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22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2200字
摘要: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语素化问题是其基本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语素化的形成条件,分析了语素的“非独立性”和“结合能力”的形成,可知语素是汉语词语双音化的结果,应该是汉语发展的中古时期形成的。
毕业
关键词:汉语词汇;语素;发展
一、汉语词汇与语素化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从词的发展角度开始研究,以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进行分析。汉语词汇博大精深,词汇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有的引自外语,有的来自当代,很多时候我们观察词汇系统时仅使用静态的视角,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征,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问题,学者们认为加强对语素形成的研究。?Z素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要素,主要来源于汉语词语双音化的过程。从上古词语向语素转换的过程也就是语素化的问题,显示出了语素化问题的根本性,做好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汉语语素的特点,掌握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二、词汇语素化的形成条件
语素化问题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语素的基本特征。合成词中的语素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独立性,也就说它不单独使用,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二是结合展示,即语素只有和其他成分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作用。语素也能单独使用,这时候它是词,继承了它的原本性,它没有经历语素化的过程;不单独使用的时候它是构成词语的一个成分。因此,语素具有“非独立性”和“结合展示”,它们是在语素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语素还保持独立性,它还是词,不是语素;如果它失去了独立性,它不具备构成功能,只是在历史积淀中不具备构成语素的特征或能力。
国内研究认为,语素的“非独立性”和“结合能力”的产生最早从短语凝固成一个词开始,例如,例如较早的“民人”和“人民”、“朋友”和“有朋”,开始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也可以颠倒,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两个成分相互独立,分裂成为“民”“朋”“友”等。另外,短语凝固不断加强,短语的各个词也逐渐独立,依存性加强,逐渐演变为合成词。同时,短语的语素也开始相互结合,并在与其他词的结合中逐渐表现出来,逐渐向语素转变,语素的特征逐渐明显。也就是说,词不仅可以和原来的搭配合作,同时也可以和同其他成分结合形成新的词,凸显出其功能,最终成为一个语素。
三、语素化的普遍发生
语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原有功能的衰弱和丧失,再到作为一个构词的成分逐渐定性到固定的过程。从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看,要确定语素化普遍发生的时间,也就是确定语素化的开始大范围的发生时间。笔者认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的大量出现意味着语素化的开始。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在向双音节词的过渡过程中,语素化也同时发生。可以说,正式双音节化的存在为语素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单音节词变得不能独立时,语素才有了形成的条件,这主要发生在中古时期。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古时期的双音节词较多。在中古时期出现了单音节相双音节的普遍转化,学者对《尚书》《论语》等中的双音节词进行了考察,得出其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的较少。到了东汉以后,复音词逐渐增多,例如《论衡》的复音词数达到了2300个。从中古到上古
汉语,双音节数量逐渐增多。
第二,双音词的发展经历了语音造词到语法造词的过程,语法造次为语素化的前提。而语音造词多产生为单纯词,例如:“桃之夭夭”、“绸缪束薪”等。语法造词主要使用了虚词和语序两种语法方式构成双音合成词,是一种“合成”的方式。
第三,中古时期的构词方式为语素构词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先秦的语法造词方式以联合和偏正为主,到了东汉,汉语的构成方式增加了不充式、主谓式等,丰富的构词方式为语素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渠道,彰显了中古汉语在词汇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几种构词法并不是平衡发展的,两个同义词的复合凝固方式占有较大的比重,例如《论语》中的联合词占双音节总数的26.7%,这些联合词的大量使用推动了汉语词汇意义的丰富。
第四,上古汉语传承词的语素化过程既有历史条件也有现实条件。上古以后的书面语主要是文言文,它是中国文人的主要书面语言,至今仍有人在使用。但语言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白话文和文言文并存,白话文中的语素化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上次单音词也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地位。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影响,为中古后的语素化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展现出了应有的特色。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词汇的语素化的有关问题,认为汉语词汇的语素化从上古汉语时期就逐渐开始,至今仍处于语素化的过程中。这种继承性和创新性,使汉语具有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影响和推动这汉语的发展,使汉语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关于汉语“语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占勇.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03).
[2]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J].李如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3]汉语词汇宏观研究方法论[J].吴继刚.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