露与批判, 才有可能对苏联传统模式进行批判性的认识。赫鲁晓夫 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 成为苏联第一个改 革者, 给苏联历史留下了谁也不能抹杀的深深的印痕。 “如果说赫鲁晓夫只反斯大林不反斯大林主义, 那么, 勃列日涅夫既不 反对斯大林又不反对斯大林主义。”——陆南泉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 首先从经济领域着手改革的。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 导向的改革, 但是, 经济改革成了政治斗争的“人质”, 从1990 年底到1991 年底 苏 联剧变, 经济改革停滞并最后夭折, 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型是在苏联解体后才开始 的。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遭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武装进攻,为保卫和 巩固革命成果,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实行粮食贸易垄断 制,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 则 影响:为保证击退国内外武装干涉,争取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该政策同农民的利益存在矛盾,战争结束后,经济和政治上的危 机爆发。
斯大林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第一, 采取各种措施组织以集体农庄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农业, 大办农业公 社, 强迫农民把牲畜家禽、农具、住宅、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化, 在农村 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第二, 在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 由限制富农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的 政策。 第三, 废除土地租佃法和雇佣劳动法, 禁止富农租佃土地和雇工剥削。 第四, 禁止农民经商,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第五, 取消外国资本的租让制企业。 第六, 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进攻, 禁止私人经营各种形式的企业, 禁止国营 和合作社营机构出售私人企业的产品, 通过行政手段关闭私营厂商。 经过一系列努力, 到年, 完全形成了一种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高 度的指性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