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第3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在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美国,学校、街道、高速公路、医院、桥梁、污水处理系统 、电力设施等公共项目的建设都可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 ,如美国波特兰市机场扩建1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50%是靠发行 债券解决的。州和地方政府在2003-2012年间通过免税的市政债 券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超过 1.65 万亿美元,其中约 5140 亿用于 初级和中级学校的建设,约 2880 亿投入了急诊医院建设,约 2580 亿用于建设排水系统,约 1780 亿用于建设道路、高速公路 ,约 1470 亿投入了公共能源项目,约 1056 亿用于公共运输的建 设。以上提到的类别几乎涵盖了 2003 年到 2012 年美国市政债券 筹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90%。仅2012年,市政债券就解决 了超过179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问题。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2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以市场投资决定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2. 在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制度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高度 发达。 3. 收益风险特征完全内化于投资者本身。 4. 投资主体结构具有以私人投资为主的特征。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国民经济的运行方 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构、经济调 节结构、激励机制、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等。
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决定投资体制。
综上,投资体制模式与经济体 制模式是对应的。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对投资体制模式的描述:
一、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投资主体:私人为主,政府为辅。 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补助、税收减免以及其他行政 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私人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美国 政府投资决策中,重视公众参与和专业咨询公司的评审作用, 同时政府投资受到严密的法规约束。 由于长期奉行政府大规模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英国经 济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停滞。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大力推 进经济改革,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使英国成为新公共管理改 革的发祥地。
第3章 投资体制
学习目标
掌握投资体制概念和中西方投资体制的差异 了解我国转轨中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 了解我国投资体制演进的历程 认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
3.1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借鉴经济体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对投资体制进行划分:
(1)从所有制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投 资体制模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投资体制模式。 (2)从经济决策结构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 为集权投资体制模式和分权投资体制模式。 (3)从经济调节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 投资体制模式和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投资体制模式。 (4)从激励机制看:投资体制可以分为利益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和行政强制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全交给企业自主掌握。投资品由市场提供,企业资金来源由自有资金和 银行贷款来解决。 ----前南斯拉夫
3. 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 划分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范围,中央政府负责
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的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负责 关系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企业再生产方面的一切决 策权全部由企业自主行使,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次的投资主 体;投资调控主要通过税收杠杆、信贷杠杆以及发布投资信息引导三种 方式来实行。 ----我国改革中期
第二次高潮:以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作为
标志。重点集中在对资金来源、政府投资范围以及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改 革。 效果: 改革措施涉及传统投资体制的一些要害问题,但由于改革措施可 操作性不高,同时受到 1988 年底开始实行的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些改革 措施未能圆满实施。
3.3 我国的投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三次高潮: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标志。南方谈话后,我
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不再限于经营权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 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投资 体制以市场为取向的指导思想变得更加明确。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 特点是: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 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开始系统设计 改革方案,配套出台改革措施。 效果: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投融 资体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错,特别是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反映出来。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暴露出 原有投资体制的缺陷,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明确了近期目标和对象。
3.1.1 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在我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方式、投资资金的筹措途径、投资的使用方式、投资利益 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的划分、项目决策程序以及宏观调控方式和机构设置等。投 资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投资体制内涵分析,投资体制包括投资管理体制和投资运行 机制。投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引导和调控投资经济活动 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投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 指投资主体筹集资金和资金的投放使用方式和方法。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从1979年至今,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五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
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作为标志。这一阶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项 目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效果: 侧重于基层和局部性,制度的变革,涉及增强市场机制功能的内 容很少,基本上没有触及传统投资体制的根本性、实质性的弊端。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案例分析
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首个PPP项目。 4号线项目建设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为洞体、车站等土建工程,由北京市 政府国有独资企业京投公司成立的全资子公司4号线公司负责;B部分为车辆、信 号等设备部分,投资额约为46亿元,约占项目总投资的30%,这部分为PPP项目。 该PPP项目由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负责实施,京港地铁由京 投公司、香港地铁公司和首创集团按2:49:49的比例出资组建。项目建设期为 2005年至2009年,特许经营期为从试运营日起30年。 4号线项目竣工验收后,京港地铁通过租赁取得4号线公司的A部分资产的使用权。 京港地铁负责4号线的运营管理、全部设施(包括A和B两部分)的维护和除洞体 外的资产更新以及站内的商业经营,主要通过地铁票款收入及站内商业经营收入 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30年特许经营期结束后,京港地铁将B部分项 目设施完好、无偿地移交给市政府指定部门,将A部分项目设施归还给4号线公司。 PPP模式的运用有效地缓解了北京市政府的投资压力,实现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行 业投资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突破,形成同业激励的格局,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 水平、服务水平提升。从实际运行来看,4号线应用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已取 得阶段性成功,项目实施效果良好。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二、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市场经济国家对投资的宏观管理基本上采取了 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由市场 经济国家中政府与市场比较清晰的投资边界所决定的。
2. 政策措施的多元化。美国政府刺激需求引导投资的主要政策手段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目的以短期调节为主。法国政府对投融 资的宏观调控除了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指导计划也发挥重要 的作用。日本和韩国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利用 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加强对投资的宏观调控。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2 投资体制的组成
从系统论看:投资体制主要由投资决策系统、投资调控系统、 投资动力系统、投资信息系统四大子系统组成。
从管理组织的情况看:投资体制主要由三要素组成:投资主体 的决策层次与结构、投资运行机制、投资领域内各经济实体之 间的关系。
从管理职能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计划管理体制、 投资资金管理体制和投资的经营管理体制。 从管理对象看:投资体制的组成主要包括:投资项目管理体制 、设计体制、施工体制等。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投资体制 1. 高度集权型投资模式: 企业投资全部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以行政投
资方式为主,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各单位和经济实体之间 的联系非商品化。 ----前苏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2. 分散型投资体制模式: 国家彻底放弃一切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完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二、中国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2 3 4
• 调控方式的行政性 • 调控范围的单一性 • 政策安排的孤立性 • 政策效应的刚性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3.2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第五次高潮: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标志。《决定》进一步强化“市场 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一重大理论基础和制度突破。 效果:这是我国投资体制在新历史时期的又一次重大革新,是我国投资 体制在前四次改革尝试的基础上的再次完善和提升。
3. 调控政策安排的系统化。发达国家政府对各项投资调控政策互相补 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作用 于各个市场投资主体,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三、转轨期中国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具有混合型特征:市场型、非市场型与行政型投 资制度的混合。
2. 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全对称。从投资的激励和约束对称性角 度分析,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各投资主体仅有投资 的激励,改革仍没有完全解决投资的约束问题,即投资的权利 和责任不对称问题。 3. 收益风险具有非完全市场化特征。
4. 为投资体制服务的融资制度的安排仍具有政府控制的特征。 5. 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主体行为存在较大的变异。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四次高潮:以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正式颁布作为标志。这个改革方案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效果: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是在前三次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制度 革新,明确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作用。
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投资体制?什么是经济体制?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投资体制?在实现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中,政府职能应如何转 变? 3.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体制有哪些特点?哪些特点可供我们借鉴? 5.美国的投资体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型投资体制有何异同点? 6.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投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7.从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角度分析新中国投资体制的变化。 8.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 9.从世界各国来看,政府均在公共品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试论其理论原因。 10.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说:“马克思是在设法了解这个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以加速它的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接受。凯恩斯是在力求找 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致毁灭自己。”我们在比较中外投资体制(理论)时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11.解释下列概念 经济体制 投资体制 投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