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简析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摘要列宁于1915年在瑞士的伯尔尼写成《谈谈辩证法问题》,他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中,在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客观世界和认识的根本规律。《谈谈辩证法问题》严谨的逻辑性与对物质本质深刻的理解与反思,至今仍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关键词辩证法;矛盾;对立与统一

通观全文,在我看来,该文章主要提及的是列宁关于辩证法的一些个人看法。列宁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拥有对立性质的两个方面,这两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统一到一起的。换句话说,事物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的绝对性与对立面有条件的统一的相对性。文章的标题是谈谈辩证法问题,但我们可以明显从文章内容中看到列宁对辩证法的推崇与支持。通过对比其他形式的主义以及对辩证法本身的阐述,列宁得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才是真理性质的之一,其他的各种形式主义都有缺陷的结论。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虽然文章篇幅并不多,却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辩证法与诡辩论和怀疑论的对立”“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等突破性深刻性观点。

在此,我想谈谈其中对我与比较有启发的两点,一是列宁所述的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而后者为对于前者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以及统一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论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列宁所述的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之中。这些矛盾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的。把研究事物自身中矛盾确定为辩证的实质,就是因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对于辩证法的这种规定的正确性,可以由人类实践以及作为这种实践经验总结的科学史来检验。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物质运动从最简单的形式到最复杂的形式,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着的。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过是对某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的研究,科学史也就是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历史。人类认识的运动、发展、也是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

矛盾的提出是对立统一的铺垫,及矛盾并非我们客观所认知的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对立,而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这两种倾向,本来是相反的,可是,它们又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成为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构成了事物自身的矛盾。

由此我想结合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经典理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来谈谈我对与矛盾与对立统一的理解。“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2]。即在盒中的猫既活又死,充分展现了对立统一的两种可能性。打开盒子前对于猫的生死是不确定的、随机的事件决定,这个不确定(后者叫

波动)其实就是辩证法主张的矛盾运作。

“薛定谔的猫”也充分证明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又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而“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差别的;统一性是暂时的、易逝的,斗争性则是长久的、稳定的。一句话,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但是,“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没有孤立存在的相对,也没有孤立存在的绝对,相对总是与绝对相联系而存在,绝对也总是与相对相联系而存在。一讲相对,就意味着是包含着绝对的相对,一讲绝对就意味着是包含在相对中的绝对。所以列宁说:“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这一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称为辩证法的精髓。并且指出:“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马克思主义关于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问题,同一切主观主义、怀疑论、诡辩论划清了界限。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诡辩论者总是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要么强调绝对的东西,否认相对的东西;要么强调相对的东西,而否认绝对的东西,正如列宁所揭露的那样:“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至今仍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矛盾的对立统一更是作为基本理论运用于各个理论。更甚,对于世界思想,哲学发展他都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参考书目:《毛泽东选集》

《列宁选集》

《薛定谔的猫》

引用:(1)引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307页

广州三元里皮具城历史:25年谛造世界皮具王国

广州三元里皮具城历史:城中村-25年谛造世界皮具王国 品牌皮具班卡奴https://www.360docs.net/doc/a35920837.html, 收藏发布 三元里是广州最为繁忙的商圈,也是广州最为国际化的区域之一,两者相叠,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老街深巷里,青砖砌墙,短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一套的三扇门,周边现代化的幢幢高楼,四通八达的高架桥,以及密集流动的人群--今天,三元里显然已经超出了“村子”的概念,这里更像是城寨。 “城寨”有一种“占山为王”的意味,它还没发展到“城市”,只是一个部落,一个大世界里面的小世界,一个大宇宙里面的小宇宙。三元里的世界就是皮具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三元里的全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到达“耕屋”时代的巅峰,随着广州城市的急速扩张,田地在旧村绝迹,“城中村”成型。如果要对广州进行切片研究,三元里无疑是最好的样板之一,在过往的二十多年间这里演绎着都市村庄的奇异景象。 百多年前,“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这里为众人所知,是在170年前的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英军经过三元里时,有着血性的三元里人,联合附近103乡群众对英军进行反击。 当地村民视之为世代的荣光,直到如今。三元里街工作委员会书记韦作群对这段历史表示出足够的兴趣,在查看了大英博物馆的资料后,他认为三元里足以称之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原点”。 韦作群正组织拍摄一部《我的三元里》的纪录片,第一部分讲述的就是三元里抗英的历史以及其对国人思想的启迪,整部纪录片也会由历史拉回到现在。 历史的车轮不会仅停歇于最光辉处,随着岁月的前行,三元里开启了广州市场经济时代的新纪元。 南临广州火车站、广州市汽车站、省汽车站及老广交会展馆,北接机场高速,这也是业界对三元里区位优势最直接的表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元里刚刚兴起时,在香港甫一上市的皮包,几小时之后就能在三元里找到它的身影。 “三元里商圈经营商户近万家,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拥有…中国皮具成品第一城?之称,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中东、非洲、东南亚、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品牌最集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皮具成品交易平台。” 4月19日,韦作群在做白云区创建“广东省皮具国际采购中心”会议上用一连串的形容词讲述这个发展二十多年的商圈进入的辉煌。 往来三元里的国际采购商以及国外驻三元里的办事机构究竟有多少,可能并没有现成的

天才培养计划

天才培养计划 课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a35920837.html, 时间:XX-11-28:26:49 :中国语文网 作者:黄州人九歌 阅读1710 九歌 “培养出一个天才要胜过培养出千万个普通人。”当然这个话谁也不敢公开讲,不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这个社会普通人占绝大多数。但国家、社会需要天才,培养天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和权力实话实说: 一、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现行中、小学校不是专门为培养天才开办的,而是为了

培养绝大多数普通人开办的: 、学校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了天才的发展,教学大纲、教育教学计划是为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制定的。 例如:(1)达尔文从小就热衷动植物的研究,他为了制作标本而考试不及格,受到校长的批评:“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课程,所以成绩这么差。” (2)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他在学校的总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会制造机器玩具。 (3)成都第五中高三女学生陈雪潜以托福考试540分的成绩被美国一所科技大学录取。但这个学生在中学是差生,全班54名学生,她成绩排到30名以后,教师常指责她:“贪玩,不务正业”(这样的话我常听到,当老师的、当家长的和当领导的都爱说,我自已有时也说,没办法)。以她的成绩在国内是考不上大学的。但该生是一名创造型人才,读高中期间已取得一个专利,并已申请了几个专利。 (4)、文豪斯科特成名后的一天,去访问他小时候的母校。这个消息立时轰动全校,学校特准备了一堂课给他看。斯科特不满意,他要见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教师们不得不把最差的学生叫来,那个学生臊得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他的头,给了他一枚金币,和蔼地说:“你是全校最差的学生,你是好孩子,你要牢牢的守住我的位子”原来斯科特在这所学校学习时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每年都会得到有利于我们教师成长的书籍,而这次却是我自己选的。这是一本有关青年教师的一本书。作者从教26年,经历了书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体验。书中有大量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对读者有较强的启发性。颇具文采与诗意的文风,让本书读来颇感轻松、愉悦,同时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带领读者不断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灵成长障碍。 本书向您传递的,是这样一种成长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只要能够激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掌握必要的行动方法,每一个生命就都能创造职业的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重拾前进动力,重获行走方法。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对于业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以成长中日渐聚集的强大力量,不断扩展与充实心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灵的内涵不

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生命由此而日渐脱离平庸,朝向优秀乃至卓越持续前进。 在浪漫的激情和复杂的现实间,潜伏着无穷无尽的暗流。这些暗流,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从无法预知的角落里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将新教师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冲垮。面对这份淫威,任何激情、梦幻、诗意、纯真、好奇、渴望、紧张、充实,都只能像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孩子,要么睁大了吃惊的双眼,面对废墟无助地叹息,要么在片刻的伤感后,迅速转移了视线,去另一个空间上另建新的乐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属性,却既不接纳长吁短叹,也不容忍异地重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一群有个性、有追求的鲜活生命。这些生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需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砍削修补,使其能一步步脱离愚昧与低俗,走向智慧与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师不得不直面这份惨淡,不得不弯下身体清扫芜杂、清洗污浊,然后,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勇气,再次筑起心中的圣殿。 第二篇:《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2014-7-411:51:00|by:wshine]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 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

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出辩证法的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的工作,并且在做这件工作之前,“不言而喻,在我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作概括叙述时,我在细节上也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同样的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全面地,可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而剥去它们的神秘形式,并从它们的全部单独性和普遍性上把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自然辩证法应该是用辩证的观点去探讨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教师应该阅读的百部教育名著

温州市教育局推荐“百部教育名著”目录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拓展篇(50部)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编者:列宁在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思想中,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种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认识中的任何一个简单命题,都包含着辩证法的一切要素,因而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同时,认识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坚持辩证法和认识论一致的观点,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第3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活①),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②)。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恩格斯也这样做过。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它的泉源、它的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按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注意:顺便说一下,主观主义(怀疑论44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的发展观,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当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种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有矛盾的存在就肯定既有统一又有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的,不能只强调斗争的绝对性;斗争是绝对的、贯穿始终的,只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能因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否定其本质的绝对性。那么,对于同一性做这样的理解和说明,从而认为同一性是绝的也未尝不可啊。可见,作为同一相对性前提,也可以构成斗争绝对性的前提,而作为斗争绝对性的前提也适用于证明同一绝对性。这种观点和列宁的观点并不矛盾,单纯的只看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对立的,但任何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立场,这里,两种观点的出发点和立场是不一样的。列宁说“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从将两者区别开的角度来说的,将两者表现更加突出的特性提出来加以比较,显然斗争的绝对性较相对性更能体现其特征,而统一的相对性较绝对性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搞清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列宁就这两者的关系作了说明。 “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的差别也是相对的”这句话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相对和绝对是有差别的。“相对”一般指有条件的、特殊的、暂时的等等,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暂时的静止状态、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都指事物的相对性的方面;“绝对”一般指无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等等,如:矛盾的斗争性、普遍性。相对和绝对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_1

( 教育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6611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Early education and genius reading experience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 它发展的机会,就会一个个地枯死,就会发生儿童可能能力递减的现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于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这是一本专门阐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对于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儿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可能能力的实现就越少。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是也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同样,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 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切实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从小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求知识、释疑破难;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显现,培养一批又一批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写的一本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早期教育从何开始是最理想的呢?书中介绍了最早可以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了。本人非常欣赏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因为根据老维特的经验“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为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它表达出来的东西。 书中小赛德慈的母亲在教小赛德慈“快乐、兴奋、幸福”时,小赛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所以母亲在多次讲解后仍不能明白他们的差别。母亲用迷人的吉他声告诉他,小赛德慈专注的听着,母亲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弹奏的:“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个形容词,快乐就像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哇!原来是这样!”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推荐写读书笔记的书目录】 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推荐书目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完整版)读《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的指标,而且也是俄国革命的向导;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了系统严谨的论述,全面揭示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以及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等内容,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 列宁认为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本质。列宁还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面,这两个对立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能够统一到一起的。也就是说,事物具有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的绝对性与对立面有条件的统一的相对性。在这其中,发现事物对立面间的矛盾性并进行深入的探讨,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也可以说是通过相互争辩的方式来达到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的目的,并对观察这些事物所得到的认识进行证明阐释,验证认识的正确性与否。 在这里,我认为我们需要有两个观点。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只有科学史才能检验对统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的正确性,列宁首先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由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普遍规律。列宁说:“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普遍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们认识的规律,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它是以科学的发展为依据的,是为全部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在列宁看来,对立面是同一的,也即是个别跟一般的联系。个别和一般互相依存,缺少任何一个,另一个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般包含但不完全包含个别,个别也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这样,任何个别都能通过一般,在经过或长或短的联系之后和另一个个别联系到一起,这就是社会间事物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界也具有这个从个别向一般转变、偶然向必然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换、相互联系的性质。 认可了对立面的同一,就是认可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而这种对立矛盾的倾向,在发展的过程的不断斗争中,它们的对立关系却渐渐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统一。虽然列宁认为事物的对立面是矛盾而又统一的,但并不是一直都是如此。矛盾性是绝对存在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存在于每一个时间地点,不会消失,但对立面的统一却不然。如同物理学中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一样,虽然对立面的矛盾是绝对的,但对立面的统一却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一种存在情况。而这点,也正是客观的辩证法和主观的唯心主义发生分歧的原因所在。客观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的差别是相对的,相对中蕴含着绝对,但主观主义和诡辩论却不认可这种观点,相反,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信奉事物的属性是相对的,即相对的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其实,这点,在我以为,这种排斥却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绝对,就是主观主义绝对性地认为相对性才是真切存在的,排斥绝对性的存在。就像矛与盾的故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何如?”主观主义否认绝对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绝对。 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有重大缺陷的,这种主义一般存在于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

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 篇一:《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对立统一律 ——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列宁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 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在为了说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命题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先进成果,首先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400年以前就说过:“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列宁还指出:“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

命力的根源”,又说:“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最后,列宁还指出亚里士多德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徘徊动摇甚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列宁批判地继承了哲学思想的先进成果,唯物地而且科学地解决了对立丽的统一问题,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旺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

广州必去十大旅游景点推荐

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推荐 2014-08-17 来源:查查吧点击数:5546 [导读] 哪几个是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以前的战争地点,如今都成为了旅游景点,广州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去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你知道是哪十个吗?一起来看看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吧! 广州塔 广州塔 广州塔又名小蛮腰,是广州新的标志性建筑物。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烟花绽放,广州塔大放异彩。登上广州塔的观光台,羊城美景一览无余。除了有美景可看之外,广州塔还有空中云梯、横向摩天轮、 4D电影院等多项观光娱乐设施,想象一下,当你站在观光层,看着玻璃地板下方的地面马路,车流细小如蚁,珠江在脚底蜿蜒之时,一向胆大的你,是否会产生眩晕呢?去体验一下吧! 广州白云山:置身白云仙境 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素有 “南越第一山 ”之称。白云山全山面积 2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摩星岭海拔 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

冉冉升起,使山上变成白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因此而得名。这里风光旖旎,有神秘的原始森林,壮观的龙潭飞潭、古老的唐代银杏、罕见的千年杜鹃、独特的野生牡丹、惊险的云飞蹦极。游客来到白云山,仿佛置身于白云仙境,感受“人在画中游,云在树上飘,水在空中舞”的奇妙意境。 越秀公园:羊城美景尽收眼底 越秀公园是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因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 “朝汉台 ”而得名。园内有著名古迹镇海楼,又名五层楼,登楼远眺,羊城美景尽收眼底。园内还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除此之外,越秀公园内的三个人工湖是游客们最喜欢的地方:东秀湖、南秀湖景色幽美,是绘画、写生、垂钓的好地方;北秀湖绿荫低垂,是划船爱好者的最佳选择。 中山纪念堂诉说革命先驱的壮举 中山纪念堂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这本书是日本木村久一先生的著作,于上世纪90年代被译成中文。据说一些名家都看过这本书。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算做一个引言,讲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六章每章讲述一位天才的早期教育,重点谈及父母早期教育的方法。其中第二章是《威特的教育》,是作者对《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一个简介。本文就由此展开。《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威特的父亲写的关于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虽然此书年代久远,却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推广。 首先我们需要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作一下简单介绍。威特的父亲是德国一个乡村牧师,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一个非常富于创见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克服了种种障碍,最终培养出威特这个“天才”。威特生于1800年,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许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然而威特并没有高超的天资,恰恰在出生时被认为是一个痴呆的婴儿。那么卡尔?威特是如何成为一个驰名中外、学识渊博的天才而且在早年就表现出超人的素质的呢,这完全归功于威特父亲高水平的早期教育。威特父亲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足的成功,取得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威特父亲始终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因此威特父亲从威特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他认为,在五岁之前,孩子能够掌握一生所掌握知识的80%,五岁之前是孩子形成知识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就难以形成。另外,在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学会上,他坚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天赋再好,后天不开发,也会成为平凡的人,天赋不好,后天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二、丰富的知识。威特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因此才能在教育孩子时得心应手。威特懂得六国语言,对许多学科都有造诣,因此可以肯定,威特父亲也懂得多国语言,对许多学科也都有研究。因为自己不会而去教育孩子,是不现实的。 第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威特父亲十分欣赏爱尔维修的论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威特父亲特别注意教育方法的应用,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情境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 第四、全面的教育。威特之所以会多国语言,多门学科,并且长大后依然才学横溢,而且很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威特父亲全面的教育。 第五、坚强的毅力。要想培养出一个“天才”,不经过艰辛的努力是办不到的。威特父亲在教育小威特时踏踏实实、严肃认真、一如既往、二十年如一日,为了教育好威特,把自己的所有才能都施展出来。威特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威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威特的教育》一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早期教育经验。 第一、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按照能力递减法则,生下来具有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5岁时还有80度的能力,10岁时减少到60度,到15岁时就只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观后感

参观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有感 https://www.360docs.net/doc/a35920837.html, 前段时间我和以前党建的几位同事一起参观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 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 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业绩可歌可泣,为此而牺牲的先辈们在这片红棉花盛开的土地上洒下了滴滴英雄热血。这正是:手执锄矛举三星,百乡同心结联营;振我民族英雄气,牛栏岗上鬼魂惊。三元里人民的英勇反抗,顽强捍卫家园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学习和弘扬。 今天我们正处在和平的年代,虽然远去了硝烟和战火,但是并未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也要培养忧患意识,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先烈的精神鼓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以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的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也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由万驰电子https://www.360docs.net/doc/a35920837.html,提供

初为数学教师者应该先看这几本书

初为数学教师者应该先看这几本书 〈近世欧氏几何学〉------------系统论述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一般教辅资料上没有这么系统〈初等数学复习与研究〉-----------------分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部分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从与现行教材不同的角度研究圆锥曲线 〈不等式入门〉、〈常用不等式〉-------------要想让学生在不等式这一环节中不感觉到困难,这一中一外两本著作应该好好研究。 〈数学分析〉--------------虽然是大学教材,但是这也是让我们讲好初等数学中,函数与不等式问题的利器。我觉得应该读美国的分析教程,更生活化,接近初等数学些。 ”院士数学讲座专辑“-------------张景中著,我仅仅买了其中一本〈数学杂谈〉,写的真好,有机会我一定补购其余几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选修教材(试验本)“系列--------------这是由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成都、长春七个城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我仅看过其中的三本:〈简易逻辑·函数〉,〈数学史话〉,〈数学问题研究〉,很不错。 〈怎样解题〉------------据说是经典,我还没有看完,只翻了几页,还是在电脑上看的,很累。罗增儒也写过一本关于解题的书,可惜没机会目睹。 当然,以前也有人列举过”中学数学教师必看书目“,但我觉得以上几本更基本,从这里着手应该容易些。 推荐100本教育书籍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内心的是“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这一章。有一段话是:“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着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的区域(蓝环之外的大部分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是两件事”。这好比我们教孩子认知理解某个事物,孩子记住了,并非当时就能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孩子认识西瓜,也认识绿色,但孩子在涂色时不一定把西瓜涂成绿色。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孩子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原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