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一、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首先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苏联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很多国家也相继在20世纪中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制度踌躇不前的挑战然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曲折前行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初期建设阶段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敌对势力的挑战。
在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经济封锁、军事压力和文化渗透,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内外部的困难和矛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曲折。
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落差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前行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落差。
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以公有制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管理和公平分配,同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计划。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问题。
例如,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可能出现私有制加剧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
这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行,难以找到一个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例如,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难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出现了权力腐败、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滋生,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曲折。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956——1976年,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 教训有哪些?
提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 整。
主要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 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过渡时期 53-56 全面建设 56-66 严重受创 66-76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积极性受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生活有所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总的说来:有挫折也有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在后期对 经济进行整顿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低下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经济基础落后,无以依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基础落后。
在剥削制度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还远落后于亚洲的日韩等国家。
194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新政府,他们尝试通过推进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来摆脱这种落后状态。
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这些计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生产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内部矛盾。
新政府尝试通过剥夺旧社会概念中的统治阶级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满和反对,如城乡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加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
三、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第三个原因是外部政治压力。
中国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时,面临了苏联和美国的外部压力。
在内外压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四、领导人的指导方针微妙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人的指导方针也出现了微妙的平衡问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计划经济也有其限制性,很难创造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和自由经济。
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地平衡计划经济和市场制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麻烦。
这些问题是由于经济基础落后、社会内部矛盾、外部政治压力和领导人的指导方针的微妙平衡所造成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从这些问题中吸取教训并改进理念,创造出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推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大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符合人民的利益)
练习: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 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 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项目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改造方式
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
目的
为了适 应国家 工业化 的要求, 早日建 成社会 主义。
结果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策略是?形式有?和平赎买 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创举)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左倾错误的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 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3、调整恢复
方针: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核心
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 民生活有所改善。 实质:纠左。 隐患: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
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改造
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做了 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结语01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
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重要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背景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背景下诞生,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重大任务。
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
为尽快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目的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内容报告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历程、成就与问题、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认识。
报告的目的和主要内容0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计划经济时期的挑战与成就挑战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过度强调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市场调节机制缺失,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成就在此阶段,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发展,迅速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同时,实现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全面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转型期的困难与探索困难在转型期,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着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2.影响: 1605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704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农业 在总产值中的 比例
增长率 1957年 1960年 43.3% 21.8% -22.8%
轻工业
31.2% 26.1% 47%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挫伤;④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五.启示:
①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②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③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⑤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曲折发 展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前提: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纲领: 1953年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开端: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4.特点: 借鉴苏联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经济建设成就
1957-1966年主要建设成就 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经济建设成就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 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在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包 括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外贸 改革等,提高了城市经济的活力和 效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计划经济
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实 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和分配 进行统一计划和管理,这种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 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提 高了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
03
CATALOGUE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挫折与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挫折
1958-1976年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方针指导下,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粮食生 产大幅下降,国家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1976-1978年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出现短暂的复苏,但随后又陷入了严重的经济 危机。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重视公有 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强调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结合。
02
CATALOGUE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初步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开始
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
农村改革
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 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概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小结: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正确指导思想
中共“八大” 八字调整方针
1956- 1966年
社会主义总路线、 后
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果
两
个
阶
主要成就:
段
1966- 影响: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
1976年
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 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2、从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由经济残破到国民经济的恢复 B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D由农业国到工业国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 势?因此,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1956-1978年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正确探索: 中共八大1956
主要矛盾: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经济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 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焦裕禄
雷锋
胜利 油田 的钻 井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在那些方面收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采用五年计划发展方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农业进行改造 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
为吸取苏联教训,中共采取什么举措?
《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方面 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决矛盾的关键发展生产力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56---1976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总结:三大改造后经济所有制的变化
探索中的失误:
主要成就:
影响: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 年 工业体系,电力,机械,原子能,航天, 成就油田,铁路,国民收入增长57%
“大跃进 ” 挫折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1、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时期;
3、十年“文化大革命”,空前的政治和经济浩劫。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 •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 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 城镇人口。其主要 目的是 D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 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1956——1976年间中共制定了哪些 正确的方针,又有哪些失误?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文革”十年浩劫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
克拉玛依 油田
长春一汽
鞍钢 兰州黄河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武汉长 江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以东北为中心。 【合作探究 2】 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从工业建设成就的区域布局来看,有何特点? 从工业建设成就来看,优先发展什么 ? 重工业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背景: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3)结果: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我的说课分为七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小结、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而其发展历程共有的四个阶段: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本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就占了三个阶段,可见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内容又是下一节课《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背景,因此,本节课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本课的课标要求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因此,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及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状况等史实。
使学生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比较历史现象异同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拓展材料,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难点:三大改造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提前准备好ppt,并设置了几个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代替直接灌输,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2.教师引导法:针对学生在室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在预习本课内容时,自主完成学道上的题目,并对存在疑问的题目进行簇内讨论、共同探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材料三:如在合作化时虽说“入社自愿”,实际多为“大势所 趋”,现在采取自愿,正是补救了过去的不自愿。农业合作化以来, 生产所以停止不前,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初多数不是出于真正自愿 有关。(杨伟名《当前形势怀感》,1962年5月10日,1987年4月 《户县志》第656页) 材料四:1957年5月13日,涝峪发生“中国人义救命军”武装 暴乱。陕西省军区调省公安团和武装警察部队240多人,于5月17日 进山围剿,骨干分子全部俘获。(2013年12月《户县志》第18页) 材料五:1957年春天,张有春、杨高山、苗永华等一伙土匪、兵痞 及一贯道分子趁一些农民对合作化不满之际,组织了所谓的“中国 人义救命军”,打着反对合作化的旗号,扬言要推翻合作社,要成 立所谓的“人义政府”。(摘自李百灵《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过急 过快的<农村见闻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曲折发展
户县第八中学 聂忠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建国初经济的调整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1953——1957)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年年底,涝店乡鲁家寨贾玉龙在县区 乡干部指导下,建立户县第一个初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1957年10月,户县农业合作 化基本完成,全县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363 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7.9%,耕地占总 耕地面积的97.8%。土地所有制由几千年的 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956年6月,仅8天时间,全县工商业基本 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合作化。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2.三面红旗
3.八字方针
4.十年“文革”
材料一:目前,各村都建社了,只有涝河东一个村子名叫向家堡,由于 修第三电厂,迁移至曲抱村东侧,因迁移尚未建社。今年春天,政府派人去 建社,他们一致不肯,政府坚持要建,他们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条件说: “咱们在大路上等着,如果过去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说建社好,我们马上 就建。”不知问的结果怎样,至今未建。(摘自陈冏台《峥嵘岁月》第264 页“建社好吗”部分,1957年7月下旬写) 材料二:一伙土匪,有几十个人,组织起来,打死了涝峪口的乡长(以 后救活了),抢了供销社的 、毛巾、布匹及五百元人民币入山为寇了,自 称“仁义救命军”,山中许多落后农民被其蒙蔽,随其摇旗呐喊。……有的 说“官逼民反呢,要是吃得饱饱的,谁愿意去当土匪。”有的说:“现在军 队在政府手里掌握着,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事。”有的当对某件事不满意时就 说:“我盼救命军来呢。”(摘自陈冏台《峥嵘岁月》第271页“救命军” 部分,1957年7月下旬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曲折发展
精品课件
新’ 社’
中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年底)
国 社
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底)
会 主
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时期(1956年—1966年)
义 建
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设 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12—)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
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 民生活痛苦不堪。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结论:大力恢复与发展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精品课件
(2)结果: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900
810
800
700
600
500
466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精品课件
民经济
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
材料二的原因是:
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 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精品课件
3、启示: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 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精品课件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小结: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结果: 2、“一五计划”
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任务:“一化三改”
成就:
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精品课件
小结: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形势的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性质: 党和人民 的主要任务:
2、“三面红旗” 内容: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危害: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精品课件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 的经济困难。
精品课件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精品课件
(2)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
(4)意义: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精品课件
3、社会主义改造
(1)内容
⑴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李先念
精品课件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精品课件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势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精品课件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材料一的原因是: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精品课件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精品课件
小结: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形势的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性质: 党和人民 的主要任务:
2、“三面红旗” 内容: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危害:
问题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 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3: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 是什么? 问题4: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 主要任务是什么?
精品课件
2、“三面红旗” 内容:(1)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精品课件
(2) “大跃进”-生产力超高速发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原因: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
精品课件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
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
资产的总和。
──
1952年
2、“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阅 读 并—归—纳 毛泽东
(1)“一五计 划”实施的背 景是什么?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 缺不全;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
⑵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 合营
(2)实质: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
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精品课件
小结: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结果: 2、“一五计划”
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任务:“一化三改”
成就:
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精品课件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阅读并归纳
问题1: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 作出了怎样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