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在“深度解读”的路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的深度直接影响和制约其教学的效果 ,正如著名特 级教师薛法根所说 : “ 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 ,他 的学生 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 。 ”纵观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 , 虽 然已经渐渐褪去新课改之初 “ 乱花渐欲迷人 眼”的浮 华, 但是过度依赖教参和网络 , 照本宣科的局面仍然普 遍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就需要语文教师钻研文 本, 深度解读文本 , 从而还原语 文的本色 , 彰显语文教 学 的魅力 。下面笔者想就深度解读文本谈几点 自己的
度解读文本的 目的。 再如《 雷雨》 中有一处对话 , 鲁侍 萍在 回答周朴 园 的问题时说道 : “ 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
朱 熹说 : “ 读书无 疑者 , 须教其有 疑 , 有疑者 , 须教
他无疑 , 到这里才是长进 。 ” 怀疑是一切学习的起点 和 原动力 , 有疑才有思 , 有思才有得 。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 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 还要善于培养学生 的质疑能力。 那究竟应该怎样质疑 , 在何处质疑呢?
题 目, 或是 文 眼 ; 或 是深 刻 处 , 或 是 留 白处 ; 或是 语 言 , 本进 行 深度解 读 的过 程 中 ,如 果教 师能 够 引导 学生 找
三、 深 度解 读 , 要深度 。 更 要 适 度
新课程改革实施 以来 , 提倡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 读和创造性解读 ,这有助于打破学生 的思维定势 , 张
Y U WENJ I AO XUE YANJ I U
i 9} 一 ' ● ■ r l
让语文走在“ 深度解读” 的路上
◆ 河 南省 洛 阳市 第 十九 中学 曹 淑珍
文本 解 读能 力 是教 师教 学 的基 本功 ,ຫໍສະໝຸດ Baidu师 解读 文
当时 为金 秋 时节 , 正是 菊 花 盛 开 之 际 ; 从 习性 看 , 大部
例如笔者在讲授李 清照 的《 声声慢》 时, 发现大部 : 分学生把“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 一句 理解为 : 菊花凋零满地 , 枯萎憔悴 , 词人无心摘取 。 乍一 看, 这样 的理解也合情合理 , 没什 么疑 问 , 但稍加分析
就会发现问题 : 由词 中“ 乍暖还寒” “ 雁过也” 可 以推知
看法 。
一
分的菊花是 在枝头枯萎 ; 从表达效果来看 , 菊花凋零 , 斯人憔悴是以哀景衬哀情 , 菊花盛开 , 斯人憔悴是以乐 景衬哀情 ,用繁菊竞秋枝头闹的乐景更能反衬词人 晚 年的悲苦与不幸 。 那么此时 的“ 堆积” 二字就可以理解
为: 盛开的丛丛菊花 , 在词人 的眼中就像是参差零乱地
师 生 为 了追 求 创 新 , 追求深度 , 在 解 读 文 本 时 出 现 了
或是技巧; 或是关键语句 , 或是时代背景 , 等等。 在对文 扬 学 生 的个 性 。 但 同 时也 出现 了另 外 一 种 现 象 : 有 些 到恰 当的点作为突破 口, 对文本展开深入 的思考 , 那么 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误读 。 笔者曾经在一次优 质课大赛 中听过一位教师讲
堆积在一起 , 就像词人心头那纷繁的愁绪一般。 正如王
国 维先 生 所说 : “ 以我 观 物 , 物 皆 着我 之色 彩 。 ” 通 过 对
这句看似没有疑 问的句子进行深人的解读和思考后 ,
学生 对这 首 词 的主 旨有 了更深 入 的理解 ,从而 达 到深
、
深 度解 读 , 要于“ 无疑 ” 处 质 疑
般来说 , 学生在学 习一篇文章时 , 有些 问题是他
们一 看 便 知 , 或 者 稍加 思 考 就 可 以解 决 的 , 比如 字 词 、
可以想象 出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 :在一盏跳动着红色 火焰的油灯旁 ,鲁侍萍正拿着针线在给周朴 园的一件 被烧 了窟窿的绸衬衣上绣一朵梅花 ,此 时的周朴园正 抱着他们的孩子 , 轻轻地哼着眠歌 , 鲁侍萍不时地抬头 望一眼, 眼神 中流露出幸福和满足……通过对 “ 洋火”
一
这句话很不起 眼,稍不留心 ,就会从我们眼皮底下溜
走, 但只要我们细心 品味一下 , 就会 产生疑 问: 有那么
多值 得 回忆 的细节 , 鲁 侍 萍为 什么单 单 提 到“ 洋火” 呢? “ 洋火” 一 般 与点 火 、 点灯有 关 , 结合 后 文 中绣着 梅 花 的 绸衬 衣 和鲁侍 萍 因为 生孩 子需 要关 窗户 的情节 ,我们
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 进而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 旨。 爱因斯坦 曾经说过 :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 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 。 ”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过 : “ 为学患无 疑, 疑则有进 ;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 。 ” 所 以我们在 解读文本时 , 不妨多 问几个为什么 , 尤其要关注“ 无疑 之疑” , 在质疑中咀嚼 、 品味文字背后浓浓的语文味。
这一 细节 的深 入解 读 , 我们 可 以更深 入 地 了解 周 、 鲁 二
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等 , 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性问题。 有
些 问题是学生通过个体的努力无法解决的 ,需要通过
合作探究或教师的点拨才能解决 ,这些问题往往是文 章的难点所在。 还有些 问题 , 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 , 稍 不留意就会被我们忽略 ,而这些 问题又往往关乎文本 的思想 、 主 旨或作者的情感倾 向, 我们可以称之为隐性 问题 。 深度解读文本 , 我们需要关 注这些“ 无疑之疑 ” , : i 生 无疑处品味和揣摩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 ,从而更深 刻地理解文章的主 旨。
二、 深度解读 , 要 善 于 以“ 小” 见“ 大”
在解 读 文本 时 ,对难 点 的处理 往往 是 最让 人 绞尽
2 0 1 4 年 第 1 期 ( 总 第 2 8 7 期 ) 囿
脑汁的地方 , 而这又恰恰是教学过程 中最薄弱 的环节 , 很容易成为深度解读文本的瓶颈 。而每一篇文本 的阅 读教学 , 往往会有几个需要着重用力 的点 , 这些点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