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林:类别思维造成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是有众多网民为大妈的“讹诈行为”感到羞耻,责骂大妈“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到外国去了”。继而更多网民表现了极度愤慨,他们认为,外籍男子不仅侮辱了那位大妈,还侮辱了所有中国人,“必须向中国人民道歉”。前后两种反应看上去截然相反,却同样隐含着“类别思维”(categorical thinking)的定势。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指出,人类自然、正常的思维需要类别概念,“人的思维离不开类别的帮助……类别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预先判断的基础。有序的生活离不开它。”但是,类别思维也会造成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妨碍有效的理性思考。

先入为主(preconception)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之间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先入为主经常是因为某种先例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推断,以为早前发生过的,现在也就一定会发生。“先例”是先入为主思维的条件。先入为主又称偏见(prejudice),也就是在还没有弄清情况之时就下定论(prejudgment)。

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这种看法来自同一类型的人中的某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可能有经验根据,也有可能根本就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并没有经验的根据。先入为主的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刻板印象则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

由于媒体以前对多个“扶人被讹”事件的报道,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定型的“好人无好报”情节,它的定型反角便是“老太”或“大妈”。人们对老太、大妈原本未必有什么不好的先入之见,但对这个情节中的老太、大妈却有了负面的预先想法。如果说“讹人大妈”缘于先入之见,那么“辱华洋人”便是刻板印象,这是因为,洋人至今仍被不少国人视为对中国怀有敌意非我异类。

从一些人的行为推断同类人的行为,这种基于类比思维的论证很常见,有时候是不知不觉,有时候是明知故犯。类比思维的一个逻辑特征是:有些A是B,所以所有的A都是B。因此,有的大妈讹人,跌倒的大妈都会讹人。这样摆出来,不难见出推断的谬误。可是,如果不说“有些A是B”,只说“A是B”,那么谬误说法就会不那么明显。例如,跌倒的人会讹人,你见了别多管闲事。笼而统之地说“公知不是好东西”(臭公知),也是这种谬误逻辑的表现。

用少数先例或刻板印象来推理,又叫“凭印象”,它不只是推导逻辑不周,而且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倾向偏见。例如,因为有些不利于某人的言论不确实,所以,所有不利于他的言论都是谣言。但是,如果不实的是他自己的言论,针对又是别人,那么他就根本不会把自己的不实言论当成谣言。

“凭印象”的以偏概全还能产生一种荒唐可笑的类比混淆。例如,所有的牛都是四足兽,所有的骡子都是四足兽,所以,所有的牛都是骡子。这个推理逻辑看起来很荒唐,但在网络上却随处可见。例如,美国人讲这个,一些中国人也讲这个,所以这些中国人是美国人的走狗(“美狗”)。

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不仅会误导人的推断,而且会让人根本上不动脑筋,就“不加思索”地有所结论或有所行动。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Henri Tajfel)指出,先入为主的想法或刻板印象所起的都是简化信息的作用,让复杂多变的信息变得容易辨认、记忆、预测,把人简单归类的信息可以使人很迅速地对人或事有便捷的反应。我们所熟悉的“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的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的冷酷无情”就是这样一种捷径思维。人被简单地分成“同志”和“敌人”,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就简单化和绝对化了。

“讹人大妈”和“辱华洋人”这样的类别思维是自然的,但又不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它是自然的,我们更需要对它有所察觉,以免我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逻辑谬误的迷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