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设计

课题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课型新授课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章节第三章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导航图

基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the target-lead teaching theories)1,通过“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和“学生考查标准”制定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第一个同心圆)。以教学目标作为基础,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同心圆)。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采用“教学评价”“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第三个同心圆)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分步化,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目标变得“有形有色”。

三个同心圆相互融合,共同围绕着同一个圆心,即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1

二.教学内容分析

由课程标准可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形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3i0sm Learning Theory)2,本节课通

过胃药(复方氢氧化铝片)创设情境,提出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氢氧

化铝能够中和胃酸?”,“除了直接观察法外,还有没有其他判断化学反应

发生的方法?”,“Al(OH)3是否还具有碱性?”)。在“问题驱动”下,以

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构建

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两性氢氧化概念的形成;掌握判断化学反应的方法

教学难点:氢氧化铝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三.学情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3

①好奇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好奇心,是新异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注意,是对新异刺激的一种探究及反应。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更易被新异特别的现象或内容吸引。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这种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组织课堂的进行。

本节课通过四个问题(“为什么氢氧化铝能够中和胃酸?”,“除了直接观察法外,还有没有其他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方法?”,“Al(OH)3是否还具有碱性?”)推动课堂的发展。在学

生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如此的教学积极

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5): 74-81

3焦作市. 浅谈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J]. 心声, 2007, (3): 28-29

②模仿心理

高一学习具有很强的的模仿能力,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也是如此。特别在演示实验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都会模仿着去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演示实验。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类比的实验操作,从而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

本节课总共设计两个实验:Al(OH)3与碱的反应和Al(OH)3与酸的反应。通过教师演示

Al(OH)3与酸的反应,让学生进行模仿并自主设计 Al(OH)3与碱的反应,深化巩固学生对氢氧

化铝具有碱性等知识点的认识。

③自信心理

高一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自尊性很强,自我意识强。他们在学习化学时,希望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能够得到展示和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实验操作技能。

2.兴趣动力分析4

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学生对于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很感兴趣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兴趣已经从直接兴趣开始逐渐过渡到以间接兴趣为主。而高一学生处于对物质性质和化学理论两种学习兴趣的“交汇点”,实验仍是他们感兴趣的。因此,良好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兴趣动力分析,本节课利用氢氧化铝胶体的特性,融入丁达尔效应,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情趣。

3.知识结构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的氢氧化物,如NaOH , Fe(OH)3,但是这些物质不具有与碱反

应的特性。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性氧化物——氧化铝,对两性物质已经有一个感性的认

识。除此之外,学生对于判断化学反应的方法并没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4刘丽群. 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和发展[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2(5): 103-104

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

1.两性氧化物的定义和性质多数学生理解

2.氧化铝与碱反应的方程式和产物多数学生知道

3.丁达尔效应能够区分胶体和溶液部分学生掌握

4.中和反应的现象和定义多数学生理解

4.学法思维分析

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思维方法,简单概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化学学科思维高速发展阶段,对于物质变化的共性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类比学习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从学生容易接受的“Al(OH)3与酸反应”的知识板块入手,通过类比将“Al(OH)3

与酸反应”的探究方法迁移到“Al(OH)3与碱反应”的知识板块。

四.三维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

教学问题教学策略六.教学流程

教学线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胃药复方

氢氧化铝片具根据氢氧化铝具有

有中和胃酸的中和胃酸的能力,思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

能力引导学生考出氢氧化铝具有学习的积极性。

猜想氢氧化铝碱性。

具有碱性。

为什么氢氧化铝获取氢氧化铝:从生活出根据提示,思考如何将化学课堂迁移到日常生能够中和胃酸?发,在“复方氢氧化铝片”从药片中提取氢氧活当中。

中提取氢氧化铝。化铝。

实验探究(1):引导操作实

学生直观观察向氢引出一种判断化学反应发

验的学生向氢氧化铝中滴生的方法。

氧化铝中滴加盐酸

加盐酸。引导其他学生观察

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询问学生,实验现象是否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为后面引出丁达尔效应判的明显情况进行回断反应是否发生作好“伏

分的明显?

答。笔”。

提示:通过明矾的净水原

理,引出提取所得的氢氧化

铝是白色胶体。

学生根据提示得到

氢氧化铝的分散系引出“丁达尔效应”进行除直接观察法,特征。思考出区分溶化学反应的判断。

还有没有其他鉴液和胶体的方法。

别化学发生的方

法?

通过氢氧化铝是胶体的特

性,引导学生利用丁达尔效

应判断反应发生。引出一种新的判断化学反

应发生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