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贸易基础分析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生产技术上的差异→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生产成本的高低→价差的理论脉络。

绝对利益是指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 率或更低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称该国拥有这一产品的绝对优 势,又称“绝对利益”。

因而,绝对优势的衡量可从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价格三方 面着手。
· ·
100 110
90
Autos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国在开展 专业化生产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 所以两国的生产专业化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这种分工就会停止,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 到均衡。
使两国贸易处于均衡状态的这一共同的商品相对价格 称为贸易均衡商品相对价格。
中国
50
50
美国
Baidu Nhomakorabea50
50

在以上例题中,我们假设美国与中国的交换比例是1:1,而实
际的交换并不一定按照1:1进行交换。

究竟按照什么样的比例进行交换,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用1吨大米换取的小麦量一定要多于2 吨,否则中国就会自己去生产小麦;同样美国用1吨小麦换取的 大米不能小于1.25吨,否则就无利可图。
2、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 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间流 动,不可以跨国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消费偏好相同;
7、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无 经济利润; 8、无运输成本; 9、两国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一)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1、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3、强调分工的重要性。
4、在国际贸易中,不仅出口带来利益,进口也同样给一国 带来好处。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这 样,通过分工和交换,能为各国带来利益。用机会成本论来解释 的比较优势论,有时也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模型图形解释
wheat
50 42 38 30
·
··
70 80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 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 的曲线。
20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人物,李嘉图与斯密一样,
主张自由贸易,认为每个人在自由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会自然而然地有利于整个社会。

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一、理论观点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观点,认为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各国应按照“
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即每个国
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 劣势的产品。
什么是比较优势呢?

贸易活动中的比较/相对优势即指更大的绝对优势,也包括 较小的绝对劣势。

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
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比较 成本说”

边际机会成本不变:指增加任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
的另一种产品数量均相同,不论产出为多少。----在生产实践中, 极为少见。

边际机会成本递减:与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相反。
二、哈伯勒的机会成本论

机会成本论认为,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一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从
2、生产贸易模式

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 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 比
产品A的相对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 劳动生产率 = ———————————————— (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
中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大米/小麦 小麦/大米
中国

0.5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大米(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小麦(人均产量) 0.5
1.0
1.0
1.2
二、理论模型

1、基本假设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
势论的假设基本相同。
注意:比较优势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的基础上,即商品的价值 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意味着(1)劳动 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中均按固定比例 使用;(2)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
早期重商主义 W. Stafford
重金主义
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

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


代表人物:
托马斯 孟(Thomas Mun 1571--1641)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将重心从限制金银输出转向限制进口,认为不一定要对所有国家 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
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图形解释
Y
PB=1
Y
80
60
·
50
·
E
A PA=1/ 4
120
·
B’
60 40
20
70
·
B 130
· ·
A’
40 80 100
E

PB’= 1
X
PA’=4
X
A国
B国


结论:
从上 图中可以看出,两国的消费分别从贸易前的A、A,移
至贸易后的E、E,,表明两国的经济福利水平均有所提高,
这是贸易带来的利益。

按照李嘉图模型,由于机会成本不变,国际贸易导致完全
专业化分工。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不会出现完全专业化 的问题。即生产均衡点不会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端点 这一特殊情况。
四、贸易利益的分解

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可划分为两部分,即从交换中所获
得的利益和从专业化生产中获得的利益。
美国
1.2
0.83

相对成本: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
中美的相对成本
大米 小麦
中国
0.5 美国 0.83 1.2 2

总之,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产品 价格 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
较优势。比 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贸易后一般均衡的图形解释
A国基本情况 Y TW Y0 Y1 C
Y 进口X
B国基本情况
D

出口(X)
Y1’ 进口(Y) D C

0
X1
X0
X
0
X1’
X
Y B

B进口X
B出口Y
B A C A出口X A进口Y A 贸易利益理论分析图
贸易所得:

分工后两国的消费都比贸易前增加,都得到 了在自给自足时不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
三、绝对利益论的评价

贡献:首先正确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劳动分工是国际贸 易的基础;

其次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即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
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缺陷:只说明了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能够获利,而解释不了许多没有什么优势的落后国家仍在 进行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从而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将机会成本这一概念引入国际
贸易理论,弥补了李嘉图劳动成本的缺陷,奠定了李嘉图
比较优势论之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并延续至今。
一、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况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指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
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更 接近实际情况。

2、价格-货币-流通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利用其价格— 货币—流通机制最先对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提出质疑。

在休谟看来,一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盈余,价格—货币—流
通机制会自动实现贸易盈余。

具体机理是:当一国实现了贸易盈余,那么该国的货币供给就 会增加,这将导致物价的上升,从而削弱该国产品的竞争力, 出口会减少,进口会增加,贸易盈余会因此而自动消失。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势 ,各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 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 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 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 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 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 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 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 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世界的 的贸易 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 模式 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
17世纪下半叶开始衰退。

出现地点: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后来流行到西班牙、葡萄牙、
荷兰、英国和法国等。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削弱。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商品货币经济关
系急剧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的依赖日益增强。社
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货币,货币成为全社会上至国王 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
因此,各国不应限制进口,而应 都能从中获利。
进行自由贸易。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
大米(吨) 小麦(吨)
中国 美国
100 80
50 100
各自给定100个单位劳动
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方法: 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生产成本: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数量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大米(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国
1.0
0.5
美国
0.8
1.0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大米 中国 美国 1.0 1.25
小麦 2 1.0
中国和美国分工后的产出
大米(吨) 中国 美国 100
小麦(吨)
100
假设分工前两国将劳动平均分工于两部门
大米
小麦
中国
美国
50
40
25
50
假设分工后各国各自保持优势产品消费总量不变 大米 小麦
的总额中保持顺差即可。政府扶植出口企业,鼓励进口原料,在
顺差前提下允许货币输出。
晚期重商主义 Thomas Mun
重商/工主义
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重商主义 学说实质上是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思想学派,而只是一些商人、 政府官员、学者在对外贸易差额、贸易政策、价格、 汇率等许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总结。 重商主义是从商人的视角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 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真正的财富 应该是国民能够消费得国内外产品的总合,这些产 品不是来自于流通领域,而是生产领域。 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严格控制所有的经济活动,鼓吹 经济民族主义。
思考
当今社会是否有重商主义?
古今重商主义有何区别?
二、 绝对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代表作: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 论》。

在《国富论》中,整体贯穿着他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贸易 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0
X
第三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很大的
局限性,而机会成本的引入,使得比较优势论更加完善、更 加切合实际。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 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这意味着: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
的生产中劳动均占一固定比例;以及劳动是同质的。 这两条假设是不现实的。
哥伦布曾说:“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这个 世界上为所欲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 魂升入天堂。”
早期重商主义

产生于15世纪----16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 海尔斯(John Hales ?—1571) 威廉 斯塔福 (William Stafford 1554-1662) 主要主张: 国家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 贸易上遵循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的原则,从而使贵金属的流入 量大于流出量。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结构

第一节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第三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第四节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第一节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1、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产生时间: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

从交换中获得的利益指的是两国有不同的商品数量或不同的 消费偏好,通过贸易,双方均可获益。

以上例为例,A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行X的专业化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