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规范学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我建构策略:个体内部教育力量的运 用
纪律的自我建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自觉纪律得意
6、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1)维护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 佳策略。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 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作业 难度要适中,学生能够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 (2)非言语线索(暗示信号)的利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5)正确地进行惩罚。
第六章:规范学习
内容提要: 规范学习。 纪律形成与教育。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品德的发展。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 德的转化与矫正。
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卢刚事件: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 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校园中射杀包括其博士研 究生导师在的6人,导致1人全身瘫痪5人全部丧命, 最后开枪自杀。 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化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小摩擦残忍杀害 同宿舍4名同学。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4 月24日云南高级法院裁定核准昆明中院以故意杀人罪 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 药家鑫事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于2010 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六刀(又 说八刀)致其死亡。
4、纪律形成的内在冲突
(1)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 学生理解纪律的四种水平:具体性理解;知 识性理解;认同性理解;内化性理解。 (2)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 (3)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间的矛盾。 (4)遵守纪律与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 (5)遵守纪律与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
A、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儿童需要学习某种 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标准。 B、个性正常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儿童获得 自立、自控、可靠等心理特质并训练儿童的 挫折容忍力。 C、道德标准内化的需要。可促使正确道德 观的形成。 D、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自觉纪律
自觉纪律是学生纪律性水平高的表现,其成分包括 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和纪律习惯。 自觉纪律从态度上讲有三个特点:自愿遵守,主动 执行,积极维护。 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从外部纪律要求强制 性遵守转化为内心需要,再转化为纪律习惯的过程。 自觉纪律的特点:对纪律出自内心需要而自然遵守; 无须外在监督;习惯性遵守;在遵守纪律过程中遇 到困难,会作出意志努力去克服;积极维护纪律的 执行,能与破坏纪律的表现进行斗争。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是人对客观对象、现象是否符合主题需 要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其实质是人对外部客 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四个特点: 态度的对象性。 态度的内在性。 态度的持久性。 态度的概括性。
1、态度的心理结构(ABC模式)
(1)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感取 向,也就是态度对象是否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而引起 的主体的内心体验。它是伴随着态度的认知因素而 产生的情绪情感,通常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行为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可能产 生某种行为反应的倾向或行为的趋势,它构成态度 的准备状态,表现为接近或回避、赞成或反对等倾 向。行为意向并不等于行为本身,有行为意向也不 等于一定会发生实际行为。 (3)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的认识 或评价,是态度得以形成的基础。往往通过赞成或 反对的方式表现出来。
1、特点及心理过程
(1)特点 是一种让学生“做人”的学习。 A、情感性。情感是规范学习的本质特征。 B、约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合 的体现。 C、延迟性。 (2)心理过程 A、依从阶段。 B、认同阶段。 C、内化阶段。
源自文库
2、影响因素
A、规范本身的特点。 B、学生的交往需要。 C、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D、外部反馈。
一、规范学习
规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在学校教育 中,规范主要表现为纪律、态度和品德。纪律是 外显的行为规范。态度和品德是个体内化了的规 范,往往以个体的观念系统和道德品质加以表现。 规范学习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 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其内在的 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 程。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 情感性内容的学习和行为性内容的学习。
二、纪律形成与教育
纪律就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 的顺利进行而制订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 和规则。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 准则与控制。 A、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而制订的,是正常教 育秩序所必需的,主要指向集体生活和活动的领域。 B、纪律以规范和规则的形式存在,是对学生的外在 约束。纪律的终极目的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约束 到自我控制,而不是对他人进行压制或管制。 C、规范和规则的获得不是强制和奴化的结果。 D、纪律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而是可以质疑、讨论和修改的。
英国骚乱中的青少年
2011年8月6日,伦敦爆发骚乱并蔓延至伯明翰、曼 彻斯特等城市,参与此次骚乱的多为“年轻一代”, 被捕的骚乱分子中,年纪最小的仅为11岁。正是这些 “80后”、“90后”,公然洗劫商铺,焚烧建筑, 殴打路人,袭击警局。这场骚乱凸显“问题青少年” 对社会稳定的巨大破坏力 。 原因分析:1)经济低迷导致失业率增长,催生反社 会情绪;2)传统家庭结构破裂,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3)“过度”庇护未成年人,客观上造成后者缺乏对 法律的尊重和敬畏;4)青年帮派文化盛行,助长骚 乱升级。
1、纪律的类型
(1)按照纪律形成的角度划分(4类) 教师促成的纪律(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群体行为规范)。 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管理的终极目 的)。 任务促成的纪律(自律)。 (2)按照纪律实施的角度划分(3类) 专制型纪律,放纵型纪律,健康型纪律。
2、纪律的功能(奥苏贝尔)
5、良好纪律的形成与培养策略
(1)情境化策略:重视外部教育力量的运用
情境化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从纪 律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出发,就是选择相应的社会或 自然界的典型事例,创设以真实、生动、鲜明的形 象为主体的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教育场景。这种人 为的优化环境,具有“认知与情感、行为的统一” 和“运用基本事实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直接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