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个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闻一多的诗作诗论及其性格的关系。

那么前文提到,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存在着息息相关的关系,闻一多的诗作诗论也必然与其性格存在着密切关系。闻一多的诗作诗论,可以说都是其唯美主义、正义爱过、追求圆满的性格的体现。

1、《红烛》与闻一多唯美主义的性格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2、《死水》与闻一多正义爱国的性格

在讨论《死水》是闻一多正义爱国的性格体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死水》的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他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闻一多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而《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的第一部分表达了闻一多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诗歌的第一二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沦”,开篇第一句就用强烈的对比,写出自己对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沉的失望、绝望的心情。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死水》的第二部分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死水》的第三部分,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闻一多深沉的爱国热情和对正义的呼唤。因此可以看出,《死水》一诗是闻一多正义爱国性格的集中体现。

3、《诗的格律》与闻一多追求圆满的性格

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

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已在新诗理论史上积淀了下来,为后人所继承。作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从某种意义上说,闻一多诗学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从自发走向自觉成熟。闻一多以“纳诗于艺术之轨”为美学追求, 总结和反思各家新诗理论和创作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具体创作实践不断探索,以诗歌的“内外质素”为切入点来阐释诗歌的本质,最终提出了诗歌的“三美原则”,拓宽了新诗发展的空间。

在新诗运动初期强调诗歌语言刻绘功能的并非始于闻一多。宗白华在1920

年发表的《新诗略谈》中给诗下过这样的定义:“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康白情在基本同时发表的《新诗底我见》中也给诗下了这样的定义:“在文学上把情绪的想象得意境,音乐的刻绘写出来,这样的作品就叫做诗。”尽管如此,闻一多关于新诗绘画美仍然具有许多独创之处:1)闻一多把绘画美同音乐美、建筑美并列为新诗的“三美”。这就使新诗的绘画提高到新诗的审美层次,并在理论、批评和创作中把绘画美作为诗的外在元素来对待,由此建构起了闻一多诗学理论体系。闻一多把诗的绘画美同诗的幻象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国新诗在完成诗体解放以后的诗艺进步。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实质上就是诗歌的内在情感要求和外在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他所提倡情感节制及其表现方式和“三美”原则是中国新诗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给新诗理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闻一多曾说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用艺术补充它”,我们可以从闻一多先生的诗歌的“三美原则”看出其追求极致的美,追求圆满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在诗论诗作上有着飞跃性的发展。

4、总结

正所谓文如其人,闻一多的诗论诗作中,都尽情地彰显着他唯美主义,正义爱国和追求圆满的文人斗士性格。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唯美主义诗人何其多,新月诗派便有数不清的浪漫诗才,但没有哪一位诗人,把唯美浪漫发挥到极致;爱国诗人何其多,但没有哪一位诗人,把爱国的热情表达得似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