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阳市旌阳区教科所罗湘

有一次,到一所学校听课,我坐在教室的最后面。课上了一会儿,我发现最后一排一个个子高大的男孩一直佝偻着,没有听课。我悄悄地走上前,佯装借笔,那孩子一惊,下意识地捂住桌子上的东西,但还是被我发现了。他在折纸飞机,还有模有样。他的脸一下就红了,惊恐地望着我。我淡淡地对他耳语道:“折得不错,还有点天赋,不过下课以后再折会不会好点?”顿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把飞机“请”进了桌子……这节课上的是初中思品课《尊重劳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尊重劳动的表现?只见那个折纸飞机的男孩高高举起了手,老师点了他。“我认为,上课折纸飞机就是不尊重老师劳动的表现。”说完他还朝我看了一眼,我回以微笑。无需说教,孩子已自我进行了教育。课后,和我一起听课的教导主任解释道:“那个学生是个插班生,没有学籍,差得很,来混时间的。”我把前因后果讲述了一番,最后对那位面有惭色的教导主任说:“别急着给学生贴标签,每个孩子内心都有真善美的种子,关键是我们的引导啊!”

作为教研员,下基层视导最多的就是和老师们的交流,听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差,越来越懒了,厌学的越来越多了……总之是一个中心,即不是我们教不好,是差生太多了!在不少教师眼里,差生是累赘,是负担,是压力,是拖累自己教学成绩的绊脚石,还要付出很多精力来辅导他们,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一提起差生,教师就头疼,一看到差生就下意识地降低要求,备课敷衍,上课散漫,为什么?因为在他们内心已经给这些学生贴上了一个标签——这是教不好的差生!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教育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由此推之,当

一个孩子老被说成“笨孩子”“差生”,他是不是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中学生处在一个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青春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可塑性很大,如果我们给他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差生”,很有可能会毁了他的一生。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他是百分之百,如果他不成才,可能这个家庭就随之“毁灭”了。

实践证明,由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以及本人努力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些差异,每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然,这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培养。目前我们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此有关。

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北京市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励冒尖、允许落后”;浙江新昌中学提出“全面发展是基础、学有特色是目标”;还有学校提出“三才”教育,即成才、英才、特才教育等。实施新课程以后,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差异制定弹性教学目标,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等,这些都是教育者承认并正视

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体现。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学生不缺进取,缺的是鼓励;学生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学生不缺潜力,缺的是施展潜力的平台。因此,面对任何一个你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教育者不要着急地给他们贴上“你真笨”“你没治了”等挫伤自尊心的标签,而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搭建“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台阶,尽最大努力使他们走上成才之路,不单纯以分数来片面论英雄,此处不亮彼处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教育是一个细活,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这需要教育者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耐心关注孩子的心灵,“越不可爱的孩子,越是需要爱的孩子”。希望在我们老师的字典里永远没有“差生”这两个字,更希望每一株幼苗scjy607@

德育视

《四川教育》2015年第2~3期

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