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堂实录刘丽娟
《昆明地雨》课堂实录
《的雨》课堂实录潍坊高新东明学校丽娟一、诗词激情导入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在携程买火车票,速度就是快广告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展开剩余95%生:《的雨》师:作者是?生:汪曾祺二、寻找感情线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的雨!三、明确写作载体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菌子(四声),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师:好,还有没有?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师:以烟霞写之。
那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吗?生:如果是写一个山的景色或山的美景的时候,可以不用写山,就用烟霞来体现这个山的美景;写春的景色的时候,就可以以春天的草和树来写,以小见大。
师:来写春的景色,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代诗歌《昆明的雨》。
这首诗描写了昆明的雨水,带给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对于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了解和想法呢?学生1:这首诗有点神秘,让人感觉到昆明的雨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教师:很好!这首诗通过雨水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昆明的雨》)教师:好!大家读得很好。
现在我来为你们讲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昆明的雨》是一首充满艺术感的诗歌,它以雨水为线索,通过对雨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及其雨水的独特情感体验。
这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昆明的雨、昆明的夜、昆明的花和昆明的酒。
诗中描绘了昆明的雨水如何滋润大地,给人带来清新的感受。
雨水的音响大自然的呼唤,注入了大地的生命力量,让人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昆明的夜晚。
夜晚的雨声仿佛是大自然的歌唱,让人感受到雨水的美妙与神秘。
夜雨中的昆明仿佛沐浴在星光的洗礼之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然后,诗人描述了昆明的花朵在雨中的美丽。
花朵在雨中绽放出独特的风姿,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它们在雨水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诗人以昆明的酒作为结尾。
昆明的酒仿佛是雨后初晴的阳光,给人心灵上的愉悦和滋味。
诗人用昆明的酒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昆明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昆明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学生2: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很美,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昆明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的,这首诗以诗人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描绘了昆明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通过诗歌的艺术处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雨水、夜晚、花朵和酒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
学生3:老师,这首诗让我想去昆明旅游,感受一下那里的雨水和风景。
学生4: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
教师:非常棒!这首诗借助雨水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昆明的雨的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它是《昆明的雨》。
那么,大家知道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吗?学生1:昆明的雨比较多,尤其是夏天。
学生2:我听别人说昆明的雨水都是往下倒的,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打在人身上。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棒。
昆明的雨确实比较多,尤其是在夏天,这也是昆明的植被茂盛的原因之一。
还有,昆明的雨确实往下倒,因为昆明的雨多半是毛毛雨。
不像其他地方的夏雨那样大。
现在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如何描绘昆明的雨。
(全班一起朗读《昆明的雨》)老师: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学生3:主要是描写了昆明的雨,包括它是如何下雨的,下雨后的昆明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学生4:而且,作者在其中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我有种莫名的共鸣。
老师:非常好,你们已经有了很深入的思考。
事实上,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在描写昆明的雨,它还很多层意义。
比如,它描绘了一个城市在雨中的气息和色彩,通过对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和思考。
这篇文章还贯穿着人物的故事,通过一个老盲人的遭遇,描写了昆明的人情味和文化内涵。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注意作家如何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和描绘环境,以此来表达主题。
现在我要给大家提出一些问题,看看你们能否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回答。
1. 为什么作者要结合雨来描写昆明?2. 通过对幼时经历的描写,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 为什么文中点名出现了老盲人这一角色?4. 通过描写老盲人的遭遇和周遭的人物反应,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5. 作者最后的借古喻今,表达了什么样的况味?同学们,请先花一分钟思考,然后一起讨论。
(全班开始讨论)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的细节来探讨了作品的多层意义。
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能唤起同学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并且锻炼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作品。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堂主题:昆明的雨课程内容:《昆明的雨》这首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授课时间:一个课时(45分钟)【教学活动一】(5分钟)目标:唤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引入课题。
1. 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昆明在哪个省份?它的气候如何?2. 引入: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由于地处高原,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而且昆明还有一个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昆明的另一个特点。
【教学活动二】(15分钟)目标:学习《昆明的雨》这首诗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1. 教师带读: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昆明的雨》。
2. 学生个人朗读:请两位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
3. 诗歌分析: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昆明雨的词语,总结出诗人对雨的感受和描写。
4. 想象练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昆明的雨中,描述他们感受到的雨滴、气温、雨声等。
【教学活动三】(25分钟)目标:用绘画作品表达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和感受。
1. 分组绘画: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一个学生的描述作为选题,并在纸上绘画。
2. 分享展示: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讲解他们对昆明雨的理解和感受。
3. 全班讨论:展示完毕后,全班进行讨论,讨论各组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活动四】(5分钟)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昆明的印象。
1. 组织学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写一篇50字的小短文。
2. 选读优秀作品:教师选读几篇优秀作品,点评学生的写作。
3.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昆明雨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影响。
【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有关昆明雨的资料,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
2. 背诵《昆明的雨》这首诗。
3. 分享自己对昆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昆明的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和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控制上还需要更精细的安排,同时需要更多的引入和扩展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那就是《昆明的雨》。
阅读之前,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
《昆明的雨》是一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阿城。
这篇小说是他于1981年创作的,讲述了一个关于额琳琳和才千两个普通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初的昆明,是昆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写照。
这篇小说有两个版本,我们这里要学习的是较长版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雨水的意象来描绘出昆明城市的呼声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此反映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和人们的渴望。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阅读这篇小说。
请大家有序地将课本打开,找到《昆明的雨》,并开始阅读。
学生1:老师,我读过这篇文章,我觉得雨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代表着希望和改变。
老师:是的,雨在这篇小说中的确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谢谢同学的分享。
请问还有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吗?学生2:我感觉这篇小说的背景描写很细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昆明城市的样子。
老师:很好,你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展现昆明城市的情景的?学生2: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街道上的行人、店铺、巷子里的小贩等等,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其中。
老师:你说得很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再现了昆明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请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观点?学生3:我觉得故事中的额琳琳和才千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困境和渴望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普遍现象。
老师:非常好的观点,额琳琳和才千的故事确实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在文章中的冲突和追求使得这个故事更有深度。
有其他同学有类似的观点吗?学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意思,雨过后的昆明又恢复了平静,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到了一种无力和无助。
老师:很好,这恰恰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社会转型的过程往往需要人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牺牲,但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所愿。
这种无力感和无奈感正是许多人在转型时期面临的现实。
同学们,你们读完之后有没有其他的感受或者问题想要分享?学生5:我觉得这篇文章让我更加了解了昆明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名师工作室教研案例《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李硕责任编辑朱明明E-mail:*****************【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文本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提高审美情趣;2.体悟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雨,是饱含深情的。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雨中浅吟低唱。
义山怀远,咏巴山夜雨;摩诘送别,歌渭城朝雨;放翁僵卧,听夜阑风雨;易安感怀,吟雨疏风骤。
那么,今人写雨是否与古人有所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雨饱含着怎样的深情。
二、妙手丹青,画昆明雨景图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换一种形式来学习,用想象的语言把昆明的雨景画出来。
请看大屏幕,读一读要求。
(屏显:1.如果让你画一幅有关昆明的画,你会选择哪些素材入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2.你会把这幅画画成水墨画、工笔画,还是油画?说说你的理由。
)师:有些同学已经面露笑意,想必是胸有成竹了。
哪位同学想要分享?生:我选择的是草木和油画。
油画色彩明艳,可以突出草木的繁茂。
生:我会用工笔来画卖杨梅的女孩。
她娇俏、文静、可爱。
她的穿着也很有特点——绣花鞋,红色帽子。
我觉得工笔画更能表现她的灵气。
生:我想画那个捡鸡枞的笑话。
我会用水墨来画这个场景,因为这个场景非常有趣。
师:水墨画是写意画,注重传神而不是绘形,你再考虑一下。
生:或许工笔画更加合适,因为工笔画注重描绘形状。
生:我想画木香,画成油画。
因为文中写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油画可以把这种色彩与情态表现出来。
师:非常好!大家画的昆明图真是多姿多彩。
我们再来看一下汪曾祺的画,画中只有一株仙人掌和几只菌子,这是为什么呢?生:菌子美味,是昆明的一大特色;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同时也是昆明人的象征。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
汪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昆明,写了昆明的人、事、景、物,但仅仅用“昆明的雨”作为文章的标题,这是为什么呢?生:作者所写的都是雨中的人、事、景、物,一切都因为雨而得以存在。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2)《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生齐:想念、喜爱、赞美之情。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动情的声调齐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短短的一句话,却体现了汪曾祺平淡、朴实、简练却又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是否还有这样的词语、句子、段落,可以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同时把你有疑问的地方圈画出来,待会小组内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时我们再拿到班上来讨论解决。
(师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5-7分钟,之后讨论。
小组汇报。
)(在巡视过程中询问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反映汪曾祺的语言很难按照答题的套路去赏析,如修辞等表达技巧的套用。
师这时引导汪曾祺的语言就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技巧却胜似技巧。
)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爬”“遮”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化静为动,既写出了雨后木香的茂盛,又赋予它生机活力,使文章有一种动态的美。
师:如此美丽的景物吸引了作者的眼球,所以作者说,四十年后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的情味,除了刚才说的木香花的美还有什么吗?师:既然我们提到了按照答题方式,那我们看看能不能再用赏析字词的方式来看看这一段的其他内容。
作者写到“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他写了自己的行程,没写雨后的清水如何的明亮、波光粼粼,没写雨后看穿比丘尼装陈圆圆的石像的心理感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流水账。
但这样写却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只是默默地走,默默地看,一切都是静谧的,就连那只鸡都是一动不动的。
鸡的静美又反映了当时小街上行人稀少,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诗词比赛,导入新课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好!师: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看过吗生:看过。
师:好,《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两个选手轮流说出含有某个主题字的诗句。
如果一方在规定时间内说不出来,则另一方获胜。
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古诗词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也来比拼一下。
这几天我们兴化是“秋雨霏霏",今天的主题字是“雨”。
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好,两位同学古诗词基础确实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跟“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
师:作者是谁生:汪曾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再读一遍。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好,老师想把这个句子末尾的句号改一下,改成问号。
(板书: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快速跳读课文,把关键词用笔圈出来。
生:有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
生:有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生:有青头菌、牛肝菌。
生:有缅桂花。
…...师:这些都与“雨"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有关系。
因为有雨,仙人掌长得特别浓绿。
生:因为有雨,牛肝菌、青头菌这些菌子,味极鲜腴。
生:有了雨,昆明的杨梅又红又大,特别好吃。
生:因为有了雨,昆明的缅桂花开得很艳,“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生:雨天,作者和友人在酒店一直坐到午后,那情景让人特别难忘。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今天的课堂,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有关“雨”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昆明的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雨季的昆明,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雨季,昆明的雨季是特别美丽的,也很有特色。
文章中提到了昆明的雨季虽然非常漫长,但雨水却十分稀少,很少一场大暴雨,多的是细细的小雨。
这些小雨,就像丝丝缕缕的细线一样,不急不慢地洒落下来,飘进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雨水还会顺着树叶、屋檐流下来,滴落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学校老师说,昆明的雨季,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在这个季节,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气温适宜,不冷不热,风也不大。
街上本来就人烟稀少,再加上雨水的清洗,就更加静谧了。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细小的声音,比如雨滴敲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或者远处传来的车轮碾压路面的声音。
文章的最后,作者比喻雨季就像是一条处女河,纯净、清澈,没有沧桑岁月的痕迹。
在轻雨绵绵的昆明里,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安宁的情怀,以及一份对美好、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什么是优美的自然景色,也理解了什么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学校老师也向我们传递了对自然环境的尊敬和保护的重要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尽一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课堂实录2019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的课堂实录如下:一、课前导入(10分钟)老师:同学们,我想我们小时候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长大后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踪。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看看苏童小说《昆明的雨》中的主人公和读者讲述的故事,对于这个愿望有怎样的不同表达和阐释。
二、课堂展示(25分钟)老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苏童小说《昆明的雨》:“夜晚,昆明下着小雨,我闷闷不乐地走在路上,仿佛所有事物的颜色都变淡。
路灯下有一位女子,红色雨衣下难以看清她的脸,她没有伞,却被雨淋得湿透,委靡不振。
我的心里疑惑不解,为什么她不回家避雨呢?”老师:同学们看完文章后,你们有何感触?小雨越下越大,她为什么不回家而是留在街头在雨中等候呢?学生A:因为她等待的不是雨停,而是某个人。
老师:非常好,学生A的回答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心情。
同学们,我们读小说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故事。
学生B: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悲伤,像是传达出孤独和失去的感觉。
老师:非常好。
小说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失望。
同学们能从作者通过写雨、写表现方式等手法表达出的感觉,找到更多的内在内容。
三、课堂讨论(25分钟)老师:除了小雨,作者在文章中还用了许多比喻来描写女子的状态,这让我们容易更加全美地观察到她的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苏童用的比喻,有何特色,怎样增加了文章情感的深度?学生C:作者用了“泼墨山水”来描述女子的发型,这是一个很包容的比喻,因为泼墨山水的形态不固定也不是什么明确的东西,而与之不宜的是将发型比作什么具体形状的东西,这容易让人感到肤浅。
这样,我们也更容易体会到主人公那一刻的失望和无助。
老师:非常好,学生C的观点很有见地。
同学们,无论是探讨作者用的手法还是这些手法的效果,我们都要在回归文本本身的前提下思考。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
雨之精神写不出?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
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师:外貌描写?(生笑)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什么特点?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9月15日上午地点:一年级一班课堂【上课前】教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它叫做《昆明的雨》。
谁能告诉我昆明是在哪个省份?学生1:昆明位于云南省。
教师:很好!云南省是我国位于西南部的一个省份,被誉为“天府之国”。
昆明的气候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相比如何?学生2:昆明的气候比我们这里温暖一些,因为它位于低纬地区,受到南亚季风和海洋季风的影响。
教师:非常棒!昆明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雨水较多。
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所描述的主题之一。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诗歌朗诵】教师:同学们,请跟我一句一句地朗读这首诗。
全班学生:《昆明的雨》教师:很好!我们现在来一起回顾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诗中有哪些词句是在描述昆明的雨?学生3:有“总在关山雨未收”和“淋湿了大街小巷”。
教师:对的!这两句都是在形容昆明的雨水。
它告诉我们昆明的雨水多么的持久和浸湿大街小巷。
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词句是在描述昆明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呢?学生4:有“云南的山放光明”和“滇池的水愈发湛蓝”。
教师:非常好!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云南的山和滇池的美丽。
云南的山放光明意味着山的美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耀眼,滇池的水愈发湛蓝则表示湖水的清澈更加明亮。
【诗歌理解与解读】教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一下,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首诗所描绘的昆明的雨水和自然景观?学生5:我觉得这首诗通过形容昆明长时间不停的雨水,表达了昆明的雨季是多么长久和持久的。
而描绘云南的山和滇池的美丽,体现了昆明的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魅力。
教师:非常好的解读!这首诗的确通过描述昆明的雨水和自然景观,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气候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更加了解和认识昆明。
学习诗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和体验。
【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学习了一首名叫《昆明的雨》的诗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曲径通幽觅文心——《昆明的雨》《童年随之而去》散文联读教学实录一、初读感知,由象入文情境:本月,学校起步文学社组织的“向课文学写作”活动中,我们八年级学写的文体范围是散文。
语文教研组向我们推荐了《昆明的雨》《童年随之而去》这两篇散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集中学习,老师取了一个大标题,请齐读一下。
散文的文心就是作者的——情感。
(板书:情)散文贵在抒情,而抒情贵在含蓄。
散文大家汪曾祺和木心就是含蓄抒情的高手。
他们都借助了具体的物来抒发情感。
(板书:物)任务一:快速浏览《昆明的雨》《童年随之而去》,找出两文抒情的载体(具体的景、物)。
生默读后交流:生1:昆明的雨,抒情的载体是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女孩、缅桂花、房东和她的养女等。
师:你找到是文中具体的菌子、果子、花儿、人等。
生1:《童年随之而去》抒情载体就是那个碗。
师:你找到的是那个碗,大家同意吧!还有同学补充吗?生2:我觉得《昆明的雨》的抒情载体是“雨”。
师:是“雨”,怎么说呢?生2:因为标题、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雨。
师:“雨”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抒情载体。
刚才同学说的雨中的菌子、果子、花儿还有人、景等,都是雨中的。
那说明《昆明的雨》抒情借助的一个核心载体就是“雨”。
而《童年随之而去》借助的是“碗”。
(板书:雨、碗)同学们思维敏捷,很快就找出来了。
那木心借助这个“碗”寄寓了怎样的情思呢?二、品读涵咏,由言及意任务二:默读《童年随之而去》最后一部分(37段至结尾),体悟作者借“碗”寄寓的情思。
师:交流句式:在木心的心里,他对“碗”的情感是____的,我从文中__________ 请大家注意品读相关语句,做好圈点批注。
(特殊标点、传神动词、描写句等)学生默读批注。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看,可以交流了吗?你先来吧。
生1:在木心心里,他对碗是喜爱的。
我从文中第38段……看出。
师:尤其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喜爱的?生1:“十分可爱”“可口”。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心灵深处下一场明亮透雨——《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四单元选入五篇散文,承载着学生了解不同散文特点,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独特之处,体验作者独特情感体验和深刻人生感悟的学习任务。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中作者回思昆明往事,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展示了昆明特有的民俗风情,倾诉了对那段诗意往事无尽的眷恋之情。
作者将自己的深切情思和人生感悟隐藏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信手撷来入文,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红线,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悠长。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逐步渐深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自读的真正转变。
【学生起点】言我之志,抒我之情,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经历线和情思线,关注作者独特的体验认知。
《昆明的雨》含蓄、空灵、优美、淡远,是汪曾祺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上课之前,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预习学案中设置三个感知类问题:(1)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写了昆明的雨中哪些景物?(3)作者对昆明的雨怀有怎样的情感?从课上预习交流来看,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已对以上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什么能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领会。
学案中设置的生成性问题为“读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止步于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停留于昆明的美景,而这篇文章所寄寓的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对平凡日子所汲取的诗意人生态度的理解并不到位。
【目标终点】本文追忆当时情味、怀想诗意昆明,质朴的文人情怀、内心的美好追求等无限情思都凝结在点点滴滴的雨中,投射在被雨浸润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丁香花等种种景物上,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需“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此正确理解文字的深意和作者的深情。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
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昆明的雨》语言温润、沉静,文化味浓。
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在细读细品中体味其滋味,帮助学生将阅读推向深处。
作家王安忆这样评价汪曾祺的散文:“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王安忆《过去的生活)汪曾祺自己也曾说:“我认为作家的职责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
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昆明的雨》这篇散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
笔者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中设置两个环节,第一各环节通过分析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事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从而体会作者情感;第二个环节则是通过多角度品味语言来感受昆明雨的特点与作者情感。
下面笔者就品味语言具体谈谈。
一、在读中悟得句子的情感。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准确地体悟出作者的情感、心意。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朗读语气、声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回想往事时的感情基调是轻松的、欣喜的,同时又是平淡的,再细究,还是深沉的、多情的,是多种情感混合的,在读中悟得语言的精妙。
片段一:师:《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散文,接下来我们一起品读其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汪曾祺的生活意蕴。
【屏显】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时间:2019年9月20日地点:昆明市某中学主题:《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诗《昆明的雨》,这是一首描写昆明特有气候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老师出示诗歌《昆明的雨》的诗歌内容)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特别是描写了昆明的雨,感觉很有情感。
老师:是的,这首诗确实很美,它不仅描写了昆明的雨,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内涵。
学生2:我觉得诗中的雨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它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老师:非常好,你的理解很到位。
昆明的雨是诗人的情感寄托,是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也是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雨水的洗涤也代表了对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学生3:我觉得诗中还有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就像是昆明特有的山水气息一样,很舒缓。
老师:没错,诗中的宁静和恬淡正是昆明特有的气候和环境所呈现的。
这种自然的恬静和舒缓的氛围也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4:我觉得诗中最感人的是对亲情和家乡的眷恋,特别是最后一句“踏雨归来如有梦,目断昆明天。
”,感觉很令人动容。
老师:是的,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在异乡漂泊的人们,更能深深体会到家乡的珍贵和美好。
学生5:老师,我想知道诗人是怎么用语言描写出昆明的雨的?老师:很好的问题。
诗人通过对昆明的雨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富有张力的语言,比如“翠影斑驳钉花干”的描写,展现了雨后的昆明更加美丽的景色。
同时还用了“如梭弹,轻细丝如织”。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昆明雨的轻柔和疏密有致的特点。
学生6: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能像诗中的诗人一样,用美丽的语言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呢?老师:学会用美丽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情感,需要我们对生活和自然有很敏感的触觉,诗人之所以能用如此美丽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就是因为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然有着敏锐的感悟。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一篇诗歌,它的名字叫《昆明的雨》。
首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歌:
昆明的雨,
轻盈如绸,
柔和如云,
将我的衣襟拂动。
它们走在路上,
踏在石子上,
滴在草叶上,
淋湿了一切。
让我们再仔细地品味一下这首诗,首先是它的题目叫做《昆明的雨》。
这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写作地点是昆明,也告诉我们接下来这首诗的主题是雨。
其次,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对雨水细腻而丰富的描述,来表现出雨的特点和雨落下来所带来的感受。
在诗的开头,诗人用“轻盈如绸”,“柔和如云”来形容雨,让我们不难联想到它的轻柔绵软和细腻温和。
接着,诗人又用“将我的衣襟拂动”来个性化的描述了雨滴拂动衣襟,这种细节让我们更容易地感受到雨的触感和意境。
而且,诗人还用“它们走在路上,踏在石子上,滴在草叶上”来生动形象地描述雨水的落下过程,这样描述不仅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雨的场景,也让我们在听觉上感受到雨的声音,这些细节让整个诗歌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再次用“淋湿了一切”来总结这条雨带来的感受,让人感到这场雨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及的。
因此,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雨的柔和、细腻、生动、真实和全方位等特点,让我们在感受自然环境的同时体悟到雨带来的生命的美好和丰富。
平淡的语言、绚烂的想念——《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平淡的语言、绚烂的想念——《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体会文章语言特点,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师: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将带领大学共同赏读这篇美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活动一:默读课文,概括内容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速读课文——寻雨。
同时请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昆明的雨的特点?生: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那好,咱们读的要深情,读出昆明的雨那种“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
生读师:文题叫《昆明的雨》,但是全篇并没有用大量笔墨正面去写昆明的雨。
结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和事?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生:写了雨季中的景、物等。
师:作者描写的这些景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生:他们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不是气势恢宏的建筑物,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儿和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人。
(板书:凡人小事)三、品读语段,体会情感活动二:跳读课文,欣赏语段师:围绕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来——品雨,并在书上相应语句旁做好圈点批注。
同时要求: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
师:汪曾祺的语言造诣特别高,特别擅长写吃的。
刚才有好几位同学都在关注写菌子的地方,谁来交流一下。
预设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生: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牛肝菌很好吃。
师:我放一个句子,你再来读一下(ppt出示: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学校刘丽娟一、诗词激情导入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师:作者是?生:汪曾祺二、寻找感情线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三、明确写作载体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依次说: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
师:好,还有没有?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师:那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吗?生:如果是写一个山的景色或山的美景的时候,可以不用写山,就用烟霞来体现这个山的美景;写春的景色的时候,就可以用春天的草和树来写,以小见大。
师:来写春的景色,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
很好,请坐!这其实是阐释了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要表达一个大的主题,或者对大的事物进行描写或对一个抽象事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来作为载体。
下面,我想问,雨季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ppt生(自主回答):景、物……师:对,就是我们刚才的回答,用雨季中的景、物、人写之。
那么,我想问,这些景物人事我们潍坊有吗?生:没有。
师:此景此物只应昆明有!有昆明的特色,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作者为了表达他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他首先在选取的素材上就非常用心。
(板书:选材)四、品读个性描写那这位有心的作者又是如何对这些景物人事展开他的个性的描写呢?仿照我们刚才的品析,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并且写一写你的理解,开始。
(师巡视学生)生:(圈点勾画)师巡视:已经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了。
……有些同学非常会学习,一边说着,一边写着。
师巡视中:刚才有同学问我,“我们是以小组展示呢还是个人展示?”这个大家自己看着办,什么形式都可以。
哪个小组先来?好,最后边那个男同学的小组,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我是从第85页上边这两行,可以看出,昆明用仙人掌来做篱笆,突出了昆明很有特点。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生: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师:它个性在哪里?生:种了仙人掌代替篱笆,不让猪和羊进去吃菜。
师:这叫什么?作者的……哎,还是选材是吧?师:还有要说的吗?生:还有第86页第10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种乡愁体现在作者在莲花池时看到陈圆圆的石像联想到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这也给昆明的雨独添了一种历史风味。
师:最后一句话你能再说一遍吗?生:这也给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历史风味。
(又改为:给昆明的雨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师:哦,他的描写让人感到神秘。
有个性。
师:那两位女同学要说什么吗?生:第85页第六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要比牛肝菌高”,“格调”可以看出它的色泽比较有个性。
师:我想问,“格调”一般是来形容什么的?生:品味。
师:艺术品。
对不对?他把用来形容艺术品的词用来形容什么了?生:青头菌。
师:嗯,真是特别,这位同学从用词了解到了作者的个性描写。
还有吗?生:第87页第10段,“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这里运用了拟人描写,生动新形象的写出了香木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你是从……哪个方面大家说?生:修辞手法。
师:他从修辞手法看出了个性描写。
师评价:你们小组回答的非常全面,一个人一个点,回答得非常不错。
师:第一个小组回答了四个点,而这四个点都是围绕着……生:语言。
师:嗯,都是围绕着语言来进行赏析的。
一生举手,师面向学生:你直接起来答就可以。
生:第一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和第十段点明了中心,并承接了上文的画面,然后又引出了下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深切怀念。
师:你是从一个句子来赏析的。
生:从86页的第七自然段,“这个东西也能吃?!”用了一个问号,一个叹号,有疑问也有惊讶,说明它的味道使人瞠目结舌,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惊讶之情。
师:你是从一个标点符号来体会这种个性的。
既然你看出来了,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呢?生读:这个东西也能吃?!师:这是一种什么标点的感觉?生:问号。
师:你自己也说了是问号,那文中还有一个什么标点符号?生:叹号。
师:两个符号结合在一起读出来有点难是吧,你能不能将这种难度给提升一下?生读:这种东西也能吃?!师:是不是还稍微欠一点火候对吧?请坐。
同一个句子分两种感情一个人实在不大好演示,那么我们分两批。
女同学问,男同学说,都是同一句话。
来!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这”开始。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男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声音小且不整齐)师:男同学好像害怕女同学一样。
这样吧,男同学问,女同学来回答。
男同学,你就问就行了,大声的问。
男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师:大声的回答。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师:能吃吗?生:能!师:女同学再说一遍。
女生:这种东西也能吃!师: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齐):这种东西也能吃!师:好!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表达方法,用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
很少见对吧!哎,既然很少见,那肯定很特别,肯定很带劲了。
那咱们现场来仿写一下,用问号和叹号来说一句话。
想一想。
(同学们准备)师:你来说一说。
生:这个东西很奇怪?!师:怎么样?有感觉吗?师:同学们不评价,有点问题,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里?生:没结合起来。
师:你都知道,明知故犯哈。
老师带有两种语气的示范朗读:“明知故犯?!”这句话怎么样?生:结合起来了。
师:请坐。
那位同学想要再起来说一下。
生:他说的对?他说的对!(生笑)师:咱们都不是表演艺术家是吧,但是他说的句子我们体会到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
好!还有要说的吗?生:在第八自然段“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苗族女孩子卖杨梅的样子,然后表达了昆明的人很美。
师:你说的很顺畅,你是从哪个方面体会出写作的个性啊?外貌描写人人都可以用啊,我没觉得它个性。
你是从哪里看出的个性啊?生:女孩子娇娇的,好像能看到那个画面。
师:这个很多作家都能做到啊,这有什么个性?生: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有位男同学抢答这个问题,来,你说。
生:就是他通过写这个苗族女孩娇娇的,衬托出空气的柔和。
师:哦,衬托出空气的柔和,也就是说空气柔和是因为小女孩的声音。
个性吗?生:个性。
师:这个描写,你经常用吗?这个写作方法很有个性,我们可以适当的记一记。
师:还有吗?这位男同学。
生:第五段,我觉得昆明的雨很舒服,而且不是烦闷,而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写景的散文。
这种选材很独特,而且很有个性。
师:解释很独特,你也很独特。
还有吗,这位女同学?生:在第九段,“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想一球赤红的火炭”。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梅黑红的特点,让人感受眼前仿佛呈现了杨梅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与的怀念以及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能够渲染出昆明的雨的气氛。
而且雨和周边的景物结合,体现出风俗美。
师:你很会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句话好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个修辞。
很好,请坐。
还有要补充的吗?生:第56页,第8自然段,还是那句话“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像一球赤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个地方运用了两个叹号。
能够同时突出火炭梅的两个特点,分别是颜色鲜明和口感非常好。
师:你从?生:标点。
师:读出了他的个性,我想说,你读的真好。
师:那么,我想问,你读的这么好,你觉得作者的说话语气,有什么特点?生:我觉得他的语气非常强烈,强烈表达出他对昆明的雨的感情。
师:语气强烈,还有什么吗?一点都不酸,这是大作家啊!生:语言非常质朴。
师:他有没有说杨梅又酸又甜又好吃呀,一点都不酸!这么絮絮叨叨的说!生:语言非常的简洁!师:对了,这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大家说,什么写作风格?生:简单、自然。
师:文章中还有别的地方体现出这种风格来吗?快点搜一搜,说一说!生圈点勾画并思考师:还可以从哪个地方看出?生:87页,最上边“······小酒店······”,这样的语言是十分平淡无奇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特点,就像在对话一样。
师:用我们潍坊话说,就跟……生:拉呱一样。
师:对了,拉家常般的平淡、自然。
好,请坐!师:还有吗?这位女同学。
生:“雨又下起来了”,“雨又下大了,我们走不了,一直到午后”。
通过雨引导这一段的发展,他仅仅是写雨下大了,并没有通过过多的语言去描写自己的焦急,也可以体现出语言的平实。
师:他的写作角度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一般都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事,可是他没有,而是写周边的景。
非常关注周围的生活。
好,请坐!师: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的独特。
那么他的这种写作风格,有没有在其他文章中体现出来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给大家找了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从中选了两段,大家可以看一下。
师:写作个性有没有体现出来,先看选材,他选的描写对象是什么?生:鸭蛋。
师:个性吗?你为鸭蛋写过一篇文章吗?生摇头师: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平淡生:以小见大生:自然师:语言的一种风格,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还有吗?生:简洁!师:非常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生:平实!师: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语言美吗?生:不美!师:不加修饰的语言让你觉得生动形象,原因在于?生:接近生活。
师:对,他非常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细节,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散文有一个特点,大点声说!生:形散而神不散!师:无论作者怎样变化花样去写,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是什么?生: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