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避障-论文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从机器人避障问题的基本算法:福德法出发,先假设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可以折线转弯,以及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可以和障碍物发生零距离接触,对第一问也就是普遍机器人寻找最优路径的情况进行求解。
问题一中,在建模过程中运用福德法求解最优路径时要涉及到次要障碍物产生干扰,为此我们人为进行简要选择最有可能发生阻扰机器人经过最优路径到达终点的障碍物进行福德法建模,求解最优路径,这样就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障碍物的考虑。运用这种想法,我们就可以对第一问中的最优路径进行逐一求解。当把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的最优路径确定之后,我们再对此基础模型的路径进行细化,把机器人转弯过程中的最小圆半径为10和与障碍物距离最大为10的约束条件进行补充,考虑到转弯过程中,机器人转弯发生的所有情况,我们分别对所发生的情况逐一进行研究,并加以证明,选择出最佳转弯情况并进而给出每种情况所对应的最短路径图。
问题二中,我们利用对问题一中O->A的最短路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最短时间路径研究,初步判断导致从0->A最短路程路径与0->A最短时间路径不同的原因是:机器人转弯过程中发生的转弯半径、圆心位置的不同,而机器人转弯路径的不同间接导致到机器人走过的路径长度不同,以及转弯过程中的速度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最短时间路径选择与最短路程路径的不同的结果的产生。
我们通过分析得出最短时间路径的最高点,即此路径相对于直线OA的最远距离应该尽可能小。为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最短时间路径总得圆弧段必然与障碍物5的最高点相切,也就是说此圆弧所对应的圆心在障碍物5的对角线上。此时引入此圆弧所对应的半径r作为变量,通过一系列几何分析,最后得出了通过此路径的总时间T与半径r的关系式,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得出了O到A 的最短时间路径图,并可知此通过此路径的时间为T(总)min=94.223秒,且路径总长度为L(总)=471.10。
关键词:福德法、局部分析、最优路径、避障路径、拓扑研究
一、问题重述
图1是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下表:
在图1的平面场景中,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
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完成行走。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1.0100e 1)(ρρ-+==v v v ; 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请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注:要给出路径中每段直线段或圆弧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机器人行走的总距离和总时间。
二、问题分析
问题一:
问题一要求寻找出机器人从O(0, 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我们可以先不要考虑机器人转弯过程中的最小半径为10个单位、机器人行走时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少于10个单位约束条件,对要进行求解的行走路径途径的始点与终点的障碍物进行局部优化,只对影响到机器人从始点到终点最优路径选择的障碍物进行考虑,在此基础山运用福德法分别求解出机器人从O(0, 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优路径。在求出最优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对约束到机器人行走的两个因素:1、机器人转弯过程中的最小半径为10个单位;2、机器人行走时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少于10个单位加以补充,再运用几何分析的方法对机器人在转弯节点所发生的情况分别研究,给出相关转弯情况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就可以结合由福德法确定的最优路径以及转弯过程所发生的情况的解决方案,对问题提问到的:机器人从O(0, 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分别给出具体结果,进而问题一得到解决。
问题二:
我们利用对问题一中O->A的最短路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最短时间路径研究,初步判断导致从0->A最短路程路径与0->A最短时间路径不同的原因是:机器人转弯过程中发生的转弯半径、圆心位置的不同,而机器人转弯路径的不同间接导致到机器人走过的路径长度不同,以及转弯过程中的速度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最短时间路径选择与最短路程路径的不同的结果的产生。我们通过分析得出最短时间路径的最高点,即此路径相对于直线OA的最远距离应该尽可能小。为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最短时间路径总得圆弧段必然与障碍物5的最高点相切,也就是说此圆弧所对应的圆心在障碍物5的对角线上。此时引入此圆弧所对应的半径r作为变量,来分析总时间T与半径r的关系。
三、模型假设
(1)假设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自能前进不能后退;
(2)假设机器人行走的地面不出现凹凸现象,地面是平坦的;
(3)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始终与障碍物保持10个单位的安全距离;
(4)机器人从直线前进进入到到转弯曲线进行时的状态瞬间完成;
四、符号说明
L1:机器人从O→A的路径;
L2;机器人从O→B的路径;
L3:机器人从O→C的路径;
L4;机器人从O→A→B→C的路径;
V1……Vn 表示机器人前进拓扑图总的分叉节点;
: 为机器人转弯时对应的圆弧的半径;
T(总):为机器人从O到A之间的路径所花费的时间;
五、模型建立、求解与数据分析
一)、建模准备:
1:在建模前,我们先看一个福德法在求解机器人寻找最短路径的实现的例子:例:首先对移动机器人及工作环境作以下假设:
1)工作环境是在一个面积大小为64 的正方形区域;
2) 移动机器人形状大小为 1× 1 的正方形;
3) 障碍物形状不作限定,所占面积为 1~n ,n 取值范围[1,64] ;
将移动机器人的工作环境以栅格地图的形式进行分块,每个栅格形状大小为1× 1,并对每个栅格进行编号,从坐标原点开始,沿X 轴编号,编号形式如图1 所示,图1中蓝色部分为障碍物位置。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