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目前对德育实效性的判断存在误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科学界定实效性的内涵和判断标准;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树立大德育观,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实施生活化德育,德育与学生的成长相联系。只要坚持不懈,德育就会有实效。

关键词:德育学生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1]“一方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也就是德育能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也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另外,在德育的效率方面,也能显示德育的实效性,即通过投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进而获得最佳的效果以及效益的最大化。”[2]德育是务虚的工作,对其实效性的判断应与务实的工作有所区别,目前对德育实效性的判断存在一些误区。

1 德育实效性的判断

1.1 以其它务实性工作的社会功效作为判断标准

同德育工作比较起来,其它务实性工作的社会功效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而德育工作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动态,做实人的思想工作,采用的是说服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同其它工作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这也正

是德育工作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发挥社会功效的方式是以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反作用有的可以立见功效,以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但由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也并非一次性完成,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需要相关条件因素的配合产生合力作用才能实现。因此,以其它具体的实际工作的社会功效为参照作为判断德育实效性的标准并不科学。

1.2 以其它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功能为判断标准

在对学生的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高校德育教学逊色很多,然而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德性教育而非知性教育,注重德商、情商的培养而非单纯智商教育,它以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阵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启迪,引导,培养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给予学生的是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启蒙、感悟、培养和塑造,而这些方面是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诚如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仅看智商,还应看情商,进而看德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 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 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 to how to l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3]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单靠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的智育是无法实现的。

1.3 以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原则来作为判断标准

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既不能带来明显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利益和实惠,德育有其自身学科特点和运行规律,不能简单地引入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判断实效性的标准,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整个大学教育则似乎是不必要的了,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则可以是大行其道的。然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在社会对人才的品行、学历、知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有谁敢妄下此类断言呢?大学不是也不可以是职业中介所、知识贩卖场、文凭批发处,高校教育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心智、德行、能力等各方面都健全的人才和人,在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上光算经济账而不顾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科学界定、判断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对德育实效性的全面理解,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1 科学界定实效性的内涵和判断标准

2.1.1 在“实效性”内涵的界定上应追求明确性。在进行关于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讨时,应首先注重“实效性问题”的“效”之内涵的多样性、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即实效性的“质”的问题,就

实效性问题研究对象而言,应注重个体实效性和群体实效性的区别;就实效性发挥作用的方向而言,应注重内在实效性和外在实效性的区别;就实效性发挥作用的方式,应注重直接实效性和间接实效性的区别;就实效性的时效性而言,应注重当前实效性和长远实效性的区别,避免笼统论述,以免出现以高校德育的个体无效性否定群体有效性、以暂时无效性否定长远有效性、以直接无效性否定间接有效性的错误。

对于实效性问题的“实”的程度问题,由于涉及到对思想问题的定量分析,虽然难以把握,但绝非不可认知。对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程度高低的判断是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综合考量中得出总体性和概括性的估量和评价。笔者认为,对于实效性“实”度的把握,应以底线为基准,而不应该以上线为基准;不应以最理想为底线,而应以最不坏为底线,应以及格为起点,以满分为目标,避免人为地拔高实效性的“量”之衡量尺度。

2.1.2 在“实效性”问题的判断标准上应注重差异性。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应从高校德育的本质、内容、目标、方法、价值、结构等方面细致阐明此项工作同其它工作和其它学科专业在实效性

判断标准上的差异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对人们品德教育亦有其自身规律,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更是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判断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应渗透和贯彻上述三大规律所要求的基本要求,在严谨的实证调查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反复验证,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点与面相结

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经过系统的理论抽象形成比较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体系。其它工作和其它学科专业对实效性的判断标准,是可以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提供参考价值,但决不可盲目混淆,任意替代,避免出现判断实效性标准问题上的思想混乱。

2.2 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人的个性及发展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人教育的全部因素。通常情况下,作为德育对象一方面受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德育对象的道德品质是这些力量交互作用的

结果。对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进步因素,以及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等,与主流道德要求相比,都是道德向心力,并且处于主流和主导性的地位,在一定成度上都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受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因素和负面典型的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潮以及腐败猖獗产生的各种消极的影响,前者的积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或削弱。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社会缺乏相应的监管。所以,全社会要努力净化“真、善、美”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让青少年从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品德教育。

2.3 树立大德育观,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所谓的大德育观就是德育的社会观。其具体内容是,观察、思考各种德育现象需要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在整个社会的大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