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第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及包含
变态心理学的名解1.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心理学学科。
2.功能性幻觉:与感觉器官功能活动同时出现的同一器官的幻觉。
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延续、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3.反射性幻觉:与某个感觉器官功能活动同时出现另一器官的幻觉。
4.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5.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对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个别属性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知。
6思维化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失去控制。
7读心症:异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失去控制。
8.错构: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做出错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
9.潜隐记忆:已经遗忘的东西在记忆中重新出现,被认为是全新的发现。
10.焦虑:在缺乏相应客观刺激因素下,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11恐惧:持续性地对特殊的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并出现回避或逃避现象。
12矛盾情感:对同一对象同时表现出两种或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
13.情感倒错:认知和情感不协调。
如对认知上认为高兴的事情表现出悲伤的情感体验。
14.表情倒错:表情和内心体验不协调。
15妄想心境: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氛不对,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患者有某种不祥的预感。
16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个体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
17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18环性心理障碍: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是,程度轻,不能达到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也叫环性人格。
19.恶劣心境障碍: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状态。
变态心理学ppt课件
健康心理学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怎样理解心理变态?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完整最新版课件
3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功能性、标准化、三原则)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常见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三标准、十标准) 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 健康心理学 压力与健康
完整最新版课件
31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
完整最新版课件
32
适应障碍的病程特点是()。
A.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B.遭遇生活事件后数小时起病 C.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D.遭遇生活事件后一周内起病 【答案】C 【解析】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
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扩展】要注意和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做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的情绪一般间断不超过2个月,不间断的话,
交基本维持正常,但效率有 仅 局 限 于 最
所下降
初事件
直接引发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情 绪 反 应 对 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 象被泛化 一定程度影响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 心 理 冲 突 内 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 容泛化 度影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 神经症诊断标准
完整最新版课件
23
压力与健康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 )。
A.消除症状
B.系统治疗
C.预防复发
D.精神分析
【答案】C
【解析】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 预防复发。
【扩展】心理咨询师了解心理异常症状的知识,是为了鉴别精 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 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且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 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 康复和预防复发。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变态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AbnormalPsychology》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2016-2017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一、课程性质及其定位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一)教学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区分变态心理的技能,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能够诚信、遵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道德,努力做一个思想端正、技能过硬的学生。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身心疾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的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初步了解相应的治疗策略与方法。
技能目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变态人群开展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掌握变态心理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以及心因性疾病等障碍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并初步了解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本节内容包含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沿革、变态心理的特征、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以及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
变态心理学 课件
精神障碍 人群心理 活动并不 全是异常
人格有缺 陷并伴有 思维障碍
感知觉可能 是正常的
系统治疗后 异常部分能 得到改善或 完全矫正
正常与异常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人群中永远并存
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 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行为主义解释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狗→骨头→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狗→骨头+铃声→分泌唾液
狗→铃声→分泌唾液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生是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 程的冲突造成的。
行为主义解释
斯金纳(B.F. Skinner)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其后果的关系上 例如,一个个体的行为如果马上随之以一个愉快的后果, 那么该个体将更频繁地做这一行为,这种通过愉快或不愉 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通常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解释
班杜拉(A.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 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 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 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班杜拉(A.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 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 断的交互作用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潜能无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
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
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存在焦虑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存在焦虑” “存在焦虑”就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两者的对立跟随人的一生。 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又称为人的“基本焦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窕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孤立病灶:乂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乂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疫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考大了的。
14.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是心理学科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
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形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使大脑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表现出易兴奋、易疲劳、睡眠障碍、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
病情迁延,时重时轻,病情波动,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症状: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情绪症状、心理生理障碍恐怖症:恐怖症是指在某种特定事物、处境或与人交往时而发生强烈恐惧感,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来解除焦虑不安。
患者明知恐惧不对,又无法控制,为此焦虑不安,影响正常生活。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和紧张情绪障碍为主,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为特征。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使大脑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表现出易兴奋、易疲劳、睡眠障碍、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
病情迁延,时重时轻,病情波动,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症状: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情绪症状、心理生理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症状表现: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人格异常:病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变态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通过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什么是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与异常。
•2、对心理异常的理解•(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对某个确定常模的偏离(偏离的方向与本质)。
•(2)偏离某文化常模: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但“某一”文化并不意味着“正常”。
•(3)有威胁的行为:指行为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有些准则是很清楚的,如法律、伦理;有些准则的界线不很清楚,是社会成员有着比较公允的看法(潜在准则)。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幻觉、错觉、无原因的暴力,强迫行为等。
•(5)个人主观的不适3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经验为标准:谁是评价者?当事人、医者或相关人员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常模的有限性:受时域与地域的限制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客观、受观察手段的限制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相对客观、重复性好4、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别:(1)重度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4)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7)老年期心理障碍(8)其他•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适用专业:心理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的特点有别于其它心理学课程,是以现象学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鉴别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其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能够理解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原因,结合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做出解释;了解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原则。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呈现:案例讲授、医院见习、小组表演、小组辩论、见习报告撰写、案例讨论,以及观看能够体现相应疾病特点的VCD录像等影像资料,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充分与学习的内容相链接,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对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障碍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
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课堂讨论等活动,力求系统、准确、客观、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课外时间增加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要求,通过医院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识别和鉴别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其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精神病理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教学重点是变态心理学基础理论、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变态心理分类、诊断与评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
如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与防治课程难点:难点章节是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与评估;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并发症或相似症状病例的诊断治疗。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调查法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临床心理学的概述;(2)临床心理学的发展阶段;(3)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性变态的产生因素
性变态的产生因素1引言1.1性变态的概念性变态(sexual deviation)又称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rder)用来指称对某些物体或情况会产生性渴望,而那些物体或情况并不属于社会规范下的性渴望、性活动模式。
而这种性渴望可能会妨碍个体进行带有感情互动之性活动的能力。
1.22调查内容2.1调查对象本实验的被试为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学生20名。
2.2调查方法访谈法3调查结果3.1生理缺陷。
脑部损伤或大脑发育迟缓引起的病态。
3.2心理因素。
心理动力学理论把性变态看作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异性恋发展遭受失败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大多数的变态行为是偶然与无关刺激物通过条件化机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性变态行为。
整合理论主张对不同的理论可部分地整合在一起加以应用,Abel提出研究性变态首先要岁性变态的激发因素加以了解和掌握,它是激发此类行为的刺激物,这种刺激因素可能是早期生活中的首次性经验,也可能是对别人性偏离行为的模拟。
3.3社会因素。
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儿童早期家庭生活中的不良因素。
社会不良性文化的影响。
个性因素。
4讨论4.1生物学因素19世纪早期学者通常把性变态看成是一种先天性异常,人们往往假设性变态具有生物学基础。
但是经历较长时间的研究,虽有若干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仍不能为大家所公认,有研究发现,有些性心理障碍病人存在大脑损伤、精神发育迟滞、慢性乙醇中毒及精神分裂症等病史4.2心理学机制4.2.1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把性变态看作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异性恋发展遭受失败的结果,这种患者通常是男性,来源于儿童早期遭到恋母情结时的阉割焦虑和分离焦虑的威胁,儿童期未能解决的阉割焦虑或分离焦虑在无意识中持续作用,在当前的环境因素作用下,解决现实两性问题发生挫折或困难,为了缓解此种焦虑、心理冲突以获得心理的安宁。
婴幼儿3~5岁这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消除孩子对异性双亲的依恋关系发展和对同性双亲的认同,如果此时不能顺利地实现此种恋母情结的转变而过分依恋异性双亲,在以后建立异性恋的成熟两性关系时便会遇到困难和阻碍。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逝。
❖ 症状的内容与外界客观环境不相称。
❖ 症状多伴有痛苦体验。
❖ 症状均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坏
完整版PPT课件
26
一、认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感受性增高
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 躯体虚弱状态。
2、感觉减退:感受性降低
❖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 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完整版PPT课件
15
环境中的 学习过程 不良因素
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倾向 不良反应方式
是破坏心理 健康的根本 原因
完整版PPT课件
16
(三)存在—人本主义:
“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完整版PPT课件
17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
压抑非理性冲动完。整版PPT课件
13
1、幼年情绪发展中受挫折 —— 情结
2、“潜意识”和“意识” 或“本能”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自我”中的表现。
完整版PPT课件
14
(二)行为主义理论
❖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 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试验神 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 机制。
病人的主观体验
观察者根据自己经验作出的判断
四、社会适应:
完整版PPT课件
23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 1986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性)原 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完整版PPT课件
24
变态心理学考点 粗略整理6.23
一.精神分裂症的阴/阳性症状 [P108]1.阳性症状:又于某种病理原因引起潜在的脑功能解除抑制的结果,从而产生了与正常人不应存在的症状。
由生发性症状构成。
如:幻觉和思维散漫。
(通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感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幻觉)●思维障碍(象征性思维,思维被广播,思维插入,被害/夸大/关系妄想)●情感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自知力障碍2.阴性症状:由于大脑高层皮质活动过程的解除,使患者缺乏正常人精神活动的某些功能。
由缺损性症状构成。
如:情感平淡和被动性社交退缩(抗精神病药治疗不佳)+意志减退,思维贫乏,缺少快感,情感平淡二.躁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 [P149]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随境转移,容易分心思维奔逸,言语增多(言语中充满了双关语,音联,意联以及无关联的细节和患者自己觉得好笑的笑话)注意力分散Ps:思维形式障碍在躁狂症患者身上也能观察到。
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言语贫乏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主要症状(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P.273]1.存在2种以上明显不同的身份或人格2.至少有2种身份或人格反复地控制个体的行为3.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问题,而且太广泛以至于不能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4.此障碍不是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急性酒中毒时的丧失理智或混乱行为)或一般躯体症状(例如复合性部分性抽搐)所导致的直接性生理效应四.各种人格障碍的表现 [P360~P379]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分裂型人格障碍,4.回避型人格障碍,5.依赖型人格障碍,6. 强迫型人格障碍,7.表演型人格障碍,9.边缘型人格障碍,1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 [P109]偏执型又称妄想型,起病缓慢,发病多在青壮年和中年。
一开始表现为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系统的或是零乱的)有时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如视物变形等),其中幻觉最为常见听幻觉的内容和妄想往往紧密相关情感和行为: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为多疑,甚至出现伤人或自伤的行为 精神衰退(适应性认知功能,意志和情感反应,动机和社会技巧均进行性下降)不明显在不涉及其妄想症状时,其行为,言语和思维吴明显异常六.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七.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P.248]躯体形式障碍常与其它几种障碍共病,其中包括双相障碍,惊恐发作,恐怖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
变态心理学各章节测试题目及答案汇总2012
《变态心理学》各章节测试题目汇总2012一、是非选择题1.一个人每天洗手的次数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就可认定为异常。
(否)2.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否)3.如果一个人自感情绪困扰,就肯定是有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否)4.法国的皮埃尔医生于18世纪末,从解除精神病患者的锁链开始,推行了精神病治疗的改革。
(是)5.麦斯麦的磁性学或麦斯麦术是现代催眠学的先驱。
(是)6.按照正态分布的标准,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以内包含了全部人群的96%,偏离均值太远的个体可以被视作是异常。
(错)7.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自1950年代起发展了一套治疗恐惧的行为技术程序系统脱敏法。
(对)8.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引起情绪或行为的异常。
(是)9.大脑结构与人的意识状态并不完全同构。
(是)10.父母有精神疾患,子女也同样会患精神疾病。
(否)11.越是经济不发达、社会越动乱的地区精神疾患的发病率越高。
(是)12.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是)1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
(是)14.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不需要做物理或生化检验。
(否)15.临床会谈主要是咨询师讲而来访者听。
(否)16.只有结构性会谈才是规范与标准的会谈方式。
(否)17.DSM-Ⅳ的5轴诊断系统主要以前2轴做出决断,后3轴仅是补充信息。
(否)18.心理咨询师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心理治疗的效果好坏。
(否)19.自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会依据其他变量而改变的变量。
(错)20.个案研究是指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是)21.研究中的知情选择权是指主试有权了解被试的社会家庭背景并决定是否让他参与研究。
(是)22.即使是一般被认为是积极性的事件如结婚升学也会引发应激。
(是)23.应激导致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
(否)24.一个人的人生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紧张。
(是)25.积极应付才能有助于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易性症
1.概念 易性癖是最常见的性别认同障碍,即性身份障碍。 患者从心理上认定自己的性别与解剖生理特征相反, 持续地厌恶本身的性别特征合身份,为此极为痛苦, 强烈要求转换为异性 。 2.临床表现: 性别差异:男女比例3:1; 均为异性恋者; 职业选择特点; 3.病因学研究;激素说;家庭教养方式 4.矫治: (1)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 ;但疗效甚微 (2)药物与手术治疗(2年的异性准备期生活)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指缺乏满意的性生活能力, 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性行为中不能获 得性满足的一类障碍. 器质性性功能障碍:医学研究对象 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心因性):心理学和医学 性功能障碍大部分属于功能性性(心因性)
一、类型 1.性欲障碍: 2.性兴奋障碍 3.性高潮障碍 4.其他性功能障碍 二、治疗 1.原则 2.方法
四、窥阴症 1.概念 窥阴癖是以通过暗中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 裸体等为唯一方式取得性兴奋或快感的一种性变态。 2.临床表现 几乎仅见于男性;特殊的人格特点;自我控制 困难 ;回避正常的性交往,避免失败感 3.病因学 男性性心理特点:性欲望容易受视觉刺激影响 (女性触觉:和听觉);性活动的私密性激发好奇 心;人格缺陷;很少发生性侵犯 4.矫正: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
男性主动型和女性被动型的同性恋多为暂时和 情境性的。 男性同性恋主要通过身体行为获取性满足如口 交、相互手淫、肛交等。性伴侣更换频繁,多一次 性接触。 女性同性恋主要通过主要通过温柔的爱抚以及和 同伴分享社会行为(同吃同住)获得满足,包括一 定的身体接触。性伴侣稳定,很少滥交。 3.病因学:不明,争议较大。 遗传说 病态家庭说 教养方式 问题 4.矫治:有些认为无需治疗,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和行 为方式.有些认为药物和心理治疗对矫治无效果,重要 的是帮助其学习在同性恋取向的前提下如何更好适 应社会
六、挨(摩)擦症 1.概念:摩擦癖是指在拥挤场合或乘对方 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某一部位摩擦或接触异 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目的 2.临床表现:仅见于男性;拥挤场合易发 生 3.病因学:原因不明,可能与性功能低下 的补偿心理有关,或性发育迟滞、人格缺陷 4.矫治:系统的心理治疗;惩罚,
七、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一)性施虐癖 1.概念:性施虐癖是指通过在异性或配偶身上造成 痛楚或屈辱而获得性欲满足的性变态。 2.临床表现:男性多见,女性鲜见;形式多样, 目的是获取性快感,性奴隶;实际伤害非真正目的, 但易造成严重后果 (与一般暴力区别) 3.病因学:可能有性体验与施虐行为相联系的 经历;也可能存在负性的性否定的态度;人格缺陷; 可能与反社会人格和攻击人格有关 4.矫治:早发现和治疗;法律干预;有人认为矫 治困难
第六章
性行为障碍
第一节
人类性行为
一、性的含义: 1.指男女性别,包括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别; 2.指性行为,严格的定义是指男女两性生殖器之 间的接触。 3.性的影响因素:生物成熟、社会、文化、心理 二、功能:生殖繁衍功能 身心享乐功能
三、性行为的分类: 1.将性行为分为三类: 一是目标性行为:性交,直接目的 二是过程性行为:爱抚行为 三是边缘性行为:表情\暗示\动作等 2.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可分为生殖和非 生殖性行为。 3.从社会与法律角度看,可分为合法与 越轨性行为。 4.从变态心理学角度讲,正常与异常性 行为。
二、易(异)装症
1.概念:
异装癖是指异性恋者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 烈欲望,并付诸实施,通过穿戴异性服饰引起性的兴 奋。是一种性偏好障碍, 2.临床表现 多为男性;不要求改变自身性别;此种行为对它 们具有缓解紧张、调整情绪的作用;会与异性结婚 3.病因学:早年正常性心理发育受阻,条件学习 等 4.矫正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矫正法
三、恋物症 1.概念 恋物癖是一种性偏好障碍,即以接触异性穿戴的物品 (如内衣等)或身体某部分(如头发等)引起性兴 奋和性满足的现象。 2.临床表现 仅限男性;所恋物品成为性刺激和性满足的重 要来源 ;行为具有强迫性,自制力低下,惩罚劝说 无效;一般不伤害异性身体 3.病因学:人格缺陷;社会过分禁锢 4.矫正:厌恶疗法;性注意力转移换,惩罚
五、露阴症 1.概念:露阴癖是指反复出现在陌生异性面前 暴露出自身的生殖器以满足性的欲望的性变态 2. 临床表现 多为男性,20-40岁之间;有周期性,春夏多见;暴 露行为伴有性紧张快感;有人格缺陷;少有性侵犯。 3.病因学 :性发育迟滞,童年幼稚方式获取性 满足 4.矫治:领悟疗法、厌恶疗法等;惩罚 文化影响:裸泳
(二)性受虐症 1.概念:通过接受性伴侣施予的痛苦和屈辱而引发 性欲并得到性满足的一种性心理异常 2.临床表现:多见于女性,男性亦有;有些与性施 虐癖相结合 3.病因学:通过性受虐减轻罪疚感,赎罪性质;人 格缺陷;负性的性态度 4.矫治:正确性观念的建立;心理治疗
第二节
同性恋
同性恋是一种性指向障碍。 1.概念:对同性产生兴趣并以同性为满足性欲 的对象称为同性恋。 同性恋倾向与同性恋 2.分类及临床表现: 男女均可发生,男性多于女性 ①真性同性恋:对异性毫无兴趣;即男性被动性型 (扮演女性)----女性主动型(扮演男性) ;矫治 困难 ②双性恋:在两性交往中 均可获得性满足 ;矫治 困难 ③假性同性恋:环境造成,矫治容易
危害:自我毁灭行为、适应不良、危害 社会、家庭稳定与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A.肯定性的功能和积极意义,建立正确的 性态度 B.学习了解性知识,防止出现性障碍 C.为性行为的社会后果负责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
性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和性功能障碍 性心理障碍 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即寻 求性欲满足的对象和性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违反社 会习俗而获得性欲满足。 特点: 一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正常标准 ; 二是该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 ; 三是该行为违反道德准则,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冲突和 痛苦 。
四、性的文化与历史观念变迁 1.性禁锢 : 原始社会禁忌 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性禁锢 、中国封建社会 现代社会部分国家和地区状况 危害:否定人的基本需要、摧残人性、影响 社会交往、增加人的罪恶感、影响身心健康、强 化异常性变态 2.性放纵 私有制出现:男权社会 性占有、不平等 性解放运动,性的绝对自由与放纵 群婚、淫乱、性交易