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内容提要】
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宋代人口过亿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作物熟制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

农业效益增加也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知识体系】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2.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3. 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4.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5. 城市的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南移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2. 元朝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3. 元朝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4. 南北文化差距扩大: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四、社会的变化
1. 平民社会的到来: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 人身自由的增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3.国家社会控制松懈:“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

【本课小结】
1个基础:宋代农业的发展;
6个繁荣:手工业,商业经济,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城市,货币;
1个转移:经济中心的南移;
3个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

(要求: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内容提示: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答案】(1)有论文题目。

(2)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

(3)过程:局部侵华,全面侵华,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认识:①教训: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尊重历史,反对篡改历史;
②和平: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③发展:面向未来,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日友好往来,增进中日互信,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线拟定题目,主要从抗战的结局和影响等方面围绕展开,审题时必须看准题干的要求,即内容提示的信息,从“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这些方面加以展开说明。

要求学生对史实要清楚,列举相关史实从战争的中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战争的经过,胜利的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加以阐述。

3.材料:下表分别归纳了部分西欧启蒙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

阐述: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了解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抨击欧州封建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武器,促进了欧
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传播西方的民权与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以陈天华为代表的革命思想家们从西欧启蒙思想中吸取民主革命思想并大力宣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宣扬民主与科学,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思想启蒙教育,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中西文化交流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前夕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如何传播西方思想以及改造中国思想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的校训,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校训。

【答案】示例:
古代:背景: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发展,书院的盛行。

评价:校训体现了“修齐治平”的思想,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利于培
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近代:背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由外国人办校到中国人自主办校。

评价:校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重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培养,反映了近代以来教育的近代化。

现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评价:校训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
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解析】
【详解】
以古代为例。

背景:根据材料中白鹿洞书院校训“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可以看出理学的影响;根据友教书院的校训“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可以看出,宋代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是国策,直接影响了书院的办学宗旨。

评价:根据友教书院的校训内容“修其身,齐其家,治
其国,必先正其心”可以看出,古代书院的办学宗旨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论题: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论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有利于文化下移;壮大市民阶层,有利于文明传播。

世界:印刷术传到世界,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尤其对欧洲的近代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文化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促进人类文明交流融合,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可以得出论点: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论述过程从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各自的影响进行,对中国部分侧重印刷术对文化、教育、市民阶层等角度,对世界的影响侧重人类文明交流、欧洲社会转型角度论证。

最后立足全人类得出结论,进行升华。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反映了儒家思想2000多年的发展趋势。

请任意选择某个时期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述。

【答案】示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评述:汉武帝时期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解析】
【详解】
示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评述: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同时汉武帝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上升,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