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6] 李湘.浅析湘中东部几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审美与演唱技巧—以 《放风筝》、《洗菜心》和《思情鬼歌》为例[J].中国音乐,2009,03. [7] 许梅华.徐沛东民雄声乐作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春来沙家滨》 和《黄河渔娘》中体会[J].音乐创作,2013,02. [8] 李童童.栾凯声乐作品演唱研究—《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等十首声 乐作品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9] 贺美智.徐沛东声乐作的创作特征与演唱研究—以《大森林的 早晨》、《黄河渔娘》、《曙色》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 报),2015,02. [10] 杨咏.论声乐演唱风格的形成[J].中国音乐,2008,04. [11] 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一、体例编排 《史稿》作为史学类巨著,在体例编排上与“二十五史”所采 取的纪传体不同而是采用了线条式的“编年体”体裁,以社会性质 的演变为依据,按照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顺序尽可能详尽地构建了 中国音乐史的体系。[1]选择纪传体的方式进行撰写既符合人们的认知 习惯,读起来便于理解,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该书的目录也做的 极为细致,共分成了八编、三十六章,并在每一章分列了许多知识 点。每个时期涉及到的历史事件、音乐现象、以及音乐发展规律作 者基本上都进行了细致的记述。最值得一提的是,杨荫浏先生在撰 写《史稿》时还特别注意在每一章的开头部分撰写了有关于本章所 涉及到的相关历史“概况”。在“概况”中先是阐述了这一时期的 社会制度、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的整体 水平,继而再将音乐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的分析。这样 的编排方式,使得读者既能够清晰历史背景,也有利于读者更加清 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音乐的走向从而了解当时音乐的全貌,为读 者提供一个全面、多方位的视角。为了想让读者重视历史事件与音 乐的重要联系,在第五编以后更是将“概况”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
发展新路子,才能更好的推动声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发展 性、反思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慧慧.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融合[J].音乐研究,2015,07. [2] 石惟正.认识声乐艺术的几个误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4. [3] 姜乐虹,谢统义,贾双飞.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程的 改革与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4] 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01. [5] 杜亚雄.以字行腔学习歌唱—介绍一种新的声乐教学探索[J].中国音 乐,2016,03.
◎ 书评与述评
黄河之声 2018年第5期 总第506期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感
魏子斐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1981年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两册。《史稿》的出版填补 了建国以来音乐通史类书籍的空白,更是被刘再生称为“杨荫浏时代的到来”。该书出版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但仍 然历久弥新,始终作为音乐史专业入门的必读书目,杨荫浏先生以及这部著作的巨大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本文通 过综合学术界的综合看法来阐述对《史稿》体例编排、史料整理搜集、和治学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认识。 关键词:体例编排;史料丰富;治学态度
二、史料丰富 与同时期音乐史类的其他书籍相比,《史稿》的内容丰富、资 料详实。在书中包罗了历朝历代发生的重要音乐现象;音乐生活和 音乐表现技术的发展;乐器和器乐的分析介绍;音乐家、音乐思想 的研究与贡献;历史进程中多种音乐体裁和题材的形成;乐律制度 的形成过程以及引用众多的文献资料和乐谱资料等等。据不完全统 计,该书运用文献资料多达446本,如《隋书·音乐志》、《史记》 这样必不可少的史论类文献资料,也有《中国戏剧史长篇》这样的 传统音乐资料;音乐谱例大概引用近90首;插入的图片130多幅。正 如黄翔鹏所说:“这部著作,在为数不多的诸家之中可算得材料最 丰富、论述最全面,而且最为重视音乐实践的一部通史。”[3]这部在 建国之后完成的著作,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过往 的著作中基本都把精力放在雅乐、宫廷音乐的撰写上,很少提及民 间音乐的重要价值。但是《史稿》打破了这种旧格局、旧观念,重 视民间音乐,将音乐史写成一部真正的音乐史,不是所谓的“宫廷
杨荫浏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 音乐教育家。从幼年始,就跟随一些民乐家、音乐学者学习中西方 音乐知识和技能,杨先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汲取中国传统音乐的 丰富养料又能够积极地接受西方音乐技能及理论知识;在成长阶段 饱读诗书,掌握了扎实的文学功底,这些都为他创作《史稿》打下 坚实的学术基础。在建国后,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副所长、所长等职,培养出了很多新一代的中国音乐史学者与专 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对各种音乐史料的搜集、挖掘、整理、鉴别 工作。出版书籍20多种,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中国古代音乐史 稿》是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的著作,是其一生写作的结晶,该书的 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整个音乐史学界,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起到了继 往开来的作用。笔者通过阅读该书,谈几点阅读心得和体会。
进行撰写放在每一编的第一章进行撰写。以历史背景作为撰写音乐 史的切入点,客观全面的描述音乐史。
此外,体例运用上的另一优点,在每一章的结束后,都会或 多或少的写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一般是对这一历史时期音乐现象进 行归纳、总结,包括每个时期政治经济状况、乐器乐律理论如何发 展、音乐美学领域各家怎样斗争等等。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音 乐发展规律。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1959年杨荫浏在撰写《史稿》 时,当时的历史学界对于各个朝代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的划分还 没有明确的定论,杨荫浏先生则借鉴吸收了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对 古代社会的分期结论,尽管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写进历史教科书中 的,近乎“定论”性的理论见解,而在当时却也是争议颇多的新观 点、新结论。[2]所以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位音乐史学家深厚的学术功 底、多方面的历史视角,为以后的音乐史学工作者开辟了一个新时 代、新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