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摘要:《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摆正位置,师生和谐互动;营造氛围,学生主动出击;搭建课内外沟通平台,让学生主宰语文生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主体意识;句通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生活中学生并不反对、厌恶语文,语文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但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在生活中爱读的小说,爱听的相声、歌曲,一旦变成了教材,就会兴趣索然;他们觉得课堂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小喇叭”变成了“小哑巴”。
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被唤醒,作为一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摆正位置,师生和谐互动
1.建构平等对话空间,让学生做真正的课堂主人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始终是师生的双边互动。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么教学的受众——学生,应与之处在同等的位置。
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
课堂上语文教师放下了“居高临下”的师长架子,那么也就脱离了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
有了平等
的对话,师生互动就能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建立激励评价机制,为学生赢取自我表现的自信心
既是“教练”又是“裁判”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他们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行为的“催化剂”。
所以教师不应把评价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相反应当把评价作为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
教师要通过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保护初中生从小学阶段延续自我的表现欲望,增强自信心。
二、营造氛围,学生主动出击
1.设疑激趣,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探索者
学贵有疑,语文课堂也应该如此。
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语文学习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无疑—有疑—质疑—释疑。
每一个疑问的提出,都能带动学生语文智慧活动的深入,引发出另辟蹊径、柳暗花明的另一个开端;每一疑难的解决,又将智慧活动推向更高境界,使人在这更高的境界生发疑问。
设疑的同时也应是激趣,否则,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教师要创设机会,灵活巧妙地加以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教师的教学要做到: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认
知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环环相扣,进一步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之欲望。
(2)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主动提问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学习内容质疑问难。
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学中这种“间隙”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3)指导学生学会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更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区别主次、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
要讲清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对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和技能。
要突出重点,把较多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讨论、活动。
教师要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如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2.穿针引线,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求知者
传统教学模式支配下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式地掰开来讲,再掰开再讲,觉得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方可罢休。
殊不知学生已被那些框框“卡死”了,课堂上没了生气。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语文教师大可不必那么累,事事“包办”。
只要教师放下手中的“指挥棒”,放权给学生,穿针引线,旁敲侧击,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成为自主学习的求
知者。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这要求老师要做到:(1)时间上有宽度
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情感的勃发,需要时间作保证。
(2)活动中有广度
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过多地让少数尖子生或成绩好的学生活动,而忽略了大多数或少数能力偏低的学生。
(3)内容上有深度
时间和理论都证明,当学生处于困惑而自己又有一定基础,只要经过一番努力就能解除困惑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最高,兴趣最大。
因此,教学内容要达到一定的深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何开展的。
3.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
所谓“情境”,“情”与“境”密切相关,情之生总是有赖于境之存,情之性乃境之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亡国之境所生沉郁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送别之境所生缠绵之情。
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搭建课内外沟通平台,让学生主宰语文生活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学科的外延是极其宽广的,学生需要一个或言语的或书面的倾吐交流平台。
构建相关平台,铺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展开教师、文本与学生心灵三者间的对话,用有效的形式拓展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领悟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1.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途径,有学校的教育,家长的辅导,也有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有网上查阅,也有同学交流,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阅历不同,所以每个人所了解的、认识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教师关注到这一点,多想一些办法,在课堂上为他们搭建起校内外沟通的桥梁,这也许就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2.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诗歌鉴赏的问题,大家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比听教师的直接讲解要印象深刻得多。
有人说,语文课程的核心是情感培养。
是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培养“人”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借助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去培养学生与自然、人生、社会、人类之间的亲和关系,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人”,一个不同于你我的独立的“人”,让他们凸现自我的思维,也让他们了解各自的差异,更让
他们明白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来,无疑是达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的较好路径之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旗奎勒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