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古典诗文2013-03-19 090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集体背诵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25`)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思考:(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2)选取了哪些意象?集体回答,老师板书。

明月故国小楼东风雕栏玉砌往事朱颜春花秋月愁一江春水(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教学博苑03-18 145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使用说明】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学习目标】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情感培养自主鉴赏能力【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方法介绍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因声求气”中的“因”解释为____,“声”是指____,“求”解释为____,“气”是指____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①节奏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快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③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④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二、知识积累了解的生平和为人李煜{937—978},字____,史称____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____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周邦彦(1056—1121),字___,号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____集,又名____李贺(790—816):字___,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___文体常识《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2、重点实词注音、释疑《将进酒》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千斤散尽还复来()《虞美人》虞()美人雕栏玉彻( ) 李煜()《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小楫()芙蓉浦()【文本探究】赏析示例部分:《将进酒》(1)这首诗的基调是___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2)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态度(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通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何而愁?(6)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答:①起兴手法诗句特色②夸张手法诗句特色自主鉴赏部分《虞美人》了解《虞美人》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问答对何时了应犹在不堪回首江水不言之言(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知识链接】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2教学目标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1课 《将进酒》 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1课 《将进酒》 教案

《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

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板书:将进酒李白二、整体感知过渡:学习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

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

(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板书:情感发展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

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二层:赂秦的情形和结果――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三层: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
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4)引导背诵。先分层背,再联起来背。
六、教学课文第三段:
1.生字词: 赢yíng洎jì 谗chán诛zhū邯郸hán dàn郡jùn殆dài
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四、教学课文第一段:
1.生字词,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
故曰在赂秦也。
弊在赂秦B、不赂者以赂者丧。
5)请总结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6)引导背诵。
五、教学课文第二段:
1.生字词:厥jue暴pu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6.内容分析:
1)总结段意: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分三小层:
一层:诸候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结论:秦之所大欲,诸候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三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 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鲜明的写实风格明清散文在文学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以传统的绘画手法和笔墨技巧为基础,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明清散文通常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等来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髓。

这一特点在明清散文史册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如大文豪袁枚的《小晏横幅》,以其深刻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成功刻画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文化交锋和纷争不断的局面。

二、独特的审美特征明清散文在审美特征上也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

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强调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在艺术表现上,明清散文往往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生命的感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像明代文学大师陈继儒的《问道松树》,笔者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对松树的描写,生动地表达出自己对松树的敬仰和情感。

这种纯净、简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明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注入了更为独特的内涵和生命力。

三、高度的文化内涵明清散文在文化传承和内涵方面也有着高度的价值。

在明清时代,由于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使得文化的内涵逐渐得到提升和深化,同时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艺形式上,明清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创作风格。

例如万历年间金圣叹的《咏梅》一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高度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

四、多样的艺术表达明清散文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文学技巧上,明清散文主要表现为讲究画面的布局和文学格式的搭配。

在结构上,明清散文则注重句式的长短、折句和平举的运用。

而在叙述方式上,明清散文则借助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和修辞运用,如描写、比喻、象征、颂词等等,体现出了其在艺术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创作风貌。

明清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风格。

正是这些特点和风格,让明清散文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长恨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长恨歌

• (2)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
•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 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乐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 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 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第一写了路途之 “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 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 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远、径斜于不顾,“停车” 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 “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所 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
1.读准字音
回眸.( móu ) 霓.( ní )裳 万骑.( jì ) 萦纡.( yū ) 悄.( qiǎo )然 绰.( chuò )约 珠箔.( bó ) 阑.( lán )干 金钗.( chāi )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骊.( lí )宫 城阙.( què ) 花钿.( diàn ) 龙驭.( yù ) 翡.( fěi )翠 参差.( cī ) 迤.( yǐ )逦.( lǐ ) 凝睇.( dì ) 钗擘.( bò )
•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精练,形象优美,抒 情极有特点,中间又有不少名句,我们可以在诵读中体悟 其意蕴美和情感美,探讨其主题思想。
• 《湘夫人》是一首祭神曲,用楚辞的情势写成,表达的是 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诗歌的情势和艺术都独具特色。
• 《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表达的是诗人的一股不平之气, 一种悲愤之情。学习时要简要鉴赏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 答: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是主流,因为男子能支撑起一家生 活,传宗接代。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竟使这一风气改 变,更从侧面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已经全国皆知 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教学过程一、“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1.回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征夫游子思乡之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女子相思怀远之情: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离愁别绪之情: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2.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段春江,这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着我们的到来,等着我们的聆听。

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孤篇横绝全唐的大家”——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另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闺怨诗、五言排律)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日本汉学家:“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并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课题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之后二女也投湘水而死。

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

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初涉湘水——整体感知1.听读正音渚(zhǔ) 眇(miǎo)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楣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思考,5分钟讨论———老师解答,齐读诗作):思考1:伫立水畔的人是谁?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主要动作和主要事件有哪些?湘君,赴约。

主要动作:登、骋望、远望、观——驰、济、筑室——捐、遗、搴、遗。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41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湘夫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了解屈原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让学生“知人”
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以意逆志
1、学生对照注解自读一遍全诗,注意圈点勾画。
2、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全诗
3、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解读,概括各节诗歌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突出诵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技能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明确: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堂课在教学上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湘夫人》的诵读和鉴赏,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再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把握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在批文入情的前提下,知人论诗,以意逆志,进而领悟鉴赏的精髓。本首诗歌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故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引导学生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鉴赏诗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很成功。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教学博苑06-01 1246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菩萨蛮(其二)》,通过诵读感受所描绘的江南的美景。

2、运用知人论世的手法,根据不同的背景来解读不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引入新课。

二、简介:参考注释①。

三、合作探究:有人说,此词为浪荡江南所写,也有人说此词为避乱于江南所作。

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背景,分组探究的情感。

1、探究一:浪荡江南“只合”——只应是。

因为江南好,所以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接下来四句具体地写到了景物美,生活美,人物美。

“须断肠”——因为江南太美,回去后会后悔遗憾。

由此可见,本词表达了对江南的依恋之情。

2、探究二:避乱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暗示思念家乡,故别人劝他。

“只合江南老”——因为北方战乱,有家难归。

只能在江南老去。

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须断肠”——回家后,看到家乡被战火洗劫的萧条场景而痛苦。

由此可见,本词表达了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情感。

3、小结:先总说江南好,再从景物美、生活美、人物美三个角度具体表现江南的好。

从而表达了对江南的依恋和有家难归的情感。

四、唐诗宋词里的江南(印发资料)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江南的意象的理解。

忆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忆江南【唐·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望江南【宋·苏东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望江南【宋·朱敦儒】炎昼永,初夜月侵床。

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

枕上是仙乡。

忆江南【唐·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江南柳【宋·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1)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1)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

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

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

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

”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

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2013/11/6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

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

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

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导入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解题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通假字“序”同“叙”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古今异义大块文章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罚依金谷酒数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三.品读:理解本散文的内容,感受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1.结构这篇小序只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的思想情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论、辩、书、序等体裁。

2.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散文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鉴赏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评价和交流。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课时:分析代表性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选取一组古代诗歌散文进行欣赏和解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评价。

4. 学生能够动手编写古代诗歌散文,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散文的具体案例,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不期的代表性作品。

2. 案例分析:选取《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诗歌,分析其古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选取《楚辞》中的《离骚》、《天问》等作品,探讨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选取唐诗中的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诗歌,欣赏其豪放与忧国忧民的情怀;选取宋词中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领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词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6单元第1课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人教版选修_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6单元第1课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人教版选修_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己朗读课文,分小组翻译,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

合作探究共享,追随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并勾勒出景物特点呈现景物风貌。

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验自学情况:(一)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力争准确流畅。

(四)检查对文章中重要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A、然(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5)之二虫又何知D、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而母立于兹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2)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3)掠江东南去(4)如宝装屏风( 5 )岸土赤而壁立(6)上干云霄3、检查几个句子翻译。

4、自己通译全文。

二、再读课文,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做到字字准确,句句贯通。

2.配套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
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
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