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鱼》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两课时,在教学中我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整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确定通过观察、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也符合课标要求对鱼主要特征的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对鱼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的观察,探究鱼鳍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的内容。鱼是脊椎动物,因此对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教材在“想一想,议一议”中,呈现了鲫鱼的脊柱和组成脊柱的一节节的脊椎骨,使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基本认识。鱼是学生学习脊椎动物的起始动物,通过对鱼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结构特点的认识了解,使学生构建动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宜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生活中初中学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尤其鱼是经常见到而且是我们的主要食物,比较熟悉。知道鱼必须生活在水中,但对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不是很清楚的。

3. 教学条件分析

进行本实验的用的器材是透明水槽、活体鱼、纱布、粗线,这些实验器材实验室有,活体鱼在市场随时都可以买到,保证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②通过观察、触摸,了解鱼的外部形态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③设计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说明鱼适于水生生活的外部特点

难点:设计并实施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五、实验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透明水槽10个、纱布、粗线、木片若干个、10cm 左右的小鲫鱼20条。

学生分组:学生共60人,分10小组,每组6人,推选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当组长,一名记录员。在分组时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讨论分析和探究实验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从而进一步认识用鳍辅助游泳是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导学案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教学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