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地理授课年级:高一年级授课班级:一班授课时间: 45分钟教材版本: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 掌握不同类型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 能运用地图和图像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貌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不同类型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难点:1. 地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2.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2. 讲授新课- 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介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分析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 不同类型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讲解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 通过地图和图像,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案例,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貌资源?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地貌知识有什么意义?四、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貌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

---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认识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 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貌学的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3)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课本内容:(1)常见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洼地等。

(2)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 课外拓展:(1)国内外著名地貌景观介绍。

(2)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讲授新课(1)介绍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加深理解。

(2)分析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讲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展示相关地图。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外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关系。

(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了解地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评价其参与度、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外拓展:关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照片等资料,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地貌成因的原理。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成因。

4. 野外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特征。

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地貌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什么是地貌?地貌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 新课讲解:- 讲解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

- 通过地图、照片等资料,让学生观察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

- 讲解地貌成因的原理,如地壳运动、侵蚀、沉积等。

- 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交通、农业、城市建设等。

3.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成因。

- 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地貌特征。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验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野外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野外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2)掌握地貌观察中高度、坡度、坡向等重要地理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等工具辅助地貌观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2)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要素的测量和分析。

2、教学难点(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貌观察。

(2)综合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如黄山、张家界等地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地貌观察的顺序,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

(2)讲解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地表起伏状况等。

3、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地貌,并尝试描述其特点。

4、实践操作(15 分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观察的过程,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测量高度、坡度等要素。

5、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地区的地貌图,让学生分析其对当地农业、交通、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6、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地貌观察的方法和要点,强调地貌观察在生活和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利用周末时间,到郊外进行一次地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地图、测量工具(如水准仪、罗盘等)六、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开展地貌观察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貌观察能力。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1. 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以及形成地貌的过程。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类型,并探索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 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探索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3. 教学内容3.1 地球的地貌特征- 山地- 平原- 高原- 河流和海岸线3.2 地貌的形成过程- 构造力的作用:地震和地壳运动- 水力的作用:河流和海岸侵蚀- 风力、冰川和地质作用4. 教学活动4.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山地、平原、高原和河流或海岸线。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地貌特征的细节,并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4.2 模型制作让学生利用模型材料,制作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模型。

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4.3 研究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地图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学分享。

5. 教学资源- 地球地图- 实地考察地点- 模型材料- 图书和互联网资源6. 评估方法- 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和观察笔记- 学生地貌模型的制作和解释- 学生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呈现形式7.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地貌类型,例如沙漠、湖泊和火山地貌。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拓宽他们对地球地貌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为《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专题地貌教案

专题地貌教案

专题地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专题地貌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1. 地貌的概念和分类;2. 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教学难点:1. 掌握地貌形成原因和特征的关联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和幻灯片;2. 地貌图片和实地考察的相关资料;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地图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貌?它们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并解释地貌形成的原因。

2. 分别介绍常见的地貌类型,如高山地貌、平原地貌、河流地貌、海洋地貌等,并说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三、实地考察(2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附近有代表性地貌的地方,例如山脉、河流、或海滩等。

2. 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所见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3. 学生返回教室后,分享实地考察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地貌知识。

2. 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练习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例如,高山地貌对农业和交通的影响。

2.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思考结果。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地貌知识。

2. 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地考察、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貌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征。

实地考察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地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分布》教学设计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分布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描述地球的不同地理地貌类型;- 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质构造特征;- 分析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分析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前置知识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前置知识:- 基本地理概念,如大陆、海洋、山脉等;- 基本地质概念,如岩石、板块等。

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唤起学生对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不同地理地貌类型,如平原、高原、河流等,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然后,讲解地球的不同地质构造特征,如板块运动、地震等,并与地理地貌进行对比。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他们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地貌类型与特定地质构造有关。

4. 实地考察(30分钟): 将学生带到校园附近或周边地区,观察并记录不同地理地貌类型和地质构造特征的实际例子。

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调查和测量,以加深对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理解。

5. 学生展示(20分钟): 学生将在小组内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并分享他们对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认识。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讨论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小组展示中获得的收获和发现。

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设备- 实地考察场地选择和测量工具- 小组展示的准备材料评估本课程的评估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实地考察记录和报告;- 学生对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关系的理解程度。

扩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进行以下扩展活动:-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理学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分享经验;- 组织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理地貌类型和地质构造特征的实例。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培养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3.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读图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及地形区的分布。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地形区和山脉。

2. 总结我国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貌学课堂教案》

《地貌学课堂教案》

一、教案名称:地貌学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掌握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

3. 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 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3. 地貌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 地貌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貌学的重要性和成就。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学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地貌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2. 案例素材:提供一些地貌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貌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案名称:地表形态及其形成机制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

3. 了解地表形态与地貌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2. 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3. 地表形态与地貌学的关系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与地貌学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案例。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地貌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形成机制和与地貌学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案例。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点、形成机制和与地貌学的关系。

2. 案例素材:提供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案例。

教学评估:三、教案名称:河流地貌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貌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如山地、平原、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

(2)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2、难点(1)复杂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2)运用地貌学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貌类型和形成过程的理解。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地貌景观图片,如黄山、桂林山水、黄河三角洲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地貌学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40 分钟)(1)介绍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2)讲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地貌,包括断块山、褶皱山等,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3)讲解平原地貌,如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探讨其形成的条件和分布规律。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以长江三峡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包括峡谷、河漫滩、阶地等。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小组讨论(约 2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海岸地貌的类型(如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等)和形成机制。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总结(约 10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强调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6、布置作业(约 5 分钟)(1)让学生观察家乡附近的一种地貌,描述其特征并分析可能的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教案标题: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

4. 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难点:1. 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

2.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教具。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3. 地图和图片。

4. 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地貌特征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1. 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

2.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风蚀、水蚀、冰蚀、重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

3. 利用地图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例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示范演示:1. 准备一些模型或实物,如风蚀地貌的沙丘、河流冲积平原等,用于示范和讲解不同类型地貌特征。

2. 通过观察和描述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帮助他们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地貌特征。

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图片和其他资源,收集有关该地貌特征的信息,并制作展示文稿。

3.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问题以促进讨论和学习。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地貌特征的图片,要求学生识别并描述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2.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他们回答关于地貌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拓展应用:1. 给学生布置一个地貌考察任务,要求他们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寻找并记录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实例。

2. 学生可以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撰写一份报告或制作一份展示文稿,介绍他们的考察结果和观察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6.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设计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情景导入]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活动认知]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情景导入]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组织教学)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

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海岸地貌探究小组)[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风成地貌探究小组)[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第二课时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情景导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

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读地形:①②③④(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第三课时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

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

(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

(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练习册P20分析题)(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

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分析思考]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2、对照“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地貌是怎样影响城市发展和布局的。

3、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旅游经历,地貌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4、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