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金的《孩童如敌》和《两面夹攻》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电影文化对比
必然是《阿基拉和拼字大赛》里面有中国人,反映了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态度,和外国孩子对于拼字比赛名次的态度,很尖锐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还有价值观的差异。
比如,美国电影赞扬和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如《蜘蛛侠》《蝙蝠侠》《超人》《佐罗》等等影片;而中国电影则提倡集体主义,如《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等。
《刮痧》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
影片反映了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冷静,智慧,勇气,责任,尊严,信念。
美国文化中最被崇尚的精神几乎都被体现在<<越狱>>之中。
当Michael凝视着Lincoln坚定地说:You are my brother;当Lincoln在狱中暴乱毫无惧色,勇敢搏斗保护Michael时;当Abruzzi 赴死前从容亲吻十字架时;当Michael用及其简介的话深沉地向Sara表达真爱:You and me...It'strue...影片一点一滴地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的真谛——信念,Just have a little faith.翻开美国人的家谱史,除了未被赶光杀绝的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外,其他美国人都是外国移民或移民的后裔。
美国是个人口不断增长的移民国家,移民美国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许多现在是正宗美国人的老祖宗,当初可能也是非法进入美国的。
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种肤色,多种民族相互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年轻的国家处处充满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对平等、责任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骨子里这种信念,Michael可以在事业成功时放弃一切,只为救出哥哥,追求公正;还有很为人不齿的T-Bag,他杀人、越货、嫖娼、打架,无恶不作,但他心灵也有一方净土,那就是,他对前妻永恒的爱;还有Franklin,为了给女儿找医院看病,不惜冒着再次被捕的危险...这些理念在<<越狱>>中得到了充分的宣扬,它在本质上成功模仿了另一部越狱题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但是却比<<肖>>更加深入人心。
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
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作者:朱漱珍魏青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2期[摘要]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借助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冲突;文化融合;高背景文化;低背景文化[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2-0121-03《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也是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
它的出版曾一度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作出了贡献。
它先后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多次获奖,后被拍成电影,引起轰动。
小说描写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特有的“爱爱怨怨”,该书在美国掀起热潮,不仅是因为它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更因为它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让读者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冲突中的母女在爱中包容了对方,也完美结局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商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大多数文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的,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他把文化大体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两大类。
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问题,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
霍尔认为,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因而,在处理大量日常事务时,他们往往不需要、也不希望得到过多的背景知识,在交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因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想空间会帮助听者把说话者含糊的意思拼凑出来。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跨越文化背景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文化符号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这种碰撞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价值观。
二、电影情节与文化差异的展现1. 文化习俗的差异:《刮痧》中,主人公因为对儿子进行刮痧治疗而被误认为虐待儿童。
这一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教育和身体疗法的不同观念。
在中国,刮痧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在西方则可能被误解为虐待。
2. 价值观的冲突: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美国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人际关系时,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困境源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竞争与合作等。
3. 沟通障碍: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主人公在与人沟通时经常产生误解。
这些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碰撞。
三、人物塑造与文化融合1. 主人公的成长: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也展示了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
2.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电影通过不同角色的设定,展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四、文化符号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1. 饮食文化:电影中,主人公与家人聚餐的场景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的种类和口味上,还涉及到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2. 传统与现代:电影中的刮痧、书法等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生活方式等相互交织,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3. 家庭观念:电影通过家庭关系的处理,展现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观念较为重要,强调亲情和家族的凝聚力;而在西方,个人独立和自由更为重要。
五、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与启示1. 相互理解与尊重:面对文化的碰撞,我们应该学会相互理解与尊重,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这需要我们打破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东方人在美国》作为一部经典的中美文化差异作品,《东方人在美国》通过讲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生活中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以该作品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在其中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方面,《东方人在美国》描绘了主人公与美国同学之间的沟通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教师,而在美国,个人独立和平等的观念更加强烈。
这导致主人公在与美国同学交流时,常常感到难以融入。
例如,主人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美国同学则更倾向于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使得主人公在与他人交流时产生了许多误会和困惑。
在生活习惯方面,《东方人在美国》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面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困惑和适应过程。
中国人习惯于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加偏爱快餐和西式烹饪。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对于美国的食物常常感到不适应,甚至因为饮食问题而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教育观念方面,《东方人在美国》也展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层面。
中国文化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而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常常感到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他发现在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注重考试成绩和知识的灌输。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主人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挣扎。
《东方人在美国》还通过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展示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责任和承诺,而在美国,个人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观念更加强烈。
主人公在与美国女友相处时,发现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望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通过这一情节,《东方人在美国》呈现了中美文化在爱情观念上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基于跨文化视角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
基于跨文化视角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中美合拍电影也纷纷涌现。
这些电影带给我们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化背后的碰撞与融合。
本文将以中美合拍电影《刮痧》为例,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中美文化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可以从电影的故事情节入手,比较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
《刮痧》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了中华文化中“刮痧”的有关知识和认知。
而在美国,虽然也有一些人在刮痧,但这种传统疗法并不常见。
这说明了中美两国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传统医学,相信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和特定的器官相关联,并且通过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健康。
而美国人更倾向于西方医学,相信药物和手术的力量。
这种差异反映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健康和疾病的不同认知方式。
其次,电影里的角色形象也反映出中美文化差异。
例如,电影中的中国父亲以及他的刮痧技术被渲染成高超而神秘的。
他扮演了家庭关键中的男性护理角色,让人们对他的技术能力和智慧产生了巨大的惊叹。
而在美国文化中,男性更多地与力量和阳刚之气联系在一起,这种男性角色往往不会关注家庭健康,更注重事业的发展。
这种差异反映出中美两个国家对男性角色的不同期望和价值观。
此外,在电影中还可以看到礼仪方面的文化差异。
比如,在《刮痧》中,中国人在临别时会互相握手,并经常加上一些道别的祝福语,这代表了亲切和尊敬。
而美国人的握手则更简单、随便,其中缺少了中国人的情感交流。
这体现了中美两国对待人际关系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美国人更注重事务和效率。
在日常生活和商务场合中,中美两国人所表现出的交往方式也存在一定区别,这一点在电影中得以真实地呈现。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和配乐也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刮痧》这部电影中,音乐和配乐采用了中国传统民乐,更加凸显了电影的中国特色。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折射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折射
胡骑兵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22
【摘要】电影中所折射出的东西方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不但可以引发我们思考这些差异的根源,还能帮我们及时调整家庭教育中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式,以期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家庭教育模式.
【总页数】1页(P39)
【作者】胡骑兵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一工部英语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影作品中的詈语折射出的中美价值观念对比
2.由中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看中美文化差异
3.差异与融通——中美灾难题材电影折射出的自然观
4.中美影视作品中的父子情折射的文化差异——以《海洋天堂》和《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5.从地名中折射出的中美社会文化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西方文化差异 侦探推理作品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侦探推理作品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摘要:因而,日本的警探,更像社会工作者,而西方侦探,更加本色,再从杀人犯这方面看,日本推理小说中的杀人犯都有明确目的,为钱、为权、为色、为仇、为报复、为划分势力范围,没有没有理由的胡杀滥杀,一叶知秋,这就是我对侦探推理文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很早就想写一写侦探小说。
从传统上说,侦探小说不入主流文学殿堂,只茶余饭后消遣品也,但个人认为这值得商榷。
我从少年时代就受家庭影响,喜读探案小说。
从中国的公案小说读到欧美的侦探小说又到日本的推理小说,直到阿加莎、西默农等等,越读越有兴味。
我以为,这其中最大收获当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手头这本《点与线・零的焦点》正好可用来做引子。
此书是日本推理文学大师松本清张的杰作,南海公司2007年11月出版,2008年3月已第三次印刷,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松本清张1909年生,因家境贫寒,13岁辍学,曾做过街头小贩、学徒,为养活七口之家,一度以批发扫帚为业,41岁时因发表处女作《西乡纸币》一鸣惊人,三年后摘得芥川奖,从此开始专业作家生涯。
其写作风格开创了世界推理小说社会派的先河。
《点与线・零的焦点》是两部小说的合集。
《点与线》的主要情节是某经营机械的商人安田因做生意而和某政府部门的人混得很熟。
此部门贪污事发,追查风声日紧,涉嫌贪污的官员即与安田协商,安田遂定计将此部门知悉内情的小职员害死,为避警方追查,他同时杀死自己的情人,某酒店女招待,以作殉情假象。
其目的无非是将这两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生命作为日后发财的跳板。
《零的焦点》则是有一个叫�原宪一的人忽然失踪,其妻贞子经过千难万险波诡云谲的查证,才知道某市巨商的夫人,当地著名贵妇,曾在美军占领时期做过娼妓,而�原宪一当时做风纪警察,曾拘留过她。
十多年后,二人偶然相遇,夫人为隐瞒过去,不惜杀人灭口。
抛除作案手段的运用,作品情节并不复杂。
然而其思想倾向却与先前的日本侦探小说有了很大区别。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本文将以《美国妙笔生花》与《大圣归来》这两部动画片为例,分析中美价值观的不同。
中美两国在人物形象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美国妙笔生花》中,主人公加斯顿是一个爱冒险、勇敢无畏的少年,具有探索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
相比之下,《大圣归来》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英明聪慧的形象,他通过智慧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两部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对应着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中美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美国妙笔生花》中,主角加斯顿独立行动,注重个人意志的实现和自我实现。
而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重视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注重集体利益和和谐发展。
这体现了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
在美国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个体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对于权威的看法也是中美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美国妙笔生花》中,加斯顿和其他角色都具有探险精神和个人主义,他们对权威存在怀疑和挑战。
相反,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虽然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但他仍然尊重师长和权威。
这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权威观。
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这在动画片的表现上有所体现。
在《美国妙笔生花》中,加斯顿通过勇敢和冒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而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通过智慧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注重尊师重道和传统知识。
这体现了中美两国教育和价值观的不同。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可以从动画角色的塑造中看出。
中美两国在人物形象、人际关系、权威观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
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我们应该逐渐增加理解和互相尊重,以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基于跨文化视角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明显表现,也导致了跨文化交际 中的一些误解和障碍。
另外,电影也展示了中西方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 被强调,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被视为至关重要。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更 为重要,“家和万事兴”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在电影中,这种家庭观念的差异 在许大同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家庭环境
中国家庭注重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家长习惯于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过度 保护孩子。而美国家庭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家长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 力和社交技巧。
3、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注重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而美国教育 资源丰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提高文化自信: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应持有自豪感和自信。在面对 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时,要坚信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便在交流中更 好地展示和传播本国文化。
3、建立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流中,认同对方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 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学习对 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等方式来建立文化认同。
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家庭教育应该加强与国际接轨。首先, 家长们应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 念。其次,国家和社会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和资源,以便 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和文化。最后,我们应该在保持本 土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
最后,电影也揭示了中西方在法律观念上的不同理解。许大同因为给儿子刮痧 而被控虐待儿童,并被法院判决不能接触自己的孩子。这是西方社会对儿童保 护法律的严格体现,而在中国文化中,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种法律观念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 复杂。
中美战争片的文化观念差异研究
齐格 弗 里德 ・ 克拉 考尔 ( S i e g f r i e d K r a c a u e r )指 出 “ 电影 比其他 艺术 媒介 更直 接地反 映 出一个 国家 的心理状 态 ” 。研 究 中美 战争 片是 因为美 国作 为全 球霸 主 , 其 文化 对于世 界 的 影 响可想 而知 , 而好莱坞 自 “ 一战 ”之后称霸世 界电影市 场。 好 莱坞 的发 展与美 国政府 、 军方都有 千丝万缕 的联系 , 对美 国 战争片 的研 究能让我 们更好地 了解美 国。而中 国作 为一个正 在 快速 崛起 的 国家 , 电影作 为文化 软实 力 , 必须快 速 发展 , 更 好地适应 全球化。 研 究 中美 战 争 片 的意义 在 于 中美 二者 有共 同的历 史背 景, 一战 、 二 战以及冷 战、 后冷 战时期 。在 相同 的世界 背景下 , 中美 战争片在展 示战争 时 , 却有 完全不 同的表现形式 , 这种 表 现形式 的差异 正是 中美之间文化观念上 的差异导致 的。 我们 选择 在冷 战 以及 冷 战之后 至今 出品 的 电影 , 以好莱 坞电影 《巴顿将军 》 《 第一滴血 》 《 美 国狙击手 》 《 辛 德勒名单 》
我们 ( 在越 战 )的这 次失 败不 是我们没有 良知 , 而是我 们高度
《 拯救 大兵 瑞恩 》 《 血 战钢 锯岭 》和 中国 电影 《 集 结号 》 《 东 京审判 》 《 金陵十三钗 》 《 红高粱 》 《 智取威虎 山》 《 百团大战 》 这几部战争片为例 , 研究 中美战争片 的文化观念差异 。 选择 讲述 战争故 事 , 战争 时期 的群众 以及 战争 之后 的审 判反思 , 从不 同的角度分 析中美讲 述战争的手法 。艺 术有一颗
中美西部片的两种审美表征:英雄塑造与文化反思
中美西部片的两种审美表征:英雄塑造与文化反思[摘要]西部片作为类型片当中一个重要的片种诞生于美国,以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为叙事背景,塑造了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银幕英雄”,中国的西部片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为主,他们把目光投向神奇广袤的西部大地,旨在通过光影的艺术对中华文明进行深沉的反思。
由此,中美两国的西部片也就呈现出了“文化反思”与“英雄塑造”两种不同的艺术表征。
《黄土地》和《关山飞渡》分别作为中美两国西部片的代表,这种不同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西部片;审美表征;英雄塑造;文化反思作为类型电影中的一种成熟片种,“西部片”以其特有的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一直备受观众的追捧,西部片滥觞于美国,主要讲述的是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时期,发生在拓荒背景中的美国西部故事,反映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现实冲突的类型电影。
“在西部片中,个人的成长与升华,命运的抗争与转折,是所谓的…美国梦‟的最好注脚。
荒凉辽阔的西部原野,危机四伏的破败小镇,惊心动魄的激烈枪战……所有这些西部片中的经典元素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西部英雄‟。
”“而中国的西部片是一种非类型化的类型电影,与美国的西部片相比,中国的西部片并不具备明显的商业性,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对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哲学性思考与阐释。
”①以第四和第五代导演为主,创作了一批出色的“中国西部片”,如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红高粱》,杨亚洲的《美丽的大脚》,谢晋的《牧马人》,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等。
这些影片以展现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主,用影像诠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由于民族文化和艺术诉求的不同,中美两国的西部片在主题探索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美国的西部片主要是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西部“英雄形象”,而中国的西部片则更多地通过影像手段进行深沉的“文化反思”。
笔者以《关山飞渡》和《黄土地》这两部中美西部片的代表作为例,以期对这种不同作一具体的解读。
从东西文化差异透视美国版《美猴王》
从东西文化差异透视美国版《美猴王》[摘要] 美国NBC电视台将《西游记》改编、拍摄并命名为The Monkey King(美猴王),中国文化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集体故事被改成了一个人的故事,但并不是孙悟空,而是美国人尼克在拯救世界,这个尼克身上无不渗透着强烈而鲜明的开拓、冒险的精神和美国式浪漫英雄情结。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是美国观众所熟悉和推崇的个人主义的英雄故事。
[关键词] 东西文化差异价值观宗教观时空观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差异是多层次的,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人偏重人文。
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
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种种关系,如人与神、人与自然、个人与群体、公民与国家、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权利与责任、平等与等级差别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中国学者顾嘉祖(2002)则认为,在隐蔽文化层中主要存在的是观念,而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它主宰和影响一种文化中其他的如群体与个人观、劳动观、平等观、婚姻观、时空观、宗教观等,这些观念共同组成了深层文化结构。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青睐,很多国家纷纷耗巨资改编它们并将之搬上荧屏。
美国NBC电视台将《西游记》改编、拍摄并命名为The Monkey King(美猴王),影片播出后在美国有一定的影响。
据称该片是在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因为影片将拍摄时间和地点定位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西安,除了主人公尼克之外其他人都是中国面孔,片中还有兵马俑、中国旗袍和中国的京剧脸谱等许多中国元素,但依据这些表层文化符号很难断定该片是在介绍中国文化。
文化冲突与包容—电影《刮疹》中的中美文化冲突论文
文化可以传播,文化承载的主体是社会的每个成员,以语言作为它的传播工具。
文化具有社会导向性,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的和谐,保持社会的稳定。就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等。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正是文化的矛盾性和兼容性的体现;文化的矛盾性的体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刮疹》一片中以中国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法为矛盾焦点,开展了激烈的法律辩论,这也突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
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在社会中要作到“真、善、美”便可向上帝赎罪,而中国文化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儿童福利局与许大同争论的文化根基,西方强调人权不可侵犯,包括小孩的人权,中国文化则强调“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影片开篇许大同“当面教子”的行为被他朋友约翰·昆士兰先生认为“你打小孩是向我展示对我的尊重,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的原因。
二、文化的包容和互相吸纳
影片到此似乎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许大同父亲知道事情真相后,找到约翰·昆士兰用三个小人画向约翰说出事情的真相,对丹尼斯刮的是自己而不是许大同。约翰·昆士兰如他的开拓者先辈们一样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探究,他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北京参观中国的文化成果,并体验了刮痞的治疗,这是一种文化的包容和主动吸纳,从个人的角度,他吸纳了中国文化刮治疗的成果,并将自己的感受第一时间告知了儿童福利局的负责人,这就是文化的传播。
影片通过两个文化的局部矛盾,为影片铺设了一个基调,这是一部反映文化冲突的影片,随后,影片也用一个两种文化对于儿童监护权的认知矛盾引人主要情节,许大同的父亲因为朋友老霍的意外死亡,被留在警察局,需要许大同前往认领,许先生的夫人简宁还在上班,许先生匆忙外出,将丹尼斯一个人留在家中,在父子俩回家的路上,简宁打电话给许先生问孩子的情况,他才意识到已经触犯了美国的法律,加快车速赶回家,这时许先生的父亲提醒他,“开这么快是否违法?”许先生告知父亲将丹尼斯一个人留在家里已经违法了。打开房门之后,丹尼斯激动地在黑暗中向父亲跑来意外摔伤,送往医院治疗,医生发现丹尼斯后背的疤痕,并通知儿童福利局。儿童福利局和许先生夫妇就刮疹是否是“对儿童的虐待”展开了唇枪舌战,并以此为中心,引人了中美文化关于朋友、婚姻家庭的认知等方面的碰撞。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场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调和的精彩画卷。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人物、文化元素等,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冲突与融合,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现的多元文化共存的价值。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电影《刮痧》以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首先,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主人公在面对美国社会的种种挑战时,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维护个人尊严等。
在生活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的医疗保健方式如刮痧、中医等在西方社会并不普遍,这导致主人公在面对儿子生病时,不得不面对西方医疗体系的质疑和误解。
此外,在饮食、教育等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主人公在异国他乡面临诸多挑战。
二、中西方文化的调和与融合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与碰撞,但电影《刮痧》也展示了文化调和与融合的可能性。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努力学习和适应,逐渐了解了美国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体现了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与西方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主人公逐渐赢得了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介绍给了西方社会。
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还有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多元文化共存的价值电影《刮痧》所展现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调和,也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存的价值。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共存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异国他乡的挑战时,不仅坚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学会了尊重和欣赏西方文化。
这种跨文化的能力和素质,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电影_刮痧_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 张 莉(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由于地域、风俗、传统等方面的不电影《刮痧》;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城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的美国梦彻底破碎了。
接连不断的噩运使原本美好的家庭一、中美文化冲突地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
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父亲在子女心中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许大同没有因为刮痧事件而责备爷爷,而且还想方设法瞒住他;当爷爷得知自己给孙子刮痧引起了麻烦时,独自一人找到大同的老板昆兰,用手语和图画向其说明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而不是大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
而美国文化是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的是平等与自由,他们提倡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高低,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子女成年后要和父母分开住,赡养父母的观念也没有中国人那么根深蒂固。
中国人对爱的表达方式是深沉、含蓄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子女或父母会经常对对方说“我爱你”,见面时相互拥抱、亲吻更是少见,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就不爱自己的父母或子女。
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说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申辩词,泪流满面,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人都感同身受,这足以证明他作为一个父亲是多么爱他的儿子;当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因为玩电玩而打架,又不肯道歉时,许大同就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儿子一巴掌,还解释说这是为了给昆兰面子,这使昆兰非常不解。
我想美国人不解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面子理论,还有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认为打骂孩子是简单粗暴的,殊不知这一巴掌打在了儿子的身上,却疼在了父亲的心上。
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中国家长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让步,或先责罚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典型的中国人的教育方式,连丹尼斯的爷爷也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
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小男孩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当布鲁克斯的妈妈和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杨栋梁偷偷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头照顾布鲁克斯。
在此期间,他们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彼此关爱对方,较好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和融合。
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获得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以及思维模式的总和。
无论是语言形式、饮食习惯还是价值观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被这一老一少两位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借助电影《刮痧》这一具体案例,我们将深入探讨两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同时反思并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实现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窗口。
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成员在相互理解和沟通上面临的挑战,正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缩影。
因此,本文的分析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比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跨文化交流场景。
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推动家庭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比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
以电影《刮痧》为例,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美国家庭教育强调个体独立和自主,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电影中,许大同作为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他在教育孩子时面临着两种文化的冲突。
他试图将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应用于美国社会,但却因此引发了诸多误解和冲突。
这种冲突体现在他对儿子丹尼斯的教育上,许大同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但在美国社会中,这种教育方式却被视为过度保护和限制孩子的自由。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则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主选择。
他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支持。
在电影中,许大同的美国老板昆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美国父亲形象。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如何逐渐理解、融合和调和的过程。
本文将以此电影为载体,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碰撞及其调和的可能性与方式。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中,主人公因在美国家中为孩子进行传统的中医刮痧治疗而被误认为虐待儿童,这一情节恰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人情、关系和情感,而西方文化更注重法律、规则和秩序。
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中,主人公因文化差异而陷入困境,他在努力解释刮痧的意义和作用时,遭遇了来自西方社会的误解和质疑。
这种文化碰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西方的价值观冲突,二是沟通方式的差异。
在价值观方面,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
在沟通方式上,中国人更倾向于情感交流和人情关系,而西方人更注重事实和逻辑。
三、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碰撞,但电影也展示了两种文化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逐渐走向调和的过程。
首先,主人公通过耐心解释和积极沟通,让西方社会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其次,西方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平衡和人情味等优点。
这种调和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包容和政府的支持。
四、促进中西方文化调和的途径电影《刮痧》给我们提供了促进中西方文化调和的途径。
首先,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这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历史等,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
其次,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此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引导,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
五、结论电影《刮痧》以其真实的情节和深入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的可能性和希望。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加强交流与沟通,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的调和与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金的《孩童如敌》和《两面夹攻》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哈金作为当代英美文坛重要的华人作家,其作品大都描绘的是华裔新移民的平凡生活。
本文试图通过他的两个短篇《孩童如敌》和《两面夹攻》中的矛盾冲突来看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对如何有效增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哈金;《孩童如敌》;《两面夹攻》;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19-02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由人们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并积淀下来的历史现象,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来说势必存在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产生很大影响。
《孩童如敌》和《两面夹攻》均选自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落地》,以纽约法拉盛为背景,写大陆新移民的生活故事。
这两个短篇讲述的是隔代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是根深蒂固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父母或祖父母和他们决定想要更美国化的孩子或孙子孙女们之间的冲突。
一《孩童如敌》是从一个祖父的角度讲述了主人公和老伴儿卖掉中国大连老家的一切来到美国投奔儿子一家的故事。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却让老两口非常沮丧。
这种紧张关系起因于这对老夫妇的两个孙子孙女想要改名,以使他们现有的中国名字听起来更美国化一些,因为他们的同学老是发不好他们名字的音而常常取笑他们。
而他们的儿媳也说若继续这样下去将会有很多麻烦的。
在这对老夫妇看来,他们孙子孙女的名字都是经过算命先生算过,具有一定深刻含义的,因此不应该再随意改动。
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极力去阻止。
随后,他们的儿媳便去图书馆查阅词典,他们的孙子孙由此获得了他们的新名字。
接着,矛盾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孙子孙女想要改掉他们的姓。
这一次,这对老夫妇再也不能压制住他们的愤怒,他们指责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的儿媳一味娇惯造成的。
由此,家庭矛盾爆发了。
孩子们为了保护妈妈,对祖父母们很是无礼甚至挖苦他们只是他们家的客人而已,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这对老夫妇的心,而他们的儿子也始终并没有站出来替他们说话,最终,这对老夫妇失望而又伤心地搬离了儿子的家。
中美不同的姓名文化是造成本篇小说中家庭冲突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名反应了不同国家在历史、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姓氏文化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文化,还是社会活动层面上来说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的国家。
据记载,中国的姓氏在原始部落早期就出现了,它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既是作为血缘关系的基础也是作为识别并维持血缘关系的标志。
自从秦朝以来,姓氏体系的基本模式就已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在中国,任何一个姓,都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代表着有着共同信仰和血缘关系的同属于同一部落的群体。
姓是这个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的特征,而名则是每个个体所独有的。
换句话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家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任何个体都从属于他的家族。
所以,在中国人的名字里,总是姓在前而名在后,这在某一方面也说明了姓的主导作用,而这和那些说英语的国家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更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的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
而且,在说英语的国家里,姓氏的起源远远晚于中国,而名的出现也比姓早。
作为常伴一生的个人信息载体,在中国,人们对名字的重视从一个人刚出生时就开始了。
起名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蕴含着很多学问。
通常,一个新生儿在取名字时,他的祖父母或父母会先找一个算命先生算过后再作决定,这听起来似乎很迷信,但它通常代表了长辈们的一种美好的希望和祝愿。
因此,中国人的名字大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另外,作为一种血亲关系的象征,中国人认为改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改姓更是背叛祖宗,不可原谅的忤逆之行。
在老一辈们看来,一旦一个人改了姓,那也就意味着他将彻底使他自己与他的祖先、他的亲人脱离血缘关系。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文中的老夫妇在得知他们的孙子孙女要改姓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而勃然大怒的原因。
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往往更强调独立,追求自由,他们并没有赋予姓氏如此重要的意义,而只是把姓氏当做名的附属物而已。
为了表现他们的不同寻常或凸显个性,他们宁愿改名而不是改姓。
在这个短篇中,还存在中美在教育上的差异。
当主人公看到他的孙子整天除了只会做白日梦外其他的什么都不会,他的孙女甚至连她自己在班里排多少名都不知道后,这位祖父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持保留态度。
在主人公看来,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去学科学,地理等正式学科的话,那他也应该去学汽车修理或者厨师,也好为自己以后在社会上生存谋份技能,而不是整天去学画画这种无用的艺术。
因为,在中国,上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以后毕业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份好待遇,因此,中国的家长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好成绩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一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有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发展,父母不会作出太多的规划,基本依靠孩子自身的选择。
学校的老师们也更注重学生的自由独立发展,他们经常会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和课程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因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里,如何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二《两面夹攻》中的主人公正面临着公司裁员的压力,他的母亲从东北老家来到美国打算和他们一起生活半年,但还不到三个星期,他母亲和他妻子之间就一直矛盾不断,婆媳关系很是紧张。
一方面,刚来到美国时,婆婆由于语言不通,在当地也没有其他认识的朋友而觉得很是孤独,心想若是有个孙子或孙女照顾着也不至于这样,而儿媳在上护校,她想在获得学位后再考虑生孩子;另一方面,儿媳为了躲避婆婆的说教,故意下班后晚些回家,主人公担心他母亲做不好饭,同时又担心她会做一些他妻子过敏不喜欢吃的饭菜,于是他不得不下班后还要匆匆赶回家做饭。
为此,婆婆便指责儿媳不做饭不做家务,没有尽到一个做妻子应当尽的责任和义务。
就这样,婆婆总是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说教儿媳。
在儿媳看来,不论她做什么都不能让她婆婆满意。
这让主人公夹在他母亲和他妻子之间处境艰难,他不想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弄僵关系,尽力去维持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和平相处,因此很是疲惫。
最终,尽管他的老板并没有把他列在裁员名单之内,但无奈之下,他还是不得不主动辞职,放弃他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身份,而他的妻子也故意推迟去上班以配合他演了一出家庭快要破产的戏,终于,他们把他的母亲送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尤其在老一辈们的观念里,男人和女人在一个家庭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是早已被界定好了的。
男人主要负责在外赚钱养家,同时,他们也是家庭的主要决策者。
而女人则被认为理应具备为人妻为人母所应该具有的美德,需要负责家里的家务,照顾丈夫乃至全家人的饮食,并主动承担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任务等。
因此,在中国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内”这一说法。
尽管现在很多中国女性也走出家门,有了她们自己的工作,但是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照顾好孩子、丈夫和老人仍然会被认为是她们首先最应该做好的工作。
尽管本篇中的儿媳也是中国人,但显然她已经适应了美国化的生活。
美国的家庭提倡平等。
妻子和丈夫在需要做决定时有同等的发言权,若需要,有时孩子们也会参与进来进行投票。
至于家务,并不是妻子一个人的任务,丈夫和妻子两人都做,谁有时间谁做。
此外,不像中国女性那样,美国女性争取她们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也更积极主动一些。
而且,尊重女性是美国人的传统,不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其他场所,男士们对待女性都很体贴绅士,女士优先处处可见。
如一起就餐时,通常会看到男士会很绅士地先服务他的女性同伴坐好后自己再就座等等。
三这两个短篇中,除了上述各自体现的文化差异外,还有一个差异同时存在于这两个短篇之中,那就是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强调的是集体主义。
美国人提倡个人奋斗,其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他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培养独立的习惯。
孩子们会通过早上送报纸,帮邻居修草坪,或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方式来获取零花钱;当年满十八岁时,他们通常会被鼓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一旦结婚,他们更是单独居住,靠自己的打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生存,即使有了孩子后,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而当他们老了,他们也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人一起居住,而是选择住在专为老人提供的社区里。
就算是身体不太好了,不能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了,他们也会住到专门为老人提供的医护中心,而不会搬回到儿女的家。
在中国就不一样,大多数中国人更愿意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当孩子们小时,父母们哺育照顾他们,因而,当他们长大成人时,父母们也不再年轻了,他们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年轻人成家了,若夫妇两人都上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会帮忙照看他们的孙子孙女以减轻负担,因此,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养儿防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虽已年事已高,但这也正说明了他们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广阔的人生阅历,因而通常被尊称为‘智者’或‘长者’。
像在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种可以彼此直呼其名,甚至孩子可以当面指责反对长辈的做法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不礼貌,而且是绝对不允许的。
四总而言之,正是由于这么多的文化差异才造成了这两篇短篇中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误解、冲突以及伤害。
认识到这些差异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理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可能的避免由于文化不同所带来的矛盾和伤害。
首先,我们应该放弃偏见,要抱着正确的、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其次,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氛围,入乡随俗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再次,对于那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彼此之间及时沟通,相互理解也很重要。
只有这样,我们彼此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1]何新主编.中外文化知识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2]ha jin. a good fall. pantheon, first edition edition, 2009.[3]曾莹.从姓名文化来看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j].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36).[4]刘建辉.中英姓名文化之差异[j].天津医科大学外文部,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